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禅外说禅

张中行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6-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张中行  

页数:

343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获识张中行先生,总有四十多年了,最初常在小文物店见面。先生喜玩砚台,也喜收些文人手迹,既不同于争奇斗富,也不同于沉溺搜罗。手里把玩一件东西,总是像可买可不买似的。东西被别人买走了,也不见他后悔,听说远处有件什么,也不见他上赶去看。说句罪过的话,那时我真以为他是个“半行家”而已。. 逐渐经过许多颠倒众生的“运动”,而张先生总像一个神经迟钝的呆汉。我不禁发生疑问:玩文物那么有兴趣,讲学问那么广博,生活上悃愊无华,行事上那么取予不苟,无疑的是一个正义感很强的人,而他面对着若干只能算是来自宇宙之外的新鲜事物,却漠然像没看见一样,更不用说加以评论了。此后我对他有意识地加以了解。

内容概要

  《禅外说禅》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佛教,教义或佛理,来源于对人生(或世间)有某种看法,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因此,说禅,说佛教,有如寻长江、黄河的源头,不能不由人生说起。  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但想了解又必须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

作者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璿,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  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29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馀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钩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禅外说禅读后记(启功)图版一 灵山香堂遗址二 石雕释迦牟尼禅定像三 石刻菩提达磨像四 六祖慧能铜像五 杭州灵隐寺六 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影七 明北藏本《六祖坛经》书影第一章 弁言1.1.l 缘起(一)1.1.2 缘起(二)1.2  禅内禅外1.2.1 在外有自由1.2.2 著史只能在外1.2.3 易解的路1.3  史料问题1.4  也是揣龠第二章 观照人生2.1  宇宙和人生2.2  人生问题2.2.1 目的难证2.2.2 义务和善念2.2.3 快乐与众乐主义2.2.4 欲的满足2.2.5 粗略认识2.3  人生之道2.3.1 勤勉的路2.3.2 倦怠的路2.3.3 以逆为顺2.3.4 道的同异第三章 佛法通义3.1  章题释义3.2.1 内容过多3.2.2 内容过专3.2.3 内容过繁3.3  教外说3.4  佛法要点3.4.1 生死事大3.4.2 人生是苦3.4.3 四圣谛3.4.4 无常3.4.5 五蕴皆空3.4.6 万法唯识3.4.7 十二因缘3.4.8 戒定慧3.4.9 憮吊丸3.4.10 慈悲喜舍3.4.11 神通和福报3.4.12 门外管窥第四章 中土佛教4.1  源流说路4.2  前期佛教4.2.1 汉4.2.2 三国西晋4.3  中期佛教4.3.1 东晋、南北朝(一)4.3.2 南北朝(二)4.3.3 隋4.3.4 唐4.4  后期佛教4.4.1 五代十国4.4.2 宋(附说辽金)4.4.3 元4.4.4 明4.4.5 清4.5  宗派4.5.1 三论宗4.5.2 法相宗4.5.3 律宗4.5.4 净土宗4.5.5 密宗4.5.6 天台宗4.5.7 华严宗4.6  影响4.6.1 生活方面4.6.2 学术方面4.6.3 文学艺术方面4.7  旁观语第五章 禅宗史略5.1.1 禅的泛义5.1.2 早期禅法5.1.3 北地禅法5.2  立宗因缘5.3  渊源传说5.3.1 灵山一会5.3.2 西天二十八祖5.4  中土统系5.4.1 初祖菩提达磨5.4.2 楞伽宗5.4.3 二祖慧可5.4.4 三祖僧璨5.4.5 四祖道信5.4.6 五祖弘忍5.4.7 旁出法嗣5.5  南宗顿教5.5.1 六祖慧能5.5.2 六祖坛经5.5.3 高足举要5.5.4 下传弟子举要5.6  立宗分派5.6.1 沩仰宗5.6.2 临济宗5.6.3 曹洞宗5.6.4 云门宗5.6.5 法眼宗5.6.6 杨歧派5.6.7 黄龙派5.7  后期情况第六章 禅悟的所求6.1  难言也6.2.1 门外寻源6.2.2 出世间6.2.3 证实相6.2.4 明白性6.2.5 自由无碍6.2.6 概观6.3  向自然挑战第七章 渐与顿7.1 通往禅悟的路7.2.1 渐修7.2.2 达磨以前的渐修7.2.3 楞伽宗的渐修7.2.4 南宗与渐修7.3.l 所谓顿7.3.2 顿的底细7.3.3 顿的果实7.3.4 顿的得失第八章 师徒之间8.1  自了与度人8.2  致知的老路8.3  求顿悟的新路8.3.1 授受的各种形式8.3.2 宗风和家风8.3.3 一些新程式8.3.4 破执与传心8.3.5 破和传的可能性8.3.6 旦暮遇之第九章 机锋公案9.1.  机锋和公案9.1.2 设想的威力9.1.3 旧的义解9.1.4 可解的程度9.2.1 机锋语的路数9.2.2 有理和无理9.3.  多种动作的意义9.4  效果的限度第十章禅悦和禅风10.1  得道和望道10.2  一种安乐10.2.1 不改其乐10.2.2 另一种面目10.2.3 世事浮云lO.2.4 奇言异行10.2.5 自由无碍1O.2.6 小机大用10.2.7 禅境中往还l0.3 几句附加的话第十一章 理想与实际11.1  理想与实际有距离11.1.1 禅与教11.1.2 顿悟与惯熟11.1.3 出世与家常11.1.4 守身与随顺11.1.5 新思与旧意11.1.6 深度广度问题11.2  补说第十二章 可无的赘疣12.1  应务本12.2.1 生有异相12.2.2 各种神通12.2.3 超常的尊崇12.2.4 预知死期12.3  顺应世俗12.3.1 近权贵12.3.2 念故旧12.3.3 重诗文12.3.4 防微杜渐第十三章 禅的影响(上)13.1  关于影响13.2  道学13.2.1 李翱复性13.2.2 程朱理学13.2.3 陆王心学13.2.4 语录体13.3  诗学13.3.1 司空图诗品13.3.2 诗与禅13.3.3 沧浪诗话13.3.4 神韵说第十四章 禅的影响(下)14.1 立身处世14.2.1 近禅与逃禅14.2.2 正心修己14.2.3 脱略世事14.2.4 处逆如顺14.2.5 山林气14.3.1 禅意诗14.3.2 禅意画14.4  禅语第十五章 余论15.1  回顾既往15.2  展望未来再版说明

