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校注(上下)
2000-4
中华书局
玄奘,辩机,季羡林
1123
无
《大唐西域记校注(上下)》对唐代玄奘和辩机着的《大唐西域记》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校注。全书分十二卷。卷一和卷十二是有关中亚的历史、地理、民族和语言等方面的释文;卷二至卷七是印度地理、历史方面的释文。
玄奘,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姓陈名yi。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著有《表启》、《真唯识量》等。季羡林,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人。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清华园日记》等。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
说明
校勘例言
序一
序二
卷第一 三十四图
卷第二 三国
卷第三 八国
卷第四 十五国
卷第五 六国
卷第六 四国
卷第七 五国
卷第八 一国
卷第九 一国
卷第十 十七国
卷第十一 二十三国
卷第十二 二十二国
附录
版权页:插图: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大唐西域记校注(套装共2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无
这是季老校注的玄奘法师的书,当年陈寅恪先生都不敢做的事,终于完成,其功力可以想见。
中华书局版,季羡林先生校注,一流!(商品介绍中把季羡林先生都给改成姓“李”了,不是骂人吗?!建议给改回来,也免得误导客户!)
值得一读,季羡林先生校注。
玄奘写的的书,对于了解西域地区的历史和风俗有着很大的帮助。
上下两册,平装,繁体横排,人名地名有划线。纸质可以,字体清晰度中等。629千字,1122页,32开。2000年4月第1版,2012年2月北京第6次印刷。唐 玄奘 著,就是我们知道的唐僧。
这是唐朝僧人玄奘的西域游记。
玄奘,千古第一人,没有超人的能力哪有超人的书籍传世,
里面的注释占去了大半的篇幅,特别是关于印度,佛教的一些大篇幅注释信息量很大,对于了解西域,了解佛教,了解印度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是不错的,但是不是那么容易看懂,需要不少历史知识。
挺不错,慢慢读吧
作者是不信佛 的 从窗外开
好书没的说了,只是装帧太差。好书价格贵弥补适合推广。没钱人就别读书了
这本书令人赞叹不已。
书是好书,感觉纸质不是很好,不影响阅读
还没看,版式很好,相信季老。
看过了,有点难懂,慢慢品味
一流好书,读的人未必很多
知识太少,很多字不认识
还没看,看了一下目录还不错
繁体版本的,不过,质量不错。
我没看过其它版的。所以我不是特别推荐初学者看这个版本, 因为文言文的,没有译文 ,你读起来还会有一些生涩。
对这部书心仪已久,书质量很好,看着很舒心,还没开始看
作者经典著作,季老校注,质量还是很高的,正好遇上打折,就把它收了吧。
很好的一本书 古人西行的好书
送朋友,应该不错
比看现在的游记有意思得多
比较喜欢,收藏
内容很不错,但当当的包装太过马虎。这次共买了六本书,无一例外的出现封面污损、压皱的现象。这两本书还封着一层塑料薄膜呢,拆开后发现封面满是灰尘和黑色的污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内容还没读,只是字印得不清晰,好象赶货赶出来的。油墨太差。
希望以后不要用封箱带扎,书被扎破了。
本书有长达100多页的序言,讲述的很详细,但是大多是很专业的词语,一般的群众看不大懂,印刷的字体也是繁体字,最最关键的是,真正译文部分也没有白话文,而是很多注解,注解也就罢了,还不写清楚,只是表示在**书的**页,难不成我们还要参考N个文献才能读通文章?所以我觉得在表述这本书的时候就应该说明这些问题,这不是本普及大众的书。
一般都是用中华书局这个版本
很好的文献著作,现在的西域日益显示出它的魅力,这本书写的是过去的情形,写的很丰满,值得购买阅读。
有对玄奘大师和佛法不敬的误解之辞。
因为一直想跟朋友的车走一段古丝路,所以买此书了解一下唐时的西域。这个版本封面平静素淡。很喜欢。看此书对于我是了解当时的西域,对于当时的皇帝李世民~这个真是当时他想要的间谍第一手资料吧?
繁体字好多,应用许多文言文,读懂要花很多时间
此为玄奘法师天竺求经路途之记闻,其中颇有奇闻异事,不妨一览。
早就期盼的好书,名家校注,含金量倍增。
学历史的朋友推荐的一个版本,有季先生写的详细的背景知识介绍
很多生僻字,注释也不详尽,只是告诉了在哪本书第几页,参考书籍也难找的那些类型。有几页的一行印刷字体出现缩小,被横向折了一折感觉。挺难看懂的。是自己文言文根底不深吧。
有大段的季羡林写的,专家就是不一样
书等得久了点,拿到书的时看到下册书脊和封面破损,马上网上换货,第二天新书就到了,对这一点我很满意!谢谢卓越亚马逊!书本身的质量没得说。
内容详尽,尽管注解大多都是**书**页,但是这也鞭策我们广泛阅读文献对该方面有更深广的认识,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啊
好書,到處缺貨,只在京東遇到!
