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朱偰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朱偰  

页数:

27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朱偰先生(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盐人。历史学家朱希祖长子。朱偰先生秉学家,精研文史。1923年考入北京预科,1925年入本科学政治,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1932年获经济学哲学博士。归国后,出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等课。1939年10月入国民政府财政部任职。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7月,因曾经批语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定为“右派”。“文革”开始,惨遭迫害,于1968年7月含冤辞世。朱偰笔者一生著述丰赡,在财政、金融、文学、史学、考古诸领域,成就斐然。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图片三百一十七张,这些图片的底片或照片,经过战火、“文革”之后,毁损近半。此次出版,找到有底片或照片的图版约一百六十张。其馀图版,只能以原书扫描,由于原书纸张老化、图片模糊等原因,致使影响部分图片效果,敬乞读者见谅。

作者简介

.

书籍目录

(1)台城柳(2)六朝故垒(3)从景阳楼望台城(4)台城下已塞之城门(5)南齐铜佛(6)狮凤柱顾(一)(7)狮凤柱础(二)(8)宋武帝初宁陵麒麟(9)陈文帝永陵麒麟(10)梁安成康王萧秀墓辟邪(11)梁南录简王萧绩墓辟邪(12)梁吴平忠侯萧晃墓阙(13)淳化镇宋墅后村失名之墓阙(14)梁南康简王萧绩墓阙(15)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全景(16)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碑(17)梁安成康王萧秀墓阙及脾(18)栖霞山西北张家库失名之古墓(19)陈武帝万安那个麒麟(20)晋温峤墓(21)六朝松(22)桃叶渡(23)长乐渡以上六朝(24)小虹桥(25)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公神道碑(26)宋王德基全景(27)幕府山失名之古墓(一)(28)幕府山夫名之古墓(二)(29)幕府山失名之古墓(三)以上唐宋(30)聚宝门(今中华门)岛瞰(31)聚宝门(今中华门)正面(32)聚宝门之一角(33)朝阳门鸟瞰(34)通济门岛瞰(35)金川山(36)神策门(37)石头城(一)(38)石头城(二)(39)南京城东南角(40)午朝门(41)午朝门双阙之遗址(42)午朝门及内五龙桥鸟瞰(43)西安门(44)外五龙桥(45)西华门外之玄津桥(一)(46)明故社稷坛全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PDF格式下载



图片很齐全,可以按图索骥寻找南京被人遗忘的历史,最好还要参考《金陵古迹图考》。两书均出自朱偰先生,曾经极力劝阻南京50年代拆除城墙,在《南京城墙史话》中提到,十分敬佩朱偰先生所为及远见。


秋暮立读民国贤学朱偰之"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书内门垣残苍、碑墓漶漫,加之作者亲往存照、殷切旁白,不禁有六朝风流,雨打风吹之怆凉感慨,期间更睹之中山门、午朝门、五龙桥等,余尝登之抚之,更生今昔之感,余间故事亦历历也。翻之未半,只闻窗外风声大作,如兽吟禽鸣,似与书中景物应也,抬眼窗外蒙蒙夜色,不知身处时地何也!


朱先生作为南京文物局长为南京古籍保护呕心沥血,南京许多文物得以保留至今,可以说朱先生功不可没,可惜许多文物包括朱先生本人还是躲不过文革的浩劫。许多书上的文物只是永远的留在了照片中,有的故地已经无迹可寻,有的也已经物是人非,可叹!可惜!


作者保护文物之心令人动容,这些珍贵照片历经文革浩劫得以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中英文对照的图片介绍看得出老前辈的英文修养相当好,值得珍藏。


在这本书中看看金陵的古迹名胜,遗憾了


这是一本难得的大家之作,朴实、真实地记录了南京这座古城曾经的历史风貌,图文并茂,尽管有些许老旧,但难掩金陵古都的厚重和清丽。值得收藏!


很好,照片拍的很好,是文人的摄影,并且作者自己精通英文,中英对照,都是作者自己的,有时候感觉真是绝妙


让我对南京有了更深的了解。


很有历史感 好书


仙人的学术研究就是严谨啊!


可惜很多地方现在都没有了,过去的每天都成为了历史


适合喜欢看图之人.作为一个在南京长大的人,有些图片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很美!很忧伤!但是价格贵了些!