章节摘录

  11.1.4 守身与随顺  世间,头绪万千,上一节是说柴米油盐方面的,表明想彻底出离也做不到。这一节想说社会制度或政治势力方面的,依理想更应该一刀两断,可是,因为这种势力不只力量大,而且无孔不入,想躲开就更难做到。说应该一刀两断,是因为政治势力,一方面,与荣华富贵关系最密切;另一方面,在红尘的种种中,所藏的污垢显然最多。想断,就要离开皇帝,离开官。有些出家人确是这样做的,或者很想这样做。但实际就不容易做到,因为,如上一节所说,出家人想活,就不能不欢迎布施,甚至求布施。此外,还有积极一面的,想弘法,佛门兴旺,就不能不欢迎护法,求护法。什么人有大力量护法?自然是官和官的首脑皇帝。  护法,带有自愿性,其所表现的政治势力,常常像是温和的,如自魏晋以来,除三武一宗以外,几乎都照例允许佛教存在,就是这样。政治势力的表现,还有不温和的。最明显的是度牒制度。度牒是官方发给的承认出家资格的证书,没有这个,就不能避免赋税徭役,就不能到丛林挂单。唐宋时代,为了筹集军费政费,领度牒要交费,多到钱八百千一道。这是你有躲开政治势力的理想,可是政治势力的实际来找你。你只好接受实际,凑钱,买度牒,买得,还要带在身上,这,无论从万法皆空的角度看,还是从即心是佛的角度看,都是非常可悲的。  还有更可悲的,是最高的护法者忽然翻了脸,不只不护了,还要灭。与南宗禅关系最深的一次是三武之一的唐武宗时的会昌法难。你想出世间,世间的政治势力偏偏拉住你,使你出不去。不只出不去,连披袈裟、住山林的自由也没有了。怎么办?说如梦幻泡影没有用,必须面对实际。如说“释迦老子是干屎橛”的德山宣鉴是:“属唐武宗废教,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五灯会元》卷七)日照是:“属会昌武宗毁教,照深入岩窟,饭栗饮流而延喘息。”从谏是:“属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令沙门复桑梓,亦例淘汰,乃乌帽麻衣,潜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文喜是:“属会昌澄汰,变素服。”(以上均见《宋高僧传》卷十二)可见都只能用逃的办法顺从。还有政治势力袭来,逃得更厉害的,如法海立禅师:  因朝廷有旨,革本寺为神霄官,师升座谓众曰:“都缘未彻,所以说是说非;盖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乌足道哉!正眼观来,一场笑具。今则圣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头上添个冠儿,算来有何不可?山僧今日不免横担拄杖,高挂钵囊,向无缝塔中安身立命,于无根树下啸月吟风。一任乘云仙客,驾鹤高人,来此咒水书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堪报不报之恩,以助无为之化。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然虽如是,且道山僧转身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掷下拂子,竟尔趋寂。(《五灯会元》卷六)  这样的彻底逃离,是理想挫败了实际吗?很难说。但可以推知,唐武宗是不会这样看的。