详尽完备
不错 质量很好 送货速度也快
名人效应
名家校注
大唐西域记校注
等了好久
季老的力作
《大唐西域记》是学习中亚文化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它涵盖了地理、文化艺术、宗教、历史等领域,博大精深。
季羡林先生的校注本,格外详细,引论考据极其谨慎。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读完以后,特别想去的,不仅仅是这条线路,还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日本的高野山,一个是法国的吉美博物馆。
還原一個真實的唐玄奘,歷經千難萬險從東土大唐來到遙遠的天竺,其中的苦難是我們今人難以想像的。不畏艱辛不懼萬苦,只為心中的一個信念—求得大成佛經,普渡世間一切眾生。這種進取向上、不畏艱難的精神是我們當代年輕人值得學習的。。推薦買中華書局版的,因為這個出版社的書校對都是準確無誤的,而且尊重原稿。
(旧文重贴,响应小呱,可惜评论不能贴图)
前些日子朋友说起她伟大的毕业旅行计划,我流了许多口水,之后还不过瘾,又去找大唐西域记来看,一边看一边YY。唐僧的游记原本是不那么唐僧的,甚至还写得非常美,一切都是吴承恩的错。
话说那唐僧当年为避追兵,匆匆忙忙西出凉州,先去的自然是新疆。大唐西域记的第一章里,就写到了屈支国,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龟兹(Kucha)。说起来龟兹和佛教也是有渊源的,公元前200多年的时候,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势力就曾经远达龟兹。阿育王大概是史上最有名的佛教徒,修了无数的佛塔,派人四处传教,除了没有像梁武帝一样屡次舍身寺庙逼得王公大臣们凑出巨款赎人之外,也算是鞠躬尽瘁了。
照唐僧的说法,这里的人都直接读印度梵文经典,文化水平貌似很高:“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可惜好景不长,14世纪察合台汗国的头头——说起来都是熟人,这头头是察合台的后人,察合台就是成吉思汗的第二个儿子,拖雷他二哥——改信了伊斯兰教,把龟兹烧的烧,拆的拆,杀的杀,逼着大伙儿都改信了阿拉。这并不是偶发事件,佛教在印度的衰微,就与伊斯兰入侵大举破坏压制有着莫大关系。大家都是宗教,为什么阿育王能与印度教耆那教和平共处,他们就非得把大伙儿先砍死再说呢?
龟兹古城的遗址在新疆库车县,不过最惊人的佛教遗迹却是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KizilCaves),又叫千佛洞。郭靖他安达的二哥的曾曾……孙子烧了龟兹以后,这些石窟便湮没无闻,直到许多,许多,许多年以后。
出了新疆,经过乌兹别克,一路走来,就到了梵衍那国——说起来还是熟人,这就是如今的阿富汗,巴米扬(Bamyan)大佛所在地。“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巴米扬大佛到了公元2002年,也没有逃脱龟兹的厄运,被塔利班一声令下,炸得灰飞烟灭。
如今的巴米扬山谷里倒还有其他石窟可看,考古学家们也正抱着英文版《大唐西域记》挖来挖去,希望能挖出里面描述的千尺卧佛:“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盘卧像。长千余尺。其王每此设无遮大会(毛人们不要瞎联想哈,这个无遮乃是贫贱富贵无区别的意思)。上自妻子下至国珍。府库既倾复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赎。若此者以为所务矣。”一般来讲唐僧不怎么吹牛的,即使吹大概也吹得不多,靠着这本大唐西域记印度已经挖出了不少遗迹,希望阿富汗再接再厉。
第二卷继续在阿富汗转悠,从第三卷起到了印度(那会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是一家子),那么多国家名字看得眼也花了,直接跳到第六卷,这里在印度与尼泊尔的边境附近,可都是释迦牟尼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印度的,尼泊尔叫做“尼波罗国”,唐僧只是随便去逛了一逛就撤了。现在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Lumbini),就是劫比罗伐窣堵国的腊伐尼林,佛诞之处:“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华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这个佛诞处,现在已经被供起来了。
蓝毗尼往南进了印度的北方邦(UttarPradesh),很快就到了拘尸罗(Kushinagar),书里的拘尸那揭罗国,佛涅槃的地方。从生到死,不过短短的几十公里路程,投射到数千年后,却覆盖了整个世界。“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云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谓之尸赖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这娑罗树说来也是熟人,处女座黄金圣斗士沙加被誉为最接近神的人,所以也要死在娑罗双树之下。现在这里还有般涅槃塔,当然,看起来是修复过的了,只不知娑罗双树是否尚在。
