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学·中庸

王国轩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王国轩  

页数:

14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经易》比《中庸》影响大,涵盖面广,而《中庸》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王国轩,1939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华书局编审,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古籍整理与哲学史研究知名学者。古籍整理及研究著作有:《李靓集》、《吕坤全集》(与王秀梅合作)、《呻吟语译注》(同上)、《诗经精粹解读》(同上)、《大学中庸译注》、《宋元明清十三经注疏》(合编)、《周礼评述》、《李靓评传》、《范缜》等,以及哲学史、文学史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大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附录 朱熹《大学章句序》中庸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附录 朱熹《中庸章句序》

章节摘录

  第四章  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旧本“《诗》云邦畿千里”至“与国人交止于信”一段,在“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后。“《诗》云瞻彼淇澳”至“此以没世不忘也”一段,在“故君子必诚其意”后。这是引经传和孔子话说明“止于至善”。  从物各有当止之处,到人当有当止之处,再到圣人当止之处,所有当止之处,都应是至善。具体说来,从三个方面指出相互责任关系:即君要仁,要有仁爱之心;而臣相对应的是敬,尊重和严肃;父的品德要求是慈,要有慈爱之心;而儿子对应的是孝,对父母孝顺;民众彼此要讲求信,做到彼此诚信。这些品德都需要学习、自修、振作、发扬、磨砺,通过这些功夫,达到盛德至善的境界,使整个社会各得其所。  《诗》云(1):“邦畿千里(2),惟民所止(3)。”《诗》云(4):“缗蛮黄鸟(5),止于丘隅(6)。”子曰:“于止(7),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8)!”《诗》云(9):“穆穆文王(10),於缉熙敬止(11)!”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1)《诗》云:此指《诗经·商颂,玄鸟》。  (2)邦畿(jī):古代天子都城及其周围的郊区。  (3)止:居住的地方。  (4)《诗》云:此指《诗经·小雅·绵蛮》。  (5)缗( mín)蛮:即绵蛮,鸟鸣声。  (6)止:栖息。丘隅:山丘的一个角落。  (7)于止:对于居住的地方。  (8)可以:何以,为什么。  (9)《诗》云: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10)穆穆:形容文王仪表深沉端庄,道德深远的样子。  (11)於(wū):叹美词。缉:继续。熙:光明。敬止:朱熹解为:“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高尚的文王啊,不断地发扬他的光明美德,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云(1):“瞻彼淇澳(2),菉竹猗猗(3)。有斐君子(4),如切如磋(5),如琢如磨(6)。瑟兮侗兮(7),赫兮喧兮(8)。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9)!”如切如磋者,道学也(10);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倜兮者,恂傈也(11);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释:  (1)《诗》云:此指《诗经,卫风,淇澳》。  (2)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ù):水边。  (3)菉:通“绿”。猗猗( yī):美丽茂盛的样子。  (4)斐:文质彬彬的样子。  (5)如切如磋:如同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一样。  (6)如琢如磨:如同对玉石进行雕琢打磨一样。  (7)瑟兮倜( xiàn)兮:严谨宽大的样子。瑟,严谨。倜,宽大。  (8)赫兮喧兮:光明煊赫的样子。  (9)谊(xuan):忘记。  (11)道:说,言。  (11)恂傈( xúnlì):戒惧的样子。  ……