编辑推荐

  佛教,教义或佛理,来源于对人生(或世间)有某种看法,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因此,说禅,说佛教,有如寻长江、黄河的源头,不能不由人生说起。本书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  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但想了解又必须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本书作者认为,禅是处理人生问题的一种方式,它就不能是人间的,也就必可以用科学常识的语言讲明白。这就需要站在充满神秘气氛的视野外来看,来谈。对于这种看法,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最后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全书知识面广,理精辟而言浅易,读后可以了解中国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禅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或设想的那样神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禅外说禅 PDF格式下载



  几年前,说读《负暄琐话》的时候,卷问读过《禅外说禅》没?那时候回答没读过呢。《禅外说禅》多好玩的名字,然后就去读张中行的这本书。
  
  读完之后的很多年,都没有再读关于禅的书了。去年这时候陪一对异国友人老夫妻去扬州苏州杭州玩儿的时候,在扬州瘦西湖里,跟老太太辩论瘦西湖里的白塔不是禅和佛的是伊斯兰教的,结果,当然我正确。一路用英文跟老太太谈论禅,谈道家学说,谈他们以为是邪教的伊斯兰教,招惹了旁边有大学生摸样的男孩子跑过来问我是不是扬大的老师,吓得我赶紧带着小纽扣逃跑。我就一彻底贩卖野狐禅的嘛,O(∩_∩)O哈哈~。等到杭州的时,爬上雷峰塔,我便再也不跟老太太谈论她一心认为的禅了。
  
  禅,zen,在国外已经非常多的人喜欢了,前不久看了好几个认为自己在禅修的老外的书,越看越觉得六祖若在当世不知道该怎么去贯彻“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了。
  
  友人老太太其实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禅的,她一开始学印度瑜伽,老太太闲来没事先玩瑜伽,弄得身材非常好,老太太还想心情好,人家让她学禅,她就开始研究禅,认为禅是日本的,学日本人那样静修着,我跟她说禅是起源于中国的,日本人把中国的禅贯彻到了生活里去了,她不信,我更不信她的禅,看她静修最高境界就是跟我家小纽扣抢薯片和波力海苔,令我哭笑不得。但,跟老太太的一番谈话,倒是让我觉得,禅这玩意儿,随便就能变成野狐禅,而领悟其境界,还真是中国文人才能弄出来的了。
  
  提出来“意境”的王国维自沉了,而他的“意境”现在天天被各种各样的人当做品味挂在嘴上;从一开始便是需要超高领悟力和智慧能的禅,弄出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佛教和禅,却依然在全世界广为漫衍开去。
  
  曾经在一篇自己的博文提到了某个禅师调侃的句子,大意是:经文是给不懂的人读的。懂了的人,读什么经呢?比如济公。其实,在懂与不懂之间,经历过的千山万水,绝对不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阅历和领悟。这份离开了经文的智慧,往往就是面壁的达摩获得的。平常人,轻易就得到了?除非那绝顶聪明者。对了,现在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绝顶聪明呢,聪明得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能仿什么出来,可是,仿的其实就是仿的。不过,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认同的。不然怎么那么多层出不穷的伪和假呢?
  
