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子校释

朱谦之 撰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1984-1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朱谦之 撰  

页数:

340  

字数:

18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新编诸子集成》是建国后对诸子著作的系统清理,相对于民国时期出版的《诸子集成》来说,后出转精,是目前最好的古代哲学资料。 本书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抄本、佚本、正统《道藏》本诸刻本共100余种,从事校勘。本书系据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重印。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第一辑所收子书舆舊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極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重各種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體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浇近文言撰冩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第一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在注本,凡有必要進行注释的,應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运行点校。这一辑中有不少是残缺或散佚的书,整理時區别不同情况,有的选取较好的现成辑本,有的要运行补辑或重辑。  子书中有一部分是为书或被懐疑为伪书。凡产生时代较早,在历史上发生过一定影响,对研究某些问题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擬酌量選入。

书籍目录

唐景龙二年易州龙舆觀道德经碑题跋序文本书所據版本书目 本书所用考订书目老子道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老子德经 ……附录 老子韻例后记補遗補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子校释 PDF格式下载



诸子必备书目


国学经典,注释功力很深,慢慢细品中


所重非义理,想要直观了解老子思想的各位还是应选其他的本子。


写此书的人不简单,编者看了很多版本的老子才得此书,此书无个人意译,只集古之版本


买了几个版本的老子了 希能从不同角度学习借鉴


无论看出版社还是编撰人,这本书都是很专业的,但是全是繁体字,对于我这样的初读老子的读者来着太难了。


我最喜欢中华书局的书了,只是它的图书一直价位居高不下.幸好见到当当网了,可以花少钱赚大头了.而且服务也挺周到的.


正是我需要的版本~~~~少见啊~~~~


古代著名书籍值得推荐!希望书友赶快购买///


就是繁体版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或懂一些繁体字的的人看很适合。。。。。。。


竖版繁体 名家标注


质量不错,值得信赖


仔细慢慢读。


feichangmanyi


精品,太贵了


爷爷很喜欢的


纸张不好


verygood!す素ば晴らしい,みんなでおいわ祝いしなくちゃ.


老子的思想真是让我折服了,更多是一种脱俗的心态


最好买王弼注老子。这书尽是字词的音韵和训诂,无义理的阐述,得不到人生的启迪,或许说得自己去领悟,这样还有意义吗?反正我买了后,基本没看了。


繁体竖版,跟想象的不大一样,不过挺好的。


书名“校释”就说明这其中很多对文字的斟酌校对,解释也只是字面的,适合高阶读者。


这个出版社的书是很让人放心的,如果不想读,那么也值得你买来装点门面!


这书不错


这本是专业书籍,主要是是字词的音韵和训诂,阐述等,普通读者得不到人生的启迪,所以意义不大。对专业人士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最终选中的版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还可以,竖版的


这本书的质量是不用多说了。只是此书是校注,而没有译文或其他解释性的内容。所以不太适用于初学者。


还没看,但看封面和翻了翻还好


令人大张见识。开阔视野。


老师推荐呀 不错


繁体竖排,有高中文言文基础基本可以读懂。我就是高中水平,大意懂了一点点。深入理解还是不够,估计要混到“砖家”级别才有希望


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还不错。


“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是国学必备专业书籍,在当当很优惠。


适合作為參考書、普通閱讀并不适宜,希望能狗買到單行本的王弼注老子和河上公章句


这本书的内容以训诂考据为主,兼有义理的阐述,总体来说,水平很高。但是,我拿到的书的印刷质量很差,纸张粗糙泛黄,且书的边缘不齐,有些辜负了中华书局的牌子。


书的印刷质量一般


给我的书是坏的。。不过,书还好。


校勘之功不没,而无甚发明。


写的太专业了,适合搞研究的人读!建议普通读者不要购买!


字体,还有印刷还不错,质量也可以。


老爸买的,不清楚


V好


直接看不懂……


就真的是一本书,内容和书的注释没有结合好,东一块西一堆怎么可以看得连贯呢,其他就更不用书了,一本书不能只顾及排版上的美观,而不照顾读者的.


这是殿本,钱锺书对此有过评论,认为是唐人“厌刍豢而思螺蛤”才重视起来的本子。其中多用古字,多去虚词,其实可能只是明“道俗之别”,非“古今之别”。如果真是要用此版本作一参照,不妨买《帛书老子》,各版本都列举出来了,而且个人认为帛书价值更高一些,与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的文本吻合。


