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欧洲文明史

(法)基佐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5-9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法)基佐  

页数:

263  

译者:

程洪逵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1787—1874)系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尼姆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于1794年被雅各宾政府处死。他随母流亡国外。1805年回到巴黎学习法律。1812年任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他曾参加第一次波旁复辟(1814),成为君主立宪制的鼓吹者和“空论派”团体的成员,并在《论代议制政府及法国现状》(1816)一文中解释该团体的政纲。1820—1830年,他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著有《英国革命史》(1826—1827)、《欧洲文明史》(1828)和《法国文明史》(1829—1832)等书。在七月王朝期间(1830—1848),他是君主立宪派领袖,在法国政治生活中颇有影响。他曾先后担任内政大臣、教育大臣、驻英大使、外交大臣和政府首相,掌管七月王朝的内政外交。1848年法国革命爆发后,他只身逃往英国,从此结束政治生涯。后来回到法国,专事学术活动。   基佐在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吸取了圣西门的阶级斗争的思想,建立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历史学说。在他早期的历史著作中试图用阶级斗争观点来解释法国革命、英国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目的是要论证资产阶级有权管理国家。在《欧洲文明史》和《法国文明史》等书中,他发展了第三等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乃是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的论点。但1848年法国革命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当他看到在这场革命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起来反对中产阶级时惊恐万状,从而攻击阶级斗争学说“是与我们时代不相容的祸害和耻辱”。1848年的法国革命不但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也使他彻底放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本书系作者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本书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征;16世纪宗教改革的真实性质及其结果;英国革命的意义及其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英国与大陆国家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法国处于欧洲文明的领先地位。本书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  本书出版后不久即有英译本和俄文译本问世。中译本根据1908年George Bell and Sons出版社英译本译出(英译者William Hazlitt)。英译本把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和《法国文明史》合订在一起,分为三卷。中译本则把这两本书分开译出,单独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基佐 译者:程洪逵 等