编辑推荐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一篇,在唐以前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后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重新别为次序,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著名的《补传》。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一种重新阐释,换言之,是从理学角度的新解。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升华为哲学。从此理学不仅接续道统之传,还有了自己的规模和节次。《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经易》比《中庸》影响大,涵盖面广,而《中庸》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学·中庸 PDF格式下载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1.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2.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之道,是人由幼小童年时期进入人类社会活动复杂进程之所应学。知边界而后有定。万物有本末之分,万事有终结和起始。所以任何事有根本与非根本、重要与非重要之分,这是基本规律和基本现象,所以做事要用在刀刃上;任何事有终结和起始,亦是宇宙基本规律和基本现象,生死、盛衰,则可以明视之,亦是说做事也该有始有终,才为做事之道。所先后,即序,序即万物纲常,运转规律,一切先后都是规律,规律即是各种先后的综合,明白任何事的先后,也就顺应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大规律,也就近乎道矣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应为较高境界,在国治之后,人人有明德,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共产社会,即社会的理想状态
治其国:治理国家,当含有经济、政治、军事等治国基本方面
修其身:应指品性、道德、学识、智慧、修养、健康
正其心:大约是心志、追求,宏观的长远的,譬如感“多艰”而后有“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诚其意:大约是念头、初衷、心愿,贴近现实的,譬如深感“民生之多艰”
致其知:应是达到知事知物知理知世,知自然知宇宙
格物:(引自原书的注解)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至此段,联想到自从使用微博以来所看到的一切纷争和辩论,解得一部分困惑,以近次韩方之争为例,思考,在此争之中,其实有非常多的非主角在微博上战斗,可是每次都是如此,争得不亦乐乎,辟谣辟得不亦乐乎,其实大部分人是很有公民意识的人,希望贡献一己之力,在漫长的通往民主的道路上。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常困惑,为什么有时候心愿是好的,却常常起不到预想的作用呢,比如有的人在争论中实在是气不过,顾不上一招一式,怎么痛快怎么来,可是到最后却还是个不痛快,这种不痛快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不会很早结束,因为社会的状况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形态的状况。
又想到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常觉得困惑,我就是,在步入大学之后,逐渐地与社会接触,眉头好像皱得越来越紧,有太多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其实接受是容易的,但有多少人可以说他已懂得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如果可以,他便已了然无惑,可称为圣人。这有些题外话,但是也有些关联。“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事物的根本很乱,没有捋顺,通透,那么事物的末梢治理得清楚明白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由上文知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后文所讲,则为具体思考修身之序。所以我现在大概懂得,大部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都是“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当思考到“欲明明德”,大部分人会思考到制度,即治国之理;不过对于古人来讲,大约继续按此顺序,而现在的人,大约也就到此而止了。未修其身,则知未尽至,性未尽修,理未尽通,那么跳过修其身,齐其家,而欲治国,则常在半途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就好比,手持鞭子,想要击中目标,但是甩出去的时候,手持的地方却没有握稳,反倒把自己扯得歪歪扭扭,不仅击不中目标,而且还会伤及无辜。在舆论的世界里,这种哀鸿遍野的情况大约也并不少见。
尾注:简直不能称之为文章,为读书笔记,兴之所至,信笔而行,作为学习的记录,话语不通之处,敬请谅解。。。


大学之道,就是《礼记 大学》中篇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将它们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为三纲八目。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 所谓明德,是指天所赋予人的、根植于人心中的人类本性,也就是人性。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因而具有普遍性。而“明明德”,就是显明发挥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德性,认识到这种德性,也就是认识到了人性中所具有的天道的本质。更明确的讲,“明德”是天所赋予人的本性,“明明德”是昭显并发挥这种本性的道德实践。(这种观点说明了,《大学》的确体现了持“性善论”的子思、孟子一派的观点。) 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亲民”。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施之于广大的生活世界,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拿我们NGO志愿者来做一个比方。大家之所以来到这个家园中奉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就是本自于内心中的“明德”,希望将自己的爱心、社会责任感释放出来,推己及人,让老百姓都能体认到这种奉献而去参与到这种实践中去,这就是“亲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施之于最广大的空间,就是“止于至善”了。至善的确不容易达到,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努力,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不可多得的经典呀!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和中庸的思想一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尽管打倒孔家店,拒读经典等等的风潮,把他们归类到奴性文学,死文学。但是我觉得他还是有现实的意义的。中庸,不变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在很多的事情上,采取中庸莫不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批判中庸,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极意义。诚然,作为人生准则,它是片面的,但是作为为人处事的方法,它又是合理的真实的。大学里的三纲八条目,其实也是很不错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到现在看来,我也觉得是极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王国维说过,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儒家善的精神,是无错的


