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国志(全五册)

[晋] 陈寿 撰,[宋] 裴松之 注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晋] 陈寿 撰,[宋] 裴松之 注  

页数:

全五册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三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时期,即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九十年,也就是说从公元190年军阀混战始至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南方止。但也有不少史学家以曹丕称帝的公元220年算起。如果仔细考察三国的历史,还是以公元190年算起更为科学,因为在魏、蜀、吴三国形成之前,确有一段形成过程。 三国是东汉王朝的继续。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异常激烈,宦官、外戚两个集团的交相干政和互相倾轧,更加造成了政治的极端黑暗和朝廷腐败,再加上对羌族的连年用兵和自然灾害的不断袭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起义军在张角、张宝、张梁等人领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其规模声势严重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汉灵帝为之恐慌,先后派兵围剿黄巾军,首先以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率军屯驻洛阳近郊,派卢植赴河北讨伐张角,派皇甫嵩、朱携赴颍川(今河南禹县)讨伐以波才为领袖的另一支黄巾军。 在颍川战场上,波才领导的黄巾军英勇奋战,拼杀顽强,朱携和皇甫嵩屡遭失败。后来皇甫嵩利用火攻,借大风天气,搅乱了农民军的队伍,致使农民军几万人牺牲,波才最后战死。 在河北战场上,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和卢植的军队战斗了相当一段时间,相持不下,汉灵帝以卢植无能,又唯恐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打洛阳,便先后派董卓、皇甫嵩替换卢植,大规模地向张角进行攻击。皇甫嵩用计麻痹农民军,在深夜进行突然袭击。由于农民军缺乏战斗经验,没有足够的防备,致使起义军一下子牺牲了八万余人。农民军无奈退至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继续与皇甫嵩作战,由于双方各方面条件的悬殊,农民军十多万人壮烈牺牲。张角、张梁和张宝先后阵亡、病死。 黄巾军的主力部队,经历了九个月的激烈战斗,虽然被朝廷军队剿灭了,主要领导人也牺牲了,但并没有彻底失败,不少黄巾军的余部仍在不同地区坚持战斗,一直到公元192年,青州(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东北)的黄巾军还有三十多万。公元205年,黄巾的友军黑山军尚有十余万人。总共四十多万农民军,后来还坚持斗争了很长时间。黄巾军大起义失败了,但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使它陷入苟延残喘的境地,加速了它早日崩溃。 公元189年,灵帝死,少帝立。当时因宦官的权势太大,大将军何进为控制宦官的权势发展,召引盘据在河东(今山西西南部)的董卓进京,加强外戚的权势。但事情泄露,何进反被宦官所害。袁绍带兵报复,宦官两千多人被杀。不久,董卓进入洛阳,废了少帝,令汉献帝即位。董卓对人民更为残暴,把汉朝群臣完全不放在眼里,大有取代汉朝之势。对此有不少政治野心家以讨董卓为名,纷纷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于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随时用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以适应自己的需要。汉朝从此名存实亡,三国时期从此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曹操急于早日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但袁绍在北方占据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幽州(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及辽宁大部)一带,势力强大,严重阻碍了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设想。公元200年,曹、袁两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展开了战略性决战。最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消除了一大障碍。在此后的二、三年中,曹操彻底肃清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实现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统一。 在官渡之战前后,孙权在南方,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独霸了长江下游地区。自称汉家宗亲的刘备,这期间也没有等闲视之,而是积极策划,准备力量,待机行动。暂寄身于荆州(今湖北湖南两省的大部分及河南西南部)牧刘表。 公元208年,也就是在官渡大战之后,曹操雄心勃勃,亲自率军南下,攻打荆州,追击刘备。并威胁孙权,开始实现他统一全国的计划。刘备和孙权采纳了鲁肃和诸葛亮的建议,联合作战,一致抗曹。担任吴军主将的周瑜,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境)长江南岸火烧曹军战船数十艘,孙、刘联军乘曹军混乱不堪之际,分头发动猛烈进攻,以总数不足五万人的兵力,战胜了拥有二十余万人的曹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致使曹操被迫退回北方。战后,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稳固,刘备也乘机占据了荆州的部分地区,又往西取得了益州(今四川省等),到此三分天下的形势大致已定。 公元220年,曹操死,儿子曹丕继位,废了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建都洛阳。