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
2008-11
中华书局
梁方仲
589
无
梁方仲(1908-1970)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史学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以现代统计学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利用地方志、档案、族谱、契约、文书等非正史资料研究“王朝制度和地方社会的学者最成功的一位”。他毕生追求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努力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论著,尤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最为精深,被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他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取材宏博,勤于笔耕,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其论著阐述精邃,论断周详.眼光超前,具有真知灼见。他树立的学术规范具有开拓奠基的特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甚得国内外新老社会经济史研究者的推崇。 为了纪念、保存和发扬梁方仲教授的宝贵学术遗产和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局面,我们将他已发表的论著(包括生前与身后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论著收集、整理、编辑,定名日《梁方仲文集》,交由中华书局出版,以便供社会经济史学界研究参考。 《梁方仲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按论著的内容归类编辑成八册:第一册是《明代赋役制度》,第二册是《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第三册是《中国社会经济史论》,第四册是《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第五册是《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六册是《中国经济史讲稿》,第七册是《梁方仲读书札记》,第八册是《梁方仲文存》。
梁方仲(1908-1970)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经济史专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祖籍广东广州,生于北京。 梁方仲于1926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农学系,继而转学西洋文学系、经济系,于1930年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并考取该大学研究生,1933年冬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梁方仲早在1934年便开始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学术生涯。是年5月20日,他与吴晗,汤象龙等人在北平成立“史学研究会”。该会在天津《益世报》、南京《中央日报》开辟《史学》副刊园地,编辑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不久改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梁方仲是《史学》副刊和《集刊》的积极撰稿人,曾一度任《集刊》主编,组织和发表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史学术论文,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集刊》,梁方仲便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特别致力于明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1936年5月,他在《集刊》第4卷第1期发表《一条鞭法》的论文,受到我国与日本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1937年6月,被日本学者称为“少壮学者”的梁方仲,受研究所长陶孟和派赴日本作为期一年的学术考察研究。因“七七”事变发生,他谢绝日本学者挽留,于8月中旬回国,同人民共赴国难,坚持社会经济史研究。1939年他到西北考察,在延安住了一个半月,回所后,“他对延安共产党人廉洁奉公,上下平等,生活朴素,工作认真和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倍加称颂”,而“对国民党贪污腐化,则深表不满。”“在此前后,他设法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为前往延安参加革命的同志进行联系,体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为党的企望。”这期间,研究所几度迁徙,他仍作了许多实地调查访问,发表了《明代银矿考》、《明代的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明代江西推行一条鞭法之经过》、《明代的户帖》等论文。 1943年初,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给中国学者一笔科研资助奖金,包括陈寅恪、闻一多、梁方仲等10名著名学者得到资助。1944年10月,梁方仲取道印度赴美,被哈佛大学经济系聘为研究员。1946年9月离美赴英,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曾被聘为中国文化代表团专员前往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第一次大会。1947年4月离英回国,即被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邀请来校做学术讲演。 梁方仲回国后,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8年因所长陶孟和患病,被任命为中央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代所长。1949年2月,梁方仲母亲患病,请假回广州省亲。3月间,应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教务长冯秉铨和文学院院长王力教授等邀请,就任岭南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任系主任。1952年10月院系调整被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经济系中国经济史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在岭南大学,1949年与1950年,他招收了两届研究生,亲自为经济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中国经济史和西洋经济史课程。“在讲课和指导学生学习与研究时,耐心细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倡导的研究方法”。他说“选题不要太大,要从小题入手,但在研究时,却要‘小题大作’”。“后来经过实践才体会到,这些教诲是梁方仲先生半生从事研究工作所获宝贵经验的结晶”。“他研究的课题,表面看来,都不大。但是,通过先生广泛搜集史料,细致地研究,科学地剖析,却能概括出带规律性的认识来。” 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他为本科生讲授中国经济史,他那严谨务实的学风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0年代初,他率先在全国综合大学同时培养四名明清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按当时国家规定一位教授不能同时指导5名研究生),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一位研究生导师。他指导研究生,“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善于吸取国外教育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指导研究生学习的方法”。即:“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加强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通过开展各种教学和学术活动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求实的精神”。 梁方仲教授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他“围绕明代一条鞭法研究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直到今天,仍然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该领域最高水平的研究。何柄棣教授称他为‘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等论著“功力深厚,见解独到,是建国以后中国史学界为数不多的未受政治干扰而能垂之久远的经典之作。” 1955年3月,学校成立《中山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时,梁方仲教授被许崇清校长聘为编委之一。1957年度起,他陆续被聘为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科学委员会委员、并连任校第二届校务委员会委员及校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8年,为继承和发扬梁方仲教授的优良学风,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含香港)的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并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
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明代“两税”税目明开国前后的赋率明代田赋初制定额年代小考明初夏税本色考明代鱼鳞图册考明代的户帖明代的预备仓易知由单的起源易知由单的研究田赋输纳的方式与道路远近的关系田赋史上起运存留的划分与道路远近的关系论差发金银《明神宗实录》赋役资料编年云南银矿之史的考察明代银矿考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明代的民兵
但若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则知:除了杂赋合并于丁粮以外,并且丁赋亦有归并于田粮办纳的趋势,而田赋中夏税又有归并于秋粮中征纳的趋势。关于丁归于田的历史甚为复杂,非本文范围所可及,今仅就夏税并于秋粮一事言之。明代两税,秋粮远重于夏税(兼指税率及税额而言)①。例如万历问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内所云,除了驿传、马役、驿递、水夫、户口盐钞等项混入秋粮以外,又如京库折丝绢、南京库农桑折丝绢、起运马草等类,此旧征之于山地者,而今亦混于秋粮中矣②。又如《无锡县志》“田赋”云: 桑丝髁绢;后俱并入秋粮夏麦内征收,最后则惟存秋粮米一项,而不复有夏麦名色矣。⑧这种趋势,在广东、浙江各地亦可以看得到④。大约夏税混合于秋粮这一个趋势的发展,是与各地的均粮或均则运动同时并进的。所谓均粮运动,最简单说来,就是将往日各种不同的田地税率今改为简单化:如昔日夏税与秋粮的税率各有数十则者,今但均为一则或数则。这种运动,在明代中叶各地均已盛行。它的施行的结果,大半就是夏税与秋粮的合并,不再分开。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应另有专文去讨论,这里不必细说。 丙几项其他税目的内容:——零丝、零丝绵、改科绢、人丁丝折绢、秋租钞、山租钞、牛租、租钞、差拨马。
无
本书作者梁方仲是民国期间出色的经济史学家,其学术训练主要来自经济学,而本书则是研究明朝的税收制度与经济状况,为了后来有关明代财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梁先生对赋役制度与社会经济关系作了系统研究,给后代学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基础和思路,值得我们继承。
梁方仲先生50年前的观点在今天仍然犀利,或许这就是经典吧。
看看大师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运输非常到位
非常好,支持当当网,希望多多优惠
电子版早就到处都是了,但是这种费脑的书纸版翻着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