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化十一讲

庞朴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庞朴  

页数:

18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史专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庞朴先生在北京大学讲课的讲稿。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阴阳、五行等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观念;生动活泼地展示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看法、新颖创见和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其中太一、杂多、无玄、一分为三、火历等篇更发前人所未发。全书系统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和逻辑,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核心理念做出的最为生动活泼而又通俗易懂的阐释,也是一部充满个性与智慧的早期中国思想史。

作者简介

庞朴,男,1928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等。

书籍目录

前记太一:万物的源头 1.郭店楚墓:2000多年前的学术图书馆 2.郭店竹简:从孔子到孟子的桥梁 3.太一的涵义:神灵、星辰与道 4.太一生水:据说世界是这样生成的杂多:从混沌走向有序 1.《洪范》与《逸周书》中的杂多思想 2.数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3.数类思想中的数 4.六签:上古时代的数字卦 5.《周易》记载的演卦方法阴阳: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 1.早期的阴阳:表示自然现象 2.阴阳成为圣人的权术 3.阴阳:一种辩证的宇宙图式五行:中国文化的基本架构 1.五行之前:五与六竞争至尊地位 2.五行的涵义:元素、能量与德行 3.五行的起源:甲骨文中的“五方” 4.五行的确立:从五材到五行 5.五行的十种排列顺序 6.五行的生克关系 4.五行大系说象:无形无状的想象 1.言意之辩:能否用语言描述事物的本质? 2.象:形与道之间 3.误象为马的历史疑案无玄: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 1.说无:有还是无? 2.谈玄:作为众妙之门的漩涡仁义: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 1.解仁:爱的情感 2.释义:杀的理智 3.儒家处理仁义矛盾的原则:大仁小义中庸: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1.“中”的三层涵义:真、善、美 2.“庸”的三层涵义:用、平常、大常 3.中庸之道的表现形式 4.中庸与乡愿的区别:“反经而已矣”一分为三: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 1.一分为二:正确但不够完善的理论 2.一分为三:对立双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相马:中国古代的认识论 1.认识的三要素:认识能力、认识对象和认识成果 2.认识的三境界:有无之境、无无之境和无有之境 3.心斋:悟性认识的境界 4.自知与知止火历:以大火星为授时标准的一种上古历法 1.何谓火历? 2.火历纪事 3.古籍中散见的其他古代历法:夏历、周历以及“楚武王荆尸”的 千古之谜 4.十二辰中的二子问题 5.火历遗风:龙珠、寒食节、复活节和灶神

章节摘录

1.郭店楚墓:2000多年前的学术图书馆我觉得,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国家。用门第来形容国家,似乎用辞不大恰当。但是我想了半天,找不到更好的说法,所以只好这么讲。一些家庭、家族,可以说是书香门第;而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确实也是世界上写书、藏书、出版书最多的国家。所以我说我们中国是书香门第。中国历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书籍,就是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里出土的竹简。这批竹简是从纪南城北大约9公里处的一个墓葬中挖出来的。那里大概有二百多座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其中的一座在1993年8—10月间连续被盗,所以荆门市博物馆索性组织力量进行抢救性挖掘。正式挖掘从1993年10月18号到24号,持续了大约一周的时间。 墓不大,只有一棺一椁。墓主人显然是个很穷的贵族,或者说,是个很低级的,相当于士的贵族。陪葬品虽然很简单,但是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而且这些竹简全部都是学术类著作。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以前出土的简帛材料中,总有一些非学术类的文献,如:被称为“日书”的月份牌、治病的药方、求神问卜的记录以及其他零零碎碎的文字。但是郭店墓里没有这些东西,所有竹简全都是学术著作。这马上让人觉得,墓主人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是高级知识分子。墓葬出土的文字中没有记录下葬年代。我们根据陪葬物品的形制、花纹等推断,墓主的生活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到前400年之间。在考古学上,有器物排队的断代方法。比如说,出土了一个东西,但是没有文字注明它的年代。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十一讲》系统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和逻辑,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核心理念做出的最为生动活泼而又通俗易懂的阐释,也是一部充满个性与智慧的早期中国思想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化十一讲 PDF格式下载



庞朴先生真是极有悟性的学者。读这本书,不论文字,还是观点,处处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很好!