  所以呢,这篇文字就是答复一个问我禅到底是说什么的朋友的。佛是什么?我怎么知道啊?禅,我更不知道它说什么,不过,花开了,春来了,我们出去走走吧。要是再问我,我就去厨房寻一把菜刀,剁掉你的手指头了,这么残忍?非也,非也,某禅师很多很多年前告诉他弟子什么是佛的时候做过的事情,我不过是再作冯妇而已啦,不准再问了。
  
  最后,再佩服张中行的书名一次,《禅外说禅》好名字啊!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990886137&BlogID=150117&PostID=40607099
  


  
  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佛本初的原意是怎样的呢?
  答:三个大妈排班拜。
  问:怎样才能做到(对佛的原旨)不加以改变呢?
  答:诶,有个麻雀刚刚从东边儿飞到西边儿去了呢
  问:学佛之人有了疑问时应该怎么办呢?
  答:大姨还是小姨?
  问:大疑。
  答:大姨妈在东北角,小姨妈在僧堂后。
  
  (译文因谐音做了一定修改)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禅宗史上有名儿的赵州从谂禅师的一段机锋公案。
  
  我等凡夫俗子,要说凭着上面的这段文字来参禅悟道怕是要过屠门而大嚼,口水遍地不分东西南北了。
  
  禅外说禅对于“槛外人”来说,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活体解剖。不论你是肌肤胜雪,还是千年皮囊,经过本书的详细梳批整理,该是肱二头肌的不会归类到股二头肌,该是循环系统的不会用做消化系统。另外,还有分门别类的器官或是组织的进化过程的详细描述。所以本书的要义,也是由书题标明正身的重点是在禅"外"。
  
  当然这不妨碍“槛内人”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花间喝道,月下把火,焚琴煮鹤的煞风景的事情。我们本来就不是参禅,只是想抱着考据的态度了解一下小二黑的出身,学历,血统和其他能够说明该人现况的一切有关花边新闻和八卦消息而已。
  
  您要是看景德传灯或是古尊宿语时,看得七荤八素,不知所云,不妨看看此书。
  
  但是要做好准备,本书就像张先生本人,解释某事起来唯恐不尽其详,磨磨叨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的催眠必备良品。
  
  我还记得此书是在初三时买的,时隔这许多年,重新翻出,仍是开卷有益。


  于禅,是不是开始和结束其实并无可说?我倾向于这个看法。大量的机锋和公案,一面是般若,一面是奇趣,但也就如此而已。本质的东西仍在别处。
  此书前段为简明入门,佛禅经历的各阶段。后部分中谈到禅的理想与实际关系,距离,平实,不弄玄虚。我有同感。顿悟还是霎那间。是点,不是面。面的纠结,拉锯,起伏,由此而需持久内返观照,其漫长曲折远不能言语表述。这个道理,在看一行的《故道白云》及克里希那穆提(我居然能准确记住这个名字了)时已略有所悟。万事未离其宗。我个人会比较折服于弘一法师临去的两个场景描述,一是留字悲欣交集,二是在某峰,面对“天风浩然”默然良久,承认“有所思,人间事”。相对于种种机锋,我觉得这可能才是大放下。
  另,说看书。周作人曾跟鲁迅“这不要看那不要看”的调子唱反,认为“通”的人可以无书不看,因其有免疫力,和判别力(这点我加的)。通可达悟,悟能所悟。从这点上,没什么好书坏书的大区别了。先悟其好,再悟其不好。如此,都有其趣。本周还看了两三本星云的书。当然,我还是承认,有些书真的难有其好可悟。呵。
  WLX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书作者。邓飞同学托人从香港带回的两本,都是大爱。《天葬》已看,值得反复看。《你的东土,我的西域》正可看。


  虽说禅是印度来的东西,但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中国化了。如果说禅不能被现代科学所承认,那其实恐怕不是禅有问题,而只是现代科学和禅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东西——西方和中国为主为核心的东方。这两个文明几乎完全是异质的。相对来说印度都没有这么纯粹。
  
  张老先生的问题,评价为无耻,无知无畏等等的,实在太过苛刻。我以为大可不必。作为知识分子他只是说了自己想说的东西,说了自己认识的东西,如果我们连思想讨论中的言论自由都不能保证,我们是不是太有奴才命了?
  
