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鬼谷子
2007-4
中华书局
曹胜高等
329
无
《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作。《汉书·艺文志》并不载此书,而是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说:“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说托言太公的书有些是后世人所为。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名望,吕氏,字子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初事商王纣,去隐北海,后归周,为文王师,号太公望。武王嗣位,以为司马,号师尚父。既克商,封于齐,以侯爵就国。 《汉书·艺文志》说《太公》有《谋》、《言》、《兵》三种。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正》里说:“《汉志》……无《六韬》之名。盖《汉志》著录之例,只以著书之人题其书,而不别著书名,……况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自更不暇见于著录矣。……班云近世,则增加之文,或出于西汉。其间有避正殿之语,将军之号,固不足怪。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等,皆兵八十五篇中之子目。”皆认为后世所传《六韬》在《太公·兵》八十五篇中。此说较为辩证。西汉刘向曾校订诸子略,其《说苑》引文,就有与《六韬》相合者,如卷七《政理》十五:“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而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同于今本《六韬·文韬·国务》,此外,另卷一《说苑·君道》部分章节与《六韬·文韬·举贤》略同,所以,可以认为今传的《六韬》,曾杂于《太公》中传世。《淮南子·精神训》中说:“通许由之意,《金滕》、《豹韬》废矣。”可见西汉时期,《六韬》篇目在民间流传。三国谢承的《后汉书》中也说:“(许)淑字伯进,善颂太公《六韬》。”《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五引东汉许慎《六韬注》,说明东汉时《六韬》已独立成书。《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一引《拾遗记》:“魏任城王彰,武帝子也。少而刚毅,学阴阳纬侯之术,诵《六韬》、《洪 范》之书数千言,武帝谋伐吴,问彰,取其利师之 诀。”到三国时期,《六韬》已广泛流传。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儒家类”又有《周史六瞍》六篇。这本书流传很 早,《庄子·徐无鬼》:“横说之以《诗》、《书》、《礼》、《乐》,纵说之则以《金板》、《六■》。”班固自 注曰:“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 焉。”有人认为其与今本《六韬》相同,如颜师古就说:“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瞍字与韬同也。”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下》引司马彪、崔撰言:“《金板》、《六■》,皆周书篇名。或日秘谶也。本又作《六韬》,为《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以为《六■》即《六韬》。然据班固注,无论成于六国或显王,则此《六■》与太公书自有区别,内容当近儒,故有人认为孔子曾问,这与《太公》近于“道”的论述是很容易区分的。 由于《汉书·艺文志》没有明载《六韬》,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张萱《疑耀》、黄震《黄氏日钞》、清姚鼐《读〈司马法>》、崔述《丰镐考信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皆将之定为“伪书”。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其残存内容与今本的《文韬》、《武韬》、《龙韬》等大多相合。该墓葬为西汉前期,不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且不避汉初皇帝名讳,乃西汉前抄录。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发现定名为《太公》之简,有篇题十三,《治乱之要》等三篇见于今传本,另六篇见于传本,未见篇题;另有记“武王问”、“太公日”的简文,也证明《六韬》的内容在西汉初确实存在。 自北宋定《武经》,《六韬》便被确定为六十篇。然根据《艺文类聚》、《北堂书钞》、《文选》注《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等中出现的逸文,可知今本《六韬》散佚了很多文字。 《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的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必信,《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和阵型,《豹韬》论战术使用,《犬韬》论指挥训练。自西汉以后,逐渐受到重视。如刘备曾临终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问,把《六韬》列入到《武经七书》中,成为武试必读的书,因而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今本《六韬》,主要有如下的版本系统:一、竹简本,即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者和河北定县汉墓出土者;二、唐写本,敦煌唐写卷子本《六韬》,残存二十个篇目,二百零一行,藏于法国巴黎国会图书馆。三、《群书治要》本,未有《豹韬》,不分子目。四、《武经七书》本,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印,此最为完整。五、辑佚本,如孙同元《六韬逸文》等。本书以《武经七书》本为底本,参校他书注译而成。 根据西汉司马迁的记载,鬼谷子是一位隐士,苏秦、张仪曾跟随他学习。《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也说张仪“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扬雄《法言·渊骞篇》也说:“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论衡·明雩篇》:“苏秦、张仪悲说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裴驷《史记集解》:“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司马贞《史记索隐》:“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乐壹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综合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鬼谷子,姓名里族不详,春秋时人。因隐居于鬼谷,故号鬼谷先生。苏秦、张仪师之,有“捭阖”之术十三章,又有阴符七术,为纵横家之鼻祖。 《鬼谷子》一书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另有“《鬼谷先生占气》一卷”。