读过几本庞朴先生的书,每每受益匪浅。在中华传统文化著作中,感觉庞朴先生常有常人未讲之言、之理、之思。


很好的一部书庞朴先生的中国文化论著建议大家多读读


致敬庞朴老先生,中国文化大师


我一口气看完了此书,这本书目前只有11个读友的评论,让人意外。看来,大学不是特别留意或者阅读中国自己留传下来的文化。作者对中国一些大家耳叔能详的文化进行了诠释。全文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能看懂,深入浅出,让我对明白了很多我以前的误解。才知道自已原来是:熟知而不真知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所必备之书


有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值得一读


中国文化十一讲


身为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实为耻。这本书是中国文化基本知识,可用于教学和研究用


浅显地概括介绍中国古典文化,是很好的入门书,对许多古典理论与知识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讲述,愚以为乃大家之风也。


很好的一本书,推荐给研究传统文化的书友。


这本书,薄薄一本,却完全可以奠定庞朴先生国学大师的地位。这才是真的大师,至少也称得上大学者,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假大师。


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 了解学习中国文化是必须的 这本著作是简捷的有效途径


增长知识,补充中国文化的知识。


早闻庞朴大名,书已经到手,一定细细拜读。


庞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为这些观点和思想寻找证据。虽然如他自己所说,一辈子做的事范围很窄,然而能有几个人一辈子能根据自己的深入研究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呢?


