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

裴宜理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7-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裴宜理  

页数:

340  

译者:

池子华,刘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为第一部,是著名汉学家裴宜理的成名作。运用社会生学态原理和人类学概念来分析华北平原的贫困地区100年来的农民反抗运动,主要围绕三大事件展开论述,捻军、红枪会和共产主义革命。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前言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反抗序幕:淮北的环境地理人口密度种植模式农业产量土地占有情况商业政府与税收生活标准淮北农民的心态第三章 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通常的治家策略侵略性生存策略掠夺性策略防卫性策略结论第四章 从掠夺者到叛乱者:关于捻党的个案研究捻党的起源早期捻党的宗旨与活动捻党与政府的关系走向叛乱捻党叛乱的组织为生存而发起的叛乱掠夺性叛乱的局限性结论第五章 从防卫者到叛乱者:关于红枪会的个案研究红枪会的起源早期红枪会的活动走向叛乱红枪会与政府的关系信仰和仪式组织结论第六章 叛乱者遭遇革命者:淮北的共产主义运动淮北地区共产党活动概况双方都要打击!共产党发动群众的方式结论第七章 结语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参考书目索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本书英文版面世至今已近三十年,其间,中国学领域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本书原型系我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1978年),一年后,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轨道。在我完成博士论文之前,对美国学者来说,要在中国大陆开展学术研究实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所以,该论文的完成完全依赖于台湾、日本和美国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文献。  我初次访问淮北地区的时间是在1980年春天,即这本书最初出版的时候。在那个学年里,作为中美学术交流正常化的一部分,我成为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在南大历史系蔡少卿教授的陪同下,我第一次进入了研究多年而从未涉足其地的皖北乡村;当时心情之激动,非笔墨所能形容。其间,蔡教授和我对阜阳地区、蒙城县、涡阳县的历史工作者及普通农民进行了访谈,主题集中于当地造反与革命的传统。对于我们的提问,他们的回答印证了我这本当时刚出版的著作的不少论断,使我感到轻松和满意。同时我也认识到,要是在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直接进入这一地区,我的看法无疑会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1980年春天的淮北平原之行,我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之内,也存在此处与彼处的差异。在这本书里,淮北地区被视为一个相对同质的地区,而实际上,其内在多样性是十分明显的。我还从那次访问(以及随后几次对凤阳县的访问)中接触到很多淮北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料,从民歌、民间故事到日常信仰、习俗。对于这类资料,这本书无法像我后来所热衷的那样加以利用,主要是因为我在开展学位论文写作之时还无法获得足够的这类原始资料。  正是由于这种巨大差异——一个1970年代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研究生,所得资料有限,而今日情形大有改观,使人们意识到,与过去三十年里中美关系不断改善相伴而来的便是知识与学术交流的巨大利益。接踵而来的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动乱相关的研究,如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1987年)、孔飞力(Philip A.Kuhn)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1990年),都获益于这种交流。近年有关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著作,如韦思谛(Stephen C.Averill)的《大山里的革命——中国的井冈山根据地》(2007年),以及我自己后来的著作——《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1993年)、《无产阶级政权——文革时期的上海》(1997年)、《保卫革命——工人纠察队、公民与现代中国政府》(2006年)等,都极大地依赖于在中国获得的档案、地方史与访谈录等资料。  无论这类研究有多大局限,我都希望中国读者应当对其生态学门径产生一些兴趣。至少在我看来,我们对政治事件遭受失败的原因的理解往往是从自然环境的充分影响开始的。同时我也希望本书对一个地区长达一个世纪的演变的研究能够激励中国学者针对引起地方冲突与合作的模式展开调查研究。美国学者业已起而回应这种挑战,例如,濮德培(Peter C.Perdue)的《榨干土地:湖南的政府与农民,1500—1800》(1987年)以及最近出版的罗威廉(William T.Rowe)的《红雨——一个中国县份与七个世纪的暴力》(2007年)等。熟稔多种多样地方传统的中国的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当然能够担负起这种颇具深度与难度的研究。  近年来,西方有关革命运动的学术研究趋向于强调其过程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萧邦齐(R.Keith Schoppa)的《血路——沈定一之谜与革命中国》(1995年)是这一门径的范例。个人性格与偶然的历史机遇—一而非持久的结构性决定因素——因为成为研究革命起源与结局的焦点而受到关注。针对前辈学者那种过于强调决定论的态度,这一门径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矫正手段。还有,我们如果期望找到历史延续与变迁背后的真正原因,在探讨个人习性在不同事件中的表现时,就必须与更大的框架联系起来。  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至今还对中国社会与政治的性质发挥着巨大影响。有鉴于此,研究其历史根源的重要意义与引人人胜的兴趣将会持续不断——就像人们欣赏其特性一样。本书乃作者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作品。中国有句成语,叫抛砖引玉。过去的三十年,美国学者出版了一系列在我写作学位论文时无法企及的上乘佳作,我期望中国学者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写作出更为令人振奋的作品。    裴宜理  2007年新春于哈佛大学


编辑推荐

  “中国秘密社会研究译丛”以欧美和日本学界的研究为主,探讨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的会党、帮会、民间宗教结社及其与社会政治变动的关系,《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是丛书中的一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