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

[瑞典] 高本汉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瑞典] 高本汉  

页数:

103  

译者:

聂鸿飞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涉及的语种较多,除汉语和英语外,尚有法、德、瑞典、拉丁等语言。原书为便于英美读者阅读,一般在汉语和法、德、瑞典、拉丁语的例词、例句后加圆括号,给出英文意译。中译本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只把欧洲语言意译成汉语,而把汉语后附的英译一概删去。为求醒目,中译本从英语译来的例句放在方括号里,置于原例句之后,原著的括注仍放在圆括号里,以示区别。

书籍目录

导读一 引言二 文字三 音韵四 语法五 训诂六 结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 PDF格式下载



高本汉作为一名外国汉学家,不仅掌握了复杂的汉语(在他研究汉学的时代,还是以文言文为书面语,和普通口语相脱节的时代,因此学习汉语要比现代人费事),还能以中国人当时不具备的音素分析的视角,对汉语训诂学进行重新提炼,得出相当可信的上古、中古语音,绝对难得可贵,这本书虽然篇幅很短,没有更多的具体推论、证据,但其核心思想已然跃然纸上令人称绝。该书理论还有一个闪光点就是他提出了汉语在上古甚至太古时代也是有曲折语可能,而非如今这种完全孤立语,从而推翻了一般欧洲语言学者认为“汉语是婴儿语言”的论断,证明世界语法是由综合->曲折、粘着->分析孤立语逐渐简化的必然过程,欧洲语言由复杂的拉丁希腊语简化后形成了法西意德诸语言,进而简化语法形态形成了现代英语,英语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算是分析语(孤立语),它还没进化完,但汉语早在至少300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
全书很薄,我两小时看完第一遍,受益菲浅。此书堪称经典,值得再次玩味。
不过书中出现几处错字,有如蝇蚋……


书虽小,部分内容也值得商榷,但是。。。。。。。他说一个外国人,居然可以。。。研究汉语这么毒。


高本汉对汉语音韵研究的贡献和影响可谓……他的书如何能不读?


高本汉的书是值得一看的,他研究我国古代汉语是非常精深的。


高本汉,著名汉学家。想站在理论高端来审视汉语,就从读这本书始。


一本实用的小册子,高本汉的长处本来是在语音方面,这本是可以了解高本汉一个汉语观的途径~


跳出中国人固定思维,从外国人眼中看汉语,有耳目一新之感


汉语研究之经典,国人国语之门经。


第一位以现代研究方法来研究汉语的老外,很值得我们尊敬,有必要重温该书,继续将汉语魅力发扬光大。


对于汉语,我们已经看的比较轻了,我个人以为,汉语要放到首位,外语应该学,但是没必要学那么久,那么多人去学。


从外国学者角度研究汉语,很有意思


一个外国人,把汉语研究到这个份儿上,牛!
写得比较专业,可能会觉得有点点无趣。
值得语言学专业参考!


汉译名著,名副其实


读此书,思维进入了崭新的领域,顿觉原来的书很多都白念了,机械的学习和机械的教学是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的,当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并试着探索古代汉语言的深邃的根源的时候,我们这些“当局者”才从这小小的论文中知道了我们距离先祖的语言已经相去甚远了。真是开卷有益!


作为语言学习者来说,这些书是不可缺少的必读书目,写的很好,值得推荐,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买来读读哦。


初看了下,很好。语言好像也很通俗,就是太薄了。


虽然后面有点太专业,不过前面部分就让人对语言音韵的演化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了。


太好了,读好书的感觉真好。以后我会多关注语言研究。非常有启发。


搞语言的应该看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


值得认真阅读的经典著作,译文也很权威


名家高论,值得阅读。


高本汉乃中国近代音韵学的开拓者,他的书都要看看!


不错,整套书都很精彩,性价比相当高。


很经典的一部书,需要仔细学习研究。


好书,凑单买的,没想到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汉学家写的书,傍观者清。


这套书很不错,买了,慢慢品读。


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理解非常到位。


高本汉对中国的方言了解匮乏,没有到过南方。


全新品,版本很好,内容简洁明了,,,值得拥有。。。


有点艰涩!