唐代柳宗元就开始怀疑《鬼谷子》,他在《辨鬼谷子》中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墼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明代宋濂在《诸子辨》中又说:“《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无姓名里居,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或日王俐(或云王诩)者,妄也。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捭》、《阖》之术十三章,又受《转圆》、《■箧》及《本经》、《持枢》、《中经》三篇。《转圆》、《■箧》今亡。梁陶宏景注。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大抵其书皆捭阖、钩箝、揣摩之术。”清人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以为伪书。 然而清末俞樾的《鬼谷子真伪考》列出《鬼谷子》流行于西汉之前的证据:一则刘向曾经引用,二则《淮南子》中“‘忤合’之言四五见”,三则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引用,四则扬雄《法言》提及鬼谷及其学术,五则《汉书·杜业传赞》引用《鬼谷子》词语,因而认为《鬼谷子》不见著录,非不存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故日‘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史记索隐》:“‘故日圣人不朽’至‘因者君之纲’,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日’也。”司马迁不标出处,而今本《鬼谷子》存之,说明汉初已经成书。而且刘向《说苑·善说》引《鬼谷子》:“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国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是论今本不存,若魏晋人造假,何以知司马迁引《鬼谷子》之文,而不录刘向的引文?可见鬼谷子在两汉间已经流传。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指导思想与后世流传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而常受人诋毁。今天阅读,仍要仔细辨析其中的阴谋诡道,不可太过。然而在战国时期,这些纵横游说之术是很实用的。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佩六国相印,以合纵之术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张仪能将六国合纵一一瓦解,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不朽功劳。或许他们正受益于鬼谷子的教诲,悟到了游说之术的精髓。 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楗》、《抵■》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阐述了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方法,很适用于当前的竞争环境。另有《转丸》、《■乱》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说的是如何修炼自身,养神蓄锐,是前面游说之术的基础,如《本经阴符七篇》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自《隋书·经籍志》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通考·经籍志》皆著录。其版本主要有正统道藏本、子汇本、十二子本、百家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本等。 本书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注。 曹胜高 安娜 2007年2月
《六韬·鬼谷子》为其中之一。《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作,采用文王与姜太公问答的形式。《六韬》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发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信罚必,《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尤其是汇综了先秦兵学的诸多精华,内容丰富。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和阵型,《豹韬》论战术使用,《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自西汉以后,逐渐受到重视。如刘备曾临终要求刘禅读《六韬》,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始,《武经七书》成为武试必读的书,对中国兵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键》、《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等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说的是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颇适用于竞争环境。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其中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曹胜高,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学研究。
六韬 文韬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武韬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龙韬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 励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虎韬 军用 三阵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道 略地 火战 垒虚 ……鬼谷子
