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外历史年表

翦伯赞主编,齐思和、刘启戈、聂崇岐合编,张传玺,校订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翦伯赞主编,齐思和、刘启戈、聂崇岐合编,张传玺,校订  

页数:

70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历史年表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必要的工具书,特别是我国历史悠久,年代遐长,史籍浩繁,事迹错杂,更需要把头绪纷纭的历史事件,提纲摘要,编次年月以备检阅。 恩格斯告诉我们:“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离开时间的存在是和离开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历史过程就是“被各种事实所真正充实了的时间”。历史年表就是把在时间上并行发生的或相续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按照它们发生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这样的排列将有助于学习历史的人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从而帮助人们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寻找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年表的编制在中国出现最早,早在周代就有记载古代帝王年代的牒记。到了汉代,司马迁创造出比较完整的历史年表的体制,以后历代的史学家,都有年表的撰著。自宋以后,年表之类的著作更加发展。到了清代,年表的制作便以史学的附庸,蔚为大观。惟过去学者所编的年表,由于时代性和阶级性的限制,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大适用了。 为了满足史学界的迫切需要,我们分工合作编成了这部“中外历史年表”。上起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下迄1918年。在本书中我们是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把几千年来中国的和外国的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按照年代的顺序,简明地加以编纂。对于历史事件的选录,我们是注意了下列的事项:(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2)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和重要法令的颁行,(3)敌对阶级间的矛盾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4)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5)国际间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6)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916年,翦伯赞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26年回国后,南下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大革命失败后,在历史学家吕振羽等人影响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先后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等论文,与吕振羽合著了《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和侵略我国的滔天罪行。1937年5月,翦伯赞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理论宣传和史学研究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历史哲学教程》,宣传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史纲》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我国自战国至秦汉社会性质的转变,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从50年代初开始,翦伯赞即致力于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了两千多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并亲自主编了其中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两个专题。还与范文澜、胡华等人合著出版《中国历史概要》一书.从1961年春开始,他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同时,他还先后发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和《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论文,批评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翦伯赞治学严谨,著作宏富,至今仍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他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运用马列理论研究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功献卓著。特别是在中国古史分期的研究上,主张的西周封建论,独树一旗。虽然已受到黄现璠,张广志等学者的有力挑战,完全否定。但其影响力不可抹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翦伯赞被划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1968年12月18日夜,与夫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含冤去世。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为他平反昭雪。


编辑推荐

《中外历史年表(校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外历史年表 PDF格式下载



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历史爱好者必备的工具书,中华书局出版的,非常非常好。


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可对照。


中外历史事件收录齐全,好


这本书很详细的对比了中外历史,很不错


中外历史对比资料的不二选择!!


历史研究的工具书


看中国历史,对照国外历史,似乎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东西南北,古往今来,任由驰骋。


老书再版,内容一样的经典,对于我们学习历史有很好的帮助!!!


质量很好,无论是纸质印刷排版还是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但是它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而不是我想想的按历代帝王年号来叙述的


大师的作品, 可惜更新的时间只到1950, 记录的时间只到1918年.


一部史学工具书,参考中


作为爱好者,自认为可作为必要的工具书参考


一本不可缺少个工具书,翦伯赞的水平不容怀疑


寻找了长久的书,非常的好,非常的值得


这本书很好,正版很值!中国和同时代的古希腊等对比.


特别适合学古代史的同学


很有系统性,对了解世界很有帮助哦。


学习用,很实用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全面


同学推荐的,等了整整一年才有货。


使用很方便,也很权威


好 很好 非常好 very good


半折拿到,甚喜。


名家心血值得收藏


装帧精美,内容丰富,非常喜欢


中外历史年表能有效的帮助我们学习历史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将中外历史分开写


现在还是高中生,对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不过书还没到的时候以为的记录古今世界大事纪年表,是我自己弄错啦。里面内容很简洁,用的都是半白话文。 ~\(≧▽≦)/~


很适合普通人的查阅资料。尤其我比较看中的是中西对比,原来学习的时候,就没有把这个部分弄懂,现在一看,一目了然了。整体来说很不错。


这本书如大家所说,看似严谨,其实恰是严谨准确成了弊端。但是确实迄今为止不可多得的无可替代的著作啊。


质量精,装订好,但是引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某些数据时败笔,那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了……


这本书不错,内容很详细


字小了一点,其它的很好.


《中外历史年表》整体上不具有可读性,历史纪年方面,在中国以公元前841年,西方以公元前776年为标志的纪年之前,本书大多书引用《史记》、《尚书》等著作,中国花了千万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被本书一笔抹杀,其纪年方法与高校《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与《世界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存在着年代、人名、地名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容易造成紊乱,不建议考研生使用。在地图学上,又与《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年代和地名上多有不相一致之处。本书在分类上中国和外国相并列,虽可中外并举,但多有不方便,如再添加(主要国家)国别史的纪年,那将非常好!尽管出自著名教授之手,但却多有偏颇之处,至少从古今中外的一致观点出发看,是这样。


  买这本书是冲着作者的名头去的,买回来看了以后觉得真一般,没什么实际的作用(肉疼一下,还挺贵)。


还不错,但是不像想象那样,划分方法不是很清晰。但还算详细


中国的史前部分全部用传说代替,难道国外的部分就不是传说,是事实?历史只要过去就不知道他的真实,中国的传说毕竟也是记载于文字的,对作者处理中国这部分不是很认同。


这本书看了一半,看不懂啊,有点专业了,国外的记录更好一些,国内的上古史部分,没有重点,重点事件不详细,不满意


满怀期待地打开,翻阅了一下,内容大失所望!

首先,内容十分简单,每一年只记录政治变革和战争。而且战争偏多。仿佛历史就是由这些构成的。文化类一概不提。你至少也应该注明哪年谁写了哪本书,谁发明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这些全没有。那也至少注明哪年哪个名人出生和去世吧?也全没有。

其次,观点十分陈旧过时。此书写定于1957年。此后的历史学界的新研究成果基本没有收入。前言说参考了,标题也标“校订本”,其实就是为了再印刷找个理由。实际翻翻里面就知道,根本没有采用新的成果,还是停留于1957年。实际前言也委婉地表达了观点陈腐的意思,所谓“观点稳妥”,大家都是读书人,都明白这什么意思。

第三,中国历史多,外国很少。感觉世界历史就是由中国书写的。基本每一年,写中国的文字占了三分之二还要多,外国全部也不足三分之一。

综合来说,此书基本不具有作为工具书的学术价值。价格还那么贵,感觉很**。


公元前2560年之前的中国历史一概标注“传说时代”,丝毫没有借鉴考古成果。同样是经考古确认的希腊克里特文明倒是赫然在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竟然把五帝全给系年了。黄帝系于前2550年,黄帝之后紧接着的是前2540年两河流域的拉格什——两者前后相隔仅10年,老先生们全给考证清楚了。接下来颛顼系于前2450年;喾前2372年,年份还带零头的,够雷吧?尧前2297年,舜前2179年,禹前2140年。后边也没细看,就前边这些,也够让人受的。书价88元。要在书店,就冲编著着考据历史的这份精确,打对折俺都不要。


可能是跟时代相关


历史工具书


很厚的一本书啊。。


给别人买的,不知道好不好呢^……


这是著名学者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


日常翻阅不错,帮助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对应上


工具书的书


信手拈来,总有收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