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传统文化探幽

汝企和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汝企和  

页数:

314  

Tag标签:

无  

前言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总序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国高校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合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力量与综合实力,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百年的演进历程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朱希祖、王桐龄、张星娘、楚图南、陈垣、侯外庐、白寿彝、柴德赓、赵光贤等,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辛勤耕耘。经几代人的努力开拓,北师大历史学系学术积累丰厚,学风严谨,久已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如今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我国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镇,学科门类大体齐备,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既有国内外知名的老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又有一批崭露才华并在国内外史学界颇具影响的中青年学者,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校历史学科前列。在教学方面,我系的课程改革、教材编纂、教书育人,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荣获国家教学改革重大成果一等奖。在科学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由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我系众多教师参与编写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内容概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睿智的先哲留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财富:在政治方面,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它们详细而生动地记述了千百年来王朝更迭的经验教训,以今观之,实为管理学的最佳课本。 本书共由“文献篇”“校勘篇”“教学篇”三部分组成,文献篇主要是笔者对历史上某些文献的研究;校勘篇主要探讨了宋代政府的校勘活动;教学篇是笔者多年从事“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学的一些总结。 本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曾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且其中多数发表于核心期刊。另外,作者还在书后附上一篇纪念家父家母的文章。

作者简介

  汝企和,1949年生,江苏苏州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文献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在宋代文献学史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整理的《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由中华书局出版,获北师大优秀著作奖,并获宋史学界一致好评。其另一研究领域是教学研究,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已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并获全国高校教材一等奖。发表教学研究的论文10余篇,于2006年获北师大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学奖。近年来又开辟了第三个研究领域——中华数术文化研究,并已发表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自序  文献篇  第一章 汉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骨相篇》与《相列》产生之背景研究  第二节 《骨相篇》与《相列》解析  第二章 宋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南宋史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探索  第三章 元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宋史》校勘记补遗  第四章 清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四库全书》研究之一——《四库全书》歧误一瞥  第二节 《四库全书》研究之二——《四库全书》某些歧误之原因    校戡篇  第一章 宋代官府对经部书的校勘  第二章 宋代官府对史部书的校勘  第三章 宋代官府对子部书的校勘  第一节 医学书籍  第二节 道家书籍  第三节 其他书籍  第四章 宋代官府对集部书的校勘  第五章 宋代官府之综校四部群书  第六章 宋初官方搜求书籍述论    教学篇  第一章 教材研究  第一节 对建国以来《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回顾与思考  第二节 对《中国历史文选》教材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第二章 教学方法研究  第一节 以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历史文选教学  第二节 再论以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历史文选教学  第三章 对陈垣教学之研究  第一节 陈垣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特点  第二节 陈垣先生的教育成就与教学方法  第四章 总论  第一节 推动“历史文选”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探索  第二节 对“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的展望与思考    附后:绵绵不绝的思念——忆父亲汝龙先生和母亲文颖女士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汉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骨相篇》与《相列》产生之背景研究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的《论衡?骨相篇》与王符的《潜夫论?相列》都是探讨相人术的专文,其产生背景就是在当时流传较广的相人术。因此欲对《骨相篇》与《相列》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必须对汉代的相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  钟敬文先生曾指出:“要搞好中国民俗学的学问,就一定要深入进行中国民俗学史的建设。”相人术是我国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对其发展史的研究迄今尚属鲜见。笔者迄今未见有专门研究汉代相人术的论文。祝平一先生的《汉代的相人术》对相人术的社会功能、意义多有研讨,故本节在这些方面从略,而详于从相术自身之发展史的角度揭示其文化内涵及其对汉代社会的影响诸方面进行探研,对与祝先生观点相异处(如相工问题、圣人异相问题)尤详之,以期最终揭示《论衡?骨相篇》与《潜夫论?相列》产生的深刻社会与文化背景。  在相人术的方法与种类方面,汉代对先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兹分四方面述之。  其一为相面。相面是相人术的大宗,又可分为相形与相气色两大类。相形在汉以前已出现,如:“平原君对赵王日:‘……臣察武安君之为人……小头铳上,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  至汉代则进一步发展,如:“世祖(即东汉光武帝)为大司马……(朱)祐侍宴,从容日:‘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郑玄《尚书中候注》云:‘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在古代相术中,人前额正中自上而下名为“天中”、“天庭”、“司空”、“中正”,“庭中”应即为此处。后世相书中“日角”是指“左眉上隐起者”,与汉代不同。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传统文化探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