本篇阐明了治国要略在于爱民,使民可获利,使民有所成,使民可生 存,使民有所得,使民有所乐,使民有所喜,要避免伤害百姓、杀戮百姓 、侵夺百姓、奴役百姓、激怒百姓等行为,对待百姓应该有“如父母之爱 子。如兄之爱弟”。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译文:文王问太公说:“希望听您讲述治国的要务。如何才能 让君 主受到尊敬,使人民安定呢?” 太公说:“爱民罢了。”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 喜而勿怒。” 译文: 文王说:“如何爱民呢?”太公说:“使人民获得利益而不是 损害他们,使人民有所 成就而不是导致他们失败,使人民能够生存而不 是杀害他们,给予人民而不是随意夺占,使人民快乐而不是让他们受苦, 使人民高兴而不是让他们愤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误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 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①,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 夫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 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②,如兄之爱 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 物。此爱民之道也。 注释:①宫室台榭:指当时豪华的宫廷台阁。台,土筑的高台,高 坛。榭,台上的房子。②驭:控制,统治。 译文:文王说:“冒昧地请您解释一下缘故。” 太公说:“使百姓不失去本务就是给予他们利益了,使农耕不误天时 就是促成他们生产了,不惩罚没有罪的人就是保障他们生命了,减轻税赋 就是给予他们财物了,少营造宫室楼台就是使他们安乐了,官吏清廉不苛 刻扰民就是使他们高兴了。如果使百姓失去了本务那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 益,使农民耕种误了农时那就是毁坏了他们的生产,惩罚没有罪的人那就 是对他们进行残害,加重赋税那就是掠夺他们的财物,多营造宫室楼台那 就是使人民疲惫增加他们的痛苦,官吏腐败苛刻扰民那必然会激怒百姓。 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治理百姓就好似父母爱护子女一样,像兄长爱护 弟妹一样。遇见饥寒交迫的人要为他担忧,遇见劳累辛苦的人要为他们悲 怜。赏罚百姓就要像加在自己身上一样,对人民征收赋税就要像索取自己 的财物一样。这就是爱民之道。”P13-P15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①。三 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②,始于古之 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③,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 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 ,其偏成者也④;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 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⑤。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 ,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 ,而百度一数也。 注释:①仪:标准。②拥:拥塞,闭塞。③司南之车:即指南车,车 上装有磁石,车有小人常指南方。④偏成者也:原文作偏害,俞樾《诸子 平议·补录》以为当作“偏成”,可从。⑤分:分裂。 译文: 凡是给人家出谋划策都有一定的规律,必须探求事情的原委, 以推究实情。要想详尽地探求对方实情,就需确立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 就是上智、中才、下愚。三条标准互相参验运用,就能生出奇谋。奇谋顺 从事理,没有阻塞,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依循。所以,郑国人人山采玉时, 都要驾着指南车去,为的是不迷失方向。那么考量才干,测定能力,揣摩 实情,也就是行动的“指南车”。所以情投意合的人一起谋事,是因为大 家都可以成功;欲望相同的人不一起谋事,是因为只有一部分可以成功; 凡是恶习相同的人一起谋事,是因为大家共同受害;凡是恶习相同的人不 一起谋事,是因为一部分人受到损害。所以双方有利就相互亲近,双方损 害就相互疏远,正是这个规律在发挥作用。所以要用这个区分同异,同类 事物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墙壁都是由于有裂隙才塌倒,树木是由于有疖 疤才毁坏。这就是墙和树木分界之处。所以,变化产生事端,事端引出谋 略,谋略需要计划,计划需要议论,议论导致辩说,辩说就有采纳。采纳 就生摈弃,于是就形成制度,用来制约事端。如此看来,万事万物的变化 都有相同的道理,各种制度也都有一定的规则。P292-293
无
鬼谷子:本名王诩,战国时期卫国人。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鬼谷子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张仪两个叱吒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其著作有《鬼谷子》又叫做《捭阖策》、《本经阴符七术》言练气养神之法。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那么之所以被称为是祖师爷,依据是鬼谷子的卜卦中有游魂卦和归魂卦,这两个卦就是专门跟鬼交流,来验证事情未来发展正确与否。
六韬 确实不错,如罚上,赏下;大智不智;等等。佩服古人的智慧。
鬼谷子 是语言上的一些策略。
以上还是有启发
六韬·鬼谷子/中华经典藏书很好的书 ,可以搜藏
原来从《封神演义》知道了姜子牙,看了六韬,才知道他的学识。六韬*鬼谷子, 治世必读。
如果鬼谷子单独为一个本就更好了,里面的原文注解翻译的排版风格很好,对六韬没研究过。鬼谷子与孙子兵法是我的最爱。
六韬真的很不错,鬼谷子看不太懂
长见识了,以前只听说过六韬,终于可以拜读一下了。国务一词,居然出自六韬,看来我们真的是很好的沿用了先人的文化。
六韬部分是具体事情,日常百姓了解而已。用处不大。
《六韬》《鬼谷》有点难懂,慢慢研读。
1.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说明:圣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2.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说明:先要沉静下来,观察格局形势。
3.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说明:开还是阖,都是一种交际的手段。
4.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说明:想说就要说的详细,想藏就要藏的隐秘,最关键是要符合你的策略。
5.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说明:说是为了解情况,不说是因为信任。
6.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
说明:万物变化以捭阖应对。
7.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说明:有几个人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过阴阳呢?
8.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9.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说明:阴阳相求,迎合彼此的需求。
捭阖阴阳,始末开闭,口乃心之门户,人生尺宅方寸之地。通,万物皆无不利。
鬼谷子 纵横家的智慧,真的很值得看!
很不错的书,鬼谷子也应该让小孩子们读。
没什么说的:捭阖第一
一件《鬼谷子》元清化瓷器曾卖到超亿元人民币,“鬼谷子”留给我们的太多了,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
印刷好
关键是内容好
关键是鬼谷子好
好厉害!
鬼谷子的几百个字胜过现在的所以长篇大论
听说鬼谷子挺NB的
老公迷上了鬼谷子,买来送他
鬼谷子语言很直率。很简单并且直率的教你为人为事。
纵横之术。还有太公兵法。
中国古代最神秘的人之一,也是最有才的人之一,纵横家苏秦张仪,军事家孙膑庞涓,日本尊为神的徐福,都是其弟子,足见其智慧之高深。
中华经典藏书之一,是所有喜欢国学学者的所需要看的书之一,一起收藏吧!