  张老先生的问题我看其实是这样:他用西方哲学的观念解读禅的时候,从西方哲学的层次上看是完全没有错的。错只是错在,禅的很多方面无法用西方哲学去解读。因为这不是一个实证的东西,而纯粹是一个个人的内心体验,你非要去证出个有无,怎么可能呢?
  
  倒过来说,释家之外的人也不必太迷信于禅,而且这也是之内的人不该太过强求的。东方思想强调包容,但是包容和反对两种意见能否包容呢?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禅也好,辩证法也好,凡是带有东方色彩的东西,大都逃不出类似佯谬。一般禅外之人总要兼顾现实生活,多接受点东西,多保持些怀疑总没有坏处。


   张中行对很多禅宗公案中顿悟的记载很持怀疑态度,“听老师学蝉叫,听路人骂人,被打,听了莫明其妙的答话,就大悟,悟了什么?至少我们常人是难于想象的。”“我们有理由推论,僧传、灯录一类书所记的悟,有不少并不货真价实。证据最好由行里去找,但书中所记总是正面的言而很少是行。”
  应该说张中行对于“悟”看的太重,他认为这个“悟”是了生死,断名相,此身即佛。但我认为,禅宗诸公案中所言之“悟”更多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存在,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在一霎那间,或因外物,或由内引,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身鼻舌意,整个脑子清明虚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李泽厚在《中国思想史》中描述过悟的感觉,甚切我意。)
   这种空明的心理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小,但是往往只有一瞬间,禅宗诸人追求的更多的是如何从尘劳关锁中跳出来,保持这种空明的心境。实际上这已经否定了一切包括语言和行动的努力,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禅宗公案里,满纸都是不着边际的混帐话,甚至呵佛骂祖。
  


  从第一页开始读了。读这本书要很安静的心态方能和作者做一番“交流”,昨天,在blog上写了几句,今天翻到前言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看来要放慢节奏,一点一点坚持读下去。
  
  作者对书名之说——也许这便是世界的游戏规则,无论你进那个“入处”,你得必须先学会他的行话,不得错;先遵守他的规矩,不得违反。混熟以后,另当别论,但之前这起门之道便是如此,否则,不能算你入了行。


  坐在花园里看这本书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
  本来是带了中文系得矫情玩深沉去的,
  没有想到如此明白如话。
  禅意可悟不可说,
  但禅的源流主张分野倒是可以讲明的。
  尤其是如此的散淡随意,
  信手拈来。
  中行先生的这本,算是了解禅的很好入门书


  张中行先生博学多识,此书似乎也写得中规中矩。可是看的越多越觉得此书最多只能称之为中国禅佛学知识简介,里面的很多观点看法不能说误人子弟,也有些太过书生气。拿一套理论说另一套系统,有些不着边际,有些隔靴搔痒。他老人家把佛,禅当成一种纯学问来做,很有些儒家解佛的意味。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在中国发展出禅宗,再由中国传至日本。印度的佛教人士看不上中国的佛教贡献,中国的佛教人士也看不上日本的佛教贡献。现代日本的铃木大拙把禅介绍到西方,开始了东西的对话和交融。这不是偶然的,在日本,禅的思想早已深入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数百年,开花结果。而在中国,禅除了佛教信徒外只是传统文人的某种精神寄托和书斋中的学问,困惑在万般佛经复杂名相的海洋中。我并不想简单的说谁优谁劣,谁正谁邪。我只想说,禅这种东西更多的需要修行者在生活中行动中去体悟,体悟到的人去看禅宗经典会有所感,体悟不到的人去看禅宗经典只会似是而非莫明其妙。
  就好像一个不喜欢跑步的人看待喜欢跑步的人,不能理解对方超过健身需要的额外锻炼,或者说最多有一种不能理解的莫名的敬意,认为跑步只是对方欲求不得时的精神慰藉和寄托(书中张中行对禅就是这么个观点),这些观点和看法和跑步爱好者自身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相去万里,两者永远无法沟通。
  -----
  此书有些对不起它32元的定价。
  鄙人觉得中华书局出的三本张中行文集中,只有《诗词读写丛话》有一看的价值,张中行先生的气质比较适合写作此类书籍。


