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万历十五年

[美] 黄仁宇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美] 黄仁宇  

页数:

264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的英文版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作者的署名为Ray Huang,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初稿是用英文写的,写成后,出于向国内读者求教之忱,乃由笔者本人译为中文,并作某些修改润色,委托黄苗子兄和中华书局联系。承中华书局慨允,此书的中文版遂得以和读者见面。我对明史感觉兴趣,说来话长。1959年,我在密支根大学历史系读书,选定了“明代的漕运”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这一研究过程花了五年。论文完成后,算是对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有了一知半解,然而遗留的问题仍然不少。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并图对明代的财政与税收窥其全豹,乃开始收集材料,撰写“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一书。当时正值台北影印出版了《明实录》,此书为明代史料的渊薮,自然在所必读。全书一百三十三册,又无索引可资利用,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在教书之余每周阅读一册。这一走马观花式的阅览就花去了两年半。除此而外,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费时更多。此书从计划撰写到杀青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结论从材料中来。多年以来摸索于材料之中,我对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开始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这些看法容或有所不当,但多少总可以有助于学术界的探讨。比如,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赋役过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可以言之成理。要是认为全国税收总额过高而导致百姓贫困,则与事实有所出入。十六世纪末,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约占农村收入的百分之二十。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百分之十以下,其中又有轻重的不同,山东曹县全县的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百分之九;去苏州不远的溧阳县,情形就更为奇怪,约在百分之一至五之间。而以比例而言,与此同时的日本大名政权,税额占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总额而言,十七世纪末期的英国,人口为五百万,税收每年竟达七百万英镑,折合约银二千余万两,和人口为三十倍的中国大体相埒。据此而作进一步探索,可知“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的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中国幅员广大,情形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中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为甚,而其始作俑者厥为明太祖朱元璋。下面一例可以作为管中窥豹。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亲自指示,让人民纳税实物不入仓库,直接供应于军士的家庭,军士则不再发给军饷,并规定先在应天府抽派若干税民,和金吾卫的五千军士对口。试验一年以后,朱元璋认为成绩良好,乃通令全国一体施行。这一办法之脱离实际,窒碍难通,自不待言而自明,于是只好虎头蛇尾,销声匿迹。这种安排虽然不再执行,但与之相适应其他经济措施,则依然危害极大。如果军需税收总收总发,国内的交通通讯必然相应而有较大的进步,次之则银行业、保险业就会应客观的需要而产生,商业组织和法律也会有所发展。各地区既互通有无,以后就可以分工合作,各按其本地的特殊情况而发展其生产技术。西欧各国在十四世纪已经朝着这一方向前进,日本在德川幕府末期,亦复如是。而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则和民间经济的发展相脱节。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二十七个不同的机构交款,总数则不出白银二千两。与此相似,全国布满了这短距离的补给线,此来彼往,侧面收受,既无架构,而提出的统计数字,经常为一纸具文,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一的现象。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1972年,我去英国剑桥,参加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历时一年,兹后我又几次有机会旧地重游,向李公学习。上述看法,我们已写为“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A Technical Interpretation”一文,曾在罗马和香港两处发表。李公1974年4月30日在香港演讲,也以此文为讲稿,后节译为中文,刊载于香港的《七十年代》杂志。我们也很难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今天通用的“封建”一词,是日本学者在一百年前从Feudal System翻译过来的。其实,中国的官僚政治,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差别很大。当时译者对中国明清社会的详情并不了解,而欧洲的Feudal System也只是在近三、四十年来,经多数学者的苦心研究,才真相大白。本书的英文本论述明代社会,避免了Feudal System的字样,在中文本中也不再用“封建”一词来概括明代的政治与经济。。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一种系统。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其公式亦为C-M-C,即商品(Commodity)交换为货币(Money),货币又再交换为商品,川流不息。但是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私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同时,商业资本又是工业资本的先驱,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这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明代张瀚此人官至吏部尚书,因张居正夺情一事去职,见本书第一章。所著的《松窗梦语》中,记载了他的家庭以机杼起家的经过。中外治明史的学者,对这段文字多加引用,以说明当时工商业的进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其实细阅全文,即知张瀚所叙其祖先夜梦神人授银一锭、因以购机织布云云,乃在于宣扬因果报应及富贵由命的思想。姑不论神人授银的荒诞不经,即以一锭银而论,也不足以购买织机,所以此说显然不能作为信史。同时代的书法家王世懋,在《二酉委谈》中提到江西景德镇烧造瓷器,火光烛天,因而称之为“四时雷电镇”。当代好几位学者据此而认为此即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则王世懋的本意,是在于从堪舆家的眼光出发,不满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而后来时局不靖,停窑三月,即立竿见影,有一名秀才乡试中式。如是等等的问题,其症结到底何在,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这一看法,在拙著《财政史》中已肇其端。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在上述前提之下,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具体评论,就难免有与国内外明史研究专家有出入之处。例如万历皇帝,历来均以为昏庸,而读者在读毕本书以后,也许会认为笔者同情这位皇帝。如果真有这样的批评,笔者将不拟多作无益的辩解。本书论述万历,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又比如海瑞,这也是一个容易惹起是非的题目,十五年前的一段公案,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在本书中专设海瑞一章,并不是要在这段已经了结的公案再来画蛇添足,而意在向读者介绍当日地方政府的一些形态。有关十六世纪地方行政的资料不多,沈榜的《宛署杂记》所载,为京师的情形而非一般概况,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过于琐碎,唐鹤征的叙南直隶、归有光的叙浙江长兴县,也都有欠完整。相形之下,海瑞的遗墨,涉及当日地方政府的各个方面,最具参考价值。研究海瑞其人其文,可以使我们对当日的情形有更具体的了解。当然,问题还远不止此,比如何以万历的立储问题业已解决而争执却绵延不断?何以岛国日本可以侵犯中国而中国却不能远征日本?何以当日的西欧已经用火器改进战术而中国还在修筑万里长城?何以人人都说海瑞是好官而他却偏偏屡遭排挤?这些具体问题,无疑和上述总的症结密不可分,然而却各有其特殊的原因。笔者写作此书时,虽已不同于过去的暗中摸索,但下笔时仍然颇费踌躇。书中所提出的答案,均属一得之见,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中国的过去,禁忌特多,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以讽今,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本书论述明朝时事,举凡有所议论臧否,都是针对十六世纪的历史而发的。如果我要对今人今事有所议论,自当秉笔直书,决不愿学明朝人的办法,否则就是违反了自己写书的目的。当然,另一方面,以古为鉴,今人也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本书由英文译为中文,因为国内外情况的差别,加之所译又是自己的著作,所以这一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译写。笔者离祖国已逾三十年,很少有阅读中文和使用中文写作的机会,而三十年来的祖国语言又有了不少发展,隔膜更多。幸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沈玉成先生将中文稿仔细阅读一过,作了文字上的润色;又承中华书局编辑部傅璇琮先生关注,经常就各种技术问题与笔者书函磋商。所以,本书与读者见面时,文字方面已较原稿流畅远甚。其有创意遣辞方面根本性的不妥,当然仍应由笔者负责。又,廖沫沙兄为笔者年轻时的患难之交,蒙他在百忙中挥翰题签,为本书生色不少。谨此一并致衷心的谢意。黄仁宇1981年1月于美国