公元221年,刘备也自称汉帝,建都成都,历史上称蜀国或蜀汉。公元222年,孙权也正式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政权鼎足而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魏、蜀、吴三国正式建立之后,大规模的战争相对减少,各自集中精力在自己的政治区域内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改革,削平本地区内零散的分裂割据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魏国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前,就开始了经济上的改革,着手于农业,在许昌一带办屯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后来称霸一方战胜对手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曹丕称帝后,发挥曹操的兴农思想,扩大屯田的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开辟了水稻田,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曹操“唯才是举”,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曹丕也吸收了一些德才兼备的人物,在三国人才云集的时代,曹家人才最多。 孙权统治的吴国也在江淮一带大规模屯田,在今浙江省境内广泛兴修水利,还从北方引进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不仅如此,孙权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促使吴国的兴盛和发展。 刘备建立的蜀国,任诸葛亮为丞相,在四川积极发展生产,派得力人员管理都江堰,还新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他为了安定后方,努力改善了跟今贵州省、云南省等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从而加强了汉族跟西南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 魏、蜀、吴三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及其文化、外交上发展都是很不平衡的。就其总体来说,魏强于蜀、吴,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吴、蜀联合,对抗曹操。但是到了后来,吴、蜀为了争夺荆州,发生了矛盾。公元220年,吴利用关羽对魏作战的机会,突然进行袭击,奇取了荆州,杀了关羽。为此,刘备于公元222年亲自率兵讨伐吴国。蜀吴两国军队在夷陵(今湖北宜都北面)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夷陵决战,以吴国胜,蜀军败而告终。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今四川奉节)积劳成疾,生病而死。诸葛亮依照先主之命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即位,继续推行联吴抗魏的原则,一心想要北上奇取中原,重振汉家大业。但是他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公元234年,蜀军又一次北伐,魏派大将司马懿前去应战,两军在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展开了智勇相兼的历史大战,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胜负难断之际,蜀军军师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无力再战,无奈只好撤军。 从此,蜀国的势力日渐衰落,而魏国大权慢慢控制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架空了皇帝。公元263年,蜀国终于被魏国所灭。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帝,建立了晋朝,后称晋武帝,建都于洛阳。公元280年,司马炎调集重兵攻打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又灭了吴国。从此结束了东汉以来几十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西晋的建立,代替了三国鼎足的历史,出现了短期的中国统一。 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不仅涌现了大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致使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曹操可谓是三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杰出代表。在三国尚未形成之前,军阀混战之中就显露出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他利用各方面的条件,消除了不少军阀势力,改革东汉以来不适应自己政治需要的弊端,吸收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参加政权的谋划,网络人才,抑制豪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坚持统一,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上,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时代的典型,在蜀国形成前后,他是一位能够决定成败胜负的关键性的军事家。他在著名的隆中对策、联孙抗曹、帮助刘备雄霸一方、建立汉蜀、辅佐刘禅治理蜀国、“七擒孟获”、“五出祁山”中,都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哲学上,以魏国最为发展,开了清淡玄学的风气。《老子》、《庄子》和《周易》号称“三玄”,是当时玄 学家的经典。王弼(226~249年)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是玄学的创始人。