竟然给我一本残书,正在调换中


太难懂了,没有翻译


《老子校释》


打折钱够


老子校释


很喜欢的读物


书的内容不错,印刷也不错。


这套书值得收藏快买齐了


好书备藏


  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他所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的辩证法思想,同时,老子的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他的整个的“道”的哲学体系的。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而正是基于无为的主张,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原理,通过对自然、社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老子提出了“守弱曰强”(第五十二章)、“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的思想,提出以弱用之术引导事物的发展、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基于他对于强与弱两者在客观现实中所表现的不同结果而得出的经验总结,在老子看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
  从实际的经验出发,老子得出了上面的看法,即柔弱与刚强,两者是相互对待的关系,可以统一于事物的发展进程之中,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在其新生的时候都是柔软和弱小的,事物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有柔弱转为刚强的过程,并且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再由刚强走向死灭。同时,在老子看来,柔弱是胜过刚强的,因为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命力,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而与之相反,刚强则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看似刚强,其实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鉴于这样的认识,老子提出了其重要的论断,即“柔弱胜刚强”。
  同时,在老子看来,柔弱是道的特征之表现,所以,老子以水来论证道的柔弱品格 以及其胜刚强的特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老子以水喻道,充分肯定了水所表现出来的柔弱所具有的无坚不摧的胜刚强的特征,但是,老子在强调柔弱的这种特征的同时,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水之所以能够无坚不摧,并不在于它的弱,而是由于它在某种情况下所具有的力量已经完全超过了它所战争“坚强者”,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水,这一柔弱的代表,已经变成了比坚强本身更坚强的一个存在 。这时候,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柔弱战胜了坚强,还是更坚强的一方战胜了相较于弱的坚强的一方。同样以水为例,在一般情况下,水是柔弱不争的,一块巨石便会使水改道而行,或停滞不前,但是,当水变成了洪水的时候,作为洪水的水有着巨大的破坏力,能够摧毁无数的坚强者,但是,问题在于,作为洪水的水,它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再是柔弱的一方了,它是刚强的,而相反,昔时作为坚强一方的石头,这种情况下则成了柔弱的一方。所以说,所谓的“柔弱胜刚强”,其实还是“刚强胜柔弱”。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
  老子以其卓越的智慧,认识到自然界中,事物的对待性是普遍存在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的存在,同时,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相对的特征,或者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当然,事物的对待性并不是绝对的,在老子看来,相互对立的双方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在老子看来,事物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的,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总是要回到原来的本初状态(即是“反者道之动”),所以,事物间对立相反的关系不是僵死的、凝固的,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动的,向相反的方向进展,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便会改变原有的状态,从而转化为它的对立面,也即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
  可以说,老子的这种认知,是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基础所在,因为既然事物是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柔弱发展到刚强,而刚强再往下发展,因为物极必反,必然走向刚强的对立面,也就是死灭。但是,基于事物的这种相反相成的对立转化进而得出“柔弱胜刚强”的认知,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之相左。在老子看来,柔弱之所以会战胜刚强,就在于柔弱本身包含有坚强的成分,同样,作为对立存在,刚强者内在的包含着“死灭”的特征,所以,随着刚强的不断发展,就会发生“物极必反”,可以说,老子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由此就可以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呢?按照上面的分析,似乎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柔弱胜刚强也是事物不断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即是说,当刚强已经物极必反了,走向了它的对立面——死灭而同时,柔弱有发展了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柔弱才能够战胜刚强。但是,既然老子承认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那么,就应该认识到,随着事物的发展,在彼情况的柔弱与刚强的双方在此情况下已经发生了性质的相互转化,即是,柔弱变为了刚强,刚强转成了柔弱,所以,归根究底,并不是柔弱战胜了刚强,依旧是刚强战胜了柔弱。
  又按:老子鉴于其“柔弱胜刚强”的论点,提出了“守弱”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既然事物是从柔弱走向刚强,继而走向死灭,那么,只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的状态,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就可以延缓乃至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或者避免走向死灭的到来。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刚强必然走向死灭,依此,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与必然性,那么,柔弱向刚强的转化也是必然的,犹如人从婴儿(柔弱)到中年(刚强)直至死亡,都是一个必然而然的发展过程,那么,老子为了避免死灭而提出的“守弱”——既保持柔弱的状态——也就违背了事物的这一规律性,无疑是不会实现的。
  再者,倘若真的可以保持柔弱的状态使其保持不变,那么,同理类推,也自然是可以做到“守强”使其不向死灭发展转变,既然可以守强,那么何以要守弱?老子之所以要守弱,是出于其无为的思想而发,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味的守弱,只是消极的表现,未必是一件好事。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很伟大的哲人,中国人相信孔子的人文主义,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便是老子,老子是降世的大宗师。老子曾经描述过扬子江(长江),我也到过扬子江去。老子所讲的「道」,其实就是我们讲的 Kundalini,灵性的能量。老子是个诗人,他所描述的方式是很隐晦,很微妙的。许多人也许觉得老子的道很难明白,可是这个道在世界各地均受到尊崇,而且人们试图诠释道是甚么。
    老子说,扬子江是个很难去的地方。扬子江的两岸非常美丽,有一次我坐在船舷欣赏两岸的风景,坐了三个钟头。我从未看过这样美丽的山峦起伏,好像是画家画上去似的,中国的绘画好像都是受了这些山水启发的。在开始时,扬子江有许多旋涡大石,很难航行,要很小心地通过。可是过了几个小时,到达海洋的时候,便变得很平静了。同样地,老子说要达到道,在开始时是很困难的,但是到达海洋以后,便变得平静了。所以我很惊奇老子怎样把扬子江比喻作这个灵性的能量。老子是个很好的诗人,而且灵性很高。
    孔子的教训很对,但人们会问: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为甚么我们要成为讲道德和生活平衡的人?有许多圣人都说我们要有道德,要保持中正平衡,这是为了甚么呢?这个平衡为的是达到最后的升进。除非你们得到升进,否则没有任何事物可满足你们。无论你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那根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了甚么活在世上?是不是生下来,然后死去,这样而已?又或者去挣扎,去担忧,过着一种痛苦的生活。
    ......
    通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不能活在绝对的世界,因此我们有很多问题。一个人认为这样是好的,有他固定的想法,另一个人则认为那样才是好的,也有他固定的想法。但他们都得不到满足,他们还要去找那绝对的真理。在我们被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内在经已有一种机制,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老子当时很难公开说出这奥秘,所以他才把道比喻作扬子江。
    现在适当的时机来临了,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我称之为开花结果的时代。在许多古代经典上都曾经预言过,会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来临。对我来说这是很明显的,现在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真理追求者。他们也许还不知道要追求些甚么。当一个人感到内在那种不安时,便开始去追寻,而且会发生许多机缘巧合的事情,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
    
    ——著名的当代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北京公开讲座 1995年9月13日


马列学说不经意间深入人心啊.....


观其影,而不得其行。看一女子的影子,评其人的容貌有何意义?


老子不是心灵鸡汤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