老师上课,讲的全是这个上面的,第一节课的太一,就让我奔溃啦。所以必须读读此书!取经


观点极新颖,作者独到的见解,闻所未闻,读来让人大开眼界


比以前看过的第一刷强。
就是书中第一页印斜了,排版和纸张胜过第一版。

书的内容,当然很好了,适合了解中华文明及发展变化历史。


书很全面的讲了几个问题,以前都没听说过,非常值得看


视角很独特很受用


好书,值得收藏,值得拥有。好书,历史不应该忘记。


看庞老的书,很朴实!这很难得,因为他让我看得很透彻!一本书,有一两个闪光点,足以照耀我们默默前行之人的一段路。


找了很久了。好书。


很不错!内容很好


非常满意,开卷有益。。。


一口气读了庞朴先生《中国文化十一讲》的前三篇,感觉自己的思想跟着庞先生的叙讲而一下子有了深度。毫无疑问,这样的书,足以开启心智,值得一读。只是有些疑问。一、杂多篇庞朴先生在《中国文化十一讲》之第二讲,提出了混沌—杂多—阴阳—五行这样的中国人思想发展历程,确有新意。只是庞朴先生的叙述逻辑让人感到疑惑。先是说“假如混沌是一,那么杂多就是二,阴阳为三,五行则是四,它们依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后面却拿《尚书洪范》作为论据,说“夏代的主要思想是杂多;商代的主要思想是五行;至周代,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阴阳对立思想。”按照庞朴先生的叙述逻辑,五行跑到阴阳前面去了;或者说,周代跑到商代前面去了!问题还在于,庞朴先生作为论据所引述的《尚书洪范》篇所谈之“九畴”,本身即是有序的,而非杂多的。按庞朴先生自己的话说,杂多就是杂乱无章的多。“九畴”杂乱无章吗?当一篇文章能够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叙述事情时,人们会觉得杂乱无章吗?说从混沌到阴阳之间有杂多,这样的思路应该说是符合逻辑的,也是符合历史的。只是拿来作为论据的,太牵强了。同样是《尚书洪范》篇,已经明确谈到“五行”。如果按照庞朴先生的思维逻辑推演,“五行”已经全然是夏代的思想,而不是商代的思想。如果这个逻辑成立,杂多只能是夏代以前的思想。但需要另找依据。夏代以前呢?很可能有庞先生所说的杂多状态,不过,是叫杂多好呢,还是叫古已有之的“太一”更好呢?二、阴阳说庞朴先生在《中国文化十一讲》的第三篇讨论阴阳,其中引述了《老子》的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庞朴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一”是笼而统之,无形无状的有,“二”是阴阳,“三”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背着阴、抱着阳。这就让人产生三点疑问。1、“一”究为何意?冯友兰先生认为“道生一”之“一”即“太一”(见冯先生《中国哲学史(上册)》第八章)。其实,庞先生自己在《中国文化十一讲》第一讲中讲的就是“太一”,认为“太一”有本原、起始、伟大、唯一、一切的意思。惜乎未能把“太一”观念贯穿下来,解释“道生一”之“一”时,竟然忘了“太一”!2、“三”应作何解?“三”如果是万物,“三生万物”就变成了“万物生万物”。岂不滑稽?而根据冯友兰先生引高亨先生的解释,三者,阴气、阳气、和气也。并引《庄子田子方篇》佐证:“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阴阳气化后动态相向(肃肃之阴由上而下气化,笼于大地;赫赫之阳由下而上气化,广布于天),交了,通了,有了和气了,于是生万物焉。一幅美妙的“三生万物”图画就此出现了。3、“负”字何意?庞先生认为,“负阴抱阳”中的“负”是“背着”。其实未必。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负阴抱阳,犹如说靠着阴,向着阳。此解是不是比庞先生的解释更接近原意呢?


文化是最庞杂的问题的总和,文化既是看不见的又是看得见的,关键是看的角度与高度!庞朴先生的中国文化十一讲,给我提供了看待中国文化的一个新角度和新高度!


虽然是帮别人买的一本书,但是也拿过来看了下~
作者以新颖的角度看待独特的充满智慧的中国文化~一本不错的书~


大力推荐中国文化书籍


庞老的一分为三论视角独特,最具实用价值。很长时间里仅仅对他的切入视角感到佩服,而不能悟透精髓奥妙。生活、工作中矛盾遇得多了,焦灼、挣扎、侥幸、设计的体验经历富饶了,才顿觉“执两用中”方是化解矛盾、寻求突破的大智慧,甚至觉得矛盾之处恰是机遇生发之地。于是变得平和、坦然、从容...


姑且听之


融会贯通,且能成一家之说,值得一看!


有些非主流的意思,从文笔看还行


书中有些有别与通常的学术观点,比较有趣。


与这个系列其他的几本比起来,这本书写的一般了。


读过此书后,学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庞先生的书通俗易懂,学术观点亦与众不同。但先生究竟非中医人,论起中医难免有隔阂,甚至错误。如其论中医将黄疸归为肝病,说是黄与树木枯萎之黄相类,而肝属木,故黄疸为肝病。而实际上,传统中医理论将黄疸归于脾病,是脾失健运所致,只是后来西风东渐,黄疸才成了肝病。


没有以前买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有趣 不过知识性很强 有许多汉字源头的问题 从古代造字结构上理解了“仁”“义”的内涵


应该是比较经典的了


作者以非凡的学术气度,游刃有余于中国文化脉络中。我爱不释手。这本书让人了解什么叫价值。


用很潜显的语言讲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在这个英语盛行的时代,更应该好好的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


不错的书,值得一看,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丰富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有帮助。


体现出了作者的研究成果,相当有系统性和深入的见地唯一值得反思的就是文化的演化过程是否真的能这么系统,这个问题就很难说清了,当然这本书推荐读,真的不错


此书在本科期间看过,内容比较有趣,闲暇之余,值得回味。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长见识了。


语言平缓,通俗易懂。文化的入门教科书。


目录编排很动人,内容也有独到之处,然多处论述既冗长浮泛,又缺少内在逻辑。


每个问题都讲了一下,但是每个问题都没讲清楚


讲了一些中国人哲学发展方面的内容,跟常人所理解的文化有很大差距。


  前记中先生已经讲明是由讲座整理出的十一讲,所以不会有晦涩难懂的东西,但又不会乏味。感觉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但又不是很俗套的入门书,贯穿其中的思想和研习方法很有用。如果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又不止该从何下手看起的,这本书绝对是极好的!