书籍目录

第一讲   本课程的目的——欧洲文明的历史——法国在欧洲文明中起的   作用——文明是叙述的合适主题——它是历史中最普遍的事实   ——文明这个词的通常的和通俗的意义——构成文明的两个主   要的事实:1.社会的发展;2.个人的发展——证明——这两个事   实必然是互相结合着的,并且或迟或早会互相产生出来——人类   的命运是完全限制在他的实际的社会状态之内的吗?——文明   的历史可以根据两个着眼点来说明和考虑——关于本课程计划   的几句话——人心的现状和文明的前景 第二讲   本讲的目的——古代文明的单一性——近代文明的多样性——   它的优越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的状况——城市的优势   ——皇帝们试图改革政治——洪诺留和狄奥多西的诏书——帝   国的名称所具有的威力——基督教教会——它在5世纪时经过   的各个不同的时期——行使市政职权的教士——教会的好的和   坏的影响——蛮族人——他们将个人独立观念和人对人的忠诚   引进了近代世界——概述5世纪初文明的诸不同因素 第三讲   本讲的目的——各种各样的制度都自命为正统的——什么是政   治上的正统?5世纪时各种政治制度的并存——人、财产和制度   状况的变化无常——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物质上的,即持续不   断的入侵;另一个是精神上的,即蛮族人所特有的、对个人利益的   自私心——文明的根源是秩序的必要性,对罗马帝国的回忆,基   督教教会和蛮族人——蛮族人、城市、西班牙教会、查理曼和阿尔   弗雷德的组织社会的尝试——日耳曼和阿拉伯人停止入侵——   封建制度开始 第四讲   本讲的目的——事实和理论之间的必要结合——乡村对城市的   优势——一个小封建社会的组织——封建制度对封地所有者的   性格和对家族观念的影响——人民对封建制度的憎恨——教士   不能为农奴做什么事——不可能有规则地组织封建制度:1.没有   强有力的当局;2.没有公众的权力;3.联盟制度的困难——封建   主义中固有的“反抗有理”的思想——封建制度的有利于个人的   发展而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五讲   本讲的目的——宗教是结社的原动力——强迫并不是统治的本   质——一个政府的合法理性的条件:1.权力必须握在最杰出的人   的手里;2.被统治者的自由必须受到尊重——教会是一个社团,   而不是一个特权阶级,因而符合这些条件中的第一个条件——关   于其中存在的各种任命和选举的方法——它缺乏另一个条件,因   为权威的不合法的扩大和武力的滥用——教会内部的思想活动   和思想自由——教会与君主们的关系——宗教势力的独立被制   定为一项原则——教会篡夺世俗权力的托词和努力 第六讲   本讲的目的——教会内部分为统治一方与被统治一方——世俗   人士对教士的间接影响——教士是从社会上各种身份的人中招   募而来——教会对公共秩序和立法的影响——悔罪制度——人   类心智的发展完全是神学的发展——教会通常列身于权势这一   边——这是不足为奇的;宗教的目的就是控制人类的自由——从   5世纪到12世纪教会的不同状态——第一,帝国的教会——第   二,蛮族的教会;两种权力分离原则的发展;修道士会——第三,   封建教会;试图健全组织;需要改革;格列高利七世——神权教会   ——探索精神的复兴;阿培拉尔——自治市镇运动——这两个事   实之间没有联系 第七讲   本讲的目的——12世纪与15世纪市镇状况之比较——两个问题   ——1.市镇如何取得自治权——5至10世纪之间的市镇状况   ——它们的衰落和复兴——地区社会造反——自治特许证——   市镇自治的社会和精神效果——2.自治市镇的内政管理——市   民大会——行政官员——高度和低度自治——欧洲诸国自治市   镇状况之差别 第八讲   本讲的目的——纵观欧洲文明史——它的独特的基本的性质   ——此种性质开始出现的时代——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状况   ——十字军运动的性质——它们的精神和社会原因——到13世   纪末这些原因不复存在——十字军运动对文明的影响 第九讲   本讲的目的——君王在欧洲历史及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一重要性的原因——研讨君王制度应着眼两个方面——第一,   它的真实和永久的本质——它是最高管辖权的人格化——其限   度范围——第二,它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欧洲君王是各种君王   形式的产物——关于蛮族君王——关于帝国君王——关于宗教   君王——关于封建君王——关于现代君王及其真实性质 第十讲   本讲的目的——对调和现代欧洲各社会因素、使它们在一个社会   中,一个中心权力之下,共同生活和行动所作的尝试——第一,组   织神权政治的尝试——为何失败——四个主要障碍——格列高   利七世的错误——对教会统治的反对——来自人民的——来自   君主的——第二,组织共和政治的尝试——意大利的共和国——   它们的缺点——法国南部的自治市镇——镇压阿尔比派异端的   十字军——瑞士联邦——佛兰德和莱茵河畔的自治市镇——汉   萨联盟——封建贵族与自治市镇间的斗争——第三,组织混合政   治的尝试——法国的三级会议——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议会——   英国国会——德国的独特情况——一切尝试终告失败——原因   何在——欧洲的总趋势 第十一讲   本讲的目的——15世纪的特征——国家和政府的日益集中化   ——第一,关于法国——法兰西民族精神的形成——路易十一的   政府——第二,关于西班牙——第三,关于德国——第四,关于英   国——第五,关于意大利——国家对外关系和外交的起源——宗   教思想运动——贵族改革的尝试——康斯坦茨和巴塞尔宗教会   议——民众改革的尝试——约翰·胡斯——文学的复兴——对古   代的仰慕——古典学派或自由思想者——一般活动——航海、发   现、发明——结论 第十二讲   本讲的目的——从现代历史中识别概括性事实并非易事——16   世纪的欧洲画面——仓促下结论的危险——对宗教改革发生原   因的各种看法——它的主要性质是人类的心灵对思想领域内专   制的反抗——这一事实的证据——宗教改革在各国的不同命运   ——宗教改革的弱点——耶稣会教士——宗教社会的革命与世   俗社会的革命之间的相似之处 第十三讲   本讲的目的——英国革命整体的性质——它的主要起因——它   的性质政治多于宗教——它的三大派别:1.合法改革派;2.政治   革命派;3.社会革命派——全部以失败告终——克伦威尔——斯   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制政府——浪子政府——英国和欧洲的   1688年革命 第十四讲   本讲的目的——英国与大陆上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间   法国居欧洲的优势地位——在17世纪是由于法国政府——在18   世纪是由于法国国家本身——关于路易十四的政府——关于他   的战争——关于他的外交——关于他的行政管理——关于他的   立法——快速衰落的原因——关于18世纪的法国——哲学革命   的主要特征——本课程的结束

