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感性论

岩城见一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0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岩城见一  

页数:

432  

译者:

王琢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形象的力量”、“美的世界”、“表现的世界”和“表现的过程”等四章组成。通过这四章,我们要搞清楚人类经验的特殊结构和它的有限但又被开放的方式。因此,我们要涉及一些理论。但是我们要把出现在这些理论中的概念和我们的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即以能够不断返回我们经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这就是我们的课题。优秀的理论能够促使我们反省那些比我们的经验陈腐了的观念;优秀的理论还具有把我们引向更加开放的世界的力量。为了深刻理解这一点,我们解读文本,使其变换成能够抵达我们经验的语言。我将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接近文本。这也是我们必须尝试的。这是因为用身体来理解优秀的理论或者在品味理论是否优秀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和他者的理论同化起来,或者尝试着进行模仿(simulation)。实际上我们从幼儿的时候起,就一直通过模仿父母和他人的语言和动作,才长成为现在的我们。我们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接触各种各样的他者,学到各种各样的他者表现。我们就是这样变化或者进化过来的。这种状况,无论我们上了多大年纪都是不可改变的。 这样说来,本书的基本观点已然明了,即“经验是不断根据和他者之间的关系而被更新着的”。后两章之所以专论“表现”,就是因为我们要具体考察经验是如何根据表现以及表现媒体和表现技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书籍目录

序言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形象的力量 序 形象——防不胜防的物 一 形象世界的现实性 (一)绘画空间与现实空间——“错觉”之错觉 (二)现实与艺术——为了改变评判的尺度 (三)不是人类创造形象,而是形象操纵着人类 二 形象的基本要素——测定基本要素的力量 (一)点 (二)线 (三)物与形象 三 形象的认识论 (一)超越“形式”一“质料”二元论的思考模式 (二)康德的形象论——关于认识论的基本概念 四 形象世界——经验的现场 (一)空间与时间 (二)被构成的知觉——形象和语言 (三)人的经验结构 第二章 美的世界 序(一)美的范畴 序(二)理解美的前提 一 美 (一)“不伴随关心的满足” (二)“不伴随概念的普遍性” (三)“不伴随目的的合目的性” (四)“不伴随概念的必然性” 二 崇高 (一)现代的“崇高论” (二)康德的崇高论 (三)康德与现代“崇高论” 三 滑稽 (一)滑稽的一般性定义 (二)滑稽的分类 第三章 表现的世界 一 现代“超越论的感性论” (一)超越论的哲学转向 (二)现代感性论的课题 二 “艺术家.形而上学” (二)打破偶像 (二)因果律的解体 (三)尼采的新思想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 “艺术活动的根源” (一)意欲和能力 (二)现实与语言——两种先人观   (三)艺术表现的特性第四章 表现的过程后记译后记所收论文出处一览插图一览参考文献术语、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形象的力量序形象——防不胜防的物所谓形象(image),就是“有形的诸多现象”,是“不断改头换面,渐次出现在我们面前,防不胜防的各种物”。它们包围着我们,伴随着我们的行动,不断改头换面。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绝对不能逃离形象,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它都在周围凝视着我们。即使在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它也会以记忆、梦甚至幻觉的形式出现,无法抗拒。我们是形象内的存在,是被封闭在形象内的存在。形象不是我们能够自由支配、自由驱使的,也不是以我们的好恶所取舍的。即使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了形象,它也会以被改变了的姿势,重新把我们包围起来。譬如,为了从意识中排除一个闯入眼中的形象,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壁障,使其看不见。但是,这时“壁障”作为一个新的形象却代替原来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可见,我们暴露在形象之下的状态没有丝毫改变。我们还要先理解一点:形象不等于“物”。我们可以设想,在隔着玻璃可以从里向外或从外向里看的时候,拥有身体的这个“物”和那个被称为物体的“物”都不能够穿过玻璃这个“物”。所以,玻璃这一物体,能够把我这个作为物质的身体存在与外部的物隔离开来加以保护。形象却不是如此,因为形象可以轻易穿过玻璃,向着我们扑面而来。反而言之,是我们的目光穿过了玻璃。目光和形象、物质的身体和物,它们以另一种方式结成联盟。所以我们可以隔着玻璃窥视屋子里面。对于目光和形象的关系,玻璃近乎无能为力,所以需要另一种遮蔽物(比如,窗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物。它对形象几乎是无抵抗的,并且还可以反射形象,使其增幅或减幅。然而,我们在强调物不等于形象的同时,也是在强调着作为物理身体存在的“我”和“作为目光的我”的不同。成为目光的我,把意识指向形象;暴露在目光下的我,是被观看的我,是被形象化了的我。玻璃就是这种既能允许目光通过,又可以使其发挥反射作用的物。理解形象的特性,对于“感性论”(美学)以及理解艺术(art)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如是观之,“形象”(image)不能还原为“物”。但是,似乎反之亦然:“物”,实际上就是“形象”。我们作为感性的存在、作为拥有身体的存在,如果不离开经验的现场与“物”相关联的话,“物”总是与我们相对作为“形象”而出现。譬如,我摔掉一个“物”,把它破坏成粉末,这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虽然不是原来的“物”,但也是由其改变而来的粉末的现象。它依然是一个个“有形的现象”,也就是诸多“形象”。无论我们把这些粉末怎么样加以精密的科学分析,它每次都是作为形象(具有形状的物)出现。形象的对面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思辨。现在科学上的微观研究,想要知道或是让别人知道这一研究正确与否,也要把研究的结果改变成形象,让人们“看得见”。实际上科学家就是这样做的。比如,量子力学、遗传基因科学等,这些理论“假说”,只有在作为一个形象被“眼见为实”——在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现场得到确认之后,其“正确性”才能得到证明。


编辑推荐

《感性论:为了被开放的经验理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感性论 PDF格式下载



祖师爷的书,真的是好!只是需要耐心耐性去看,主动领会,结合美术。。。
祖师爷和师傅都是理想主义者,本书就是理想主义者关于美的体会。
好书!


适合美学专业的人看


美学类应该读的树木,强力推荐


国内这类美学书很多,内容大多都差不多。我粗略地看了一下,也没有太吸引人的地方,只是一位日本学者对美学的诠释。因为是谈论感性经验的书,再者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所以就买了。还没有认真看哪!


译者王琢先生是著者岩城见一先生的好朋友,也是我的老师。我们学了一个学期的“感性论”课程,经常是云里雾里。并不是先生讲得不好,而是书中论述的那些概念,那些看法离我们日常的习惯很远。要读这本书需要有改变的信心,因为你不需要进入一个框架,而是要学会看破框架。从形象的理论出发,走向表现得理论。细想一下,感性论也许正是要把我们的思维抽离理性的框架界限,以求达到无限的境地。 译者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学者,翻译这本书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一直讲授“感性论”课程。 这本书适合于文艺理论研究者,也适合于对观看现代艺术品时感到迷惘的读者,或者是希望进行文艺创作的未来作者们。


很不错的书,不过很需要思考的时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