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陈寅恪钱锺书阐释思想研究
2007-4
中华书局
李清良
256
250000
无
本书分别对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的阐释思想进行专门探讨和比较研究。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这三个个案颇具典型意义。从学科专业来看,他们阐释思想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史学、文学这三个学科的阐释思想所曾达到的最高成就。从知识背景来看,他们之中有根本没有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者,不曾走出过国门半步,对于西方学术没有直接了解。从他们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他们强调主体性自觉与弘扬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 本书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基地项目的最终成果。
李清良,男,1970年生,湖南新宁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199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主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学术思相想史。出版过《中国阐释学》、《中国文论思辨思维》等专著。
自序积极健动的本体论阐释学——熊十力阐释思想研究 一、“智慧与知识之辨”与正心救世之学 二、“根柢无易其故,裁断必出于已” 三、本习之辨与理解根据 四、修养工夫与理解方法 五、以“立志”说为中心的态度论 结论作为现代“通人”之学的历史阐释学——陈寅恪阐释思想研究 一、《冯友兰上册审查报告》--陈寅恪阐释思想之纲要 二、类似解析几何的阐释方法论 三、比较研究法与诗史互证法 四、关于“科学方法” 五、“通识君子”:陈寅恪心目中的理想读者 六、阐释工具之通解与阐释视野之通达 七、鉴别材料之通识与阐释方法会通 八、阐释目的之通贯与阐释态度之圆通 九、阐释学即是“通人”之学 十、作为学术理想的“新宋学” 十一、陈寅恪阐释思想的应用维度与时代关系 结论圆融辩证的文学阐释学——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 一、圆融的辩证法 二、阐释对象论 三、“阐释循环”论 四、阐释学与修辞学及心理学 五、趣味、经验、偏见与识量 六、钱锤之阐释思想与西方阐释学 结论熊十力陈寅恪阐释思想之比较 一、“吾之言学,夙主会通” 二、“通人”之学与现代观念 三、“新宋学”与学术理想 四、学风士习与国族前途 结论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之比较 一、“通人”与“通识” 二、阐释态度与阐释方法 三、关于“诗史互证” 结论熊十力钱钟书阐释思想之比较 一、心同理同 二、会通之学与辩证法 三、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 四、学风士习的批评与提供 结论主要引用书目
无
在看,写的挺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