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礼记译解(全二册)

王文锦 译解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1-9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王文锦 译解  

页数:

全二册  

字数:

54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从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做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仪礼记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周礼是通过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从而展开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而礼记的内容则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西汉时期,仪礼取得了经的地位,而有关礼的一些“记”仅是仪礼的从属性的数据。王莽执政,周礼列为官学,被视为经典,东汉时期虽排之于官学之外,而已传习于世。汉末礼记独立成书,此后讲习礼记的渐多,到了唐代,开始取得了经典的地位。从汉末到明、清,就三礼来说,礼记的地位越来越高。尽管仪礼、周礼两书的体例比较完整,而礼记是部没有什么体例可言的儒学杂编,取得经典地位也最晚,但从对社会、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来说,礼记远比仪礼、周礼为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这是传统的说法。经近代学者深入研究,断定这种说法颇有问题。

内容概要

  《礼记译解》这部战国秦漠间儒家学者们的短篇汇编,不仅内容十分庞杂,文字风格也颇不一致。有的篇章比较连贯清通,有的篇章就相当零星晦涩。为了帮助读者近乎正确地理解这部经典性的名著,我花费数年时间,写了这部礼记译解。

书籍目录

上册
前言
曲礼上第一
曲礼下第二
檀弓上第三
檀弓下第四
王制第五
月令第六
曾子问第七
文世子第八
礼运第九
礼器第十
郊特牲第十一
内则第十二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丧服小记第十五
下册:
大傅第十六
少仪第十七
学记第十八
乐记第十九
难记上第二十
难记下第二十一
丧大记第二十二
祭法第二十三
祭羲第二十四
祭统第二十五
经解第二十六
哀公问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间居第二十九
坊记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表记第三十二
经衣第三十三
奔丧第三十四
问丧第三十五
服问第三十六
问傅第三十七
三年问第三十八
深衣第三十九
投壶第四十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学第四十二
冠羲第四十三
*羲第四十四
乡食洒羲第四十五
射羲第四十六
燕羲第四十七
聘羲第四十八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礼记译解(套装全2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礼记译解(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的作注者是中华书局的资深编辑、古典学专家王文锦,礼记研究也是颇有心得,因此这本书的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我的硕导同学推荐的这个本子。中华书局的书编校质量比较放心,学习礼记最好的本子。不足是封面及内文的纸都较薄。收到时包装还好,无折痕。


《礼记》是三礼里面最重要的一本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本书对《礼记》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注释和考证,观点平实,对于初学者有很好的作用。


是一本很有阅读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的闲暇之余的首选之一。


超级喜欢,是繁体竖排的;虽然注解很少,但内容很全,不像其它版的,都是选编的。另外再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我觉得传统文化类书籍应该出繁体竖排的好,而技术类书籍就出简体横排的好。


书看起来很不错,送货也是很及时的,如果折扣力度再大点就好了!买了六本,但没便宜多少


内容没得讲,竖排繁体。四书五经,若立志读古人书,传承古人智慧,此书当深入了解。
书品上乘,用纸亦好,印刷清晰,中华书局的书诚可信也。


古人比现代人列懂礼数,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


帮人买的,后来说不是这个版本就给退货了。服务很好。


难得的有一部好书,开卷有益。


儒风海韵 天天向上


好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华传统不能丢呀


质量很好,古色古香。作者功力深厚,注者非同一般。


翻译出来有点困难啊


很好,是一本不错的古籍译注,版本好,值得藏观!


收藏,偶尔翻开看一看


礼,你理他了么?礼他你将蜕变成人
是人,就得有秩序,讲秩序需有礼数,无礼,社会秩序一定大乱;


内容经典,字体清晰!


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儒家经典之作,值得慢慢细读。


同学买的,很值得啊,内容超棒


书还不错,全是繁体的。四书五经之一,国学学习之必备。


因为是中华书局的,先买了慢慢看,书的纸张、质量感觉很好,一如既往喜爱中华书局的书


这套书很好。从装帧到办事都听不错的。竖排版,有意思。注解精当,有水平!