他在《老子注》、《周 易注》、《周易略例》等著作中,极力宣扬“贵无”的理论,以非物质性的“无”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是一种客观唯心论者。从现实意义来说,主张任其“自然”的“无为”,把封建的道德规范压低到次要地位,这便为 当时封建上层的贪欲制造了理论根据,也可以说是某利颓废生活在意识上的反映。尽管如此,他的著作和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艺术领域,更应首推曹氏父子。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他的代表作,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自明本志令》等,在中国诗史和散文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鲁迅曾评价曹操是一代文风改革的大师。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曹植的五言诗给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曹氏父子的影响下,还有“建安七子”,他们也为当时的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另外在科学和医学上,也不乏人才,张仲景、华佗就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大师,还有机械制造家马钧等。他们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总之,三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继承。 魏、蜀、吴三国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其时间来说,长短不一。孙权建立的吴国时间最长,从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至公元280年孙皓降西晋,共经历了五十九年。其次是曹魏,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元帝曹奂建立了西晋,共计四十五年。蜀汉国生存时间最短,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至公元263年刘禅亡于曹魏,共计四十三年。 魏、蜀、吴三国历史发展的复杂过程,为后来的史学家进行研究造成了很多困难,加之史学家的地位、立场、观点的不同,产生过谁是“正统”之说。有的扬魏抑蜀,以魏为正统;有的扬蜀抑魏,以蜀为正统。诚然,事实上魏、蜀之间确实有过彼此图谋吞并对方的过程,但由于种种原因,虽然经过几次战争,谁都未能吃掉对方。吴国在彼此吞并的过程中,表现得不那么突出,“正统”之说没有涉及它。其实,三国之间的战争目的,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夺得全国的统一领导权,不必要有什么“正统”之说。三国历史错综复杂,杰出人物风起云涌,事件众多。《三国志》便是记录三国历史全过程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三国志》继《史记》、《汉书》而作,成书则在《后汉书》以前。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体,班固的《汉书》是断代史体,《三国志》把三国分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做过蜀国观阁令史,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官职。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晋王沈著的《魏书》,魏鱼豢著的《魏略》;吴韦昭著的《吴书》。陈寿根据当时的历史典籍,撰《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由于他是蜀人,又是史学家谯周的弟子,从小即注意研读史书,留心蜀国史实的搜集整理工作,最后又写成《蜀书》十五卷。这六十五卷三国史,合为一书称为《三国志》。 陈寿是晋臣,奉命修史,自然以魏为正统,称魏的君主为帝,叙人“纪”中,而对蜀、吴的君主,只是立为“传”,而且对晋的统治者难免有隐恶溢美之辞。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统治者的讽刺与揭露的态度相比,显然略逊一筹。这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处境不同所决定的,也是一种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所致。《三国志》以文笔简洁著称,但因叙述过简,在史实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就比不上《史记》、《汉书》那样传神、形象、生动。因此,清人李慈铭在《越漫堂日记》云:承祚固称良史,然其意务简洁,故裁制有余,文采不足;当时人物,不减秦汉之际,乃子长作《史记》,声色百倍,承祚此书,暗然无华,范蔚宗《后汉书》较为胜矣。”应该说李氏从史学比较研究的角度所作的评论是客观的。在陈寿死后一百三十余年,南朝刘宋时期的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生于公元372年,卒于公元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到刘宋时期为中书侍郎,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是奉宋文帝的命令,为《三国志》作注的。他打破了传统的作注格局,不在训诂、制度及名物等方面作解释,而是重在纠正谬误,补缺史料。他前后引据了汉魏到刘宋的著作约一百四十余种,文字超过原书三倍,引书首尾完整。更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原著已亡佚,由于裴松之的博引,保存下来,使后人可以从中窥见原书的面貌。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描写的《赤壁之战》就是综合了陈寿的《三国志》中各有关人物传记和裴注所引的史料加工而成的。因此,我们说陈寿的《三国志》是后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著作,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也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晋代)陈寿 注释 解说词:裴松之

