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

索安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2-11-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索安  

页数:

291  

字数:

203000  

译者:

吕鹏志,陈平 等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多数研究道教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种怪现象,道教本来出自中国,对道教的研究却是首先在国外发展起来的。若从上世纪初涉足道教的法国汉学大家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算起,则外国的道教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如火如荼的道教研究热潮,形成了法国、日本和美国三个道教研究中心。而在道教的故乡中国,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现代意义上的道教学术研究一直只有少数几位专家问津,迟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到八、九十年代已有相当规模,某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始赶上或超过国外。  今天,当我们站在世纪的交点来回顾道教研究的历史时,可以看到,中国人是在国外道教研究已相当发达的背景下才开始真正全面系统地研究属于自己的宗教遗产——道教的。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中外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道教学者越来越渴望了解他们的外国同行究竟做了些什么工作。现在,有不少专门从事道教研究的中国学者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对国外道教研究的重视,反对在研究道教时闭门造车,认为过去那种对国外情况知之太少甚或一无所知的局面不能再持续下去。

内容概要

大多数研究道教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种怪现象,道教本来出自中国,但近现代意义上的道教学术研究却是首先在国外发展起来的。若从上个世纪初涉足道教的法国汉学大师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算起,则外国的道教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如火如荼的道教研究热潮,形成了法国、日本和美国三个道教研究中心。本书介绍了“道藏”中的老庆庄精神、道教史、资料、道教世界、中国文化中的道教;道教和佛教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或参考。

书籍目录

序一、导言二、《道藏》中的老庄精神三、资料 1.《道藏》的历史 2.《道藏》以外的道教资料四、道教史 1.概述 2.西历纪元第一个千年内的道教史 3.唐以后的道教史五、道教世界 1.神仙及其神话 2.宗教地理 3.神圣的经典 (a)经典及其传授 (b)中国的书写语言 (c)符 4.超自然的官僚机构 (a)社会性 (b)道德性 5.人体和长生实践 (a)身体及其术语 (b)生理实践 6.炼丹术及其由外向内的转化 (a)外丹 (b)内丹 7.仪式 8.肖像六、中国文化中的道教 1.朝廷和祭祀 2.官僚与儒家 3.艺术 (a)诗歌 (b)书法 (c)绘画 4.民间宗教 5.医学七、道教和佛教 1.最初的中国佛经 2.道经中的佛教 3.佛道之争 4.共同的发展八、中国域外道教 1.朝鲜 2.日本 (a)日本道教的考古和早期文献证据 (b)装扮成佛教的道教九、前景十、文献附录一:索安及其作品附录二:关于《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的评论和争鸣

章节摘录

  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基本成份之一,道教在西方是最后被发现和研究的。大约在1950年,戴密微(Paul Demieville 1894—1979)发表了马伯乐(Henri Maspero 1883-1945)的遗著。从那时起,人们才开始共同严肃地从道教本身的资料出发去理解道教。之所以对道教的这种认同姗姗来迟,更多地是由于思想上存在一种盲点,而非事实上有障碍。在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中国的形象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塑造的。由于受过儒家老师的教诲,这些传教士给欧洲人描绘的中国文明与中国人的实际生活并不一致,它更像一个虚无缥缈而井然有序的儒家理想社会。传教士们把自己亲眼所见中国人实际信奉的宗教作为“迷信”而加以蔑视,认为与基督教不可相提并论。除了那些受到儒生们敬奉的经典外,他们对道教始终熟视无睹。因此,自1820年雷慕沙(Abel Remusat)翻译《道德经》以来,《道德经》已用欧洲的所有主要语言翻译了远远超过一百次(参见奥Au和罗Rowe 1977)。再有,传教士们无力分辨道教与民间崇拜。在他们看来,不明显地属于佛教的所有宗教现象,就是曾为纯老庄道家哲学的东西世俗化和堕落之后的残存者。这种误解非常顽固,它为中国精英阶层所特有,而传教士们梦想去除迷信,使人皈依基督教,创造一个崭新的“儒教”中国,从而使这种误解得以延续。它传播甚广,远非只是当初基督徒的看法(甚至《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道教”词条亦持此观点,包括第14版在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 PDF格式下载



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写出精确的学术思想,太好了。   


虽然是学术史,也不至于没人看吧。


订了还没有看,期望中。


可以了解西方道教研究的情况,可惜作者死得过早。遗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