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正说清朝十二王

刘小萌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刘小萌  

页数:

2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济尔哈朗、多尔衮、毫格、胤祥、奕?、僧格林沁……他们是政治舞台的大人物,风云际会,大起大落;他们又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喜怒哀乐,恩恩怨怨……于是有了历史长河中的屋屋波澜,于是有了许多扑朔迷离的生动笔触,一起感受清朝十二王轰烈烈的业绩与悲欢离合的人生。

作者简介

刘小萌,男,1952年3月生于北京,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清史、满族史研究,著有《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爱新觉罗家族全史》、《清通鉴·前编》、《八旗子弟》、《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合著)、《满族的社会与生活》(论文集)等。

书籍目录

前 言郑亲王济尔哈朗 家事:父、兄之死,两代情仇 国事:开国元勋,助帝亲政 后世遗闻——端华与肃顺 郑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礼亲王代善 汗王之梦:得而复失的储位 定国安邦:三朝元老的功业 显赫世家:三顶“铁帽”的荣耀 后世遗闻——硕话与阿达礼、昭桩 礼亲王封袭表 附录1:克勤郡王封袭表 附录2:顺承郡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睿亲王多尔衮 三大功业:军功、立储、定国 三大谜团:母殉?下嫁?猝死? 一大遗案:亲兄弟的悲剧命运 睿亲王封袭表 附录:豫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肃亲王豪格 娶妻与杀妻:首次降爵的导火线 性格与命运:痛失帝位的根源 侄子与叔叔:豆萁相煎为哪般 后世遗闻——善耆 肃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饶余亲王阿巴泰 大幸:久经沙场,安然无恙 不幸:出身偏房,一生受累 后世遗闻——博洛、岳乐、岳端 饶余郡王(安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怡亲王胤祥 卷入了储位之争? 公忠体国的一代贤王 后世遗闻——载垣、溥静 怡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恭亲王奕诉 皇位之争与兄弟失和 叔嫂合谋与三次被黜 赋闲十载与晚年复出 后世遗闻——荣寿公主、载潋、溥伟 恭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醇亲王奕X 姻联太后:一生谨慎难作为 慈禧懿旨:刨断古树意何在 儿子摄政:大清王朝终结者 醇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端郡王载漪 父亲:脾气古怪的悖亲王 自身:得志便猖狂的端王 儿子:一枕黄粱的大阿哥 瑞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庆亲王奕勖 酷爱名园:第一代庆王永磷 后来居上:政坛上的不倒翁 庆记公司:贪婪成性遭诟病 追补前过:庆王生前身后事 后世遗闻——载振 庆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时代骄子:黄金家族的子孙 荣辱得失:僧王的几大业绩 战死沙场:最理想的归宿 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 外戚世家 政治生涯 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多罗杜棱亲王品级郡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顺治十二年五月初八日(1655年6月11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第一代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是一个蒙古名,意思是“幸福、快乐”。直到今天,蒙古人起这个名字的人还很多。一个满族人,为什么取了一个蒙古名呢? 满族在入关(1644)以前,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东部,西部则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区域。历史上,东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两个民族互相交往,不仅在血缘上彼此融合,文化上也有许多交流。满族人取蒙古名,就是这种交流的一个侧面。像济尔哈朗的二哥叫“阿敏”(意为“气息”、“生命”),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叫“德格类”(意为“紧身短上衣”),第八子皇太极(即清太宗)又名“阿巴海”(意为“尊如兄长”),也都是取的蒙古名。 济尔哈朗从呱呱落地时起,即被父母寄予良好祝愿,希望他一生快乐幸福。他37岁受封和硕郑亲王,45岁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辅佐幼帝福临。福临亲政后,又晋封叔和硕郑亲王。 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家事:父、兄之死,两代情仇 在清初爱新觉罗皇族中,济尔哈朗的家世很特殊。他的父亲舒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但舒尔哈齐本人以及济尔哈朗的三位兄长,却先后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所害。两个家庭,本为骨肉至亲,却形成父一辈子一辈的积怨。济尔哈朗12岁时被努尔哈赤收养,对于他来说,努尔哈赤既是伯父兼养父,又是加害父亲的仇人。面对两个家庭间的情与仇,济尔哈朗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实际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 父亲舒尔哈齐之死努尔哈赤兄弟5人,他居长,和三弟舒尔哈齐、四弟雅尔哈齐为同母所生。还有庶弟穆尔哈齐,幼弟巴雅喇,为继母和庶母所生。舒尔哈齐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比努尔哈赤小5岁。他的幼年同努尔哈赤有着相近的经历,5岁丧母,受继母那拉氏虐待,青少年时代经常随兄出外谋生,历尽艰辛。但在这过程中他也锻炼了体魄,增长了智慧。 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时,努尔哈赤还不过是建州女真中一个噶栅(村屯)的首领。外有强敌环峙,内有宗族戚友的迫害,处境极其险恶。当时成为他得力助手的,只有几位胞弟。雅尔哈齐去世早,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依为臂膀。 在以后的十余年里,舒尔哈齐经历了数十次战斗。清朝史书说他“自幼随征,无处不到”。因作战英勇,颇得部众拥戴,人们尊称他为“达尔罕巴图鲁”。巴图鲁,蒙古语,意为“勇”、“勇士”,一向是蒙古族中勇武者的美号。“达尔罕”,原为漠北游牧民族的武职官号。元代,蒙古人只有大汗本人或其子孙有特殊贡献者始有荣受此号的资格,且享有种种特权。明代,蒙古对建立军功的勇士,才颁给此号。舒尔哈齐的双重勇号虽然都是借自毗邻的蒙古,却足以说明他的勇武及其在部落中的崇高地位。 努尔哈赤兄弟同仇敌忾,加快了战争胜利的步伐,而战争的顺利发展,也加强了两兄弟的权势。16世纪末,他们在抚顺以东苏子河畔的烟囱山麓(今辽宁省新宾县旧老城)占山为王。努尔哈赤拥有万余众,酋长150余名,战马700匹;舒尔哈齐拥有5000余众,酋长40余名,战马400匹。两人平日各聚属下著甲练兵,出征时分别召集兵丁。当时的舒尔哈齐雄心勃勃,踌躇满志。访问过当地的朝鲜使者曾记载说,在舒尔哈齐的家门上,贴着一副“迹处青山,身居绿林”的对联。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舒尔哈齐经常往来汉人地区,对汉人的文化相当了解,他大概熟读《水浒》、《三国》之类的演义小说,不仅以绿林豪杰自诩,且以“迹处青山”的处境解嘲。 但是,随着势力的发展,兄弟间的裂痕开始出现。努尔哈赤不希望弟弟的势力过于强大,威胁自己的地位;舒尔哈齐也不甘心永居兄长下风,而希望独立发展自己的力量。万历三十七年(1609)初,舒尔哈齐决心离开努尔哈赤。他串通好了长子阿尔通阿、次子阿敏、三子札萨克图,携部出城,前往一处叫做黑扯木的地方另造新城。努尔哈赤闻讯大怒,预先派人截断道路,设计将舒尔哈齐囚禁。他还不善罢甘休,又下令将两个侄子——舒尔哈齐的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札萨克图处死。据说,本来还想处死阿敏,只是由于皇太极等人极力劝阻才免其一死。舒尔哈齐被囚禁2年后死去,时年48岁。 关于舒尔哈齐的死因,清朝史籍讳莫如深,但同一时期的明朝与朝鲜史书都有记载,证实是被努尔哈赤所害。舒尔哈齐死后43年,即顺治十年(1653),这时济尔哈朗已是清朝辈分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亲王,年轻的顺治帝福临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仅恢复了其父舒尔哈齐的名誉,还追封他为和硕庄亲王。 舒尔哈齐共有9子,除长子、三子被害,其余诸子均被努尔哈赤收养。父亲被囚时,次子阿敏25岁,四子济尔哈朗12岁。一个已是成人,一个还是孩童,从后来的结局看,父兄的死,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P1-4


