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开发史
2008-10
中华书局
陈桥驿 主编
578
600000
无
中国地域广阔,特别是中部和东部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大量运河存在,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开发过程,在航运、水利、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京杭大运河是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至今仍然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京杭大运河是杭州的生发之河。“杭州”之名,由河而生;杭州城池,依河而建;江南名郡,借河而扬;两朝都城,因河而定。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也是杭州的“城市命脉”;不仅是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也是维系杭州兴衰的“生命河”。迈人新世纪,杭州市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连续七年实施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进一步增强了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水利等方面的功能,推动了运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为运河“申遗”作出了杭州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有关运河的著作较多,令人欣慰。但这些著作多半是知识性、普及性读本,学术专著尚不多见。《中国运河开发史》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也标志着我国运河研究上了一个台阶。《中国运河开发史》是一本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运河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性著作,作者大多是当前我国历史学、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娴熟各地运河的开发史,而且具有沿运河从事田野工作的经历。以“运河”这个词汇的概念为例,作者引用古今中外各种著名辞书、百科全书及其他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和考证。诸如此类的深入研究,在运河研究中尚属罕见。此书的研究成果,值得向学术界推荐。此书的出版,对于推动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和研究,早日实现京杭大运河“申遗”目标大有裨益。我乐之为序。
《中国运河开发史》是由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领衔主编,邹逸麟、王守春、朱士光等著名学者分别担任相关部分的编撰。本书详尽论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主要运河的起源、发展、演变、现状和历史作用,全书分八篇,分别论述了黄河以北运河、山东运河、里运河、关中豫东与皖北皖中、江南运河、杭州段运河、浙东运河、灵渠等各段运河,是目前关于运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概论 一 引言 二 运河,“大运河”,CANAL,“GRAND CANAL” 三 中国早期的运河开发——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 四 “开发”略论 五 中国运河开发简评 六 沿运参观有感第一篇 黄河北侧运河的开凿与水运系统的形成 第一章 黄河北侧运河开凿前平原的河流与环境 第一节 平虏渠、泉州渠开凿前从太行山和燕山山地流出的诸河流 第二节 平虏渠开凿前黄河河道的变迁 第三节 湖泊沼泽 第二章 枋头的兴建与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的开凿以及黄河北侧水运网络的形成 第一节 枋头的兴建与白沟的开通 第二节 平虏渠、泉州渠的开凿及其位置 第三节 水运网络系统的完善 第四节 晋代与北朝时期黄河北侧运河的通航 第五节 北方运河沿线城镇的发展 第六节 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的开凿与海河、潮白河-蓟运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永济渠 第一节 永济渠的开凿与通航 第二节 永济渠的位置 第三节 唐代永济渠与相关运河 第四章 永济渠的延续——宋、金、元时的御河和明清的卫运河 第一节 宋、金、元御河 第二节 明清卫运河 第五章 永济渠及相关历史文化遗迹 