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罗素自传(第一卷)

[英] 伯特兰·罗素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2-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英] 伯特兰·罗素  

页数:

337  

译者:

胡作玄,赵慧琪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罗素自传的第一卷。本卷记叙了罗素的早年岁月,他的家庭背景,他所受的教育,他的青少年时代,他最初的婚姻和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伯特兰·罗素 译者:胡作玄 赵慧琪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本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生于英国威尔士一个贵族世家。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书籍目录

序言 我为什么而活着第一章 童年第二章 青春期第三章 剑桥第四章 订婚第五章 第一次结婚第六章 “数学原理”第七章 重返剑桥本卷索引

章节摘录

书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它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当时真是智力迷狂的时刻。我的感觉就像在雾中登上顶峰的感觉,突然间云消雾散,一切豁然开朗,从各个方向上都能见到40英里之外的村庄。 一个人无论在何处发现自己倾向悲痛,那是感情失败的一种信号。宽阔的心胸和更大的自制,将以一个平静、成熟的悲伤代替本能的痛苦呼号。使文学如此令人感到安慰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悲剧都发生过去,而且具有超出我们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完美和沉静。当一个人的悲痛愈演愈烈时,将它看作久远以前发生的往事,在想象中加入把一生都牺牲给仍在缓缓运行的大机器的灰暗心灵的悲痛行列,是一件最有益身心的事。……书摘1 附录:“希腊语练习”① 1888年3月3日,我要写一些现在我感兴趣的题目,由于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我已深入考查这种宗教的真正基础,而我正是在这种宗教中成长的。在某些方面,我的结论论证了我先前的信条。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不可抗拒地被带到某些结论中去,这些结4.论不仅使我的家人震惊,同时也使我感到痛苦。我得到的确切结论很少,但我的那些见解,即使我不是完全确信,也差不多如此,我没有勇气告诉家人,说我不信永生。我常和尤恩先生漫谈这些事,但是现在我不能把我的思想对任何人讲出来,而这是唯一可能的发泄方式。我要在这儿讨论我的一些问题。 3月19日 今天,我打算记下我相信上帝的理由。首先,我可以说,我是相信上帝的,同时,如果我得给我的信条一个名称,我可以称我自己是位有神论者。如今在找寻信仰上帝的理由时,我将只考虑科学的论证,这是我曾经立下的誓言。为了信守这个誓言,我要付出代价,并且还要排除一切感情因素。为了要找到信仰上帝的科学根据,我们必须回到万物的起源上。我们知道目前的自然法则从来是有效的。在宇宙中,现有的准确数量和能量肯定是一直存在着的。但是星云假说揭示的整个宇宙,充满着无差别的星云状物质的时期并非极远之事。因此现在所存在着的物质与力,很可能有一种创始,而这无疑的只可能是神力。可是,即使同意它们一直存在着,调节力对物质的作用的法则又从哪里来呢?我想那只有归诸一种神的控制力,我称之为上帝。 3月22,日 现在,让我们考察一下这种推理的合理性。让我们像有人假设的那样,假设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宇宙,只不过是偶然生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设想,在任何给定的条件下,原子的表现精确地与另一个原子类似?我想,如果原子是无生命的,就没有理由来设想它们在没有一种控制力量的情况下,能做任何事情。另一方面,如果它们被赋予自由意志,我们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宇宙中所有的原子,在一个整体中结合起来,并制定出每个原子都必须遵守的规律,这很显然是一个荒谬的假说。因此,我们就不得不相信上帝,但是这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同时又证明奇迹和神力所显示的、其它被信以为真的现象不存在。不过它也没有否证这些奇迹和神力显示其可能存在,因为立法者当然也能废除它。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方法得出不相信奇迹的结论,因为假使上帝是这些规律法则的制定者,如果它不能不时地加以修改的话,意味着这些法则规律肯定存在不完美的地方,而这样的不完美我们永远也不能归之于神性。正如《圣经》中所讲,上帝对他自己的工作表示后悔。 4月2 日 我现在要讨论的题目,比起其它任何题目来,使我们这些可怜的、终有一死的人从个人出发更感兴趣。我指的是不朽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一直最感失望,想起来很痛苦。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思考的方式:一种是进化、把人和动物比较来看;一种是从人与上帝的比较来看。第一种较为科学,因为我们对动物无所不知,而对上帝则一无所知。首先来看自由意志,考虑到人与原生动物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分界线,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把自由意志赋予人的话,我们也必须把自由意志赋予原生动物,而这很难办到。因此,除非我们执意要把自由意志赋予原生动物,否则我们就不能把自由意志赋予人。