内容概要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作者简介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自序第一章 万历皇帝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参考书目附录一 《神宗实录》一 《神宗实录》二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1619年的辽东战役附录三 英文版序言 万历:漫长的怠政时代 皇帝只是个牌位

章节摘录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既然如此,著者又何以把《万历十五年》题作书名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由于表面看来是末端小节,我们的论述也无妨从小事开始。这一年阳历的三月二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站在大明门前守卫的禁卫军,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因而未加询问。进大明门即为皇城。文武百官看到端门午门之前气氛平静,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既无几案,站队点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大汉将军”也不见踪影,不免心中揣测,互相询问:所谓午朝是否讹传?近侍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惊魂既定,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件不免成为交谈议论的话题:这谣传从何而来,全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实在令人大惑不解。对于这一颇带戏剧性的事件,万历皇帝本来大可付诸一笑。但一经考虑到此事有损朝廷体统,他就决定不能等闲视之。就在官员们交谈议论之际,一道圣旨已由执掌文书的宦官传到内阁,大意是:今日午间之事,实与礼部及鸿胪寺职责攸关。礼部掌拟具仪注,鸿胪寺掌领督演习。该二衙门明知午朝大典已经多年未曾举行,决无在仪注未备之时,仓猝传唤百官之理。是以其他衙门既已以讹传误,该二衙门自当立即阻止。既未阻止,即系玩忽职守,着从尚书、寺卿以下官员各罚俸两月,并仍须查明究系何人首先讹传具奏。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只能回奏:当时众口相传,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为了使这些昏昏然的官员知所儆戒,皇帝把罚俸的范围由礼部、鸿胪寺扩大到了全部在京供职的官员。由于工作不能尽职或者奏事言辞不妥,触怒圣心,对几个官员作罚俸的处分,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但这次处罚竟及于全部京官,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本朝官俸微薄,京城中高级官员的豪华生活,决非区区法定的俸银所能维持。如各部尚书的官阶为正二品,全年的俸银只有一百五十二两。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馈赠,各省的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或礼品,往往一次即可相当于十倍的年俸。这种情况自然早在圣明的洞鉴之中,传旨罚俸,或许正是考虑到此辈并不赖官俸为生而以示薄惩。但对多数低级官员来说,被罚俸两月,就会感到拮据,甚至付不出必要的家庭开支了。按照传统观念,皇帝的意旨总是绝对公允的,圣旨既下,就不再允许有任何的非议。这一事件,也难怪万历皇帝圣心震怒。从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礼仪而言,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我们的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现在全体京官自相惊扰,狼奔豕突,实在是不成体统。万历皇帝是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1587年3月,他已年满二十三,进入二十四,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快有十五年了。他自然会清楚记得,在他八岁那一年的冬天,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了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他被引导进入殿前特设的帷帐里,按照礼仪的规定更换衣冠服饰,前后三次都以不同的装束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既出帷帐,他就手持玉圭,被引导行礼,并用特设的酒杯饮酒。天。第二天,他又被引导出来坐在殿前,以最庄重的姿态接受了百官的庆贺③。几个月之后,隆庆皇帝龙驭上宾。这位刚刚九岁的皇太子,就穿着丧服接见了臣僚。按照传统的“劝进”程式,全部官员以最恳切的辞藻请求皇太子即皇帝位。头两次的请求都被皇太子拒绝,因为父皇刚刚驾崩,自己的哀恸无法节制,哪里有心情去想到个人名位?到第三次,他才以群臣所说的应当以社稷为重作为理由,勉如所请。这一番推辞和接受的过程,有条不紊,有如经过预习。既然登上皇帝的宝座,他就必须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在过去的十五年,他曾经祭天地,祀祖庙,庆元旦,赏端阳。他接见外国使臣、解职退休和著有勋劳的官员耆老。他还曾检阅军队,颁发战旗,并在一次战役获得胜利以后接受“献俘”。这种献俘仪式极为严肃而令人悚惧,皇帝的御座设在午门城楼上,他端坐其中,俯视着下面花岗石广场上发生的一切。他的两旁站立着授有爵位的高级军官,还有许多被称为“大汉将军”的身材魁伟的御前侍卫。在广场上大批官员的注视下,俘虏被牵着进来,手脚戴有镣铐,一块开有圆孔的红布穿过头颅,遮胸盖背,被吆喝着正对午门下跪。这时,刑部尚书趋步向前,站定,然后大声朗读各个俘虏触犯天地、危害人类的罪行。读毕他又宣布,这些罪人法无可逭,请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斩首示众。皇帝答复说:“拿去!”他的天语纶音为近旁的高级武官二人传达下来,二人传四人,而后八人、十六人、三十二人相次联声传喝,最后大汉将军三百二十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齐声高喝“拿去”,声震屋瓦,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每年阴历的十一月,皇帝要接受下一年的日历,并正式颁行于全国。它的颁行,使所有臣民得到了天文和节令的根据,知道何时可以播种谷物,何日宜于探访亲友。翰林院官员们的集体著作,例如《实录》之类,也在香烟、乐队的簇拥下,恭呈于皇帝之前。书籍既经皇帝接受并加乙览,就成为“钦定”,也就是全国的唯一标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英文版荣获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s)两次提名,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纪念《万历十五年》问世30周年,大历史观发轫这作,特别推出增订新版,校订文字:重新核校全部文字,进行修订。完善内容: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插图: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图文相得益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万历十五年 PDF格式下载



公元1587年,病入膏肓、步履蹒跚的大明王朝在尘封于历史前的五十七个春秋中注定难以平静,而我们这个绵延两千载,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封建时代距寿终正寝还有三百二十五年的最后时光。

黄仁宇先生在结尾说道: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这的确是一个失败的时代,皇帝怠政,君臣水火,文臣攻讦,武将压抑,庙堂混乱,军备松弛,强敌环伺,内忧外患。而刨根问底,万历,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无论是帝王,首辅,官员,将领,还是闲云野鹤,似乎都和“道德”这两个字有着千丝万缕挥之不去的关系,至少,这些不是身败,就是名裂的人们都无时不刻地被道德的枷锁束缚着,而这只不过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缩影而已。万历十五年,与其说这是一部失败的年鉴,一个年号的耻辱,一个王朝的疼痛,一个民族的思索,还不如说这是一个道德的困境,一个用道德代替法律,以德治国的失败的标准范本。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民族,除了地域、体貌的特征外,更多的是在文化信仰与民族精神上的独树一帜,譬如美国与伊朗的民族信仰与精神气质就截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文化大一统开端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最大的意义便是使我们这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树立了一个共同的文化信仰,拥有了认同感与归属感,使中华民族的情感基础与精神纽带确立下来,这正是区别与其他文化的根本之处。不管喜欢承认与否,几千年来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时不刻地被其所影响,直至今日,成为民族精神的最大来源。汶川地震后的支援、奥运会受阻时的民族愤慨、对西藏新疆暴力事件的一致谴责等等近年来所发生的全民族事件,用《中国不高兴》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情感共振点”,而这共振点的产生离不开全民族儒家文化长时间的共同感染。如果我们这个民族没有这样一种精神上共同认同的坚实基础,我很难想象用什么去感染整个民族的心理。所以我认为独尊儒术的意义是很大的,从一个方面来看可以说是大一统中华民族的真正开端,因为它确立了民族独特的气质与凝聚的基础力量,否则没有心理基础,中华民族便是一盘散沙;当然,这同样也是在很大程度上用道德代替法律来治理帝国的开端。关于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未停止,万历一朝再次证明了一点:单纯的德治难以久治。