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喜欢全文翻译的,读起来没感觉。


繁体字,看起来费劲,感觉不划算


翻译完整流畅,而且多采用直译。注释基本都是用来正音正字,如:某,音某。恍惚觉得拿着小时候的注音读物,然后恍然大悟这个字应该这么读。所以作者自己也说这完全是“文白对照的普及性读物,服务对象是认识繁体字的文史爱好者”。所以想看古代名家做注的不要选择这个版本。


上册扉页又脏又皱。内容尚好,是普及版本。注释简明,如欲深入研究,不建议买这个版本。


读书时老师推荐,果然很不错


很是喜歡


内容一般,质量一般,专业人士还是买上古的十三经注疏好一点


虽然比不上清人人及以前古人优秀的注疏,但在当代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再说,现在有几个能看得懂古文?感谢这些专家在古文和现代文之间做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向他们致敬。需要注意,目前市面上各种古籍现代版多如牛毛,但大部分都是**,毕竟这个年代物欲横流,除了硕果仅存的几个老头老太之外,已没有几个潜心做学问了。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也是国学的悲哀。


繁体,竖排,好像不合乎习惯,有点失望,留着吧。


没拿到之前,充满了无限的期望,但是细读之下,大失所望。如果您是一般般,只是想看看礼记到底是什么,这本书也蛮不错的,但是如果你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那我不建议你购买本书,而且有一些解释,不是很苟同。杨伯峻先生的书籍对一些先秦时期的某些名称给与了详尽的解释,而这本书就是简单的翻译,除此之外一无所获。


原以为“译解”是翻译和讲解,未曾细看就买了,结果译者所谓“解”就是对部分简奥艰涩的文句采取的“申释疏解”,其实就是意译而已,对有关信息未做展开,其信息量与同系列杨伯峻先生的“译注”,不能相提并论。前言中译者自言此书“属文白对照的普及性读物”,说的真到位,可惜没细看就买了。另外,我手上这两本是2007年4印的,定价是52元,怎么这里这么贵呢,新印次的又提价了?


字迹清晰,纸张精良,唯多处折皱,价格偏高。


两星是针对价格的,此书2007年4印定价52,09年5印就涨到69,比房子涨价还快!书非常好,印刷和版式非常大方得体,看着很舒服,对了,这书是繁体竖排的,请注意。礼记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都读一读的好书,其中有很多格言警句受用终生。


希望能统一出版繁体坚排的.


基本上只是翻译,注释大多只是注音!


很喜欢的一本书 老师很满意


之前买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以为这本书也会和杨的差不多。但是到手之后很失望。注解很少。而且有几处译文和《康熙字典》里的传疏不同。不敢妄断孰是孰非。


总体感觉是作者只有中学语文教师的水平


亚马逊的库房似乎很潮,书放了几天有轻微打卷了


作为初学者,这个版本的礼记注解还是不错的。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电脑新排版,很清楚,礼记很有读的必要


印刷得不够清晰,让人看得眼累。


印刷清楚,注释详细,纸张光滑,看着舒适,很满意


此书非常可读,黄侃的译文很到位,强力推荐


这书通俗易懂!喜欢《礼记》的都买一本吧!