真的是很经典的一本书无论是从印刷纸质翻译上来说都是很不错的而且价格比较便宜下篇我谈谈对中庸和大学的理解也就是我为什么买这本书的原因“中庸”概念在孔子以前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中庸”二字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恐怕是最高尚了,但民间缺少此德已经很久了。关于中庸的丰富思想在子思编写的《中庸》一书中有详尽的阐述。不偏向一端的称之为“中”,坚持不变的叫做“庸”。子程子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就因为“中”是正道,所以不偏。“过”与“不及”都是偏的。“庸者,天下之定理。”因为庸是天下之定理,所以是不变的、不易的,不易的东西是长久在人间的,长久的东西又是“平常的”,所以庸是平常的。中庸是天下的正道,天下的定理,所以孔子认为它是高尚的道德,也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中庸》记载,子路曾向孔子请教“强”,孔子反问他是问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抑或是他自己认为的“强”。孔子说:“用宽宥与顺和来教诲人,遭到无由的侮辱而能忍让包容,安之若素,这就是南方的'强’,是君子之道;披着铠甲,拿着武器,即使奋战到死也无怨无悔,这就是北方的'强’,是勇武者之道。君子能与人和平融洽的相处,而不是随波逐流,这叫做'强’;中庸而不偏不倚,这叫做'强’”。可见,血气之勇并不是真正的'强’,能包容万事万物而出污泥不染,才是真正的'强’。孔子提醒君子要把握中庸思想,抑止血气之刚勇,培养包容万物的气度。圣人舜执政时能征询别人的意见,即使是浅白的话,也要仔细揣摩对方的意思;同时又能把别人的错误与过失隐藏起来,表扬对方正确的意见;最后将众人不同的意见中和起来,执其两端而取其中,然后施行下去。所以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慧啊!”中庸之道,不但是执政者所需的智慧,也是不同阶层每个人做人所需的智慧,其实对修炼者也是有助益的。大学中确实教我们如何做人的大智慧,人生就是做人,你说是不?


首先说说书本表面上的质量。出版社是以出版古文类书籍闻名的“中华书局”,排版很有古典气息,纸质也好。每章有全章的介绍,每节分为古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就像高中的教科书一样。然后是内容。我认为读好大学中庸是理解儒家思想很重要的基础。这里面有很多修身养性,甚至人情世故,治国等等的道理,可以说是千年文化的结晶。值得有取舍地吸取。


《大学》作为一本讲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著作,流传至今,想到现在流行的英语热潮,许多学生以自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自豪,但是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责任去继承前人的智慧结晶,其次,相比英语,国学更加侧重于培养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像书中所说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什么是民族自尊心的根源?传统,这是惟一的回答。

千年的儒家思想,《大学》《中庸》是真正的精华。

注重每一个人的修身,提倡“适度”,而不是“和稀泥”;读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奋进之句,才能体会到儒家的昂扬。

虽然我们没法完全理解,多读多背,潜移默化,一定能够受益匪浅。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这些要求,做到了,都是个伟人了。

反复反复,知道有《大学》,而又有多少人读完,读懂。当下的人们就应该好好读一下....


大学 中庸 的确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虽然某些地方需要辩证的接受 但不失为一本修身齐家的好书


大学和中庸是宋代朱熹确定的“四书”之二,推荐大家一读。


正文经典,
充分讲述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解释清晰,可谓范本。
33章 字字珠玉啊!!


大学和中庸的确可以算得上是国学中的经典,对于为人处事,特别是在中国是可以起到深入里子的作用的,其中的警局相信大家都熟悉了,但是看过全篇后会对很多事情有重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本身的篇章结构,当然这个针对特别对国学感兴趣的,自然也是有好处的。印刷不错,翻译还行,只是和注释有些重复。


古色古香的封面和内页,看起来很有古典韵味。书中正文后面有简单的注视和译文。《大学》《中庸》后面分别附录朱熹的《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这也算是另一种知识的积累吧。总体来说很好!


我真正开始读《大学.中庸》是在我二十岁的时候,那时候只当作是传统文化来看待,本着剜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背诵,之后才慢慢感受到它对我人生以及看待问题,解决烦恼的影响,不再认为古人是死读四书,枉背五经,真正感受古人的智慧!体味传统的经典!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


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本书物超所值,内容翔实,讲解精堪,这是不可多得而又必读的一本好书,一本在手,爱不释手……!