如果说德治的最大优势在于使整个帝国在道理的约束与指引下上行下效,形成行动一致的稳固整体的话,那么它的致命伤就在于道德本身的弹性使这个整体难以持久,从而使道德从凝聚人心的工具变为激化矛盾导致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而此中结症又在于文官集团的两面性。这些官僚士子们长期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多以天下为己任,虽然怀有治国平天下之志,但这个庞大的文官集团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个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变相“利益集团”,道德往往从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基础变为一种干涉合法化的权力。这个集团以道德为自我标榜,用道德的标准强硬地干涉朝政巨细,遇到不予合作的帝王时,难免形成君臣水火的局面。而集团中纵然其中不乏热血为国之辈,但投机取巧之徒也不再少数;这些或鱼肉百姓、或攫取名利的政客激化的不仅是官与民的矛盾,更会分化文官集团本身,集团分化与正邪对峙难以避免。至于武官,则在封建社会的庙堂中难以与文官抗衡。而这一切矛盾,都出自一个矛盾的文官集团——这个道德的化身之手,这种情况在王朝的中后期尤为明显。试图驾驭这个团体的人,张居正用强硬的不合作手段,对文官施以高压,结果死后被巨大的反弹撕的身败名裂;而申时行采取妥协的态度,尽量避免与其的冲突,却被痛骂成“首鼠两端”,最后不得不在负面的舆论压力中隐退——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疼无比的问题。

文官之所以成为如此一个变态的集团,原因就在于道德本身的弹性太大;就像一块豆腐,你可以将其施舍给天下寒士俱欢颜,也可以把它冻成一块石头似的玩意砸晕身边的人然后大发一笔,这简直就是人性弱点的温床!而在封建时代,疆域的广阔与政府的低能之间的矛盾,促使统治者不得不用道德这个简便的手段来约束整个帝国,可以说,德治在作为一个统治策略之时,同样也是无奈之举。矛盾由此产生,道德的统治逐渐走进了死胡同。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单纯的德治无论如何都是个悖论。

21世纪的今天,法治早已成为国家统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给予现代诸多警示,但启迪同样也不可少。道德虽然无法成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支柱,但单纯的法治同样也难以为继,两者兼济,方能久治。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其中却包含着制度的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无法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政府与一系列完善的社会各方面的体制,那么有效的恩威并重同样会和封建社会低能政府对长治久安的期望一样成为奢望而非稳妥。归根到底,任何一项“优越”的政策都必须以完善的体制为基础,没有牢固的制度根基,再完美的政策方针永远都难以长久。

说完自己对本书内涵的一部分理解,再谈谈《万历十五年》本身。作为“大历史观”的发轫之作,其意义有胜于历史研究本身。所谓“大历史观”,即“不去研究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听取谁的意见,交由谁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也不去进行武则天秽乱春宫的道德批判的,大历史观要求我们对中国历史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这岂止是为学之学,更是为人之学。站得高,看得远,不计一城一池之生死,不较一时一刻之利害,唯看一生一世之得失,为人能如此,足矣。

作为一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的史学著作,此书的意义远胜史学本身。鉴于往事,资于当下,也许才是史学存在的真正意义吧。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畅销二十余年的经典之作。
      
    黄仁宇的叙述恣肆雍容,很多人读这本书,就会陷进去,因而产生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其实可以先看黄的另外一本书:《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这本书出版于1974年,研究明代的政府财政问题,通过细致梳理,指出明代财政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整齐,政策的实施全赖当局自上而下施压,官僚体制和一般民众之间缺乏法律和经济的联系,无法确保实施一套有效的税收体制,从而揭示帝制中国的某些鲜明特点。
      
    这本书是《万历十五年》的奠基石。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当有助于《万》的理解。当然,这是一部财政专书,看起来有一定难度。
      
    那么,还可以通过另一本书来体会《万》书的精髓所在,这就是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
      
    在回忆录里,黄仁宇结合自己的奇特经历,详细叙述了大历史观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和观点。了解这些,读起《万历十五年》来当有更深切的体会。
      
    由于讲的是万历年间的史事,很多人都把《万历十五年》当作一本历史书来读。其实,这本书不仅仅只有这一种读法。
      
    黄仁宇本人曾这样解释他的历史观的来源:“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因此这本书不是一个书斋学者所写出来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经历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心理学上的,政治学上,组织学上的,管理学上的,很多现象和道理都可以触类旁通。
      
    实际上,也有不少人从独特的角度来读这本书。比如,美国心理学家普尼克曾指出:“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黄仁宇在书中一以贯之的观点是,帝制中国的弊病就是以道德代替法制,人们往往凭借私人关系来弥补制度之不足。这其实就是中国人讲究人情的背景所在,从这里面就可以反映出很多心理学上的探究。这也就是普尼克所指的意义。
      
    该书中文初版的责编傅璇琮也曾表示:“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我想,读这本书,培养自己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也许其意义会更大。
      
    明基电通公司中国营销部总经理曾文祺撰文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读透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读了五遍。”
      
    这是从组织学上来看待这本书。根据组织学原理,一个组织成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组织气氛。成长性氛围强,这个组织将蒸蒸日上,不断强大;非成长性氛围强,成员的成长愿望受挫,这个组织将日渐衰弱,直至解体。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组织越是庞大,将不可避免遭遇“组织绝症”,表现之一就是对环境的过度适应,而导致无法应变。
      