章节摘录

版权页:城市本身进入了封建制度的结构中后,自己会拥有附庸,成了领主。凭着这个头衔,它取得了一部分属于最高领主的主权。它从封建地位中所得的权利与它造反而得的权利就分不清了。它的主权就是这双重名义所赋予的。以下是我们从贫乏的文史资料中所能看到的,在市镇内部,至少在早期,是如何进行政府管理的。全体居民组成全市大会。所有参加城市宣誓的人(凡是居住在城墙内的人都必须参加)由钟声召集到大会场址。大会选出行政长官。行政署的人数和组织形式不尽相同。一旦选出行政长官,大会就解散。管理工作几乎全由行政长官们自行处置,多少是独断的。长官除了负责举行新的选举或民众暴动以外(那时代负责任的主要方式),别无其他责任。可以看出,自治市的内部组织归结为两个简单部分:居民大会和一个几乎掌秉专权的政府,负有造反和暴动的责任。主要由于生活习俗的缘故,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能保证秩序和持久的正规政府。市镇人口中大部分处于无知、残暴、凶狠的状态,难以管理。经过一个短时期,市镇内部几乎同以前市民受领主管辖的关系一样得不到安全保障。然而,很快市镇内形成了一批高层市民,其原因不难理解。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状况导致了一些工业的兴起和合法组成的企业。特权制度于是引进了城市,造成极大的不平等。不久,各地都出现了一批有钱而重要的市民及为数众多的劳动人口。这些劳动者虽属于下层,对市镇事务具有重大影响力。于是,市镇分裂为上层资产阶级和易于沾染恶习劣行的百姓。上层阶级夹在两面受挤的困境中,一面要管理下层民众,一面要对付前领主企图重建权威的不断威胁。


编辑推荐

《欧洲文明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欧洲文明史 PDF格式下载



翻译不是太好,但总算能看懂。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内容充实,就像绑扎的结结实实的香肠


终于买到了,很高兴。和《法国文明史》同是老师推荐的,对于了解欧洲概况很有帮助。


不错的书,挺好的,纸张也不错


市面上介绍欧洲通史的书籍不是滥竽充数,就是篇幅实在太大,不便阅读。这一本可以说是了解欧洲的最好历史书籍了,内容相当丰富,难能可贵的是,它很简洁,薄薄一本,完全符合了我的要求。


《欧洲文明史》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


还没开始看,等看过才知道


很不错的书,对我的课程有很大帮助


很不错的书。多读几遍会发现讲的真的很透彻。


书很不错哦,正版,挺值得。。


名著必须读


欧洲文明史


还算物有所值的一本书


基佐大作


基佐的代表作之一


经典丛书中的一本


  不知道是因为刚从基佐笔下的土地溜达了一圈回来,对他的描述特别有共鸣还是怎么的,一天就翻完了《欧洲文明史》。在此之前我还没有这么快看完过所谓的汉译名著。除了作者生不逢时撞上法国大革命最红火的年代,又悲剧地在这个年代里生在了一个集基督教、资产阶级、流亡国外等众多反革命因素于一身的家庭,而导致书中某些涉及王权政治的观点有失偏颇外,总体来说,能够在区区一本小册子里对这样宏大的主题进行清晰、全面而具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不失其可读性,还是很难得的。遂摘录部分以记之。
  
  定义“文明”
  
  基佐指出,长久以来,文明一词在很多地方被广泛地使用,因使用主体和情境的不同而使词义不断扩展,具备了比这个语词本身更广泛、却欠缺部分真实性和精确性的含义。因此,在将“欧洲文明史”作为一个整体命题加以研究时,有必要从一般的、人本的和通俗的定义来重新界定一个清晰的“文明”概念。
  
  基佐用两个事实来定义文明:社会活动的发展,亦即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人活动的发展,亦即人性的进步。这两个因素因相互作用而密切地互相结合着:“人的内心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社会带来了利益……而一个调节良好的外部事实迟早总会相当彻底地导致一个具有同样性质、同样优点的内部事实”。同时,两个因素的结合并非同时发生,或总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由一种事实导致另一种事实的过程可能漫长如几百年,“我们可能觉得它的推理过程慢了点儿,但逻辑依然是正确而健全的”。正如基佐所说,“在天意看来,时间等于零,它跨越时间正像荷马笔下的诸神跨越空间。它只跨出一步,好几个时代就消失在后面了”。
  
