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积极自由的悖论

李石 商务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商务  

作者:

李石  

页数:

18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二十余年又过去了。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新作迭出,新人推浪,应当付梓以飨读者,扩大影响;一些著作或者出版既早,虽然广受欢迎,但坊间已难获一册,或者在海外付梓,此岸读者无缘识面,需修改而出新版;一些著作面世之后不久作者即在观点、材料方面新有所获而当再版;一些很有学术参考价值而颇堪一读的学术论文由于分散在不同的杂志、文集里面,查阅不便,而在现代学术领域,论文是学术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种作品形式,需结集发行。凡此?种,无不表明将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性文字汇编成丛书,以见系统,以便参考,实属必需。此套丛书于是因应而生。它的宗旨是有计划地陆续出版北大外国哲学研究领域有影响、有意义的著作,既展现学者辛勤劳作的成果,亦反映此间外国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

作者简介

李石,哲学博士(在意大利获得学位),现为人民大学副教授。有多种论文。

书籍目录

序:积极自由和自由主义
前言
第一章 积极自由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幸福的奴隶悖论——斯多葛学派自由思想评述
  1.1.1早期斯多葛学派的自由思想
  1.1.2爱比克泰德的自由思想
  1.1.3伯林对斯多葛派自由观的批判
 第二节 强迫他人自由——卢梭的自由理论评述
  1.2.1卢梭的自由理论
  1.2.2伯林对卢梭自由思想的攻击
  1.2.3简要评述
第二章 两种自由概念
 第一节 国内外对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论”的研究状况
  2.1.1 国外学术界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论”的研究
  2.1.2国内学术界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论”的研究
 第二节 自由的概念:一种还是两种?
  2.2.1《两种自由概念》的文本分析
  2.2.2麦卡勒姆“一种自由概念论”对伯林的挑战
  2.2.3为什么是“两种”自由概念?
  2.2.4对一些术语的辨析和说明
第三章 积极自由和对动机的区分
 第一节 查尔斯·泰勒对积极自由的阐述
  3.1.1查尔斯·泰勒对感觉的划分有什么错? 
  3.1.2机会概念和实践概念
 第二节 哈里·弗兰克关于欲望结构的理论
  3.2.1欲望的等级结构及批评
  3.2.2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
  3.2.3事例分析
  3.2.4小结
第四章 实现积极自由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节认同理论和积极自由
  4.1.1 自由(freedom)和自治(autonomy)的辨析
  4.1.2积极自由的两个必要条件
  4.1.3对认同理论的批评和回应
 第二节 实践理性和积极自由
  4.2.1“评价”、“欲望”和动机系统
  4.2.2“内在理由论”和积极自由
  4.2.3“符合推理的积极自由理论”的困境及其解决
  4.2.4实现积极自由的充要条件
第五章 解决积极自由的悖论
 第一节“幸福的奴隶”悖论
  5.1.1何谓“幸福的奴隶”悖论
  5.1.2辨析“幸福的奴隶”悖论
 第二节 “强迫某人自由”悖论
  5.2.1关于“强迫某人自由”的悖论
  5.2.2解决“积极自由的悖论”
第六章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自由这一概念。据史料记载,爱比克泰德的命运非常悲惨,并且身有残疾。他原先是一个奴隶,后来获得自由。杨适先生对其生活的状态曾描述道:“他就像一块石头突然被扔到地上那样,一个绝对孤立无靠的赤裸裸的个人突然的被扔到这个世界上……这里面肯定有无数的故事,一连串的血和泪。当这一个人终究长大并且逐渐了解世界的时候会怎样想这些事情,想自己的命运,想这个世界与他的关系呢?”①也许正是悲惨的命运和残酷的外在现实使得爱比克泰德不得不从自己的内心中寻求光明和力量。与早期斯多葛派的哲学家一样,他深深领悟命运的残酷和无情,但是他却相信来自人内心的内在力量,并且以不屈不挠的意志来寻求内心的自由。他在《哲学谈话录》中写道:“宙斯给了我自由,你能把我怎么样?你要锁住我吗?要砍掉我的腿?要把我投入牢狱或者流放他乡?你请随便吧,这是在你权能范围之内的事;但是我的意志,是连宙斯都不能征服的。我必须死,是的,但我必须哀号呻吟着死去吗?谁能阻止我心如止水从容赴死?”爱比克泰德深信,在一切都被神的意志命定的世界里,只有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想想你是谁,首先,你是一个人;就是说,是一个没有任何东西比你的意志更强的东西,一切其他东西都得臣服于它,而意志本身是自由免于奴役和臣服的。”②在爱比克泰德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与神形相通而具有自由意志的自我,是一个真实的自我。