    很明显,如果把明王朝当作一个组织的话,在它开国时期,是蒸蒸日上的,文臣武将云集,个个能发挥才干,成长性极强,应变能力也强。而到了明后期,越来越压抑个人欲望,文官政治越来越烂熟,最终导致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读这本书,也能对企业领导人有很大的启示。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阴阳学说我原以为是玄学范畴,读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如同佛教里讲的,醍醐灌顶,顿悟。此阴阳非比阴阳,阴阳存在于世间,处处可见,时时可见。
《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万历皇帝给人们留下了太多遗憾和疑问。研究明清历史,首先要认真研究万历。
大明帝国从洪武皇帝(即朱元璋)开国到万历朱翊钧历时凡200余年。万历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怠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和其祖父嘉靖皇帝有一比),30年躲在后宫未出宫门一步。史学家公认明朝的衰亡从万历始。读过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的《万历传》,眼前铺开了宏大的,详实可靠的历史画卷,读旅美华人教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则通过一个特殊的年份和几个特殊人物的肖像画,让人头脑清醒。
到万历,大明朝走过了200年的历史。洪武皇帝在初创本朝时,创立许多制度,如加强君权削弱行政机构,不设宰相,官俸极低甚至不够维持家用,军队给养乃至武器装备地方分别供应,重文轻武文官管理武官等等,有的起到维持统治的作用,有的荒唐至极。然而,到了万历,大家都是表面上说的一套,实际上做的是另一套。即,大家都默认这个规则,谁也不挑明,表面是阳,实际操作时阴,阳是阳,阴是阴。
有四个人物在这个阴阳面前,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作用。
第一位是海瑞。海瑞是古代官吏的模范。一部《海瑞罢官》成为文革启动的导火索,更使海瑞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海瑞坚决坚持本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制度,然而这个制度大家口头上奉为圭臬,实际没有人会实际操作。洪武皇帝制定的俸禄极低甚至不够维持家用。他廉洁奉公,自己种菜补贴家用,死时只有一个破木箱子,几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几两散碎银子。他坚持严格丈量土地,要求土豪士绅退还多占的土地,富豪乡绅听到海瑞到任纷纷搬家如避难,甚至不放过前任首辅他的老师徐阶。他忠于君王,准备着棺材直言犯上(嘉靖帝),最后进入大牢直至嘉靖帝驾崩。他孝顺母亲,两次休掉妻子,直至身后无儿无女。然而这样的官吏不能融于世俗,两次下狱,为其他官吏所诟病,最后万历帝挡不住谏官们的口水让海瑞在南京任了闲职。
第二位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明朝不设宰相,设立内阁作为皇帝顾问机构,明后期实际上执行的是宰相的职责。张居正看出了帝国的弊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考察官吏,丈量土地,实施一条鞭法,任用戚继光戍守边境,保证了帝国不受蒙古人的侵扰。他启用海瑞,最终使海瑞成为官吏的楷模。然而,在他死后的3年内就被褫夺一切爵位和封赏,家被抄,家人被放逐边疆,大儿子自杀于庭院。
海瑞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也只是海瑞自己的观点!
第三位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倭寇最流行的时候,帝国的武备废弛、吃空额严重,不堪一击。戚继光没有叫板帝国散乱的军队,而是另行招聘军队,成立闻名的戚继家军。他没有叫板军队给养的弊端,自行操练鸳鸯阵,令侵犯者闻风丧胆。不同于其他军官粗鲁不通文墨的通行特点,戚继光与文官诗歌应答,编写军事著作。他在军队里独树一帜,最终却因与张居正交好而革职,在贫病交加中凄凉离世。如果蓟辽边防有戚继光,如果能把戚继光的火炮队推广,历史可能要改写。然而历史没有可能。
第四位是张居正的继任者首辅申时行。申时行在历史没有大的作为,估计大多读者没有听过。经过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深知帝国的阴阳,帝国的精神支柱为道德,管理方法则依靠文牍,道德至高无上,不仅指导行政,还可以代替行政。他也深知理想和事实的脱节,所以他的任务更重要的在于调节阴阳,充当和事佬。
可见,阴阳者,说一套做一套也!
“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世不忘,后世之师”。明末那段时光是值得中华民族长期追忆的!不仅仅是阴阳,也不止是万历十五年。历史远不止于真相,更重要的是后人怎么评价,对当今的治国理念、改革开放有怎样的见鉴!
在《万历十五年》文末总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斯言诚哉!


我发现大多数人在当当写评论的时候,都是写例如,包装很好是正版,速度很快之类的,在没有通读之前,我不习惯做评价,这本万历十五年算起电子书,我已经读了4遍,每次读,都惊叹于作者的眼光和文笔,对于史料的不予余力的剖析和史料的翔实,以及对中国传统以道德代替法律治理国家给予了猛烈的抨击,细处则细致入微,宽处则以大历史的角度分析明朝政府何以至此的根本原因,以6个完全失败的历史名人为线索,描摹出16世纪明朝摇摇欲坠的政权,以及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种种症结,是史书中的佳作,对比模仿了万历十五年而名声大噪的明朝那些事, 万历着重于批评,鞭辟入里的分析,万历十五年所探讨的乃是中国的出路,明朝那些事则是溜须拍马,平淡无奇的将史料翻译成现代文,加之以足够分量的网络用语,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但是注定不能成为经典。 这也许跟个人阅历有关,黄仁宇先生生于战国,并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抗战胜利后进入美国学习,不成想国民党已被G匪打败,遂留美国,对于战争的惨烈,以及人民被蹂躏的感触,自然要比一般人强烈的多,无怪乎要强烈抨击孔孟压倒一切的道德了,道德并非万能,况且孔孟的思想经过了2千年,早已不能迎合时代的要求,但能迎合帝王的口味,因为帝王所要保证的,乃是皇位稳固,但实际上,想要稳固自己地位的,并且力图稳固自己地位的,则是位于中国食物链的上层人物——官,武官文官,以维持百姓的最低生活标准——吃饱穿暖,为前提,统治者以这个低级的标准作为奋斗的目标,而把所有食物链上层人物的道德目标趋于一致,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无非就是子不孝,父之过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则是公务员,公务员自然不会以抨击政府为己任了,溜须拍马乃是其的拿手好戏,献媚之词早已烂熟于胸,铺于纸上,还不是信手拈来。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融会作者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黄仁宇经典著作《万历十五年》,估计很多人都曾经读过。一篇大学的博士论文,一部中国大明王朝的悲剧,把中国千百年来的帝制传统和文官集团的矛盾书写的淋漓尽致。到底什么才是中国帝制王朝的精髓?儒家文化已经变成了深入汉人骨髓中的精神作用,中国明代中叶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大地上,是否存在这萌芽的土壤?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人崇尚的道德才是一切问题的初衷与归宿。把一个问题分解,拆开,分析以后,在用道德的标准去解读和解决,这就是中国人。所以,只有道德问题,而不存在技术问题。技术到底重要不重要?道德到底重要不重要?技术与道德孰轻孰重?大明的江山社稷,庙堂与村野之间,所给出的答案,不会有第二个。道德最重要!
《万历十五年》,1999年买过一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的,十几年来,一直在书架和床头最显眼的位置上摆着,随手拿来读上几页或者彻夜累读不肯放手。我想这就是一本好书的标准吧!常看常新,总觉得这本书没有读完!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很早之前就从同学口中听说是一本很不错的著作,但一直未能拿在手中阅读,直到翻开书本的那时起,我就被黄仁宇先生的语言所吸引了。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历史观。
这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对于本书的评价。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提出研究历史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的认知,站在一个较长较大的历史背景下去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只有这样,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历史,看到历史背后的前因后果。
喜欢文学、喜欢历史的朋友们,推荐抽空读读这本书,相信读完之后的你,一定会陷入沉思,一定会感觉所花费的时间没有浪费。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起先是我在同学寝室的书架上看到的,初看这书名忽觉惊奇又感到诧异:万历皇帝不是什么千古帝王的典范也不是什么混王暴君,这是本历史书还是小说,这写的是万历第十五年还是万历执政的十五年,不过话说回来万历执政也不止十五年,都知道万历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其实当时我也只是对这书名感兴趣,到后来法理老师推荐到这本书时才把我对明朝历史的了解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联系在了一起,便有了读一读的从动。
粗看这书,作者美籍华人黄仁宇先生,大概也许是和华罗庚、杨振宁等人一辈的由于战火去往美国这自由和平之地的。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从1587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开始也就不再上朝听政了,皇位大权旁落多年,但朝政依然稳固,很多人视为一种奇迹,大肆吹捧古代的文官制度。这也是我在没读这本书之前认为这应该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谁知“事与愿违”在黄先生饱含悲剧但却不乏幽默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了另一个历史的真实。