  因为心里有一些问题而感到焦躁,所以想向佛家寻求一个解脱和慰籍,有人推荐了这本书,于是去读。
  读的过程中很少感到乏味,反而感觉是非常有趣,通过张先生的客观评论和分析,逐渐对佛教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有了浅显的认识。不知不觉中,觉悟了一些东西,心中不再迷惑。这本书对于对佛家没有什么了解的人(就像我)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最近想了很多人生
  
  理了一下物理
  
  看了一些哲学
  
  找了一些医学
  
  自然也涉及了宗教,尤其佛学
  
  禅 是必不可少要看一下的,也就翻阅了这本《禅外说禅》
  只能说这本书,比俗人高了一点,多了很多。高在于一般人不知道这个东西,多在于佛学的繁杂,作者确实看了很多,但是从佛学的究竟,开悟等问题,还是没有说明白。
  
  人生的终极目标也没有说明白,看了这本书,除了理清一些概念之外,没啥新意。
  
  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许没有,或许无法见到,实在是在三界之外。


  上面的评论好像都提到这本书比较晦涩,我不这样认为
  
  张先生的文风平实随和,娓娓道来,口语化较多,不算晦涩,如果他想往晦涩了写很容易,显得难读是因为这本书的主题本来就很玄,写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的不算晦涩了。
  
  书从佛教说起,介绍各个流派,再到禅,非常有层次递进的感觉,一层层拨开。
  
  佛教到底解决什么问题?禅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看待人生的态度,从反常、出世的手段来追求心理的平静与觉悟。这是我的理解,希望大家讨论。


抢波力海苔是真性情啊……


还有没说的呢,第一次抢之后,我先生就给老夫妻两每人买了一提五包装的,结果,他们收起来,小纽扣在车上要吃波力海苔,老太太伸着手就跟五六岁的孩子要,吓得小纽扣赶紧给我,我来给他们三个小孩子分,嘿嘿。


哈哈哈……
人老了跟小孩紙是一樣一樣的。。
老頑童是也。嘿嘿。


就老太太抢,我给老太太,老头儿不给就不好了,不过,我悄悄给爱吃甜食的老头的来伊份的驴打滚,老太太还会撅嘴闹别扭呢,嘿嘿,去年没好好写他们,今儿想起来了。


可说是好的,不好说亦是好的,哈哈,这里的id还在,给蓝姐姐请安:)


O(∩_∩)O哈哈~,无雪好,问安。


禅宗原本就是不可说,一说就破,楼主深得其中真味。


所谓的“禅”,据我的所知应该来自于唐前期的禅宗,它的始祖与其说是达摩不如说是慧能(当然在佛家自己则吹嘘说是摩袔·迦叶,连达摩也不过是第二十六世祖),因为在慧能的手里,禅宗主张“空无”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才得以真正的确立,这种思想在唐中后期因为其“空无”的主张直接导致了禅宗无法继续维持的巨大危机,慌乱之中便有禅宗“精英人物”对其思想和戒律加以修正,使禅宗在现实世界得以继续存在。说到底,禅宗不过是披着印度佛教的袈裟,而骨子里却是中国战国时期名家和道家学说的混合体,因此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称之为“符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宗教——禅宗”。


对牛弹琴
读得艰难,作者涉及的方面很多最起码要很懂道、儒……,而我都不懂。咳咳咳,好容易和他好想想一块了,人家有聊起圣经了。。。。。。作书的人真寂寞呀,是不是越用心良苦作的书,越多的时候是对“牛”弹琴?
继续继续!


真可以用“跋涉”形容“啃”此书的速度。
今天又看一个小时,结果只记得作者提到玄奘对佛经翻译的五个原则。


当适应一个人的写作方式时,阅读变得愈加舒服。我觉得已经喜欢上了张老的笔调。在阳光高照的日子里,读一点点《禅外》或《负暄》,听yesterday。这种日子很容易上瘾,呵呵,那我的学习怎么办呢?


