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79-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吕叔湘  

页数:

9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语法研究的顺利前进主要有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要广泛地调查实际用例,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把问题拿出来理一理,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可能或者有必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更深入一层去考察,看看一个问题的探讨是不是牵动另一个问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宗旨是摆问题。问题摆出来了,有时候只提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有时候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只是聊备一说,以供参考。这些意见比较零散,不足以构成什么关系。其中也很少能说是作者的‘创见’。有的是很多人说过的,不用交代出处;有的只记得有人说过,出在哪本书或者哪篇文章已经查不出来,只好在这里总的声明一句:没有掠美的意思。  这本书原来是作为一篇论文来写的。虽然现在的篇幅已经不能容纳在期刊里而只能印成小册子。

书籍目录

序一 引言1 本书宗旨2 实质性问题和名称问题3 术语4—6 形态7 意义二 单位8 单位:旧的和新的9—18 语素和词10 语素:大小问题11—2 异同问题13 语素和汉字14 语素和词类15 词16 有时是词17 有的义项是词18 语素分四种19—29 词和短语20 能不能单用?2l 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22 几个语素的组合?23 有没有专门意义?24 形名组合不完全自由25—26‘短语词’27 能不能拆开?28 简称29 省缩30—32 主谓短语,小句,句子33 小结三 分类34 分类目的35 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36—37 划分词类38—39 大类小类40—53 词类40 名词41 方位词42 量词43—47 动词43 动词和形容词44 非谓形容词45 动词和介词46 及物和不及物47 趋向动词,助动词,是,有48 副词49 代词50 介词5l 连词52 助词53 词类转变54 词根55—56 前缀,后缀,中缀……四 结构附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PDF格式下载



老先生的讲义


珍藏的书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宗旨是摆问题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而这本《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则是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全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很多问题也超过了我的认知水平,我只是一知半解或是不知不解,希望能通过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一步一步向语法学迈近。而今天,我想着重谈谈我在阅读本书后对书中动词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中涉及动词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 动词和形容词的分合问题
  吕先生认为,与西方语言中动词和形容词在形态和功能上大不相同、能轻易分类相比,在中国语言中,两者存在诸多共同点:都可以直接做谓语;可用“不”否定;可用“﹡不﹡”的格式提问等。当然也有区别,如多数动词能用“没”“了”“着”“过”,双音动词很多能整个重叠(ABAB)。若把形容词作为动词的小类,就会遇上部分形容词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的尴尬。
  二、动词与介词的划分问题
  我国语法学界一直持有一种观点,即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都是动词,因为在汉语中介词几乎都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但是吕先生认为,介词不能算作动词,因为它们已经不能作谓语了。虽然有些场合介词能带上一个名词做谓语,但是依然无法像多数动词那样甩开宾语,因此介词不能与动词归为一类。
  三、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吕先生认为,这一分类标准是界限不清的。从定义上来说,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当一个动词有几个义项,并且这些义项中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带宾语时,它就兼属及物和不及物两类。关键是“宾语”的范围如何划定,如果规定动词后边的名词都是宾语,那汉语中的动词很少是不及物的了。如果把宾语限于代表受事者的名词,那则及物和不及物的分类还有用处,但是“受事”的范围也需要进一步的规定。第二,及物动词的再分类,也需要探讨。而从96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宾语”、“双宾语”、“兼语”这些概念的加入仍无法完善解决该分类问题。
  四、 动词下的三个附类:趋向动词、助动词、判断词
  1、 关于趋向动词:吕先生认为它附在别的动词之后构成的复合动词比单独用的时候还要多。
  2、 关于助动词:首先先生清除了一种常见的误解,即“助动词”一词是从英语语法中引进,意思是“辅助性的动词”而并非“辅助动词的词”。一般来说,助动词被划为两类,一类表示可能与必要的;另一类表示意愿愿望之类的,又称“能愿动词”。吕先生认为助动词分成的这两类的界限很不容易划清,这个分类是有问题的。他在这一问题上举了两个例子。一方面表示可能与必要的助动词接近副词,但是常常会碰到助动词和副词并列的例子,如:可以并且曾经进行实地考察。这个时候助动词和副词如何划分呢?;另一方面,助动词和一般动词并列的例子也有,如:他一不会抽烟,二不爱喝酒。这个时候,助动词和一般动词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3、 还有一些词:如“你高兴参加就参加得了”中的“高兴”、 “你好意思不答应?”中的“好意思”等,这些词单独拿出来时不像助动词,但是放在一定的格式里时,把它们当作“助动词”来解释最恰当。这也是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4、 关于“是”一词:把“是”作为判断词还是系动词,这是个问题。
  以上是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我所看到的关于动词相关问题的一些研究,下面我想结合我们的现代汉语教材即黄廖本与吕先生的观点做一些比较,从而加深自己对动词问题的认识。
  一、 动词与形容词比较表
   动词 形容词
  1 能否带宾语 绝大多数能 不能
  2 能否受“很”修饰 多数不能 多数能
  3 重叠方式和意义 AA式、ABAB式
  表示动量少或时量少 AA式、AABB式
  表示程度加深或者程度适中
  4 概括意义 表示动作、行为、活动 表示性质、状态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黄廖本在吕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动词和形容词在能否带宾语,能否受“很”修饰等方面的区别,为我们进一步辨别两者差别提供了便利。
  二、动介分类
  黄廖本指出,介词大都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鉴于许多介词与动词同形,因而只能根据结构和语境、意义判别其词性,如“他在家里住吗”(介词)和“他在家吗”(动词)。另外,动词能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能加动态助词或者重叠。
  三、对于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就能否带受事宾语来对动词进行分类,能则为及物动词,不能则为不及物动词。同时,及物动词又分为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和名谓宾动词。
  四、 动词有三类需单独说明:
  1、 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但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拿(出)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2、 助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了、着、过”等,不 能带数量补语。
  3、 “是”:黄廖本把“是”作为判断动词,表示肯定,有多种意义关系:(1)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2)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3)表示事物的存在。
  以上是我对《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现代汉语》中对动词相关问题的概括和归纳。鉴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我很难对其中很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但是在这次阅读体验中,我看到了大师们对语法学的不懈研究和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