书评其实就是学生时代的读后感吧,这次本人给予最高5星;这其中就包含有本人对作者的敬意!(源于书本当时在美国及国内的出版是历经挫折,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前2天看完整书(其中末尾的辽东战役及《神宗实录》看的有些费劲,主要本人学生时代没学通文言文。)对书中提到的人物尤其喜欢戚继光,他以自己所掌控的力量,部分改变了明军的无能(最振奋人心地是打击倭寇)。当然这是制度所限,主要是文官集团及皇帝对将领的牵制,把武官集团压制太重;很多可以提高军队的改革都付诸东流,明朝最终在战场上输给了清祖努尔哈赤。
戚继光的处事风格是值得当代官场人士学习的,在文官那么排挤武官的时代,他能很好的处理上下级关系,特别是同张居正、谭纶。引用作者的原话:戚继光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比起同时代的另一名将--俞大猷,他就更成功。
海瑞的清廉、正直是国人都熟悉的,但他对改变当时官场的腐败所采用的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正如作者对海瑞的整体评价是:古怪的模范官僚。他的个性没法融入当时的官场,所以哪怕是受万民的拥护也难成大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对于首辅申时行的记叙也是一大看点,因为不深读明史,我们普通大众是没法了解到明朝这么多的首辅,特别是他的前任--张居正,太光芒四射,其影响力差点就遮盖掉万历皇帝。
最悲情的当属万历皇帝,书中有文字如是记叙: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显著的事例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女人郑氏所生之子常洵无法立为太子,为此万历与文官之间的冲突就越发加深,这时首辅的作用就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他的上下沟通,整个国家的运转会慢慢脱离正常的轨道。另外记载,万历一生只有区区数次离开紫禁城,而且目的地都是北京附近;而他在位时间达48年,设身处地一想这是何等的痛苦。
书中还提到一些关键人物,如哲学家李贽等。当时代表人物的思想、观念其实就是社会整体价值观的体现。作者通过对一些关键的人物及事件的描述,来表达出大历史观,这样的写作风格本身就是稀少的。最让本人佩服的是:此书刚开始阅读时本人内心有些抵触,觉得这书买的不合适;但看到第3章后,本人慢慢有些进入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后,觉得越读越有味。哪怕只能读懂作者思想的一半,也有产生共鸣的感觉,何不乐栽?


读完了《万历十五年》,感受很多,对仁宇先生的要旨非常赞同: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第二点感受是治史的方法问题。仁宇先生截取的是一个历史断面,但是对很多人和事给出了历史的逻辑,这当然源于他在书中解释的大历史观。治史,首先是要还历史之本来面目,其次就是找出历史的逻辑,最后,是用作后世之镜鉴。这些,《万历十五年》都做到了。第三点感想是,如果黄的研究皆在美国进行,纵有中国大陆、台湾两地华人士子文人襄助,仍不免深感美国之可怖。我中华之藏书美国各图书馆、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凡多少册?恐无以计数。然我国同类机构掌握美国人之原著又有多少?我不敢妄议。纵使我藏美国人的原著如美国人藏中华原著的数目(绝对或相对)无异,我又有多少人对美国有同样深入的研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软实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细微而严谨的伏案劳作。视目下我学术界之浮躁,真不能不忧虑。远的不说,仅李约瑟、费正清,还有本书前后提到的富路特、欧普台(厄普代克),就足以让我辈汗颜了。第四点感受是,不知道这本书的定价为什么并不高,也许是因为西方并不认为这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因为西方的学术著作是很贵的。当当也给了很大的折扣,就更不知道原因。如果是因为看得人少,我觉得很遗憾;如果是为了降低阅读的门槛,我们要感谢黄先生、中华书局和当当。


和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起买的,先在看那本书,但黄仁宇的文字很有特色,舒畅、流利,一马平川,有严谨的风范而又不失趣味,这本万历十五年是看了台湾大学甘怀真教授的讲课而后他推荐的,应当是很不错的,另外,只是是不会令人失望的商品。


现在到处充斥着白话说史的书籍,良莠不齐,精品者寥寥。开此白话说史之宗师,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可谓典范之作,时至今日鲜有出其右者。什么什么朝那些事,都成了系列了,但是单纯的为了把历史写得很有趣,恐怕也是失之偏颇,历史都写成相声剧本,人们在笑过之后还会思考吗?所以历史白话类作品,其实非常难写,必须结合大量得史料著作,还原当时事件,为我们拨开波谲云诡背后的深刻历史逻辑,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哲学原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一个时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纸张,印刷,配图都可谓精品,可读可藏,不亦乐乎!


《万历十五年》内涵着黄仁宇对中国历史衰败原因的解读,所表述的无外乎有两点意思:一是明帝国的运转和维系由于过于依赖道德训戒和中国人所惯用的人情世故的标准去揣测周旋,因而不断地在内耗中损失掉了再生的能量;二是要以此例子警示后人,只有把人情世故置于完善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化的轨道中限制其随意的发挥,才能避免帝国衰败的命运。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以大历史观而形成其独有的特色,对于历史或非历史研究的读者来说,都能起到启迪思维的有效作用。而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作者选取了1587年一年作为考察对象,从万历皇帝到申时行、张居正等举足轻重的臣子,再到各具典型性格的官员(海瑞、戚继光),最后还涉及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锋者——李贽,仅用看似狭窄的面呈现了宏大的历史场景。看过之后,觉得简练之余意蕴深厚,还会反复看几遍,不然认识不够清楚啊,推荐大家都亲自体味一下!