这几天看这书其实很罪过,司考、考研的书还一大堆...
昨天粗粗翻了一遍白云禅师的《佛法哲学概论》,很难,特别是名相问题,所以翻出了张老的这本书,浅显多了,讲得不深而且说得很清楚。特别是对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讲解,比赵朴初的《佛教常识问答》还清晰,但正如作者所说,他只是作个佛教通义的讲解,所以说得还是很“常识性的”,这也正符合书名“禅外”。把这本书当作读佛学著作的背景书是相当合适的。


怎么联络
请联系我
QQ:345601801


这两天看了些佛教的书,感觉很好!
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看了非被他搞糊涂不可


再晕。。没有禅定基础居然人人都在谈禅。。。。
大概没人知道,野狐禅也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到的境界阿。。


2008-09-30 00:03:03 天珑  再晕。。没有禅定基础居然人人都在谈禅。。。。
  
  大概没人知道,野狐禅也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到的境界阿。。
此人貌似深知佛理,好像开悟了,开悟透了。
但怎么感觉太过于执着?
到处底毁他人,好像不是所谓有禅定基础者所为。


问题是...谁又能保证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我没有说作者的观点和方法是错的,自然也没说我说的是正确的."正确和错误"的提法不适合很多事物,其中包括一些学术观点和争议. 我只是描述我的感受和看法,仅此而已.
作者在书的开始部分写了篇幅不少的在外谈禅的优点,至于缺点或者说不足则几句话轻轻带过,容易误导有些读者.不过作者至少也承认除了钻研过佛家和禅宗经典,并没有进行过禅的修行实践.
"禅外说禅"这个题目至少可以有两解,一是入过禅山,出来说禅,二是在外仔细研究看过山,却未亲身进过得说禅.此书大抵算是后者.说得俗点看过猪跑和吃过猪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其实我本人也未怎样修过禅法,只是我知道上面那个俗理.
当然,如果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话,我也无话可说.不过如果这么说下去,得出来的结论是我还都不能否认人类中的任一份子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根据我这个卑微人类的可怜经验,也只好无视这句话了,愿上帝宽恕我.


我同意楼上说的
禅外说禅
容易变成口头禅


悟,本来一人一性一观一知。
无是,无非。
评价越多,越无益处


Not Two兄高见
张中行并不信佛
他信自己


………………呵呵


我有同感啊,感觉他没有修过禅,门外汉根本无法体会禅的精妙。列位,人家没骗人,书的名字就说了俺是禅外说禅。


谢谢Not Two的辨析。


真晕。。貌似都把禅宗当心灵鸡汤了。。


死亡对于已经证得涅槃的人固然无所轻重,但就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无法摆脱世间生命这无有终了之期的流浪生死,如何才能安然渡过肉体崩解时的可怖境相?如何才能把握死后的生命?以及在死亡的刹那与转生的时刻均表现清醒?最后如何求得生命的断灭,不再陷入轮回?关于这一切,佛陀给我们的,既有教导,又有体悟。
  当佛陀默察生死轮回之时,用关于苦、集、灭、道所谓"四圣谛",有系统地讲述了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结论,第一谛为"苦",生存包含有痛苦,而最令人痛苦的则是生命的无常。第二谛"集"为苦的根源,痛苦源于生命的贪欲、贪欲又由感受而生、感受因触觉而生,依次类推,便是"十二因缘法",由此可知我们生到这世界中来,是由于我们前世的无明,以及我们临终时有再生的愿望,一切咎由自取。第三谛为"灭",是十二因缘法的否定形式,"完全无贪欲,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第四谛为"道",即是痛苦消灭的道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唯一的解脱之道,是不朽的法则。生活能够终止痛苦的东西,不是现成潜伏在人性中的东西,而是经过有意努力而悟出来的,它的集合名词便是"般若"。如果说基督教的地狱意味着对人的罪恶的永远的惩罚,"今生来世总不得赦免",那么佛陀的教义便是给人以机会。这种机会必须与每个人的努力相关,你努力一丝,就得到一丝,悟到一点,生命就成功一点。如此解脱之人,自知生死已断。心灵与肉体却充满清净与安宁,往世与来生,便如一池净水,清澈透明。
转载
不说实践,只怕理解都困难;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理解而做不到似乎不如理解不了
心境不到吧
俗人一个,难称永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