  基佐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的是基于两个事实的一种推测:即在上述构成文明的两种发展中,哪一种发展是目的,而哪一种是手段?基佐认为鲁瓦耶—克拉尔的论述已经指明了这一问题本身的恢弘而无需由个体做出明确的回答——人类社会的命运是在地球上完成的。但人类社会并不包容整个的人。人将自己许给社会之后,还留有自己最高贵的部分,一种高超的能力,凭借这一能力他升高到未来的生活、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里的未知的幸福之中。这种认识当然基于基佐是一个虔敬的基督徒,但就问题的本质来说——人的命运是否纯粹是社会性的、是否存在某种比人活在世上更崇高的志趣——确实难以由现世生活中的个体进行简单回答。
  
  基佐对文明的定义不一定精确,正如他在归纳出上述两个事实前,曾以反例说明欠缺这两种因素中的一种即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文明——受到神权政治支配而人性被极端抑制的印度人的状况就是如此——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即便如此,上述定义对于基佐研究的对象来说(本书仅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外界事件的研究,即有关社会状况历史的研究)已经拥有足够的概括性和解释力——能够自圆其说——这对于大多数历史的、哲学的研究来说是最重要不过的了。
  
  历史研究之方法论
  
  在很多研究欧洲历史的作品中,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后的千年历史被笼统地归入中世纪,虽然其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有所记载,但相较于其前后的历史研究则显得语焉不详。其中当然有当时社会状况较为混乱,流传下来的文史资料不多的原因;但也更有可能是因为,后人认为这样一段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相对退化的时期,相较于前后的黄金时期或这些时期中涌现的大批伟大人物来说,是不重要的——黑暗、落后——就像我们经常在别处看到的形容一样。
  
  基佐的历史研究则是连贯的,对于中世纪这个长达千年的断层,他没有笼统地一以贯之,而是从当时具体的社会形态出发,对当时并存于欧洲的几种主要势力一一作了分析:蛮族人的原始自由形态,独立而分散的封建采邑和领主制,基督教社会神权政治原则的演绎与嬗变,自治市镇艰难的成长与发展……虽然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倒退,但这种分析却揭示出,上述几种主要势力都在缓慢而持续地发展(除了蛮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最终被其他的社会形态所同化),尤其是基督教社会,甚至在这段时间到达了宗教社会和世俗社会的双重顶峰。如果不是这些同时而又相互独立的、持续的发展,上述几种势力必定会自然淘汰并筛选出最强的一支留下,也必定不能像历史所显示的这样,在漫长的年月中得以共存。
  
  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分析,历史一方面呈现出一种具体的、个别的独特面貌:譬如在分析蛮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时,万万不可以赋予他们千篇一律的品性和特征,即使他们大多数都属于日耳曼民族——法兰克人可能很强硬、在遗弃罗马世界残存的社会风气方面做得更为彻底;而西哥特人则更温和,愿意尝试皈依基督教的真理,于是在托莱多的议会记录中处处体现着教会的神权政治原则。对于基佐而言,“对一个时代,乍见之下立刻指出它的总体性质和久远意义是非常诱人的事……人的头脑愿意忘却那些梗阻和束缚他的想法的事实,然而,忘却的事实却未被摧毁”;“避免危险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进行概括和下结论之前,勇敢而耐心地对事实做一番透彻的研究……事实之于头脑犹如道德准则之于意志”。
  
  另一方面,历史又是一以贯之的,尽管现代欧洲的面貌与中世纪欧洲的面貌截然不同,我们却又能从中世纪社会状况的分析中隐隐窥见影响现代欧洲文明的几乎所有重大因素,在看似一潭死水、混沌不堪的社会现实中,蠢蠢欲动的是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正如基佐所说,“在广泛的研究中,有时候我们会不愿意再向前探索,因为前面是一片茫茫和黑暗……我们正在接近的时代是不可理解的,它的重要性也无法体现,除非把它和现在联系起来。它的真实意义只有到后来才显露出来”。
  
  结论的现世意义
  
  基佐始终是法国君主复辟和君主立宪制的鼓吹者,这也体现在全书的最后一讲,他用英明和伟大来归结路易十四对法国的专制统治,而更妙的是在解释太阳王常遭人非议的对外战争和扩张的外交政策上,他基本上也能自圆其说。但政治观点和立场的不同不妨碍基佐对文明史进行相对客观的总结,即绝对权力的危险性及危害性。而这一结论时至今日,似乎还存有相当的深远寓意。
  