黄仁宇先生的著作向来是比较受在下推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更是其代表作之一。尤其全书的前几章,纵横捭阖,微处见著,人物轮番上阵,粉墨登场,就好像在看一出精彩的戏剧。但唯一我觉得遗憾的地方,是全书的后面,总感觉有些絮絮叨叨,不如前面精采绝伦。至于黄先生的“大历史观”,纯粹是学术观点,不免大家见仁见智。但黄先生的文笔,和驾驭文字的能力,确实值得追捧。


沉重的语言,深刻的见地,黄仁宇先生用极为详实的资料再现了万历年间的历史。一个失落而聪明的君主,一群优秀的文臣依然挡不住一个庞大帝国的没落。一个用虚假的道德粉饰的王朝,终于因为没有成熟的法制约束走向了衰亡。一部历史书写成类似于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的风格,但更沉重,更感伤!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和对于明朝万历十五年的解读从某种程度上剖析出了明帝国的灭亡原因和官僚制度的弊端。传统文化促进的大一统,也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容易忽视的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读过三便,但其中还是有许多的不理解,首先,为什么是万历十五年而不是万历十四年或万历十六年,通篇读过后依然感觉不到其中包含的深刻含义,全书各个章节互相交错渗透,浑然一体,不可或缺,真乃佳作也,作者写作的一大特色就是通篇都用了侧面的描写手法来佐证,实在不容易。


“屁股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生存哲学,在不断的被压迫中寻找坚强和柔韧的折中点,在逐渐的脱敏中获得尊严和幽默。 ”

------摘自《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鲁迅说:“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学现代医学出身的鲁迅先生,类比得精妙啊!文学之于世界,正如丰臀之于少女,看似没有多少实际收益,却是社会发展生命延续不可或缺的庇护所!文化,因为文学的多样性而传承;生命,因为骨盆的呵护而孕育。

说到屁股,想起了这么几则故事:

故事一(哈哈一笑但少儿不宜!)

以前有个新媳妇,看见老公公每日清晨捧着一摞画好的寿桃上街去叫卖,回家时总是赚的满盆满钵的,很是羡慕。可据她所知,老公公既不精于丹青也没见他挥毫泼墨,只每日晚间关上门窗在卧室里捣鼓。入夜,新媳妇捅开窗户纸偷看,只见老公公满地铺了宣纸、把洗脚盆里的水调了色、光着屁股,在盆里浸一下,再坐到纸上。如此“印刷”,一会儿就有了十几张“寿桃”。新媳妇大受启发,连忙回房如法炮制。

翌日街上,老公公摊前依旧人头攒动销售喜人;新媳妇摊前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新媳妇不解,拖住一熟人问缘由。语:老公公的寿桃有核有肉有柄,形似神似,新鲜!你的寿桃肥的流油肉软无柄,形异神离!

点评:成也屁股败也屁股!

故事二(有点冷有点疼同样少儿不宜!)

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点评:大庭广众之下,白花花的屁股一片,大棍子下去有声有色,蔚为壮观。皇帝泄私愤大臣得名节,各得其所。只是,打完了屁股打不完是非!

两则故事讲完,得出一个结论:屁股还是丰满一点得好!西方有谚:爱尔兰人的两项不动产是奶和屁股,倘若都似萧伯纳式的高且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仅会大打折扣,而且可能穷困潦倒或是立马嗝屁------还谈什么名节哟!

千古一理,职场的生存之道,很大程度上是屁股的哲学。“脑袋决定屁股”未必高明;“屁股决定脑袋”也未见得愚蠢!知识智慧的运用、创新思维的拓展、资源整合的效益、权力地位的得取,职业发展的预期,却是首先要被我们长期忽视的“屁股”,肯定、确定以及决定之后(结论是:坐在哪里)才有可能达成的!

中国的文字是不能细想的---联想与意境会让你不禁莞尔:“定”“腚”同音。肯定、啃腚;确定、闕腚;决定、撅腚。不啃,不知道滋味;不闕,不知道深浅;不撅,不知道面目,岂不都和“屁股”有关?

坐定了屁股,才有是非---不是“大事大非”!


看了很多版本的万历十五年觉得这本增订纪念本很不错,而且书中配插图,正版的应该没错!包装也很严密,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内容就不说啦,很不错!我很喜欢,还在读中。。。


万历十五年将万历等人物真实的反应到我们面前,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万历十五年间发生的事情,还上下联系了前十年和后十年,在历史书籍中算是一本好书!


万历十五年中所渗透的大历史观的确深深的震撼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


本书的写作风格不同于我国常见历史教科书的写作风格,耳目一新!
本书用不同的视角解读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历史及其中诸多事情错综复杂的关系,但黄老先生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非常不错!


张居正试图搞经济体制改革,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而他们全部失败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体制,是一个要求单纯,固定,永不变更的体制,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制,以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为基础,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朝廷的稳定、王位的安全是这种体制着眼的重点。一切行为的最后准则是意识形态所衍生出的一整套体系,以思想行动上的一致来保证整个体制可以依靠简单的一腔热血与几点原则就可以运作,这样的体制只能要求单一化,平均化,同质化,只能有单纯的思想,而绝不能出现脱离终极意识形态,甚至怀疑这一意识形态的行为出现,这也就直接引致了李贽的悲剧。意识形态提倡操守,提倡精神追求,不计较个人私利,讲求奉献和牺牲,鄙夷物质利益。这样,官员们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也成为必需,只能用精神力量补助着体制上的欠周全。牺牲局部保全整体稳定,牺牲公平保证效率,以计划代替现实操作,以预测代替评估,如此种种。然而,意识形态要依赖人去实行,人总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总要有各种各样的缺失。但意识形态至阳至刚,浩然正气,根本不考虑这些。以终极目标放在现实之中,只好去打折扣。因为在意识形态之中,没有“私”的存在,也没有“阴”的一面。这样又回到万历所面对的最初的问题,为了这个基于完美条件而设计的体制能够在现实层面上运作,就必须打折扣,就必须冠冕堂皇,说一套做一套,就必须虚伪到底。所以才有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的景象出现。      单一意识形态体制所造成的困局还表现在,它不能承认自己自己存在问题,因为怀疑终极价值,就等于怀疑一切的基础。如此往复,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执行者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必然是掩盖之。在这个体制之下,因为终极价值理论上的不可怀疑和体制事实上的漏洞百出,整个体制事实上已经沦为一个形式:人人都在用阳的一面,也就是终极价值来掩盖自己的阴的一面,也就是个人私利。当社会日趋参差多态之时,体制所要求的单一化,同质化已就不能做到,整齐划一的集体开始崩解,由己及人的行为方式已经进入死胡同,其必然碰壁。当现实基础严重脱离体制时,体制又不能自我否定,只好强行将现实拉回原初的设定状态。但是构成体制本身的官僚阶层自身已经发生了改变,其行为也有所偏差,最后的结局必然是体制的分崩离析,这便是海瑞与申行时的困局。


历史,原来可以是这样的,一点也没有人云亦云的观点,几乎每一个观点都是独特的。看过此书,才对所谓的大历史观有些了解。希望以后再读些黄仁宇先生的著作。


本书不单单写万历十五年所发生的人和事,而是通过7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通过他们经历的故事,为我们描述了万历年间轰轰烈烈的悲喜剧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他们所不为人知的内心读白。作者不具体评价功过是非,只是把相关线索为我们一一展现。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很不错!