所谓礼,是为仁和义服务的制度、规矩。时代不同了,只可参考和借鉴。


  古典精神與寓述於注
  
  我們的事業不求顯赫一時,而將永遠存在。——卡爾•馬克思
  
  
  中國的古籍文化凝聚了歷代學人的智慧與心血,宛如修煉千年的狐狸精,嫵媚動人,攝人心魄。每一個浸淫其中的人,都以能成為此文化之託命之人而深感自豪,不惜坐穿冷板凳,將一生才情儘付於斯。上世紀初的白話文運動以及西式教育及其學科分類的引進,無疑是一場深刻的變革,自此古籍文化不復成為天下士子共習,而是由少數專家學者進行研求探討,古籍文化的傳承面臨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既然文言與白話懸隔,爲了古籍文化的世代相傳,古籍的點校整理與註釋翻譯便成為必要。
  王文錦先生爲當代公認的禮學名家,長期擔任中華書局編審,曾主持整理點校《通典》、《周禮正義》等大部頭典籍,獨立點校《抱經堂文集》、《校禮堂文集》、《野客叢書》、《大戴禮記解詁》(1983年)、《禮書通故》(案:喬秀巖先生曾覆校此書)諸書。盧文弨在康乾間以校勘古籍名世,而黃云門謂“人之讀書,求己有益耳。若子所爲,書并受益矣”,暗含譏諷。王文錦先生在《我和〈通典〉》一文中表露心志,云:“讀書自己受益,其益也小,書果能受益,且能刊佈流傳,則益人也大。”先生金針度人之心,天地可鑒!先生學殖深厚,孜孜無倦,然古籍整理洵非易事,點校《通典》,先生勞心費神,“爲了整理這部歷史名著,我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少讀了許多書籍,放棄了許多休閒,加速了衰老,招來了疾病。”(《我和〈通典〉》)先生以一己之勤苦,而予後學以極大便利。古往今來,正是有許多如先生一樣,以古籍的研究與整理為終生職志的讀書人的存在,華夏文脈因以不斷,古籍文化乃得永續其傳。
  先生從事古籍的點校整理之餘,又對古籍進行注解翻譯,《禮記譯解》一書是為先生傾心之作。此書體例,《前言》已備言之,大氐出注兼注音與校字,譯文并有疏解。注音採用直音法,考慮到漢語拼音(尤其是聲調)經常出現排印錯誤的情況,直音法在古籍註釋之作中最為適用。凡經文有訛、脫、衍、倒,錯簡,則必出校,博采自鄭玄以來,陸德明、孔穎達、朱子、敖繼公、錢大昕、阮元、王引之、孫希旦、朱彬諸儒之意見,尤以引據鄭玄與王引之之說爲衆,可稱賅備。校記或曰“存參”,或曰“義長”,如未作案斷,自可於譯文中觀其取捨。《禮記》文字各章自為起訖,有些經文,即使直譯出來,讀者也未必能夠心領神會,故而有必要對所涉術語以及名物制度作申釋疏解。這部份疏解的內容,現今的古籍今譯之作,無不置於注中。竊以為,先生之所以於譯文中穿插疏解,是因其特別適合禮書本身的特點,並非有意立異。先生云:“不論是譯還是解,都本著傳統理解去表述,不曾刻意求新。”(《前言》)《禮記》紛錯(黃侃語),歷代注家各抒己見,先生涵詠注疏,去取之間,正見卓識。是此書雖為譯注之作,而未嘗不可以寓述於注觀之。
  此書之善,又在其能慎擇底本。古籍今注今譯之作甚夥,而注譯者每不交代所使用之底本。不說明底本,如何出校?校的對象是誰?不交代也便罷了,有些白話注譯本,乾脆說使用的是“通行本”,然“通行本”到底是哪本?who know? 版本學中確實有“通行本”這個概念,但所謂“通行本”因人而異,更因時而異,其指稱太過模糊,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建議慎用,最好別用。注譯本大多是普及讀物,注譯者不願交代所用之底本,或是認為讀者沒有版本的意識,沒有必要作出此等說明,似情有可原。這樣低估讀者智識的先在預設,到底不妥。讀者有知情權,注譯者有交代底本的義務,說得堂皇點兒,這事關“普及與提高”的重大問題。如果我們足夠大膽,假設讀者此前確實無有“底本”的意識,而注譯者使用了“底本”這個概念,正是在普及中提高了讀者的素養,萬萬不可以善小而不爲。當今古籍整理的工作還有部份熱心的人在做,成績也有目共睹,但亟待更加規範的操作與更加嚴謹的作風。
  《禮記》版本繁多,除中土之刻本外,東瀛更有活字本流傳,注解此書,底本選擇的空間很大。底本精良,自然出校可少,既便讀者,注譯者自己亦可省卻不少辛勞。《前言》稱:“黃侃先生批校的《禮記》較精,本書的《禮記》正文即採用黃先生的校本,另施新式標點,并調整了段落。”黃侃以小學名世,而不能以禮學名家,一在著述少,二在傳者稀。今王先生以黃侃之批校本爲底本,俾更多學者得受該本之益,季剛先生英靈有知,當含笑矣。
  
   又,先生遺稿《讀〈詩經注析〉札記》刊登在《文史》2003年第1-3輯,讀《詩經注析》者,可參考。
  先生已歿,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而他的生命,將與這些古籍同在,存在於永恆的時空中……
  
  
   庚寅年 驚蟄 行吟
   於北平西郊
  
  


由此可見行吟老絲深厚的八卦學功底,也能見其煽動力修為,但所言確至當。


因為對王先生充滿著敬意才寫這篇文字的,您看,他除了整理古籍,沒寫什麽書……


其实您也可以的


署名“王梦樵”的《通鉴故事一百》是文锦老写的。笔名源于文革时期王先生的一个梦。据说,王先生在文革劳改中几乎饿死,家人去探望,只见已被扔在一旁等待埋葬。王老家人说“后事自家安排,不必麻烦组织”,才接回家中调养得活。
万绳楠先生曾点校王懋竑《读书质疑》,书稿送至中华书局。王先生拿去礼学部分,看完说了句“读的书没人家多,点击他的书干什么”。于是未能出版。


多謝文先生提供八卦素材……
王先生的老師孫人和先生校了很多書,可惜被紅衛兵毀了……%


马克思好煽情


竊以為,先生之所以於譯文中穿插疏解,是因其特別適合禮書本身的特點,並非有意立異。......是此書雖為譯注之作,而未嘗不可以寓述於注觀之。
从行文来看,我总觉得应该是寓注於述,而非寓述於注中。
因为前文“這部份疏解的內容,現今的古籍今譯之作,無不置於注中。”这明显是反例,这个反例正可以概括成:寓述於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