第一节 辉县百泉湖 第二节 卫辉市、滑县与浚县的古运河遗迹和相关古建筑 第三节 大名永济渠遗迹与被冲淹的大名古城遗迹 第四节 临清与德州的古运河及相关历史文化遗迹 第五节 泊头与沧州的古运河以及相关古建筑 第六节 天津市的古运河与相关古建筑第二篇 山东运河开发史研究 引言 第一章 山东运河开凿前运河沿线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河漯平原区 第二节 汶泅水系区 第三节 北魏至宋代本区水系的变化 第二章 元代济州河和会通河的开凿及其在通运上的问题 第一节 济州河和会通河的开凿 第二节 元一代漕运仍以海运为主 第三节 济州河、会通河在通航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明清两代会通河的改造与沿运设施 第一节 水源的改造 第二节 运河河道的改迁 第三节 沿运坝闸的设置 第四节 沿运水柜的设置 第四章 山东运河治理、管理与通运 第一节 运河的治理 第二节 运河的管理 第三节 运河的通运 第五章 山东运河沿线聚落、城市的发展和环境变迁 第一节 运河沿线聚落、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运河沿线的环境变迁 ……第三篇 里运河的历史变迁 引言 第一章 六朝及其以前的邗沟 第二章 隋唐时期的邗沟和山阳渎 第三章 宋代淮南运河 第四章 明清淮南运河第四篇 关中豫东与皖北皖中运河史 第一章 鸿沟水系的开凿及其通塞变化 第二章 西汉关中漕渠的开凿 第三章 关于巢肥运河之研讨 第四章 隋唐关中漕渠之修建浚治 第五章 隋通济渠与唐宋汴渠的兴修及其演变第五篇 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 第一章 原始太湖水系 第二章 吴越南北渠道——原始河渠的利用 第三章 秦代——江南运河的开凿 第四章 东吴至南朝——凿破岗渎 第五章 隋代——江南运河的大规模开凿 第六章 唐代江南运河的整治及其影响 第七章 两宋以后江南运河的演变 第八章 运河杭州段功能的变迁及其对杭州发展的作用第六篇 大运河杭州段开发史研究 第一章 区域背景 第二章 春秋至隋时期——江南运河肇始时期的修浚 第三章 唐至北宋时期——城内运河渐次形成阶段 第四章 南宋至元末——城内运河繁忙阶段 第五章 明清至民国时期大运河杭州段开发 第六章 建国以后——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及保护开发第七篇 浙东运河史研究 第一章 春秋越国山阴故水道 第二章 秦汉航运及鉴湖航线的形成和影响 第三章 六朝时期 第四章 唐宋时期 第五章 明清时期附录一:三山万户巷盘曲 千桥百街水纵横——绍兴水城附录二:传承古越文脉 展示水乡风情——浙东古运河绍兴“运河园”附录三:城河人胜处 更在鹿湖园——绍兴龙横江第八篇 灵渠 第一章 灵渠的地貌地质基础 第二章 灵渠的历史开发与功能现状后记
二,明代对山东运河的管理。明永乐初,朝廷对包括会通河在内的京杭大运河没有设置专职的总的管理人员,是以漕运总兵官兼理河道事。永乐十五年(1417年),“命平江伯陈碹充总兵官,掌漕运、河道之事。是时,又命都督陈恭、侍郎兰芳,继又命尚书刘观、新宁伯谭清、襄成伯李隆等往来提督,员外郎夏济、主事刘文勇等分理。后又命侍郎张信提督,监察御史、锦衣卫千户等官往来巡视,后悉召还”。③就是在漕运繁忙时节,派中央官前往运河各地巡视管理。永乐十九以后,对会通河沿线各处关键地,如济宁闸、徐州洪、吕梁洪、I临清闸等处,由中央派员主其事,“皆三年更代”。④宣德八年(1433年)陈碹死后,仍以漕运总兵官兼理河道。景泰二年(1451年)另设总督漕运都御史,与漕运总兵官同理漕务,而治河职责乃转命漕运都御史兼理。⑤其后有感漕运、河道分理有所不便,天顺元年(1457年)又裁漕运都御史,由漕运总兵兼理河道。然而工部则力主运河分段已有工部派官分段治理,不宜由总兵官兼理河道。天顺七年(1463年)又复置总督漕运都御史,与漕运总兵官共理漕务。成化六年(1470年)漕河淤浅,粮运受阻。七年宪宗鉴于“近年以来,河道旧规,日以废弛,滩沙壅涩,不加挑洗,运船遇浅,动经数旬,转雇盘剥,财殚力耗”。为求有专员统筹河务,同年十月乃命南京刑部左侍郎王恕出任“总理河道”,此是首任总理河道官,亦是明代河、漕分治之始。但次年王恕即还京,改派赴南京户部任职。故首任总理河道官任期未满一年。⑥自后,仍由工部郎中、巡河御史和各省管河按察副史各段管理河道,工部认为:“运河洪、闸有本部郎中一员,主事八员、巡河御史一员。河南黑洋山有参议一员、张秋河道有佥事一员,兖州府同知一员管泉及各府皆有通判一员管河,立法已密。今若专设总理大臣,凡事听其节制,地远难遍,必致辞事,宜勿设使。”于是成化八年(1472年)以后,“自后不设总理之官”。
无
在好多网站想买这本书,结果都没有货,当当有货而且发货速度很快,书的质量很好,毕竟是大型出版社的书。增长了很多知识。
原版的,不错,速度也快
就是有点贵呢
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自己是买来写论文的,很合适
全面的叙述中国运河开发的历史
内容还可以,是研究运河的必备资料,对初步踏入研究的新生来说,这本书是一个权威,其中涉及很多的考古资料和数据,其编写的作者则是地方史的权威,邹逸麟、陈桥驿先生等均为权威。其中有些观点有点应政治需要而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