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与中国人文学术编年
2011-5
商务印书馆
郭震旦
402
无
《文史哲》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高校文科学报和人文社会科学杂志。60年来,《文史哲》秉承“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勇于引领学术风尚,在波澜壮阔的当代中国学术画卷中绘就了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20世纪后半期乃至21世纪前十年文史哲领域各种学术思潮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文史哲》杂志反映了当代中国学术的风风雨雨和起起落落,更以其卓然不群的学术水准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军刊物。《文史哲》杂志的历程,最能折射出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轨迹。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何况名师出高徒,给蓝、李这班同学上古典文学课讲解《红楼梦》的教授,即是当年与俞平伯同时驰名“五四”文坛的女作家冯沅君(老合、沈从文、丁西林、高亨、高兰、陆侃如均曾任教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至于蓝翎和李希凡所以能够一鸣惊人,以小人物之身而将大人物批得“体无完肤”,特别其正义在胸、真理在握的姿态之获得,当然也并非是因为背后有毛泽东撑腰(这是他们写文章时根本没有想也不敢、不会去想的),首先是因为山东大学偏离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他们得以置身于一套与“胡适派”完全不同的文化秩序中,而这个新的文化秩序,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分化,挣扎于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在1942年的黄土高原浮出历史地表,最终在1950年代获得了巨大感召力。 蓝、李二人正是在这一新的文化秩序的成熟期“学成文武艺”的,处在山东大学这样一个新文化的“特区”,可以不拜、起码是少拜胡适这个大把头,既是“小人物”,也就更没有什么“文化负担”,自然是直抒胸臆,敢想敢干,说穿了,他们当年本不过是喊出皇帝在裸体游行这一真理的两个小男孩,属于童言无忌、一锤敲破的煞风景之举。如今想来,作为观看“胡适之先生”长期裸体游行的后排观众,他们的文章是在非常边缘的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上刊载的,如果不是毛泽东有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的习惯,两个“小人物”的文章肯定会被淹没在大量汗牛充栋的文字垃圾中。
《《文史哲》与中国人文学术编年(1951-2011)》选编了《文史哲》杂志从创刊至今刊发的部分文章和50年来《文史哲》杂志的变革,来反映当代中国学术的风风雨雨和起起落落,折射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轨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