  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进行修饰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博大精深,好东西烂东西都夹杂其中,就好似摆在你面前的一桌子菜,有的清淡,有的甘肥,有的爽口不爽身心,有的爽身心不爽口,几乎所有与方块字打交道的人都身不由已地被这种文化影响,反过来又以自身的作为去影响文化,只是程度有大有小而已,这里有一个传承与发扬的过程。    庞老对中国文化的基础概念进行了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解释,此生不能亲听其教诲,深以为恨也!


  一本还好的书,但只是还好而已。庞先生在书中解释了一系列中国古代文化的名词,很有一股大学讲座的味道。但是还是没有什么真见地。我相信庞先生肯定是有大学问的,但是这本书真的没有。貌似现在都流行把讲座记录成书,但是,有几本好书呢?这本书适合那些想浮光掠影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至少,庞先生的考证是非常翔实的。


   中国的文化,从阴阳开始。因为人们一直以为,开天辟地,即分为阴与阳。但是世界是如何创造的,我们没有去讨论。
   黑格尔讲:外在的差异是杂多,本质的差异是对立。
   庞朴说:假如混沌是一,那么杂多就是二,阴阳为三,五行则是四,这是就其依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顺序而言。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所处的地理位置完全不同,也没有任何有形的交流和沟通,可为什么到最后大家的认识都是一致的?估计没有人能够找到真正的原因,这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奥妙、玄妙所在吧?
   对于庞朴先生在杂多一章提出的中国人富有感性的理性抽象观念感受颇深。尤其是为什么中国人习惯于数类,而不是数的提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数本身既不是物,也不是思想。
   很佩服庞朴先生在学贯中西的文化底蕴支持下,始终没有忘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髓...
  
  


  一分为三: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
  这一章是给我启示最深刻的一章,以前读“中庸之道”时,便也有这方面的思考,觉得认识事物不能简单的“一分为二”,而庞朴先生讲的“一分为三”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我觉得很有研究潜力。可惜,我只是一个哲学票友,研究哲学的朋友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想必大有作为。


  从传统文化的11个核心观念入手,揭示出现代中国人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习以为常而不自知文化之根;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只见不可割裂的联系。
  我也喜欢“杂多”一章关于数类的讲解。给大家摘一段吧:“一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使用诸如“三个代表”、“四个坚持”这样的说法。可见,数类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中国早已成为一种传统。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也生活在传统当中,并且已经被传统习惯浸泡透了,或许根本不知道历史上还有《逸周书》,更不知道《逸周书》里又有怎样的记载,但是,数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民族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五讲四美三热爱”、“两个文明一起抓”,五四三二一,搭配得非常整齐。”


  要给评价的时候才发现,我居然是第一个给评价的豆友,哈哈。
  
  传统文化这个东西,应该是摆脱不了的。不论你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赞是弹,总不免受到它的影响。可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又是割裂的。因此,有必要至少对中国文化有个粗略的了解。本书是课堂讲义,文字浅白,读来十分轻松。
  
  书中的很多概念是以训诂的方式开始解释的,挺有意思。不过把中庸的中说成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我怎么看都觉得说服力不强。可能因为篇幅的关系,有些观点论证得不充分。本书有不少新鲜的提法。比如“杂多”的概念,比如中文中量词的使用与抽象的关系,比如一分为三的理论,读来颇有启发。
  


前记中说就是由讲座整理的。当基础读物还不错,不会觉得乏味看不下去。


 道 可道也 非恒道也 (帛书版)
避 刘恒 的讳 才 改 " 常 " 的
现在咋还见这么多 非常道.... 


也是有道理的,学习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