编辑推荐

《积极自由的悖论》是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积极自由的悖论 PDF格式下载



一直比较关注柏林对自由的消极和积极状态的解读,这本书谈论积极自由,看看,希望对自己有帮助,能更好地理解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本书作者对积极自由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反其道而论其悖论。值得深思。


此书对于积极自由的研究较有深度,较有价值。


被书名吸引。
买回来看了看是篇博士论文。
国内太多的博士论文,
很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
缺少一种清新的灵动之气。
因为喜欢伯林的文字,
买来一看,
感觉还可以。


简明但不简单。有深度。作者不求大而全,只求有突出的见解。


  与一般伯林的拥趸相反,作者持有一种支持积极自由的观点,认为伯林所称的“积极自由的悖论”是不成立的。这样离经叛道的观点当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首先反对的竟是他的导师,在序言中,卡特说:“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家,我仍然确信消极自由的政治重要性,以及其相对于积极自由的在规范上的优先性。”这话很有代表性。尽管伯林感性的书写使其概念和文本的明晰度大大降低,导致两种自由概念一度成为哲学上聚讼的公案,但其背后的理念却因际会时势而大受追捧,为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背书了哲学依据。
  
  伯林自己的立场也是不断变化的,最早他认为消极自由优先于积极自由,后来他认为它们是不分先后的,最后他倡导价值多元主义。无论如何是伯林重新赋予了消极自由的生命,使它回到世人的视野中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伯林所担心的说白了就是:消极自由是一个私域,积极自由是一种自主,积极自由的膨胀是对消极自由的私域的威胁。后果之一就是“强迫自由的悖论”。我们知道强迫是不能使人自由的,强迫下的自由不是自由。但威权主义和家长主义甚至精英主义肯定有不同看法,他们会像苏格拉底一样先追溯:“什么是自由?”如果自由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如钱多少?健康程度如何?信仰什么?那么威权主义的强迫自由是可以成立的。只要达到了那个标准,人就是自由的。但自由偏偏难以标准化,自由可能是自由的任性,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自由是非理性的。
  
  所以伯林独辟蹊径,认为即使人没有自主的自觉也应该给他一个隐私的自决的领地,那应该包括生命、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应该包括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等等。这是从宏观视野来看个人,而不是局限于自己之内看个人。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消极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
  但是为什么本书作者李石会认为强迫自由的悖论会不成立呢?
  
  作者先分析了伯林的“强迫某人自由”是指“真实自我”对“经验自我”的统制,或者说“较高自我”对“较低自我”的钳制,并假设“较高自我”与国家、民族、社会、阶级是相互替换的。作者认为如果被强迫自由的行为者是没有选择的,那他还算有什么自主呢?有什么积极自由呢?如果他是自愿的,那就不是强迫,也不存在强迫自由问题。从一种内在主义的观点出发,作者认为积极自由的三个必要条件是真实性;过程独立性;实践理性。而外在的评价不是积极自由的必要条件,它带来的强迫如果对行动者成立,那么行动者的自由就不成立,也无所谓积极自由了。
  
  可是我想问的是:“强迫某人自由的悖论”的语义是不可能强迫某人自由,而作者的步骤恰恰证明了不可能强迫某人自由,怎么说是推翻了“强迫某人自由的悖论”,也就是推翻了伯林所说的“积极自由的悖论”呢?
  
