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孟子譯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5-01-0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杨伯峻 译注  

页数:

458  

字数:

376000  

译者:

杨伯峻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孟子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繁体横排)》中杨伯峻先生对《孟子》的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及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和晦涩费解的词句作了详细的注解和简要考证,并译为白话文,书末还附有词典,可以帮助读者籍自学方式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作者简介

杨伯峻,(1909—1992)原名杨德崇,湖南长沙人。语言学家,现代著名学者,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生前为中华书局编审,参加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工作。杨先生博通小学经史,所著《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列子集释》、《春秋左传注》、《文言文法》、《文言虚词》、《古汉语虚词》,以及所编《春秋左传词典》等,得到学术界与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享誉中外。

书籍目录

导言
例言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卷七 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卷八 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卷九 万章章句上(凡九章)
卷十 万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馒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马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篌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礼法,不祭祀鬼神。汤着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牛羊做祭品,’汤便给他以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不用来祭祀。汤又着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谷米做祭物,’汤便着亳地百姓去替他们耕种,老弱的人给耕田的人去送饭。葛伯却带领着他的百姓拦住那些拿着酒菜好饭的送饭者进行抢夺,不肯交出来的便杀掉他。有一个小孩去送饭和肉,葛伯竟把他杀掉了,抢去他的饭和肉。书上说:‘葛伯仇视送饭者’,正是这个意思。汤就为着这一小孩的被杀来讨伐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是为老百姓报仇。’汤的作战,便从葛国开始,出征十一次,没有能抗拒他的。向东方出征,西方的人便不高兴;向南方出征,北方的人便不高兴,说道:‘为什么不先打我们这裹?’老百姓的盼望他,正和大干旱年岁盼望雨水一样。[作战的时候,]做买卖的不曾停止过,锄地的不曾躲避过,杀掉那暴虐的君主,安慰那可怜的百姓,这也和及时的雨水落下来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昼也说过:‘等待我的王!’。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孟子译注》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孟子譯注 PDF格式下载



杨老先生做了很多工作是肯定的,但作为古典解读来讲,目前还没看到很好的。个人认为,古典经典的读法是没有什么捷径的,所有的注解集释都只能作参考,他们所能帮助我们解决的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作者、涉及人物、环境等的注解2、对辞、文的考据3、对已有资料的比较汇总也就是,无论是谁的注解,最好只参照以上几方面,不要要求太高,文意只能自己去参、去解。个人认为适合的读古典的方法:读古典、背古典、诵古典、参古典不只是四书五经,道藏、佛藏乃至圣经、古兰经等等圣贤之书都是如此,能过做到佛所说的四依四不依,方是解读之法,无论谁的解读,只能当做我们向上的一个阶梯,千万不可以因有共鸣而尊,因与自己意见想做而漠视、反对。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按照读背诵参的方法去做,除非大智之人,不适合所有经典都如此读下来,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个人认为,如南怀瑾老先生所言,佛家是百货公司,道家是药店,儒家是粮店。粮食是我们所必需的,四书五经还是要好好读读的,尤其四书、易经;现在我们生病的居多,道家的经典也是要读的,老子、庄子、列子会让我们更超然,病更容易被医好;佛法是究竟,想求究竟的,还是要在佛法上多下功夫。(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从印刷到内容,算得上是孟子译注类最好最方便阅读的典范。译文非常精彩。


是繁体的,和简体的区别在于,附送了一些字的翻译,可以根据比划查找,这是很诱人的,可惜小弟功力尚浅,读起来很吃力。只背诵了3篇就草草收场了。


本来以为是正版,结果送来以后发现不仅纸张较薄,而且其中还有错印刷和破损


里面是横排繁体,一段原文,一段译文,一段注,是这样的,要是竖排繁体就好了


书很好,平装的,便宜,内容很完善,解释很到位。


拿到书以后马上就翻开了,个人感觉如下:1,书没有散页,装帧等其他问题,纸质也不错,字体大小适合。我略微翻了翻,没有发现错印,缺印等问题,所以整本书的感觉还是不错的;2,字体用繁体字刊出,内容与老的版本差不多,导言,例言,正文以及词典例言,词典,是非常齐全的,。注释遵循了老版的标注范例,个人表示非常喜欢;3,正文内容的话就不用多说了吧!杨伯峻先生的译注令后生难以望其项背啊!总体而言是非常推荐的。


好,印刷内容都挺好的!


