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

韩际清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7-2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韩际清  

页数:

289  

内容概要

  教育部发出通知,从2004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旨在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基础。与建国以来历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比,这次课程改革的力度最大。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地区面临空前的挑战。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这种变革反映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任何变革关键在于实施。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体现于课堂,再理想的课程改革都不会成功。让新理念走进课堂,融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践,比推出新的理念更加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加艰巨。  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过程,有很多东西需要花大力气学习。但对新课程的学习不能止于理解、认同或接受,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悟、内化,并且需要创造。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来克服和解决。因此,应该对参与课改的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服务,采取切实措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引领教师摆脱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结构特点、思想体系以及精神实质,减少从观念到行为的落差。  在首批实验区进入课改之际,为了帮助参与实验的高中教师积极有效地应对课程改革的挑战,为大家提供课程改革的理论引领和实践示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在开展大量调查研究和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联合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基层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编写了这套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丛书。本丛书据事实说理论,从课例看观念,努力实现三个目标:介绍新的课程理念;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提供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  本丛书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理念的阐述通俗易懂。编者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的课程理念,使广大教师能够轻松地理解新课程“是什么”、“为什么”;二是对蕴涵新理念的教学要素以及各教学要素如何体现新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帮助教师们掌握新课程教学理论及其运用方式,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三是有大量承载新课程理念的鲜活案例。教师们通过这些案例,可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把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相信丛书对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们学习和实践新课程会有切实的  帮助。  我们希望,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升华教师的职业生命,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书籍目录

理念篇第一章 新课程理念第二章 新课程培养目标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二、保证获得必要的“双基”,突出核心内容,控制学习难度,扩大选择空间三、重视数学知识生成过程,提高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现实化、数学化四、拓展视野,加强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认识、体会数学的科学与文化价值第三章 新课程内容要求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与特征二、必修课的内容与要求三、选修课的内容与要求四、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的内容与要求第四章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一、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二、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新课程倡导的四种教学方式第五章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观一、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二、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三、新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功能四、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评价第六章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一、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探索篇第七章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方法探讨一、数学教学方法的回顾二、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方法第八章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设计框架一、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理论探究二、新课程的结构与教学目标三、学习方式四、教师角色的转变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九章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一、数学双基教学二、数学探究教学三、数学建模教学四、数学文化教学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六、情感态度的培养七、学习策略的培养第十章 新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一、纸笔测验二、作业评价三、即时性评价四、成长记录五、表现性评价六、网络式评价七、问卷法八、访谈法九、观察法十、评语第十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二、高中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三、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备课四、课程改革对教案编写的新要求五、《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案例篇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二、向量的加法三、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四、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五、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六、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有关应用第十三章 教学评价实施案例一、单元教学评价案例二、学生自评案例三、发展性成长记录案例四、终结性评价案例后记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高中课程方案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理念如不能体现于课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让新理念走进课堂,促成教和学的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更加富有创造性的艰巨任务。让新课程理念走进课堂的关键之一是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这种培训和指导不仅仅要使教师认同、接受新理念,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感悟新理念,这就要学习理论,研究案例,亲身实践、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不断了解新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而真正感受新理念的魅力,展现新课程的价值。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样一本指导教师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培训用书,以期对教师有所助益。  本书的撰写分工如下:  理念篇  第一章新课程理念(朱恒杰);第二章新课程培养目标(张玉起);第三章新课程内容要求(张玉起);第四章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杨本春);第五章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观(艾志刚);第六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艾志刚)。  探索篇  第七章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方法探讨(田明泉);第八章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设计框架(田明泉);第九章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一、数学双基教学(秦玉波、何锡冰、牟善彬、接迎),二、数学探究教学(秦玉波、何锡冰、牟善彬、接迎),三、数学建模教学(傅海伦),四、数学文化教学(傅海伦),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傅海伦),六、情感态度的培养(秦玉波、何锡冰、牟善彬、接迎),七、学习策略的培养(傅海伦、刘坦);第十章新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尹玉柱、张颉、张合钦、李明照);第十一章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傅海伦)。  案例篇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与案例(于善胜、王强);第十三章教学评价实施案例(尹玉柱、张颉、张合钦、李明照、黄继芳、王树臣)。  本书的结构提纲和最后的统稿工作由韩际清、田明泉完成。  由于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我们非常乐意倾听广大读者及同行的批评指正,以使我们进一步地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