在蓝毗尼和拘尸罗的西边不远处是舍卫城(Sravasti),城外有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Vihara)——听起来很耳熟吧?“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省略号,省略号,省略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了,这就是佛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地方。在玄奘的书里,这里叫做室罗伐悉底国:
“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是给孤独园,胜军王大臣善施为佛建精舍。昔为伽蓝,今已荒废。东门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余尺,左柱镂轮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并无忧王之所建也。室宇倾圮,唯余故基,独一砖室巍然独在,中有佛像。”那个时候这里已经“室宇倾圮”,现在自然也“唯余故基”。
离了舍卫城,南偏东方向有瓦纳西城(Varnasi),城外有鹿野苑(Sarnath)。话说中学时候文科班姑娘们搞了一个文学社,征社刊名征了很久,最后还是社长同学一锤定音:鹿野苑,佛初转法轮之所。初转法轮的意思嘛,就是第一次说法,照玄奘说来,也是佛受记之所。《大唐西域记》第七卷中称之为婆罗痆斯国鹿野伽蓝,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阶砖作层龛。翕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
佛说法的地方有很漂亮的石柱:“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懃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
旁边又有佛受记的地方:“慈氏菩萨受记西有窣堵波。是释迦菩萨受记之处。贤劫中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现于世。转妙法轮。开化含识。授护明菩萨记曰。是菩萨于当来世众生寿命百岁之时。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到了今日,这些都已经只有残迹,还是根据《大唐西域记》开掘而得。
既然都到了佛初次说法的地方,那么佛得道的地方自然也不会很远。那就是菩提迦耶(BodhGaya),位于伟大的摩揭陀国,这个国家在《大唐西域记》里整整占据了第八第九两卷,因为这里还有那烂陀寺(Nalanda),就是唐僧学佛的地方,此是后话,先按下不表。菩提迦耶有著名的摩诃菩提寺,几经毁坏而多次重修的阿育王塔,得以重新被发现,也是《大唐西域记》之力。
寺外就是那棵巨大的菩提树:“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成等正觉通俗地说就是悟道)。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盘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可惜我们又要再次提起伊斯兰教,因为这棵菩提树已经在12世纪的大灭道中毁在穆斯林手下。好在阿育王的某公主当年皈依我佛,然后带着这棵菩提树的枝条到了锡兰(斯里兰卡),种在了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被称为SriMaha bodhiya。
《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中详述了僧迦罗国,也就是斯里兰卡的来历,是一个如来本生故事,却没有提到这棵树。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树,从公元前24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岁了。阿努拉德普勒这个城市也因为菩提树的到来,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直追当年的巴比伦,如今则是朝拜与旅游的圣地。而这棵菩提树上剪下来的枝条成为许多国家与城市争迎的圣树,1870年,它的剪枝回到了菩提迦耶,被重新种植在佛成等正觉的地方,如今也已经枝繁叶茂了。
到这里,佛教的四大圣地,佛诞生,成佛,说法,涅槃的地方都已经去过,那烂陀寺(Nalanda)于是派了四位高僧来菩提迦耶远迎玄奘。玄奘自然将自己的母校大大赞了一通,先讲牛人很多(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也。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数百余矣),大伙儿天天谈学术(请益谈玄竭日不足。夙夜警诫少长相成),讲话时不提几篇经典文献都不好意思见人(其有不谈三藏幽旨者。则形影自愧矣。)既然是世界一流名校,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众多,自然招生也就异常严格,那时候没法网上申请,只好先过看门人这一关:“故异域学人欲驰声问。咸来稽疑方流雅誉。是以窃名而游咸得礼重。殊方异域欲入谈议门者。诘难多屈而还。学深今古乃得入焉。”