书籍目录

三国志 第一册 卷一 魏书一 武帝操 卷二 魏书二 文帝丕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睿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 齐王芳 高贵乡公髦 陈留王奂 卷五 魏书五 后妃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卷六 魏书六 董卓 袁绍 袁术 刘表 卷七 魏书七 吕布 臧洪 卷八 魏书八 公孙瓒 陶谦 张杨 公孙度 张燕 张肃 张鲁 卷九 魏书九 夏侯恼 ……三国志 第二册三国志 第三册三国志 第四册三国志 第五册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三国志(繁体竖排版)(套装共5册)》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国志(全五册) PDF格式下载



陈登,字元龙,在广陵(三国时属徐州,当时徐州叫“彭城”,江苏叫“徐州”)有威名。又挟制、侧攻吕布军队有功劳,加官职为“伏波将军”,三十九岁去世。后来,许汜和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处坐,刘表与刘备一起品论天下人。许汜说:“陈元龙是个江湖之士,豪横之气不加检点。”刘备问刘表:“许汜君说的,对不对?”刘表说:“要说不对,许汜君是个善士,不会说虚假的话;要说他对,陈元龙可是名重天下呀。”刘备问许汜:“你说他豪横,能举个例子吗?”许汜说:“以前我遭遇战乱,然后路过下邳,然后我吧去见元龙。然后元龙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然后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然后他自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刘备说:“您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帝主不能执政,希望您忧国忘家,有一点救世的念头。可是您呢,整天忙着求购土地,到处询问房地产价格,说的话没一句能采为良言的,这是元龙所不取的做派,凭什么跟您说话?如果是当时是在下,我想自个儿卧在百尺楼上,让您睡地上,怎么会只是上下床之间?”刘表大笑。刘备接着说道:“象元龙那样的文武胆志,应该到古人中去寻求,一般的人真还比不上。”    原文:  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鉴赏:  一看陈登如何豪气。前一段铺叙生平:其字元龙,其爵伏波,其人英雄气短。为陈登作传,数句而神完。之后闲闲来写刘备寄居刘表处时一段闲谈。写元龙但写一鳞,写伏波将军但写余波。却是何等豪气,令人扼腕。    二看许汜如何涩气。身为“善士”、“有国士之名”,只在刘表处居坐陪聊。品论英雄,两句话武断别人,却不能省察自身。说元龙事,也是在讨好刘表:还是你对我好。——比如今日与省长对坐,跟他说,那个小县长让我住招待所,哪有您派头大呢?——刘表听了能不高兴吗?元龙卧其一夜下床,不能反省;中又数年,还不能省。当刘备层层剖解、刘表听了大笑之时,许君还能卧于地否?看他钻于地缝何处!    三看刘备如何枭雄气。枭,一意寄养,一意凶猛。寄养者,处处察言观色,不能得罪许君,更不能得罪养主。听了许君的一句之论,先是征求刘表意见,看看他作何表态。如果刘表说“甚是甚是”,那么他也就无话可说了;幸好刘表听了刘备的一问,也因此有了疑惑,于是刘备顺水推舟,代刘表问一句“宁有事?”及要抨击许君,也是先美言一番,“君有国士之名”,意思是对您的期望太高,所以才失望很大,不让许君太丢面子;之后看到刘表大笑,才骂不带脏字地说了“你们不如去死”的意思。再看其凶猛:看“宁有事邪?”,知其重实不重虚名;看两句“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对应许君“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知其明哲善辩(八字真刘备大格言也);看“百尺楼上”,更胜元龙豪气。说刘备是眼泪帝王,我不信。因为他比元龙更有豪气,他是“湖海庙堂之士,豪气收放自如”。    四看刘表如何湿气。刘表蜗居荆州,兵精粮足,却不思进取,豪气已除,坐待被曹操收编,更是个许君第二。若是“许汜与刘表共论天下人”,又当如何?一句“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表当大笑,谓“汝为善士,所言不虚。”也许会琢磨一下,陈登可是个大名头,怎么就不那么得人望呢?想一想,或许会问问许先生,为什么这样贬低人家呢?听了许先生的遭遇,再想想自己对待许君实在不错,跟他对坐着嘛。于是再发大笑。看刘备一句“造次难得比也”,不着一言,噎住当场两个湿涩之人,这是何等场面啊。


