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抗战时期云南高等教育的流变与绵延

任祥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任祥  

页数:

38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为中国抗战史和高等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抗战时期云南的高等教育占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本书基于抗战这一特定时空背景下云南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考察人手,深入分析了抗战时期教育思潮、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变化、内迁高校及云南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本书把抗战时期云南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精神表征,通过战时云南高等教育流变与绵延的针对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採求战时云南高等教育流变与绵延的内在运行规律以及战时云南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社会改造及其深刻影响的内在原因。它可从一个更为直观的角度反映出战时高等教育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对于抗战时期特定区域的高等教育研究有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任祥,男,1973年1O月生。云南东川人,现任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云南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员。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高校理论战线》等报纸、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云南省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云南省宣传战线调研成果评选一等奖等学术性奖励。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抗日战争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清末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与改造.
 第二节 中华民国初期的高等教育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四节 苏区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迁变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统区高等教育的思想及其主张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国统区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
 第三节 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厂
 第四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高等教育
第三章 抗战时期内迁云南的高等教育概况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的内迁概况
 第二节 内迁云南高校的地域分布
 第三节 战时内迁云南的主要高校
 第四节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内迁云南办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云南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战前云南高等教育状况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高等教育概况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的留学教育
第五章 抗战时期云南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的改造与影响
 第一节 战时云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改造与影响
 第二节 战时云南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社会结构与社会风气的改造与影
 第三节 战时云南高等教育对于地区文化传承的影响
 第四节 内迁高校对于云南教育的发展和促进
 第五节 战时云南高等教育对于爱国民主运动的促动
第六章 抗战时期云南高等教育思想及教育家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教育思想评述
 第二节 知名教育家及其教育主张
第七章 抗战后云南高等教育的绵延
 第一节 战后高等教育政策的迁变与高校的复员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云南高等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第三节 云南高等教育流变与绵延的文化考察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抗战时期国统区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  为落实“战时需作平时看”的特殊教育方针和原则,是时政府一面全力救济战区退出之专科以上学校员生,使其参加抗战建国工作;一面又全盘整理大学院系之课程内容,加强并适应后方各省高等教育之特殊需要。此时,教育部采取各种临时措施,除继续执行战前的规定之外,对部分教育政策和法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制颁了一系列调整性的教育法规,教育立法由此进入应急调整阶段(1937-1945),这段时期的教育立法共560多件。其所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文化战略,有着明显的统一化、实用化、中国化及战时性倾向,同时又表现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和思想自身变化发展的显著性特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人格教育,强化训育管理  国民政府强调恢复民族固有道德,倡导对青年学生施以人格教育。在当局看来,非常时期大学的使命,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广大、传播与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陶冶、弘扬和发展;民族意识的培养,深刻化和普遍化。其次,在于综合世界文化的精华,研讨世界学术的奥妙,传授现代高深知识和技能,以便符合抗战建国的迫切需要。再次,大学还要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启发学生的理性,训练学生思想的技术和研究的方法。革命的高尚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应该是一般大学教育最终的目的。反观战时大学的人格教育及道德传续是不容乐观的。“一般以贩卖知识制造学位为主要任务的大学,常常忽略了精神的陶冶和人格的养成,误解作育人才的宗旨,只勉强做了一点传播知识的工夫,从而一般知识分子道德水准的低落,遂为有心人所深忧。”羽部分人士还认为,中国几百年来革命事业之未成功,社会公共事业的败坏,乃至于这次日寇的敢于大举侵略,汉奸伪组织变节软化之徒,都可从人格堕落、民族道德之不振作来解释。这些遗臭万年的“民族罪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十年或二三十年前的大学生,过去大学所给予他们的一点知识,何曾能够料到今天他们拿这点知识来为非作歹?!“我痛心疾首于这种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过去大学生,我们更不得不承认‘高尚人格的养成,应该是大学的最终目的’,中国将来的命运有许多地方实系于现在大学道德教育的实施上面。”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抗战时期云南高等教育的流变与绵延 PDF格式下载



新选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