但我们的唐僧可不是普通人,研究生院诸教授们专程迎接,入寺后更由校长(住持方丈)亲自教导,先花五年时间读了个博士毕业(五年学成),然后又外出游历一年,就算是做了个博士后吧,归来就当上了教授,开坛讲法。随后,他在大型学术会议(戒日王大会)上连辩十八天,勇挫小乘诸派,从此名扬四海。——当然,以上事件全都是唐僧自己说的,虽然《大唐西域记》在考古界已被证明是相当可信的一本书,那烂陀寺遗址也是根据其中记录开掘。但韦小宝曾经说过,骗人的诀窍,就在于九句真话里夹一句假话,倘若没有其他人同样拿了克莱登大学的文凭,方鸿渐也大可以耀武扬威。本着我们民科怀疑一切的精神,在收集到更多资料之前,我们对唐僧未经公证的学历问题不下结论,当然他后来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这些虚名也就不必在乎了。
小时候总以为既然佛经都是从印度取来,那印度定然人人都信佛了,后来知道现今印度佛教徒在总人口中竟然只占不到1%,吓了一大跳。佛出生与涅槃的尼泊尔索性以印度教为国教,直到去年才从宪法里取消掉这一条,宣布为世俗国家。走一遍西行路线,不过是凭吊遗址,要看活着的佛教,倒是各东南亚国家较为盛行(小乘),其中以佛教立国的有柬埔寨和不丹。
小时候(为什么我小时候似乎很笨?)听不丹总是和锡金连在一起,很久之后才知道,锡金早已经是印度的一个邦,而不丹还是一个独立国家。今日的不丹,传说仍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自然环境完全未经破坏——当然了,他们到什么时候才用上电啊——人民生活快乐程度全球排名第八,被誉为世界上最后的香格里拉。那里的风景一定是极美的,我更想看的却是那里的人,看他们的脸上,是不是真的每天洋溢笑容,是不是真的比后工业时代的我们少许多无谓的烦恼。我是想去求得心灵的宁静么?其实心清静处即身清静处,求佛原是求己,只不过大多数人总不能在那几十公里之间开悟罢了。
哦,对了,你问我为什么还没有去不丹?这就俗了不是。原因很简单:钱。不丹国王又需要旅游业的收入,又希望限制游客人数减少对当地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当然只有一条路:走名牌路线。至少相对于4万美金一个的birkin包,不丹政府还是相当公道的,游客每天的最低消费为只不过定为200美金。此外,不丹只有一家航空公司,所以价格当然也是垄断,从曼谷飞到廷布就要800美金左右。TNND,我终于悟了,什么都不重要,钱还是很重要的。
《大唐西域记》卷十:“伽摩縷波国。周万餘里。国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泉濕稼穡时播。般核娑果那羅鸡羅果。其樹雖多彌復珍貴。河流湖陂交带城邑。氣序和暢风俗淳質。人形卑小容貌釐黑。语言少异中印度。”
校注中引法国人沙畹(Edouard Chavannes)《魏略·西戎传笺注》称迦摩缕波国即《后汉书》中的“滇越”,位于今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言之成理。
但关于“语言少异中印度”的注解称当地语言受迁入的“操藏缅语族的泰、掸等民族”影响,似非。语言分类中泰语、掸语均属侗台语族台语支(中国习称“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是无疑的,分歧只在该语族应归入汉藏语系还是另立为“壮侗语系”,或“台-卡岱语系”(Tai-Kadai Language Family),无论如何不能归入藏缅语族。
在印度阿萨姆邦有一支被称为阿豪姆(Ahom)的台语支民族,他们曾经使用过的阿豪姆语目前已经消亡,但据1916年印度人博鲁瓦(Golap Chamdra Barua)编著的《阿豪姆语-阿萨姆语-英语词典》(Ahom-Assamese-English Dictionary)可知该语言属于台语支。
季老领衔的注真是洋洋洒洒,要比半懂不懂的正文内容丰富的多。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地理位置的考证,方便了去印度旅游时寻找。
印度历史完全是一滩烂泥,原文虽然算是照耀在印度历史上的一道灿烂阳光,但是注释中更给出了主要国家的前后兴衰,加入了其他人书中对印度历史的描述,更让读者有了一些全景式的了解。
对佛教术语的解释,方便了绝大多数没有恒心毅力参悟佛典与佛教哲学的人们,他们的记忆力有限,会在读一本书时了解并记住某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又在读下一本书之前忘记。
总体来讲,竟然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印度解读,这超出了我的想象之外,以前完全是冲着钱文忠的推荐去猎玄奘的奇的。
在他之前是法显,我老乡!
嗯,下一步就准备去搞法显的《佛国记》来看
什么都不重要,钱还是很重要的。
hahaha
刚买了本《大唐西域记全译》,也不错的
写的好啊,提纲挈领,还很有趣。看过朱偰的《玄奘西游记》,东西南北印度的好多国家,名字真难记啊!
D姐上广场了。。
踹死唯恐天下不乱的毒猫。。。
那谁在不丹大婚就为了显摆?
牛逼文笔
写的真好啊、、、、、、
不丹虽然是独立国家,但是外交要靠印度“指导”,所以未与我国建交,此外几乎事事仰印度鼻息,小国也有自己的难处啊……
现在研究“取经人”也算是世界历史中的一门显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