陈寿的《三国志》是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开始记载,重点也是东汉末和三国时代的历史为主,并不是以晋朝结束三国统一为主,对三国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记载简略。这不是陈寿故意维护魏晋,不顾历史事实,因为当时王隐的《魏书》是记载魏国历史为主,陈寿在创作《三国志》时没有完全局限于魏国历史,也是不愿与王隐的著作重复,他没有过多记录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当时晋朝正在准备《晋书》的创作,正为年限起始争论,但是已经着手准备了,张华、杜预也都推荐了陈寿参加《晋书》创作。陈寿在写三国历史时,不过多写司马氏是不愿与当时《晋书》的创作准备工作冲突,在陈寿书中虽然没有记述司马氏的隐讳,但是也没有记载司马氏的很多历史功绩、言行,不能说他是故意为司马氏回护。陈寿的《三国志》以东汉末到三国的中期为主,总体上是真实可以相信的。


了解魏蜀吴的历史很有帮助


从《三国演义》以来讲三国的太多太乱了,这回通过正史认真的看一下这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印刷质量与物流速度都很好,已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收齐,慢慢看。


我六个三国志版本,最常用的就是这本,加评加注都用它,挺好的。   不过间有点校错误,影响不大。   人名地名都有下划线,简体横排。有裴注,字小。   内容没什么好说的,文笔确实逊于史记汉书。   这本书缺志缺表,可参考晋书和二十四史补编,三国志集解和山东教育的三国志辞典都是不错的参考书,上古华阳国志中的地图也是不错的


中华书局的书都有点小贵 但是打折达到这个力度也是全网最低价了 从小就喜欢三国 因为三国才学习历史专业 但是知道上了大学的图书馆才看到这套繁体竖版的三国志 必须买回来放家里一套 不过这套书的缺点就是容易散 掉页严重 学校的那套都严重散花了 自己的要格外爱护啊


一直想买一套《三国志》读一下。
终于入手了。
看了一部分,对三国演义和那个时代的历史,又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


看资治通鉴后决定再买这本的。这系列书也快要换新版了吧……这本三国志,至少比三国演义的神话实在多了。


三国志(全五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给你一个真实的三国!


从小喜欢三国,一直从三国演义上读,而今读了正史三国志,让我了解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三国,建议大家都必备这套书.


家中必备书,二十四史。虽然纸张不怎样,不过这是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非常值得一读,就算不是三国迷,好歹也是华夏子孙,比起满嘴爱国排外的假爱国者,不如沉心下来看看我们过去的四段论,开国,中兴,衰落,灭亡!纸张不好,或许用不了万年之久,最起码能用我这一生,两三代人吧!好好保存吧!家族的记忆不也是一种历史吗?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然而却书写下我们的心路历程


对于喜爱三国时期历史的人来说,这就是圣经。


三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中华点校本《三国志》、不用多说了吧,每个读书人都应该读、原本打算只把自己对有兴趣的史书收集起来、现在改变主意、二十四史全部收集齐全吧、
现在的空闲时间完全就是坐着不动抱着书看、晕死了、上班座下班回家座、屁股痛啊、做火入魔啦、郁闷


结合三国演义,能得到许多启发,也更能了解真实的历史。


前四史之一 更加客观的了解了三国时代


这是学习魏晋南北朝史的必读书目,三国英雄辈出,光读三国演义可不行。没有通透的历史观,学什么都不行


比三国演义精彩,最起码是真实的,书的质量很好!