以道德代替法律,以孔孟之道代替政治,这就是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由盛而衰,步步走向衰败的根源。《万历十五年》虽然是本描述1587年6个悲剧人物的记录,但其对于中国历史的整体进程,予以发人深省的反思。


之前并不知道黄仁宇先生,然在同学来信中提及关他历史观的介绍及评价,谈及他的治史的方法不惟研究经济思想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遂马上购买。
该书只是大概浏览了,还没有细读,但浏览过后,给我感受最深就是那历史的真实,这是治史所必须的,也是我们治学所必须的。


高中时,语文老师介绍过,推荐看看。
我国的封建时代历经两千多年,其中的发展历程及其衰落,并由此与世界所产生的距离一直值得探究的。
该书以万历十五年为一个历史横截面,阐述了封建制度的隐患,并且这一年是西方开始海外探索的一年。从该书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制度以及人物的无奈,包括皇帝,者颠覆了我们平时对皇帝至高无上的认识。对此,皇帝也仅仅只是这一制度的附属产品而已。
阅读此书可以从另一角度了解封建制度,个人认为还是很值得阅读的。


之前看了朋友的万历十五年,发现很好,不同于其他历史书一般枯燥无味,反而像是在讲故事一般,很吸引人,纪念本里面增加彩图,画面感也不错,推荐哦~


第一遍真的没太看懂,有点像教科书,读第二遍时觉得作者真是将这段历史研究的很深,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将整个帝国的官僚运作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到如此的详细,好像将你带回到万历年间,是否是美国的体制会给人一种很好的环境能使人静下心来去创作。联想到上次一条打油短信,现在国内的教授越来越像商人,把教育都商业化了,没人去创作了,学生们都是抄来抄去,研究科学是需要一部份人花时间精力真真正正抱着严谨的态度来做的,中国目前全民皆商,谁来创作,研究???不过,我太太不喜欢看,她不喜欢读史,呵呵。


书的内容自然是没的说,相当的有穿透力,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值得慢慢品味,强烈再推荐大家看看黄仁宇先生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很好,值得一看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每一遍的体会都不一样,总体上觉得越读越觉得此书的深刻。全书抓住了万历十五年这一重要的时间,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明朝的未来已经开始显现端倪了。与当年明月的风格不同,这本书更严谨,考证更科学。又与许多晦涩难懂的历史书籍不同,全书语言通俗,易于理解。适合大多数人群阅读。这是一本好书!


跟《明朝那些事儿》风格很像,先看的《明朝那些事儿》,刚开始还以为是仿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来才知道黄老先生改革开放的时候就写了这本书了。很好看,风格很是幽默。本书以1587为切入点,讲述明朝的衰败……受益匪浅……从这本书开始,喜欢上了黄仁宇老先生,喜欢上了他的大历史观~~~


这本书是黄仁宇先生大历史的代表作,写得很好,值得反复去读,值得收藏。我在大学图书馆里看过,买来是收藏的。这个版本很好,里面有插图,排版很好看,感觉比小本的强很多。但只就阅读而言,小本的就足够了。


《万历十五年》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早在大陆刚刚出版时我就买了一本,非常喜欢。不料,去年10月去厦门出差,我将此书带上却将它丢在了厦门,我非常心疼。这次在网上看到该书的增订本非常欣喜,赶紧买上一本,以此弥补我丢书的遗憾。书的装帧我很喜欢,已经很多次在当当买书了,都非常满意。以后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当当!


我曾经打印过网络版的万历十五年,并一直翻看,书买回来后,却少了当年初看到兴致。不管怎样,这本书是我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好书。值得收藏,值得多次翻看。


我是个不喜欢历史读物的人,古老的历史事件、时间、人物、地点、古怪的人名让我很难记准,一些生僻字还要借助辞典,所以我不太看历史书。但是这一本不同,它从几个人物在同一年的经历讲开来,用另一种眼光解读历史,阐述了一个朝代的衰亡根本,非常有说服力。文字精准华美却不事张扬,娓娓道来是一个智者的感受、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优良本性及这种本性的弱点。作者不愧是写“大历史”的,其间贯穿世界其他国家同一时期正在进行的变革,对比来看,中国早在那时已显衰落。字里行间无不显示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黄老先生尽管已经仙去,他对中国历史的见地和展望,却可以持续地影响好几代国人,比起早些我们儿时学得历史课本,《万历15年》,绝对堪称黄金与废铜烂铁


黄仁宇的书都不错,中国大历史也很nice。


与我们传统中接触的历史书完全不同,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思考着万历年间的社会现状,用朴实的语言去阐述这个决定了明王朝命运的十五年。


生长在这样的年代,看多了别人写的平淡无奇的历史书,读来索然寡味。看待历史,我们需要一种成熟的眼光。而三十岁的男人,需要一种成熟的眼光看待人生。成熟代表通盘了解后的自信与醒悟。《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一本让人不忍释手的书。


自己买了一本了。又买了一本送给朋友。真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把看似‘没事发生’的万历十五年分析的透彻清晰。而且还有故事性!即使不喜欢历史的人也会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我们公司的高层几乎都读过这本书,黄仁宇的分析的视角和思维的深度精彩的再现那段历史背后的诸多因素,给到我们现在中国式管理的企业家更多的思索,启发我们的管理智慧,值得收藏


记得大学刚来到时候,老师推荐的第一批要读的书中就有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观点新颖,论述有力,极富有历史沧桑感及人文思想,是值得收藏、精读的历史著作。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历史书籍。
黄仁宇以不同的眼光看历史,让人耳目一新。
内容就不多讲了,看过很多遍了。
今天买来是送人的。很不错,印刷精美,物有所值。


黄仁宇确实是个高手啊。看了这本书让我大致了解了但是的历史。确实不错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说实话已经看过之后,才觉得买的,所以才买了这个纪念版,很棒,可以收藏


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一遍,已经和记忆中的有些不同了,每看一次是一次新的感受。黄仁宇的历史书还是值得读的。


我看里面有一些较大的错误,如:高拱在万历十五年以前就死了很久了.但里面对中国社会的描述和人物的心理把握,给人以启发.以前读过一本叫<皇权与绅权>的小册子也很有意思,好像是吴晗写的,对中国深层次的东西见解独到.


黄仁宇的书,可以让人读出历史的真相


唔,万历十五年,重现那段历史啊


有幸拜读了黄先生的 万历十五年 ,个人感觉该书的观点很独特,与以前我所看过的历史书大不相同。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黄仁宇先生的历史观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值得仔细思考


这部书专业型很强,不同于文学类的图书,黄仁宇果然是大家,能用通俗的语言让大家读懂那段历史


看完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感觉黄仁宇好厉害,好认真!不过当当发货好慢,14天才到,而且书皮稍微有点脏。


这个版本包装堪称精美,纸质不错,属于收藏级别。如果仅仅是为了读一读,我觉得应该买便宜一点的简本。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也就是一篇长文章,弄的简单一些,应该更加符合原书的味道。不需要搞的这么好。不过买了就买了,书的内容当然是经典。评价五星。


由于这本书引起了我对黄仁宇其他作品的兴趣,每篇后面都附上了详细的参考书目录.顺便说下哈,近两次当当的效率都很高咯.