好书,是适合每天读一点的枕边书


杨伯峻先生的著作,是孟子入门的好书,注释详细易懂。


想接着读一点儒家经典,就买了这个本子,还没有细看。


正是读书时,正是读此书时。


杨伯峻版的通俗易懂 适合普通读者学习 对于做学问的读者而言 更推荐焦循的《孟子正义》


是正版的,纸质和印刷都不错


老师推荐的教材,很实用。


杨伯峻的译注,中华书局出的书,非常好!


孟子原文最具代表性!印刷也很好!


杨伯峻的译注,又是这个系列的,必然很好啊。


很不错的书,很适合作为入门的读物


横排繁体本,买来多认识几个繁体字,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很适合初学者学习


经典名著,好书!


好书经典相当值得购买啊


杨先生的译注还是不错的


孟子一套


比较权威的译本


最有意义的一次购书。


中华书局挺烂的


  
  
   孔子作为先秦士人的代表,作为文化阶层的精英人仕,他的文学观与他的个人身份及时代政局有着密切地联系。孔子的身份是多重和复杂的。他的祖上是宋国贵族,他本人也曾在鲁国做过官,有着大夫的身份,晚年受到鲁国国君的器重,被尊为“国老”。 而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所有的这一切,使得孔孟必然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说话,维护上层贵族阶级的的地位和利益。同时,他们都是春秋末期兴起的民间知识阶层的代表人物,有通过自己的才学抱负来兼济天下的强烈渴望,希望能为统治者进言,出谋划策,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这也是他们做为民间知识分子这一方式,用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另外,孔子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的了解和继承,他是当时最为博学和优秀的文化大师,所以他又肩负着传承发扬春秋晚期以前的文化文化遗产的伟大而艰难的使命。孟子对传统的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被当时的人所认同与推崇。他在游说各国期间,其住处门庭若市,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孔子与孟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又决定了他们站在文化宗师的立场,丰富和发展先人的文化,阐发文化的价值内涵。
  
   总体来说,这三重身份决定了孔子与孟子文学观的复杂性,他们作为一个士人阶层的中间身份人物,对上,就是要劝谏统治者,并用仁义道德观念来约束他们,对于下层人民,就是要教化他们,用礼义廉耻来使使他们遵守本身,遵守社会等级,互敬互爱,然而达到天下大同。其实,他们著书立说的用意就是在建构一个和谐社会的框架,建构一种社会秩序,把君民等各阶层全部纳入其内,社会就在这个框架中井然有序地运行。与其说这个社会是作为君主的统治者来统治,不如说是作为这个礼乐之邦的建构者来操作,虽然他们是幕后的。这也是其毕生追求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他们的动机是高尚的,因为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孔子和孟子都是把文学的功能性做为文学的第一性,而掩盖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属性。他们并不是没有认识到文学审美性的这一方面,而是为了社会政治目的而有意去打压它,掩盖它,从而更好的用文学用为工具来实现其社会理想。为了当时的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的安居乐业,构造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是其追求的目标,由于他们目的高尚,并不只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兼顾到全社会的利益,所以把文学作为手段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文论观点,由于有利于社会统治,被历代王朝所采纳,所以文学工具论就根深蒂固地在我国生根发芽,越长越茂盛,已蔚然成荫,成为了无法捍动的一棵大树,以至直到今天,文学的工具主义立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属性仍被压抑着。文学功能的这种命运,如果要追根溯源,孔孟难逃其责。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讠斤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一书,很多对话皆无意义,但有这么一组对话,可以打五颗星了。