汉学家的著作,有水平。


想拜读一下。


讲得很浅显,很有趣


印刷精良,内容详实


国人应惭愧


虽然是薄薄的小册子,但是该书确实是研究古汉语的必读书,作者潜心研究之经典著作!


题目很大但做得真诚,经典之作,值得学习。对当今的研究仍有启发。


质量很好,速度很快,内容很正


很好 。就是物流有点那个。


另一个视角,另一种风格。


很好,正版的,


研究汉语的必读书,便宜,有价值。


汉学家怎么看汉语,好奇.


老书了,原作者把很多汉字词的读音都注音了,可惜读不出来。


了解我们的语言


不枯燥,可以学到知识


西方汉学家的经典之作。


曾经的经典,温故而知新。


比较专业的一本书,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虽然不能全部看懂,但是的确有所收获。


感觉还不错,还没看完。


换个角度看看,可惜内容旧了点!


  高本汉是瑞典的著名汉学家。商务印书馆翻译的这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也是其众多优秀著作之一。书本身并不厚,只有一百页左右。内容却非常充实,从语言比较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汉语语音、文字和语法等内容。读毕此书,掩卷沉思,颇感当今诸多汉语理论,都能从高本汉的学说中找到原型。例如汉语没有屈折、汉语的上古、中古及至近代的演变等等。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高本汉认为最初的汉语和欧洲语言一样都是有屈折的,只不过后来慢慢消亡了。在上古汉语阶段,也就是文字诞生之时,屈折已经几乎消失殆尽,但尚有遗存。例如“吾”和“汝”只用于主格,而“我”和“尔”仅用于宾格。我想,几千年熟读四书五经的儒生们,再怎么推敲论证,如果不了解欧洲语言复杂的屈折变化的话,一辈子也想不到这点上去吧。
  
  第四章说到汉语没有类似于欧洲语言的语法概念。读到这里我非常赞同。正如高本汉所言,汉语“没有形态上的词类,没有屈折变化”。我一直很反对将汉语的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因为这种分类必须要有其语法上的意义。英文是屈折消亡比较厉害的语言,不太适合举例。但欧洲语言不少都有名词的性数格变化,形容词会受到被修饰成分的性数格影响,动词又会受到主语影响而有人称变化。总之必须确定词性,才能对其进行分析。汉语则完成没有屈折变化。你说“飞行”是动词,但在“飞行器”似乎又变成了形容词,“飞行是人类的梦想”又变成了名词。最要命的是,不管它是什么词性,读音、意义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么区分词性又有何意义呢?在这点上,汉语可能有些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恰恰是汉语文学的一种特点,甚至是魅力。有人在讲述古汉语的时候,也喜欢用词性的概念来解释语言现象,如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形容词变动词是意动用法,但细想生造这样的语法概念有什么意义呢?意义疏通了就可以了,不是吗?
  
  比较语言学是当代汉语学研究的一个软肋。欧洲人自古以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为文明之源,进入近代以后各民族语言登上历史舞台。正如高本汉所言,在长期的交往中,发现欧洲语言有惊人的联系和区别。这就为比较语言学打下了基础。但是东方的情形就完全不同。几千年以来都是汉语为宗,而且以先秦汉语为典范,周边要么是很晚才创制文字的游牧民族,要么是以华夏为师的农耕文明,一直缺乏比较语言学的土壤。我想这是今后汉语学者应该留意的地方吧。
  
  最后提出一点,书中第32页有一句话,不太赞同。“《切韵》的确是忠实地描述了一种单一的语言,即中国北方的语言,都城长安的语言,这种语言在7世纪到10世纪时成了一门真正的共通语。”切韵应该是隋朝洛阳音和金陵音的士族上层口音,唐朝的语音其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戏妻族语不正》诗可见一斑。当然我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补充一下我关于反对汉语词性的一些作证。《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有一句“秦师遂东”。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东本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做动词。但这样分析有什么意义呢?它作动词后就会有人称和时态变化了?显然古人写这句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秦师遂东的东,和日出东方的东有什么区别。一定要区别,可能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东”字被翻译成“向东进发”。但这并非古汉语内在的东西。


那么,日出东方何不缩为日东?在古人眼里不是没区别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