现在有类似朱先生眼光的学者,很难!


里面照片比较模糊,感觉有点贵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朱偰著,中华书局2006年8月出版。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大力建设新都南京,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文物古迹的破坏。时在中央大学任经济系教授的朱偰先生出于“深惧南都遗迹,湮没无闻,后世之考古者,无从研求”的考虑,用了三年世纪深入进行实地调查,摄得金陵古迹名胜照片二千余张,并精选出317张“辑为图考,以保留历史于万一”。本书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今本由中华书局再版。
  
   本书作者对于南京在中国历史之地位评价尤高:“尝以为中国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北京虽为辽、金以来帝王之都,然史迹不过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远在南北朝以前也。”而在四大古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在本书所辑之照片中,有台城柳、六朝故垒,有中华门、明故宫遗迹、明孝陵以及诸王公大臣墓,有朝天宫、灵谷寺,有莫愁湖、秦淮河、天王府,最后还有中山陵。图片皆配中、英文字说明,中文常引古诗,重写意;英文则平铺直叙,作简介。图片中又有若干航空测量队之高空全景照片,在当时亦属新鲜。“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本书初版至今又历四分之三世纪之光阴,金陵古城更加饱经沧桑,唯有燕子矶外大江水,始终奔腾东流。
  
   (蔡舰 2011年3月21日)


  “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纳兰容若
  没有北京巍峨宏大的明清宫殿群,没有西安动辄横亘千载的地下真容,南京的古都风貌更多是从曾为歌舞场的衰草寒烟之间去追忆往昔的繁华,因而历史的兴废沧桑感于斯城而至极。数百幅黑白相片,取景恰如其分,摄术精湛有加,麒麟、辟邪、神道、墓阙、翁仲、石兽、门、桥、渡、阁,钟山、方山、三山、江天一色,佛像、藻井、供桌、古刹梵音,一个城市的故事就这样用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而作者配之于图片的文字说明尤其耐读,简洁凝练而又极富书卷气,古风存焉。图文并茂,不可多得。
  封面和图一用的“台城柳”这张照片,应摄于30年代,而直到90年代初,从胥塘北岸南望仍然是这幅图画,城垣苍苔依依,景阳豁蒙俨然,只多了座亭亭临风的鸡鸣寺药师塔。只可惜后来土木一兴,依墙盖高楼、填塘作人居,风物不再,感慨长存。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纳兰容若


  你过了河,可以进入耶和华你神所赐你流奶与蜜之地,正如耶和华你列祖之神所应许你的。
  
   ——《申 27:3》
  
  
  
   端午节,表弟的高考,我的旅行。
  
   回想起四年前的那个时候,当我父亲问我高考后如果可能最想去那里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却又是极其天真的说出了耶路撒冷的名字,我说我想去看看那个得益于那片土地却又在被驱逐出那里的民族,那些自以为是最优秀的选民而又饱经了几千年的苦难的人民会在那面哭墙前讲述怎样的故事。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这更多只是一种长远的理想或者说当时的理念,而不是当时的确定目标。但当时我根本没有考虑南京,因为我觉得那是囊中之物,是世界应许给我的城市。
  
   结果就像我的父母最后用江南代替了迦南作为我的旅行地一样,济南代替了南京成为了我读大学的城市。
  
   直到现在我还觉得,这世界欠了我一个南京。
  
   赛珍珠在《大地》里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是土地,土地是中国人。
  
   她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很多人怀疑他的文学功利和思想认识水平。但她上面的论断,我却不否认我的赞同。毕竟,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是不需要怎样的天才的。谁看不出呢,中国人的性格和命运有多少是来自于这片土地的啊。
  
   而困惑我的是,这样的土地是怎样在养育了我们一代代祖先的同时,又将其毁灭的。她为何在给我们灿烂的文明和享受的同时,又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问题有答案么,在浅薄的我看来,几乎一切线索都指向南京。
  