  
  刘老师说,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一定要读过“老庄论孟”,要不然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本科不合格的我,在研究生阶段补落下的功课,亡羊补牢,希望还不晚。儒家最最经典的著作,《论语》与《孟子》无疑;儒家最最权威的圣人,孔孟无疑。孔子一生求知,求为,求仕,殚精竭力,乱世春秋,留给他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孟子相比于孔子,可能少了些入仕的积极,多了些审时度势的睿智。他如同一个圆滑的智者,周旋于诸侯王公的身边,保持着自己学者大师的风范和高傲的同时,依旧不为自己带来危害。
  经典的魅力,不在其时间的久远,而在其对于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一本孟子,融化的是智者的思考,是儒家的仁义礼智,更是语言交锋和思维碰撞火花下的真善美的交流。圣人之言,圣人之行,圣人之事,不是因圣的权威来屈服人,而是洞悉事外的犀利,敢为人先的勇决和超然尘外的睿智,一点一点指导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娄离章句下》的第二段。子严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没有读到孟子的评论之前,我眼中的子产绝对是一个亲民爱民的执政者的形象。能够用自己的专车帮平民百姓来渡河的,肯定是爱护人民的。我想,估计大多数的读者在没有看孟子的点评之前,也和我是一样的感觉。孟子其圣人的伟大之处,就是看到了人们所没有看到的不足和弊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他早干嘛去了”。是啊,作为执政者的子产,要是修了可以过人和车马的桥的话,也不用把自己的专车拿出来了。子产的车,只能渡小部分人,而一座桥却可以渡千千万万的人。子产拿车出来帮助人民,是小善,可若是他能修好桥,却是大善了。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子产的行为,虽然是美谈,可是确实只是小恩小惠罢了。小善不足以为政,无需再多阐述,可是小善会不会害政呢?
  读完孟子对子产事件的评述之后,我想到的却是一种担忧,一种恐慌。如若执政者本该做好的职责没有做好,导致基础设施简陋,导致社会保障体系薄弱,而另一方面又到处树立其亲民爱民的形象,对百姓施舍些小恩小惠,那么我们改怎么办?我们该感激,还是该抗议?还是回到子产的例子,我想,坐子产专车过河的人肯定是感激的,听闻子产善行却不需要过河的人也是感激的。过了河的感激子产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不要过河的因为没有利益冲突,也会感激子产的亲民爱民。可是那些,没有来得及坐子产车却又急需过河的人呢?他们该感激呢还是该抱怨呢?他们是应该感叹自己运气太背,赶不上子产的车,还是要抱怨为什么不早点修一座桥呢?再进一步,试想这样一种结果,子产的车发挥了的作用,缓解了过河的危机,执政者就搁置了修桥的议程,这座桥不修了。这样的小善,带来的恐怕不是大善,反而是大恶。因为,它掩盖了本是十分严重的问题,让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这种善的导向,是一种疏忽和遮蔽,是一种对大善的阻碍和抗拒。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子产,真正算不上一个好的执政者。渡人是标,修桥才是本。小善之为,可能带来的是大恶之危。这个例子在现实,我想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我却希望这个时代的子产能多一点,因为子产小善之行的背后是还是一颗爱民的向善之心。若能有千千万万个官员如同子产一般,行小善,至少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民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那么有人会问,这么多的小善,该会导致多么多的大恶呀。所以,这个时代也需那些用睿智的眼光去揪出小善的人,需要那些用卓越的智慧引导小善之心走向大善之行的人。需要人民去感激,也需要人民去怀疑。需要子产,更需要孟子。
  


   《告子》下“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有好些个人认为应该是“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身行”与“心智”、“筋骨”、“体肤”、“所为”相对为文,句子整齐。
   我个人觉得这样是可以的,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
   又,“身行”解释不一,有人认为是“身体和行为”,《咬文嚼字》最近一期一老先生大声疾呼,认为“身行”行为形之借字,并举《列子》例,身行即为身体。老高以为疾呼的恰当些。
   个人以为这个断句行属上属下都没问题,属上,老先生的解释很明确,属下,有两种读法:①“拂乱”是乖戾的意思,朱子作此解,则此句可翻译为“行与所为相乖戾”。②另,行在句首可作虚词,即发语词,无实际意义,“行拂乱其所为”就是拂乱其所为的意思,也可以说得通。


   用了一周时间,把《孟子》重新学习了一遍,有了新的认知。
  
   程颐:“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性善之性,指喜德。人的本性,喜、忧、暗三德配比合成,并非只有喜德。故荀子说性恶,是说忧德、暗德。
   孟子善养喜德。养气,即养喜德。
  
   孟子说明了他养喜德的方法:乐天畏天;持其志勿暴其气;心勿忘勿助长;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推其所为大之充之
   他以尧舜圣人为志向:尧舜与人同耳;圣人与我同类者
   他以自身为出发点:万物皆备於我矣;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他慨叹世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人病不求耳
   他获得了:我四十岁不动心;乐莫大焉;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又,我读的不是这个版本的《孟子译注》)


这篇写的真秒!
图书馆的馆长在门口,义愤填膺地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喊同学们来投诉,引来阵阵掌声,也被冠以“某某哥”的称号。可是图书馆的服务真正改进了吗?假如有改进之策,定会在图书馆醒目位置公布办公监督电话,而不只是摆出“董存瑞(此处没有贬低存瑞的意思)”的姿态而无实际的效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