因为大家对三国背景知识的了解,所以这是一部最易看懂的史书


真实的三国,经典的二十四史,没得说。


好书!买给女儿的,她看完三国演义再看这个。


买过一套岳麓的裴注三国志,但是还是这套中华书局的竖版繁体最经典!不过中华书局的这套二十四史纸质真的越来越一般。


非常经典~三国爱好者必备


了解真实三国的好书


绝对要赞一个,关注了好久,赶上双11,半价,超值,中华书局的正版书,也是众多三国志中的精品,拿到手中有种厚重的感觉,慢慢品读。当当的配送速度很快,11号下单,12号送到,包装完好无损。


购了三国志,四书五经两套书。对价钱满意,对书的质量更满意。以后会常来购书。还有对物流也满意。


买书最担心就是书还没看就有破损从爱惜书或者收藏书来看,这是无法原谅的行为。三国志第五册有破损,很可惜,很恼火。


三国志(全五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这个就不用过多的评述了,中华书局的书一直做得很棒,而三国志能流传至今,必有他的价值所在。


許多年來一直收藏有中華書局《三國志》2、3冊,讀過許多遍,總希望收藏一套完整的,今終於得償夙願!


其实家里早就有好几套不同的三国志了,但都是简体横排,而且大都属于普及版本,此次趁当当搞活动,收了一套中华书局版本,就是不一样啊,自己的学问虽然未到,仍愿投身书丛,虽晚不悔。


中華書局的書,每版印量都不大,要買就盡快,我一開始看的時候那時還有第23版的,我還嫌貴,放入收藏夾等著降價,結果沒有等到降價倒等到缺貨了!然后我就趕緊買第24版的了,我買后沒多久就無貨了,這次是第25版的,買后一樣無貨了……真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雖說新出一版就漲價一次,但是畢竟是難得的繁體豎版裵注啊!現在人們要買只有買第26版的了!


中华书局整理的这个版本的《三国志》,及其他二十四史我个人一直认为是这类书籍的经典和藏书必选。强烈推荐。


终于以低价买进了这套《三国志》,很满意,嘿嘿


三国志,竖排版,好是好,看着累,如果有横排版,就更好了。


不错的一套书,在书店里看了好几次都没拿走,这次趁搞活动就一块拿下了,纸质很好。很喜欢那种发黄的纸质,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唯一的小缺陷就是第一册前面附加的几页硬页有点松动,稍不小心可能书就会掉页,看来看的时候得万分小心才行


好书!看曹操的


三国志很好很详实,龙族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很好看


还没有读,不过挺不错的,挺喜欢三国志的~


经典著作,不过裴松之的注字号好小


喜欢陈寿,更喜欢裴松之的译著


终于集齐前四史了。前两部书看完,感觉收获挺大的。继续加油,读完廿四史……


回来拿到书以后,拆开一看,封皮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贴近现代,更多的是跟过去的竖版的书保持的一致。粗看之下感觉质量一般,但仔细翻看之后,觉得质量还是不错的,更多的还原老鼠的本貌,使读起来兴趣盎然。整体而言书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繁体字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阅读不便,但是学习一下就好了,很快你就会发先古版书特有的魅力了。


看史书果然还是繁体竖版最有意境!大小字分得很清楚,有的字好像是错别字,不知道是不是以前通用。。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一本书


陈寿篇篇评论皆精彩


可能是前四史里,最有阅读趣味的一部了,注很多,很丰富。


这是13年印的,总体上继承了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纸张印刷俱烂的光荣传统。但相比于零几年那套还是要好一些,还可以吧。书自是好书,不多言。