   自孙吴的兴起,两千年来,这里汇聚了中华光辉岁月的多少的灿烂。
  
   然而,唯独缺了唐宋。这多少有点可笑,是啊,唯独缺了这两个时代。如果唐宋建都于此,他们还能如此光耀照人吗?这话其实应该反过来问,如果上天假建都于南京的王朝以时日,他们会创造堪比唐宋的文明吗?这里缺少的不是才气,而是时间。南京就像那些夭折的天才,在短暂的生命中就显现了出世所稀有的才华,在平庸是常态是罪恶的世界上,这份才华本可以给出一切,然而最终决定了一切的却仍是短暂。时间才是所有,而他们却没有。
  
   如果伽罗华活到50岁,现代的数学会是什么样?如果商博良85岁再死呢?象形文字还会像今天这样让人费解吗?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给了南京太多机会,他都没有能够证明自己。
  
   侯景之乱、杨坚灭陈、太平天国和南京屠杀这样的人间惨剧是我们记住这个城市的另一原因。遍看华夏,可以说没有第二个城市,能说自己经历过南京这样的苦难。当然,这不是什么殊荣。南京的阴气,从小就听人提起过。
  
   一切的极端,极端的一切都在这里。
  
   所以说,之前令我困惑的问题如果有答案的话,答案也就在这里。
  
   去莫愁湖的那天,正巧下着雨。烟雨莫愁,据传是金陵四十八景之首。
  
   依在湖边小亭的栏槛上,细雨落在脸上,抚摸我的是徐徐的风。
  
   这是何等的惬意,我几乎希望时间就此停止,生命的唯一感受似乎就是舒适与倦怠。
  
   这时我似乎就这个深刻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浅薄的答案,这是忘忧之乡,来到这里的人们,把宏图大志和满腔热血都抛弃了吧,在这里你需要的只是尽享生活之美。
  
   唯一可惜的是,金陵不是整个世界。外面的世界在为生存和欲望不惜抛弃哪怕是最后一丝怜悯和品格。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资治通鉴》不是说了吗?侯景的部下告诉他说,梁帝国已经四十五年没有遭受过战火的折磨,都城建康里的人都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了。
  
   这难道就是答案吗?
  
   答案决不会如此简单,气候的变迁,制度的吊诡,家族的抗衡,边境的忧患。要得到关于这个民族的任何回答,都要考虑太多的问题。而浅薄无知的我,没有这个能力。
  
   我给不出任何完整而深刻地解释,但我觉得当我在莫愁湖边的时候,我的感受是何等的直接而真实,我毫不怀疑这感受穿越时空使我与祖先们紧紧相连。
  
   于是侯景直扑国都,帝国的军队都在北线,南京里已经没有可以与叛军抗衡的部队了。当梁太子下令烧毁填满书籍的楼阁时,他是怎样的心境?南京创造了灿烂,再亲手毁灭她吗?
  
   当然,毕竟罪魁是外面来的敌人。但这个城市就没有什么值得反省的吗?
  
   就像那古老的以色列,那耶和华应许给犹太人的土地,那流着奶与蜜的家园,犹太人在那里繁荣灿烂,也在那里失去了他们创造的所有。他们享受美好时,遗弃了上帝。在他们流浪的世界的每个角落,他们又在呼唤着他的名字。
  
   应许之地命运啊。
  
   我总以为南京就是我们在这广袤世界上应得的角落,这世界应许给这民族的故乡。无奈,我们却总是这故乡的过客。
  
   伤心秦汉,书生长叹。
  
   历史像河流,滋养着我们,洗涤着我们。然而就像希腊大哲所言,每次跨入,已非前河。
  
   今天的我们,毕竟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我们。那片土地却仍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无法离开她,但也许我们能给她一个不同的命运,这个命运也是我们给我们自己的。
  
   对于历史,我们无法可想。他确是沉重的包袱,但谁说有了包袱我们就不能前行?何况这包袱里不仅只有黑暗,还有沉淀了千年的璀璨。
  
   死亡是生命的补偿,艰难是文明的代价。
  
   这世界上没有天堂,无论到哪里,我们的生存依赖的都是智慧、坚强和彼此的怜悯。
  
   那仍是历史和未来应许给我们的土地,在那里我们仍要面对一切,在那里我们只能胸怀博大,在那里我们只有勇敢坚强。
  
  
  
  
  
  
  
   乱写的东西,有人问我为什么给在南京的相册起了这么个名字,我想我欠他一个解释。就像以前我以为上帝欠我一个南京,这次我就算他还我了。希望这个解释我也算还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