《大学》是方法,《中庸》是理论,编者用意很好。《大学》中朱夫子的话语似乎应该标注出来。


中国的经典文化,很多现代人都不懂,连很多大学教授都是“有知识,没文化。”何况一般大众。很多大道理,千年以前的先辈都已总结好了,中国人应该好好学习与传承。中庸是我的做人准则,我个人很推崇中庸思想。这本书虽薄,但质量不错,值得大家阅读并收藏。


总觉得有点悲哀 书很不错,有解释,印刷质量也好.
哎,垃圾书挺贵,这种书却便宜 ,强烈建议以后开国学课启蒙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然后就是 论语 大学 孟子 中庸


很早就知道大学中庸乃国学精华,但知道现在才买了原本来看。作为华夏儿女,读读本国的经典作品,对我国的文化、历史、人文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实存在一部分的人认为,中庸之道只是和稀泥,当和事佬而已,我却觉得中庸的精粹在于不偏激。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所总结的真是无法用言语去描述


很喜欢《大学》、《中庸》这两篇。书本还是不错的。


大学中庸书是不必说了,华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的,这本书的质量也是相当好的,印刷很是精美,看起来很舒服,纸张的颜色对眼睛很好,满意


收到货后发现,这本书太薄了,不应该要这么贵的价钱,不过作为一个想初步了解大学中庸这两本书的人,还是足够了,如果想进一步加深了解的话,还是买比较专业的吧


很好很经典,不论是内容还是封面。
解释与说明不错,中庸果然还是要比大学难读一些~


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 很好,值得一看,


读过论语了,在读大学中庸,收获很大,中华经典值得一看,而且价格也便宜


《大学》和《中庸》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科举考试用书,它们已经成为承载中国传统人文修养的精华,其中的一言一行,在现代人看来,依然具有实际意义。人,作为社会的产物,不是孤立的存在者,人时刻与他人发生着关系,处理这些关系,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现代社会的大势所趋。每一个成功者 他将必是个阅读者。


读过大学却未看过大学中庸,真的有点说不过去,恶补下文化底蕴


大学中庸为人之道,读后感悟多多,受益匪浅。


还在读。纸张、排版都深得我心,稍微生僻的字都有注音,解释非常详细。个人感觉大学比中庸有价值。


这本“大学·中庸”合集装帧包装都不错 关键是内容很纯正 中华书局编辑出版 支持~


《大学》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尤其是个人修养方面是个“根本”,尤其又是在东方文化下


《大学》《中庸》的价值不多说了,版本很好,感觉古色古香,阅读起来感觉舒坦。


中庸,大学的主旨都说的挺好


早就听说大学中庸,拿到后迫不及待进行了阅读,果然是经典书籍。书的印刷质量也好,值得经常阅读。


四书五经都是经典 读论语孟子多 大学中庸也很值得拜读


中华书局这本《大学中庸》编的非常的好,排版、质量、包装都不错,更重要的是内容饱满。


大学·中庸两本书放在一起,划算啊


大学中庸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很值得一读。


大学中庸属于中国的基本传世之书,慢慢看,慢慢品,去掉浮躁,保留长存之道。


大学,中庸,不错,值得细细品味!


这套书我买了好几本,读了《黄帝内经》、《人物志》和《中庸大学》,感到书的最大特点是简洁清晰,不像有的书加好多补充内容,非常值得学习。


最近对于国学很感兴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都在看,看完后有了大概的了解,不是很有意思,但也硬着头皮看完了,书的质量还行


大学 中庸 ,还是值得一看的。原文,配注释,,容易理解。


中庸、大学必读


上次买了一本大学中庸,价格是这本书的3倍,但是远没有这本书编排的好。这本书孩子非常喜欢,而且很适合孩子阅读!


大学中庸,绝不是和稀泥。值得学习。


一直没有完整的读过大学中庸,这次拿到书后,第一时间就朗读了一遍,真的挺好。纸张的质量也挺好的!


我挺喜欢中华书局这一套书的。质量很不错的,纸质也很好,滑顺
大学中庸看看吧


大学中庸的意义毋庸置疑,本书无论在翻译注解方面都实在让我满意的无话可说


儿子背了大学和中庸已经一段时间了,有时候,也会问一些字句的意思,我自己也不懂,于是就想着买本有注解的,这本正好合用,儿子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心里很开心。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该读读,仔细看看,品味!


一直没看过《大学》《中庸》,在当当买《论语》的时候一并买了,让儿子从小学习咱们传统华夏文化。推荐!