作为一个美国学者的视角,从时间段切开历史,只能是一种入门式的思考手法,如果中国历史不用大历史观,不用宏观角度看历史发展,是看不清楚的,所以只能用于借鉴。


喜欢黄仁宇老先生的 大历史观


黄仁宇大历史观的代表作,没的说!
书本纸张很好,字迹画面清晰!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很有名,不需要多说什么。
这个版本与“增订本”相比多了一些插图,纸张和印刷更为精美,但内容并无本质差别。
建议如果不是特别为了收藏的话还是买18元的“增订本”,毕竟价格相差很大,很不合理。


书中介绍了万历年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从事情发生的细枝末节开始,到最后整个事件的结束,都富有逻辑性。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也可以这么看。


作者通过刻画万某、申某、张某、戚某、海某等人,以点带面地展开了一幅明朝中后期的画卷。其中作者十分推崇申时行,分析了他的调和折中的政策的正确;批评了张居正的刚愎自用、表里不一以及激进的变法,推定这样的变法不可能久长(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张居正)。对万历心理的描写我赞同(简说就是个人意志与文官集团意志冲突不可调和而产生怠政心理;不过也应该加上对张居正的失望使得对张居正传授的为君之道也产生了怀疑吧)。对海某、戚某的描写和评价与{明朝那些事儿}相近。整体水平比{明朝}的平均水平要高;但是如果我不是先读了{明朝},是断不会怀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去翻开{万历十五年}的。


我觉得现在的我还无法给这本书做什么评论,可能我也只能人云亦云,对旁人说这本书是本好书!
张居正,那个曾经在我心目中神化了的形象一下子有血有肉了,其实他也并不是个完人,他奢侈,他坐着32人抬着的轿子,比神宗还有排场,他三妻四妾,他的后代也不过是群所谓的官二代,但他是个天才,一个和杨廷和一样的天才,他有着治世之能,他的权力能凌驾于神宗之上,他改革,但是不像王安石一样以失败为告终,因为他知道现有的制度虽然有着巨大的缺陷,但是他既然能存在,能维持着明朝这个庞大官僚体制的运转,那他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没有揭开那层结痂,所以才有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张居正改革! 他也因此成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没有之一!!


《万历十五年》是很多年已经读过的书了,并且以前的版本就买过,这次的新版本增加了很多内容,有了不一样的阅读乐趣!


原文是英文 现在用中文叙述万历年间的历史 一些微小的事促成明朝的陨落 让我重视到了很多以前看历史书没留意到的原因 这本书写的很好!


这本书是珍藏的典范,内容充实,以理服人,没有拎着耳朵教训的煞气,平易近人,以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入手,娓娓道来,让人信服,体现了大家风范。赞一个!

反看国内的历史作家大多浮躁,文字夸张,少了点真诚气。

包装不错,简明而又不失手感,插图有韵味,最有趣的是后面的两则实录,与主文内容相映,材料再多点就好了。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过于迂腐了,虽然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他们的功劳密切相关,但我还是想骂这帮人。另外,万历皇帝一点都不值得可怜,他可是自秦始皇以来中国皇帝在位时间第四长,仅次于康熙、乾隆、汉武帝,前几个都治国是超NB级别的人物,而他则是怠政超NB的那一个。


包装还可以,不再用我们从小接受的传统历史观来看待中国变型期这段历史,客观地评价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


收到了这本增订纪念版的畅销书,首先看印刷和纸张上都没得说,非常好,很典雅,另外增订纪念版里面对以前的文字错误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10+副图片,内容上更加完善。


看了一多半,写到军事的部分,有点看不下去了.但之前看过的,感觉很好.不一样的讲历史的写法,伴随了作者的人生阅历,中西合璧后的另一种看历史的眼光,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吧.万历皇帝对宰辅的认识的过程,其实也适用于普通人.


那天是在地铁上看到有人捧了这本书,出于好奇,就记录下这本书的名字“万历十五年”。关注明史主要是正好在看明朝那些事,而万历皇帝真是明朝有繁荣到衰败的关键人物之一,因此对这本书的兴趣油然而生。
昨天刚到,刚翻了几页,就已吸引我了。推荐喜欢明史的朋友。


我觉得黄仁宇的这本书和《明朝那些事儿》都是适合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初学者,赞一个!!!


黄仁宇的书第一次读,感觉还是比较适合的


黄仁宇先生的大作,很久前就想读了


这本书很不错,增订纪念本有其他版本没有的一些东西,在附录里面。不过,影响不大。


以前就看过这本书,是小本32开的。这次中华书局出了增订纪念版,印刷质量非常好,而且还有插图,这就是保护经典的做法,好书也要提高质量,这样才方便流传。


不解释了,万历十五年,神作


黄仁宇老先生的书向来很深刻,插图也配的不错


如果你喜爱历史,
这本书是最基本的入门书籍。
从张居正、海瑞等几位知名人物入手,剖析万里十五年间明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明朝如何走向衰败。


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黄仁宇的书。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名著确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这本书也是我读的黄仁宇先生的书里文采最好的!为张居正感到婉惜!


从对道德治国的批判到根据时间、地点、条件对历史的条分缕析,对人治社会的解读、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理解,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全球化的展望,对中国落后是因为农业内陆国的封闭,发达国家的先进是因为商业国的开放文化等等,令我荡气回肠!唯一没点出的是传统中国的潜规则和芸芸屁民的生活状态,结合吴思的书看看就更加明白了。


黄仁宇的经典之作,多品读~


黄仁宇的经典书目,可以


黄仁宇的经典著作了,很好看!


对万历年间产生了兴趣,所以买来阅读,算是比较严谨的资料书,写的不十分生动,但朴实而贴合历史~不错~


依然喜欢黄仁宇的作品


看过此书的出版经历,深为其一开始居然得不到应为的重视,甚至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而感到不平。看来是金子也不一定马上就有发光的机会。初看似乎觉得平平无奇,然而再读,复读后,作者的睿智和深刻犹如涓涓细流般透过细腻的笔触逐渐呈现在面前。就像一杯好茶,倒掉第一遍水后,越品越觉得回味无穷。难怪入选“改革开放20年来20本影响最大的书”,一本值得反复看的经典!


本书写的是万历年间的重大事件,主要以皇帝的各种事件,联系时事的各种事件,按照通俗的语言,让我们很直观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及事件的原因,各个的官员之间的言行,以及心理,还有国家的现状和造成的原因,很是让人一目了然。如果想了解万历年间的事件,这本书是个很好的选择。


讲述了万历十五年一些重要的事,是值得一看的书.


万历十五年,黄先生的名著


万历十五年!大视野看世界!


政治一说,分两方面来讲,一曰人事,一曰制度。人事活,制度死。则活人在制度的框架间辗转,制度则随人事更替。 欲讲一代之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此言诚不虚。想看清中国历代政治,不深谙制度背后,中国人之性格、文化、生活,是万万不行的。以此观之,钱穆先生确为国学大师。大致读来,书中所言政治之事,虽主讲制度,却穿插以人事辅之,以作补充。人事、制度,互为因果,合而为一则为政治。 钱穆先生功底深厚,若细细品完全书加以自己的理解与思想,想必颇有益处吧。


很喜欢黄仁宇,同样贺卫方老师的书都看。


黄仁宇的书,大史观,超赞,不解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