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还乡的可能性

于坚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于坚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还乡的可能性》是于坚最近几年的重要诗学文章和访谈构成。全部未在其他集子中出现过,是本完全的新书。该书集中体现了当代最重要诗人于坚的诗歌观点和主张。有着引人入胜的阅读性。

作者简介

于坚,1954年生。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著有《于坚集》五卷、《于坚随笔选》四卷和诗集、散文集二十多种。曾获台湾《联合报》新诗奖、鲁迅文学奖。德语诗集《0档案》获德国第十届(2010)“感受世界”亚非拉文学作品评选第一名。2012年获《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华夏典藏奖、《人民文学》2012年非虚构奖。

书籍目录

第一辑 道成肉身 还乡的可能性:从诗的蓝调开始 棕皮手记:诗如何在 从垮掉到疲脱 分行 这是一封信 第二辑 世界在上面诗歌在下面 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灵 忽然醒过来,然后又睡过去 玻璃盒、自我、诗歌的音乐性 寻回日常生活的神性 “后现代”可以休矣 与诗歌有关:从89后到新世纪 在喧嚣中沉默,自由派诗人的成熟 第三辑 这个时代缺乏禅意 诗是用语词的沉默来中断语言的喧嚣 有点像是在大河上截流 我其实是一个抒情诗人 被勾引的罗兰·巴特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去年在成都,杨黎等人在“芳龄旧事”酒吧搞诗歌朗诵活动,我在现场,气氛相当好。女诗人们戴着面具出场,还请来一位彝族巫师唱了一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个夜晚现场弥漫着巫气。四川与云南,是中国原始巫气最重的地方。李白出生在这里,而杜甫后半生在此淹留,不是偶然的。但是,许多咖啡馆、酒吧里的诗歌活动,诗常常被社交活动湮没,咖啡馆、酒吧与诗的关系并没有被意识到。我以为,咖啡馆、酒吧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为新诗提供了一个可以筑坛的场合。就像古典诗歌在水井、乡场、茶楼、酒肆传播。我发现,咖啡馆、酒吧是现代诗歌的最佳在场,它可以在空间上将新诗被遮蔽着的场释放出来。酒吧里可以悬挂电子屏幕,汉字就不会损失,音响使声音得到保证、纸刊使诗的脚本得以长久保存,诗人可以和乐队合作,诗人像布鲁斯的歌手那样成为念诗仪式中的主角,而每首诗都可以创造一次性的演绎方式,杰出的脚本将越传越广。而小众化的听众正像古代部落,他们是诗歌图腾的坚定信仰者。纸刊只呈现了诗的语言这个部分,酒吧、咖啡馆则可以呈现诗的仪式这个部分。一首诗是一个场,每首诗都指向一个仪式。诗的场不只是历史性的语言之场,也是一个随时可以复活的空间性的场。 私人阅读遮蔽着诗的非历史的一面,私人阅读把诗缩小为仅仅是某种躺在棺材里面等着盖棺论定的东西,而诗是手舞足蹈的神灵。语言是历史的场,在私人阅读中它只是单向度的复活,而仪式则是诗的历史与非历史的全方位的复活。在仪式中,语言、声音、行为、作者、读者集体复活,成为一个祭坛上的由诗唤起的仪式。而更重要的是,我以为现代诗的空间是在城市中,在室内。与乡土中国诗歌的场不同。具有全球基础的咖啡馆、酒吧正在取代茶馆、酒肆、水井成为城市民间现代文化的重要在场。 更重要的是,与乡村比较。城市更是一野蛮血腥原始的地区,它更需要招魂,需要建立根基,需要神性的引领。 我以为,今天,新诗应当退出广场,礼堂,回到部落。部落才是诗的原始营地。只有在部落中诗才得到最真诚的倾听和领会。诗是从古代部落的祭祀活动开始的,它面对的不是广场,不是大礼堂,而是部落。子日,诗可群。祭祀活动是群的开始,而不是结束。部落的聚集是身体性的,是存在的需要,生命的需要、群的需要,部落是一个大家庭。广场的聚集则是人群被某种观念的被动召集,群是一个已经集合的对象,它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被灌输的对象,一支队伍。观念一旦陈旧,时代广场上的队伍就一哄而散。


编辑推荐

《还乡的可能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还乡的可能性 PDF格式下载



于坚的诗和文,几乎都令我喜欢!


为民族招魂,为天地立心。很有大师范。中华文化的中坚!


有思想,读后深受启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