买过其他版本的中庸、大学,还是决定把这一套里的买过来收藏。
这套书废话少,不像有的书,评价、故事一堆,简直是凑页数。


看了论语后对大学中庸的理解就会更近一层,推荐先看论语


大学、中庸均是全本,质量不错。没有错字,不像有一批蓝色封面的某些出版社印刷的尽是错字,可以收藏。横排简体。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是对易经阴阳变化的继承 绝非俗人所理解的中庸


最近突然喜欢上读四书五经,先把四书买了。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首先,喜欢中华书局的书···
然后,四书中最喜欢的就是《中庸》了,源于初中历史老师的一课,他说,中国人的为人之道,就是中庸了···
读古文。还是喜欢自己品味,不管是否能懂,却不会被他人思想所左右···所以对这本注译不是很多的书很是喜欢···


中庸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那就是展现人的天性。使其得以自然发展。


中庸·
简而行,立为人。


大学部分读完了,中庸正在读....受益匪浅.


都天天讲国学,实际上要从基础入门开始。建议购买,否则,这不知“中庸”之定义。难以想象中国人丢失了国学的尴尬情形。


中庸,不仅适合学者读,还是中国年轻人的导航标。书包装很好,值得拥有


中国人的中庸


喜欢中庸


学习中庸思想


中华的国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中的闪亮的一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受益匪浅~!


儒家经典著作,基本能涵盖了儒家思想精华。读书容易,修身困难。“学而时习之”才是重要的。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名族的瑰宝,渊源流长两千年,不能盲目地认为它是封建迷信。应该继承发扬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振兴国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很好的一部书,有益于修身立德


注释: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学问。


本来这两部书的字数就比较少,放一起也没多少。不过,中华书局的这套书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我买了不少。不过,按照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中所说的,这种版本的《大学》并不是原貌的《大学》。不过,这种版本是从朱熹到现在以来一直流传的版本。大家都看这个,那就看这个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非常不错的一本人,赞


绝对经典,翻译合适,解释入理。最大的优点是在每章之前,点出朱熹章句与原版的异同,让你可以根据两者得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很好!并不过分引发,以致言多必失让人反感。


大学作为四书中的一本早已被人所熟知,它的首章令人印象深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很好的告诉我们做人的三要素,首先要做好自己,接着才能推己及人,最后是使自己在这个大千世界能不被外界所引诱。


古典文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典型的中过古典哲学。


四书五经 必读! 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


注释的挺好,参看朱熹的大学章句和中用章句更有益


现代社会很物欲!修身齐家的人越来越少,很多贪官、进监狱的人,其实都是没考虑清楚:什么最重要?其实不是事业发展多大,而是如何避免少犯错误,就会取得幸福!现代社会的竞争,其实还了很多人,害得他们失去了根本,,,,


很修身的书,呵呵,自己很需要,而且传统经典的语句每一句都内容很充实,都可以让人去好好思考,而不像现在的很多快餐书,都没多少的实际内容,希望多读传统,多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去修养自己


这本书很好,一是这本书讲的做人道理对一个人修身很有好处;二是注解通俗易懂,使读者受益匪浅


国学的必备读物,儒家文化的精华。修身做人原则至今仍然很有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几句话就高度概括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人来说守着管理的“秘籍”去西方求经,还不知所然,我建议所有的人都能读一读《大学》。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华夏族这么看重这几本。《大学》是相对于《小学》儿说的。
中国的历史其实只有一百年。这片土地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叫“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呢?有人说是古人说他们居于世界最中央!这样子的说法简直是侮辱中国人的智商,你说几千年前,,国人不晓得地理,那辛亥革命后还不知道吗?共和国建立时候还不知道吗?现在还不晓得吗?
所谓中国就是信奉“中庸之道”的国度!


现在的大学已不同于古代文明中的大学,大学生作为有为一代,反而时刻处于被社会批判的位置,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物质腐蚀或精神堕落?当然,此时的大学非彼时的大学,学点古代遗留的经典,或者读点老祖宗的东西,未尝不可。相反的是,可以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


儒家经典不但要读还要背诵,越读越有味。7岁的儿子会背诵《大学》了,只有现在的孩子才有这样的条件。孩子要读,家长更要多读读!


读了大学的人没有读《大学》买回来看想改变哈性情,中庸之道


大学之道,才是现在的所谓大学的正道,中庸之道,乃是现在的人的正道。


多明白一些道理,社会就能变得更好!
小到修身,书中传达的理念足以让每一个人享用不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的校训。。。中华书局出版的书都是经典必备之佳品~~~买了一个系列中喜欢的几本~开心,认真拜读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位谦谦君子有道德修养的大儒。。呵呵,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