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德意识现象学

[德]爱德华·封·哈特曼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德]爱德华·封·哈特曼  

页数:

218  

译者:

倪梁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道德意识现象学:情感道德篇》是从作者的伦理学主要著作《道德意识现象学》中抽取出来关于情感道德的部分予以重新出版。作者在于苏格兰的启蒙道德哲学相衔接,尤其是与哈奇森和亚当·斯密想衔接,并且设想了一门后基督教的伦理学。这门伦理学产生于公约的权威道德与素朴的利己主义的无意识萌动中,在审美的、道德的品味与各种具有道德特征的情感中春花自身,成为自律的道德,它被理性道德所补充,并系统地被一门形而上学的和泛神论的宗教伦理学所完善。

作者简介

作者:(德)哈特曼哈特曼:德国著名哲学家

书籍目录

引论情感道德篇第一章 道德情感的原则第二章 道德自身情感的原则第三章 道德追复情感的原则第四章 道德逆向情感的原则(回报欲)第五章 结群欲的道德原则第六章 同情的道德原则第七章 虔敬的道德原则第八章 忠诚的道德原则第九章 爱的道德原则第十章 义务感的道德原则附录《道德意识现象学》全书总目录引用文献人名译名索引概念译名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七章虔敬的道德原则  如果同情是一种带有伦常上可运用之结果、但却不带有直接伦常关系的自然本能,那么我们在虔敬中便首次发现了一种与他人相关的、本质上建基于伦常关系上的情感。同情是对异己的快乐与苦痛之情感的自然回声;而虔敬则是一种反应,情感用它来应答那种对在他人中的伦常特征的不由自主承认。同情更有力和更直接地作用的善行的成立,虔敬更多地有助于伦常意识的发展。最先和最有力地唤醒对行为之伦常差异之预感(Ahnung)的是回报欲,因为这种预感是从这些行为对相关者之效果的直接感觉中油然产生的,而虔敬则将如此被唤起的意识提升到公允的(Unparteilichkeit)阶段上,因为它完全不考虑相关者个人,而是关系到行为的伦常特征。与虔敬直接相衔接的是道德的自身情感;如果后者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时所具有的道德情感,那么前者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他人时所具有的道德情感。  严格说来,那些从中可以认识一个人的伦常特征的行为,仅仅是作为这个特征的标志而作用于情感的,因而在此意义上,这些行为所针对的个人是无关紧要的;但这些行为的善却会最有力地导向感情(Gemut),因而,如果这些行为是针对判断者本人的,那么它们的善就会最生动地唤起虔敬的情感。据此,虔敬与感激之间切近的亲缘性与经常的关联性便得到了澄清,这便是一个人针对他人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对他在他人面前所具有的道德情感的提升。因为,由于虔敬保证了那些出于感谢的义务而进行的行为确实是出于纯粹的、高尚的和无私的动机,亦即去除了那种为了完全或部分地摆脱感谢的义务而提出的显而易见的和往往大受欢迎的托词:对善行的自利动机的假设,故而感激反过来也重又会提升虔敬。但虔敬同样也可以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完全不参与的旁观而被唤起:例如针对一个第三者的同情之壮举,它不由自主地引发出针对这个甘愿牺牲的仁慈者的敬重,即便我们事先根本还不认识他。但单个的行为或少数几个行为通常还不足以使我们确信一个人的伦常价值;要使我们确信这一点,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私已的熟识,在这种私已接触的过程中几乎无法避免对其行为效果的参与。能够替代这种私己熟识的唯有一个生命历程的公开性;然而这样一种公开性往往只能在那些参与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当前的或过去的大人物那里找到,从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中,人们或多或少地一并享受着那些造福社会的成果,即便是以如此间接的方式。因此,在所有这些情况中都可以发现,虔敬是与感激的某个同位语联结在一起的:一个在通常理解中看起来是与虔敬概念几乎不可分割地成长起来的要素,然而仔细的心理学分析却不应当忽略各个不同的起源。  ……


编辑推荐

爱德华·封·哈特曼编著的《道德意识现象学--情感道德篇》是从作者的伦理学主要著作《道德意识现象学》中抽取出来关于情感道德的部分予以重新出版。作者在于苏格兰的启蒙道德哲学相衔接,尤其是与哈奇森和亚当·斯密想衔接,并且设想了一门后基督教的伦理学。这门伦理学产生于公约的权威道德与素朴的利己主义的无意识萌动中,在审美的、道德的品味与各种具有道德特征的情感中春花自身,成为自律的道德,它被理性道德所补充,并系统地被一门形而上学的和泛神论的宗教伦理学所完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德意识现象学 PDF格式下载



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的水平都是有保障的,适合专业研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