第一图书网

艺术辩证法

姜耕玉 姜耕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3出版)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姜耕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

姜耕玉  

页数:

415  

内容概要

  作者凭借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多年的创作经验,从深入考察中国文化背景、哲学渊源及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进行对古代艺术辩证法资源的开发的现代阐释,发掘其特点和优势,彰显其原创的中国元素,建构了关于经验方法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全书理论思辨依赖于实证,理论发现依赖于悟性。艺术分析涉及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文学、戏剧、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实践,凸现艺术之精要、之妙谛。文笔优美,图文并茂,原创性强。《艺术辩证法:中国智慧形式》不仅可作为艺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文科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教材,还可以作为专业教师和艺术研究者的参考书,也是受艺术创作者与广大艺术爱好者喜欢的读物。

作者简介

姜耕玉,生于江南东坝镇,长于盐城。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红楼艺境探奇》、《艺术的位置与创造》、《汉语智慧:新诗形式批评》以及诗集《我那一片月影》、《雪亮的风》等。并发表电影剧本、中短篇小说10余篇(部)。新诗作品《渔舟唱晚》被选入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抽象思辨的科学方法与直觉感悟的经验方法第二节 直觉经验的艺术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第三节 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方法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第二章 中国智慧形式的特性与古老母题第一节 实践的智性、实用理性与主体悟性第二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一:阴阳之道第三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二:有无之境第四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三:言〔象)意之表第五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四:抑扬之法第三章 相反相成的艺术生成系统第一节 艺术联系的生态整体:“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第二节 艺术的潜能与转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第三节 艺术的非存在与存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第四章 艺术体验中的“物我同一”:互反的同化第一节 虚静或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最高体验境界第二节 神遇一物化:艺术感悟或心物感应的层次第三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物交融的深度第五章 艺术形象创造:“一”的离异与合一、孕生与增值第一节 “一”的形而上的底蕴第二节 “一乃文之真宰”——万取一收以少总多第三节 “一”的发现:生中求熟熟中见新第四节 “一”的发掘:因小见大工细亦阔大第五节 一则杂而不乱杂则一而能多第六节 “化一而成缊”第六章 中国艺术创造的极致:“三圆”景观第一节 悟觉圆:深邃的创造性直觉方式第二节 落笔国:融通流转的自然运化之功第三节 意境圆:虚实相生、返虚入浑的创化形态第七章 外形内视:纹质形神庄谐美丑第一节 外形内视之一:“文附质”“质待文”第二节 外形内视之二:以形写神离形得似第三节 外形内视之三:离真于诞谐中见庄第四节 外形内视之四:丑中见美美藏于丑第八章 情境创造:繁简深显动静冷热第一节 笔减而意繁第二节 秘响旁通深入浅出第三节 以静显动动中显静第四节 冷热相济乐景写哀第九章 虚幻空间或灵境的创造:超越与真实第一节 似幻似真幻中有真第二节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第三节 有限中见无限瞬间即永恒第十章 叙事与节奏:奇正 悲喜 张弛 起伏第十一章 物质形式结构:对比效果与和谐的深度第十二章 技巧或风格:炉火纯青、归真返朴的境界附录一 心情魔态几千般附录二 一声也而两歌 一手也而二牍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谢林说:“哲学以一种不变的方式在理念中表达出了真正的艺术感在具体中所直观到的东西。并由此规定了真正的判断。”“只有通过哲学,我们才能指望达到艺术的真正科学。”艺术依赖于人们直观把握的能力,而这种直观把握的能力。凝聚着哲学智慧。哲学智慧引导我们穿越艺术世界的迷宫。把直观把握发挥到了极致,使艺术在充实与延伸中闪现着光芒。艺术辨证法即是哲学智慧的集中表现之一。艺术辩证法是关于感性形象创造的艺术思维科学,是形象思维的最高形式。辩证法的要素,存在于自然、人类社会与思维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艺术辩证法的要素,则是人类在艺术认识中“所固有的”。


编辑推荐

《艺术辩证法:中国智慧形式》作者凭借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多年的创作经验,从深入考察中国文化背景、哲学渊源及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进行对古代艺术辩证法资源的开发的现代阐释,发掘其特点和优势,彰显其原创的中国元素,建构了关于经验方法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艺术辩证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