编辑推荐

解密历史真相,走出戏说“误区”,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胤祥、奕、僧格林沁……他们是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风云际会,大起大落;他们又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喜怒哀乐,恩恩怨怨……于是有了历史长河中的层层波澜,于是有了许多扑朔迷离的疑案,于是演绎出诸多饶有趣味的逸闻。让我们通过清史专家的生动笔触,一起感受清朝十二王轰轰烈烈的业绩与悲欢离合的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正说清朝十二王 PDF格式下载



收到的书是普通装订版本,封面贴膜一般,书是黑白棕三色,图片是全棕色。十二个铁帽子王当中我最喜欢代善、胤祥。但是每个人的生平都不是很详细,拿到手感觉内容更像野史,而非正说。全书大多数地方在讲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或者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缺乏专门写十二王的特色和家庭具体情况。很笼统,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文笔也一般。


纸张粗糙,其他的还好


普及本,不是真正意义的史书,不晦涩深奥。书中记述了十二位王爷的身前身后,世袭情况以及家族后辈。有不少有趣的人和事,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读起。刊印好,纸白且厚。


很不错的书,排版也很好


一直对清朝的历史比较感兴趣,于是便买了这本书。语言比较通俗,插图也满多的,想了解一下清朝帝王的话这本还是不错的。


是正史,所以相对于戏说之类的就枯燥乐一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