  不同于本书作者,我自己倒是有几个看法来反对伯林对积极自由的贬低。
  1、让我们来看看伯林的证明步骤:
  a、积极自由会导致强迫自由。
   b、强迫自由是不自由。
   c、积极自由不是真自由。
  简化来说就是积极自由会导致不自由,所以积极自由不是真自由。
  为了反驳伯林,李石的办法是证伪步骤a。
  泰勒和斯金纳的办法是指出消极自由也可以导致不自由。
  不管何种途径论证,我们知道“积极自由会导致不自由,所以积极自由不是真自由。”这个命题本身是不正确的。自由虽然导致不自由,但是自由仍然是自由。当然这需要更多更详细的论证。
  2、伯林的消极自由也是一种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更理性的自由,也是社会对个人自由的干涉,是宏观上的自主。
  正像伯林后来认识到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消极自由是在积极自由基础上的进化。但是它不该成为教条来反对积极自由,如果那样它就是自毁根基。
  
  3、hegel的主奴辩证法中,最初只有主人有自由的觉醒和自由的权力,奴隶没有自由,在与自然的交道中,奴隶有了自我意识,并在主奴斗争中赢得了自由。这说明即使压抑自由也无法压制自由的觉醒。也许有人会以现实说事,认为是hegel的主人压制的不够彻底,给奴隶留下自由的空间,没有进行思想管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有了自然的不定因素的参与,在一个变量大于预计的环境中,主人是无法取得绝对控制的。强迫自由是不可能的,强迫人不自由也是行不通的。
  
  自由的关键是有不确定因素的参与,是面向未知与未来,否则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对自由的想象。但是自由带来风险,所以说,想要自由,准备面对暴风雨吧!而当人鼓起面对未知的勇气时,首先呈现的是人的积极自由。
  
  最后作者结论说,积极自由就是作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是一个让人无奈的结论。
  
  


  在现代世界的价值观中,自由拥有核心的地位,然而,自由中也充满了悖论。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反问:如果每个人都自由了,这世界不就乱了?
  
  康德最早发现自由分两种,到以赛亚•柏林将这个思想加以延伸,提出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分野。
  
  什么是消极自由?就是说我们有“免于……的自由”,不论外部世界如何,作为人,我们必须有一个底线,这是神圣的权利,绝不容侵犯。比如隐私权,哪怕是对犯罪分子,他的隐私也应得到尊重,我们可以审判他的行为,但不可以审判他的私生活和他的潜意识。
  
  什么是积极自由?就是说我们“有……的自由”,比如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但柏林对积极自由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其中存在两个悖论。
  
  首先,当外部不能给你这个自由时,人们就会转向内心,形成阿Q人格,表面上看,他没有言论权,但不妨碍他在土谷祠中说“妈妈的”,可这种自由还是自由吗?第二,如果外部给了你这个自由,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你能否利用好这个自由呢?比如言论自由,同时要求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可很多人文化程度不够,无法实现这个自由,怎么办?于是,这就默许了外部世界进入个体,以“提升”他能力的名义,接管了他的人格。
  
  柏林认为,“积极自由”必然导致专制主义,所以他痛恨卢梭,认为正是以争取自由为标榜的思想导致了现代欧洲史的诸多灾难,暴君们打着自由、理想的旗号,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对此,卢梭的错误理论应负主要责任。
  
  “两种自由说”在思想史中影响巨大,但本书作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她认为,积极自由是从内心看自由,而消极自由是从外部看自由,两个视角应相互映照,积极自由固然会忽略外部限制,但消极自由也可能忽略内心感受。
  
  作者试图用“低阶感觉”和“高阶感觉”的理论重新建立解释框架。她认为,“积极自由”并不必然导致专制,相反,它能赋予我们精神资源,鼓励人们不断去探索自由的疆界。如果仅固守“消极自由”,则难免走进经验主义哲学的困境,走向碎片化。
  
  本书虽小,却容纳了异常丰富的思辨,也许,李石并没有最终解决“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论证,但她严谨的概念分析、观念史脉络的梳理以及论证过程,却为读者们展现了当代哲学的天空以及思辨的力量,这却是浮躁的当下最需要的营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