非常棒,完全是我想要的东西,曹孟德才是王道


古色古香,还有裴松之的注释,非常权威版本,藏之。就是价格太贵。


已经是公认的经典了。不过就是书太小了,拿在手里不方便。建议古书尤其是繁体竖排的,要装帧的大些。


非常朴实的装帧 这一段的历史我十分喜欢


寿志裴注,标准的配置,纸张略薄,适合阅读收藏


很喜欢历史,收集中


三分天下,豪杰并起,他们在战争的舞台上,各自彰显自己的魅力,实现一个个不可能实现的事实


书是好书,没的说,但五本书大小不一样,且书皮有破损。


不错。有裴注。排版舒服


裴注有很多珍貴的材料


书很好,打折到这个价格合15一本,应该算是便宜了。虽然还是觉得很贵。中华的书越印越模糊。


书的质量还不错,有时间开始慢慢读


这套书我要收藏起来,将这系列的史书收集起来,慢慢观看。


个中人物都有自己简单而不平凡的经历。成与败都有其内在的,外在的原因。


第一次看繁体字的书,原来也不难,顺着就读出来呢。以后还要买其他史书看看


学历史的必备。


之前读过岳麓的简体的,和这个版本简直没法比,还是竖排的看着舒服,里面的注释也能学习到很多东西,要是读这类的史书建议绝对的读中华书局的繁体竖排


书是竖版的,繁体文字,挺好的


繁体字才是我们真正的传统。不过书的质量除了内容的话,这个价格,感觉确实有点贵了


前四史的最后一部终于入手了,很赞哦~


书不错,繁体竖排,正是我所期待的,赞一个!


经典系列,没的说,慢慢攒一套24史


好么高大上啊。。即能了解历史知识,有学习了古代汉语


期待已久的书,终于下手了,谁知订完没有多久,就降价了。


书今天收到了,很久没有在当当购物了。以前都在**购物,现在在当当买了书,书的质量很好,就是繁文竖版感觉现在不适合自己的阅读了。以后买书,只要合适,就走当当买,但是感觉还是买简体字的横版书好,方便阅读。提个建议,希望当当能够增加自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消费者不只在乎价格,更在乎产品的正品否。


书很不错,印刷和纸质都很正,就是快递不耿直,送来都不打电话说一声,放在门卫室我都不知道。


我没有收到书,老爸说字体印的还是清楚,而纸张还可以,但是没有教科书的那个质量,一般般吧。可以看的哦。值得吧


中华书局的书,支持,没得说


2000年的CIP有9位的也有10位的,我拿到的是9位的,也查不到,不过ISBN倒是对的,不知道是不是正版。书的内容有没有错不知道,不过纸张的感觉跟在新华书店摸得感觉差不多,至少不粗糙。应该差不到哪里去。


书不错,上学的时候就想买,终于到手啦


这本书是好书,但网上的书皮颜色不对,不是白灰的,发来的是灰绿色的。但日期都没错下次我还会买,但真的希望当当不要只用邮政的送货了,我去拿货的时候,每次心情都会被邮政的人员气的。邮政的服务态度实在是要人的命,希望当当让我们客户买到好书,也能去拿书的时候有个好心情!


书是儿子喜欢的


这书纸张咋没以前中华书局的好,难道是半价纸张印刷就打折扣


书内容不错,就是有些小贵了。


虽说书刚拿到手,但总体感觉蛮好的。书的内容有没有误或错字别字,暂时还不知道(但我相信书的质量)。希望当当价格能更便宜,包装能更严实。


虽然手感比想象中的差点,有一本粘和处有点瑕疵,书绝对是好书!


书相当满意。


非常喜欢这套书,终于抢到手了。书的质量非常好,发货很及时!


作为前四史之一,研究中国古代文史者必读之。


书不错,快递也很迅速。


繁体竖排,非常有读史的韵味。


读这类的史书建议绝对的读中华书局的繁体竖排


书是一起买的,当然书角也有问题了,但也懒得退了


中华书局的24史系列,就不用多说了吧。


以史为鉴,书很好,细心读过在做评价。


书比预计来的早,保护很不错,确实是好书!!!


很久没看书,所以看起来有点吃力,不过书确实很好


一直在买此类书,想集全,当当网的书不错,正版。


看着很有味道,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嘛!


这书真的很有收藏和阅读价值,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读起来更容易


经典的书,不得不买


书经典,送货也很快。


收到后迫不及待的打开,感觉真的不错,很喜欢,全五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