  基佐将路易十四政府的迅速衰落归因于绝对权力无可挽救的弱点,因为路易十四信奉绝对权力的惟一原则,而扼杀了独立的、能自发采取行动和进行抵抗的政治性的其他社会组织和力量。因此,辉煌强大一时的路易十四的法国实际上是无木之本,一旦绝对权力随君主的个人力量消散,社会缺乏其他自由组织的活力,权力真空下的继任政府只能是日趋灭亡的一潭死水。
  
  基佐对王权的拥护也决定了他在看待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社会状况时,无法抱着乐观的心态。因此他关于绝对权力的结论,同样适用于让无数革命者和无产阶级热血沸腾的18世纪。在基佐看来,18世纪的真实主宰是属于人类心灵的——理性,以及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向往。他承认人类心灵那前进的冲动的美、善和巨大作用,正如他对路易十四政府的赞美;但他也一再强调,“在这一时代里,人的头脑掌握了绝对权力之后,就受到权力的腐蚀和误导,使它不合理地把已经确立的事实和以前的思想加以蔑视和厌弃,从而走向错误和暴政的道路”——正如后世对那个恐怖年代的评价一样。
  
  摘抄基佐的几句话结尾,它们现在还应当具有普世意义:
  
  “我相信我们的时代有责任了解这一点:一切权力,不论来自智识,还是来自世俗,不论属于政府还是属于人民、哲学家、大臣,不论是为了这种或为了那种事业,都包含着一个天生的缺陷、弱点和弊病,因而应该加以限制”。
  
  “惟有允许一切权利、利益、意见普遍享有自由,允许这一切力量的自由表现和合法存在,才能把各种力量和权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它侵犯别的权益”。


    人类越来越文明了,可是文明究竟中什么?怎么而来的?此书进行了一定的梳理。
    作者以讲课的形式,把欧洲从古罗马以来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的文明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特别是蛮族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文明从几乎一无所有一直发展的现代。特别是对中世纪教会、城市与市民的产生进程、封建主和君主的不同表现。颇值得一读。


  本书初看之下有些罗嗦平淡,前头拉拉杂杂,铺垫出多元化欧洲的三大社会:封建社会、宗教社会以及自由城市社会。(其中第一个源自日耳曼而后两者源自罗马,至查理曼大帝而始达成日耳曼罗马基督教三者合一)。讲教会情况尤其唠叨,几乎废读。然而到第八讲十字军东征突然笔锋一转,高歌猛进百川归海,三大社会最终汇聚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最后诸般运动激荡之下,又以自由代替政府,在作者眼中的19世纪,想必更为辉煌。如此读来竟一气呵成,令人大呼畅快。其构架仿佛《英雄志》先铺陈四大主角,然后条条大路通罗马,让四人会首京师,产生无尽冲击。无怪乎朱孝远师讲解此书时说“自有一股气势!”。作者可爱之处,更在于常常夹带私货,其君主立宪思想表现无疑。是书序言部分说基佐善于“鼓吹”,看来不假。


   对一个时代或一件事情,咋见之下立刻指出它的总体性质和久远意义是非常诱人的事。人的头脑就像它的意识一样,总是急于行动,不顾阻碍,奔向自由和结论。它愿意忘却那些梗阻和束缚他的想法的事实。然而忘却的事实没有被摧毁,这些依然存在的事实总有一天会指摘他犯下的错误。避免这一危险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进行概括、下结论之前,勇敢而耐心地对事实做一番透彻的研究。事实之于头脑犹如道德准则之于意志。头脑有责任知晓事实,担负事实的重载。只有完成此责任之后,在对事实作了通盘观察和衡量之后,头脑才能展翅高飞,对事件的全貌及其后果一览无遗。若是起飞过早,未来得及对它即将俯视的领域作前面的了解,错误和失败往往在所难免,就像做一道算术题一样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历史研究中,若不先了解全部事实,而急于逞概括之快,那么谬误之大就无法预计了!


我觉得您评价的很中肯,一看就是好好读了这本书的人。前边确实写的废话连篇,不过作为大学讲稿来说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对十字军的分析让人眼前一亮。


今天第一天看,和别人讲起,第一句评论就是:真啰嗦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