中华经典藏书这套书很不错
中华经典藏书,非常好,已经买了好几本,适合全家读。
治国之道
服民之道
兴邦之道
一书足以
虽然有些人鄙视纵横家的功利,但有些道理至今仍经久不衰。
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翻译工作做的及其简单,比起台湾商务印书社出版的相同书目相比,差的真不是一点两点,对于我这样基本功不是特别扎实的人来说,看的很吃力。建议大家换一个版本试试。
建议大家先熟悉原文,再去找一些评论解析的书看,批判性的吸收。这套书就是很好的原文,至于解析要另寻方法。
中华经典,中华书局的书质量不错
花点时间翻了一遍,书的观点,虽不能全部用于今日,但细细品来,还是很有用
智慧结晶需要细细品。文韬武略可以慢慢学。
无法抑制住内心的狂喜,狂亦有道,道亦有道,着道则事事若轻,洒脱一笑。
经典藏书,值得收藏
读经典,兴中华
这本书很有书的味道,而且内容充实、解释也很全面。值得一读。
书拿到手 很满意 质量优 内容更不必说
非常好的书,对于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很高
感觉书已经压藏很久,有点旧,不过不影响阅读和收藏。值得推荐!
内容详实,翻译到位,挺不错的书,强烈大家一看,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
书的质量不错。要耐心的看 慢慢的读
书是好书,只是还没时间去认真去读!
中华书局的书,真的物有所值!
学习一些古人的智慧是必要的!
有人说,古人的智慧比现代人高,我觉得真是这样。
当今的人们因各种欲望和压力而迷失,只有古人才可以用恬静的心态做深邃的思考。
在《一代大商孟洛川》上知道这本书,老公要求订一本。印刷质量不错,古文当然看不懂,但下面都有注解。主要讲兵法的书,但有人却能从里面看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来。
中华书局的书都很正很经典,赞一个!
非常不错的书~丰富知识文化素养,辞藻也很工整,朗朗上口。
用来藏书
版本好,内容好。应该仔细读一读,国学经典!
书不错,上篇文言文,下篇白话文,力求简单明了的表达出顾问的意思。深入研究中。
中华文库经典,值得永远典藏。
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 值得学习
中华经典很值得好好反思和学习
中华经典,好书!
书质量还不错,内容很深需要慢慢体会。
这书是一朋友推荐的,还行吧!内容还是比较精辟的,书质也不错!
觉得书的内容很好,是一本不错的书。
书质好内容也挺好的值回票价
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很好,拿到书有些意外,可能是因为做工吧,书的品质很不错!
中华书局做的这套典藏太好了,内容、设计、装帧都很一流,值得收藏。当当选送的书品质是最好的,比我自己在书店挑选的还好。
很喜欢读经典就是好
国学经典都值得中国人一读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同事看了好几遍了,托我买了一本
纸的质量不错,字迹清晰,原来以为是大甩卖的那种盗版书,到手发现是正版书,方方面面都挺好,买的很值得!
挺好的,这套书都不错,买了好几本了
书挺好的 价格便宜!!!!!!!!!!!!!!
书很好,速度很快 送货给力
一种讲究奇变之书,读后会变得不那么死板,更加的润滑,处事多种方式!
好书。值得收藏。应该好好研读。中华书局的书就是不错。
书很好,送的很快。。。真好!!!
看文言文模棱另可,买本有注释的好懂,总之书不错。
书的包装很好~~用没有磕碰~是新书~
书很好,要是全本就更好了。
别人介绍的书,还没收到。但看介绍应该不错
书很好,先贤的智慧若能的冰山一角,也能受用一生
书很棒:)当当的服务也不错.
书的质量很好,配送也很到位,总之下次如果还需要一定会来...
中华书局的书就是没话说!古人的智慧,值得好好学习
我的书什么时候寄过来阿,我等得花儿也谢了。
我的书为什么还没到,我的订单号是:1401394946。请查明。
刚收到,不错,好好看看看经典国学,看了翟鸿燊的讲座,我想看看中国古代的第一军校
经典古籍,很有意思,正学习中
传统兵家典籍中的经典,装帧也挺好,很喜欢!
于今读来,都觉得有不少可以深思的内容。
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这本书里收录了中华文明的缩影,蕴含了民族智慧的印记、、、、我很喜欢!
中华的悠久文化总也是引人入胜的
这套历史丛书之一让我深刻感到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强兵治国之道,很好,就是古文有点深度,值得细看。
注释十分仔细详尽,内容涵盖十分丰富,值得推荐。
具有纪念珍藏价值,是自己想买的。
读进去,活学活用才有收获
等我有能读懂的境界
值得好好读,古人的智慧现在来看也不过时。
需要静心去读
送朋友的,对方说很超值
国学经典,人生智慧!值得学习,值得推荐
可惜大都是节选的,不利于藏书
对得起价格。包装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