不管怎样,这是可能的,但是难以想象,在我看来假如是可能的,原生质只是同普通的自然的进程聚集起来,而其间毫无上帝的特殊神意,那么我们和所有的生物都仅仅是因化学力量生存发展。一点也不比一棵树更奇妙,而我们没有人敢说树有自由意志;再者,即使我们对任何时候、在任何人身上的作用力,他的正反两方面的动机,他的大脑在任何时候的结构都有足够的知识,那么我们就能确切地说出他将要做什么。从宗教的观点看,我们声称自由意志也是一桩妄自尊大的事,因为根据上帝的法则,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像星球运动一样确定。我想我们必须让上帝来制定,这些决定每个人的行为,而永远不会被违背的法则。没有自由意志,我们就不能有永生。 4月6日,星期一我倒愿意相信生命永存,因为一想到人只不过是一种不幸的、赋有意识的机器,我就觉得十分难过。但是不存在其它的理论能同上帝的全知全能相颉颃。我想,科学对此已给出充分的证明。因而,我必须不是无神论者,就是不相信永生的人。认识到前者不可能之后,我采纳了后者而不让任何人知道。我想,不管人们的这种观点多么令人失望,上帝总是在一开始创造法则,通过这法则,只不过在一块星云状物质上作用,或者只在宇宙这部分弥散的以太上的作用,会产生我们自身这样的创造物,他们不仅能意识到我们的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测度上帝的神秘,这的确给了我们上帝伟大的奇妙观念。所有这些上帝没有加以更多的干预。现在,让我们考虑这个缺乏自由意志的学说是否如此荒谬。假使我们和任何人谈起来,他们踢踢腿或干点诸如此类的事情,或许他们禁不住要那样做,因为他们有一些事情要证明,并且因此为他们那样做提供了一个动机。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总有决定我们那样做的动机。同样,在莎士比亚或者赫伯特·斯宾塞和巴布亚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但是他们和一个巴布亚人之间的差别,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巴布亚人和一个猴子之间差别一样大。 4月14日 认为人没有永生性,没有自由意志,没有灵魂,总之,人只不过是一架被赋予意识的灵巧的机器,这样一种学说有很大困难。因为意识本身就是明确区别人与死物质的一种特性,假如人具有一种与死物质相区别的特性,为什么就不能具有另外一种特性——自由意志?我这里所说的自由意志的含义是指,比如说,人不遵守第一运动定律,或者至少他所包含的能量、运动的方向不完全依赖于外界环境。此外,似乎无法想象,人,具有理性、具有宇宙知识和是非观念的伟大的人,有其情感,有其爱憎之心,有其宗教的人只是一种可消灭的化合物,他的品性和他对善恶的影响完全依赖于他脑中的分子的特殊运动。而所有最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只是由于他的某个分子碰撞另一个分子比其他人更加频繁一点。这种学说难道不是极不可信吗?谁要是相信这种荒谬学说难道不是疯了吗?可是另外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接受业已证明的进化论。猿的智能逐步增加,上帝突然显示奇迹赋予其中之一以那种神奇的理性,而我们是如何具有理性的看来还颇为神秘。那么,的确被称为上帝最光辉作品的人,在经历许多年代的演化之后,最终注定要完全毁灭掉吗?我不能这么说,不过我宁愿相信这种观念:上帝需要一个奇迹来创造人,然后让人自由地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4月18日 于是我们姑且接受人必有一死和没有自由意志的学说,它同过去一样,仅仅是一个学说,当然诸如此类的事都只不过是猜测,那么我们如何形成是与非的观念呢?许多人说,假如你提及任何诸如“预成论”之类的荒谬学说,结果也是一样,虽然牧师们不这么认为,那么良心等等又如何呢?而他们认为良心等等由上帝直接植入在人心之中。而我现在的想法是,我们的良心首先是来自进化(而进化自然形成自我保存的本能)。让我们举十诫之例来说明原始道德,其中许多条引导社会过平静的生活,而这对种族的保存是最好的方式。其次,正如我们所知,希伯莱人认为多子女是上帝恩宠的标志,而无子女则被认为是上帝诅咒的结果。对于罗马人来说,寡妇被人嫌恶,我相信,寡妇过了一年还没有再嫁是被禁止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别的想法呢?他们不只是因为这些可怜或令人厌恶的对象不能再生育新人吗?我们能很好理解,当人们变得更为明白事理的时候,这些想法就会逐步冒出来。因为如果杀人和自杀在一个部落里流行起来,那么部落就会灭亡。因此,憎恶这些行为的部落就会大为受益。当然对于更有教养的社会,这些思想也会有相当大的改善。至于我自己的想法以后再说。……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它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潮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编辑推荐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他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由此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罗素自传》(第1卷)详尽、幽默地把罗素生活画卷再现于读者面前,是了解罗素一生及其当时社会背景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罗素自传(第一卷) PDF格式下载



罗素的自传,写得那么真诚,很感动。


非常好,快递第二天就到了,非常喜欢!


有点意思,早就想看,一直没买。这次在床头看完。


看了以后,很有触动


太经典了,无须多说


是认识了解罗素的窗口


内容真不错,自传的典范


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作者非常真诚,很敬佩


了解罗素。


很好的书籍,增长知识


学哲学必看罗素


罗素先生,人类世界的大师


思想巨人的传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