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哉嵩山

于茂世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于茂世  

页数:

203  

前言

  人类文明大都是以大河流域为自己孕育的母体,寻觅崇高的山岳去构架自己的骨骼,最终形成灿烂的文化。黄河经蜿蜒九曲奔流至中下游,与洛河环拥嵩山,在此形成中华文明地缘和自然地理的“天地之中”概念。河洛交汇的天下之中的神圣地位,普遍而典型地反映在中华文化对于“中国”、“中原地区”和“中”字本身的理解上。这种对文化发源中心的认同,长期以来也形成对中华文明核心地区的顶礼膜拜,其历史地位可以和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流域、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相媲美。嵩山为五岳之冠,是儒、释、道三教汇流之地。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而汇聚在中岳嵩山的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建筑,是中国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其初创制度、形制典范,充分体现了人类杰出的创造力,深刻影响了中国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灿烂明珠。嵩山古建自其发端至今近2000年,不仅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礼制和宗教建筑的规格制度,而且影响到了地区文化传统,影响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情感。至今我们依旧可以用手去触摸它的沧桑遗痕,可以用心感悟它的雄浑气魄。它不仅是我们目光中美丽的景象,更是我们心灵中圣洁的居所。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其说是我们工作的职责,不如说是我们对古老精神传统和文化遗产的情感诉求。《嵩山古建》和《大哉嵩山》两部书实则是我们心底的声音。嵩山是一部用石头和理念写就的天书,嵩山历史建筑群是一曲用心灵和性情谱出的经典乐章。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办公室

内容概要

  在中国文化与传统中,中岳嵩山承载着“中”的精神——孔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哉嵩山》用“中国诞生篇”、“东方欲晓篇”、“儒释道篇”、“女皇封禅篇”四个篇章,打开嵩山历史,真实呈现嵩山。《大哉嵩山》作者于茂世从嵩山历史文化的角度,为读者打开了认知嵩山“天地之中”精神的大门,感悟中华民族走出中岳嵩山的壮阔心路。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2005年参访嵩山少林寺后的留言:“认知中国的过去,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一场伟大的经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哉嵩山·中国诞生篇跳出少林看嵩山夏兴于嵩山,启有天下商兴于邙山,成汤革命周卜宅中国,“中”出嵩山王道法天地,中正仁和第二章 大哉嵩山·东方欲晓篇跳出黄河看嵩山(序)嵩山之石开启中国石器时代嵩山之铜开启中国青铜时代嵩山之铁开启中国铁器时代水漫嵩山郑国渠第三章 大哉嵩山·儒释道篇跳出洛阳看嵩山(序)“诗仙”李白的精神家园中国道教的精神旗帜禅宗祖庭的“化功大法”功夫少林的“生命之禅”改变中国的嵩山“立雪”三教归一的精神炼狱第四章 大哉嵩山·女皇封禅跳出泰山看嵩山(序)封禅泰山意在求仙东海封禅嵩山回归天地之中摧枯拉朽的嵩山封禅从寻仙东海到炼丹嵩山武则天的“升中述志”第五章 大哉嵩山·结束语嵩山天下禅

章节摘录

  但益并不甘心,对启的执政还在横加干涉。古本《竹书纪年》说:“益千启位,启杀之。”而天下拥戴启的口号是:“启是我君之子!”禹的儿子启继禹而做共主,共主的位置落入一家之囊一其实,这种家天下政治领导地位的稳定,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益背潮流而动,被启所杀,也是一种必然。在尧、舜、禹禅让的基础上,鲧、禹父子在治水中走出失败,终获成功——鲧被舜杀,禹却因治水成功而树起了崇高威信。治水,不但为启世袭天下,也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铺了一条康庄大道—_这,或许才是天下共推掌握治水技术的夏族领导天下的根本所在。“禹居阳城”,“禹都阳城”,古文献上写得很清楚。这阳城,就在嵩山。上个世纪5。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从先秦古籍中找出有关夏代并包含地名的史料约80条,除去重复,剩下约70条。他探索的结果,觉得有两个区域应该特别关注:一是洛阳平原,尤其是颍水谷地上游登封、禹州一带;二是山西西南汾水下游一带。“禹居阳城”,“禹都阳城”文献有载,但阳城在河南有两说,在山西也有两说。但以《史记》之《郑世家》、《韩世家》与《六国表》上所说韩文侯二年(公元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最为可信——它不但记有明确的历史事件,时代最早,还方位明确,将阳城框定在登封一带。徐旭生先生认为登封告成镇的古阳城,乃“是一种普遍的说法,也是较正确的说法”。由是徐旭生拉开了中国考古调查“夏墟”、考古学研究夏文化的序幕。1959年,徐先生为寻找夏文化,在告成镇西侧的八方村遗址进行调查挖掘;1975~1981年,安金槐先生在八方王城岗遗址进行考古挖掘;1996~2005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八方王城岗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八方王城岗遗址的考古调查与挖掘,是中国探索夏文化的一个缩影。”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方燕明先生说。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一个叫“王城岗”的地方,发掘出一个夏代“王城岗小城堡”,南墙长94.8米,西墙长97.6米,这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在告成镇东周遗址上,考古工作者还发现采集的陶豆柄、陶豆盘内,印有“阳城仓器”字样。“阳城仓器”与《史记》中所说的“韩伐郑,取阳城”相互印证,把东周的“阳城”,落死在登封告成。1978年,继续对夏代“王城岗小城堡”进行发掘,发现东墙、北墙曾被山洪冲断。而7具人骨夯土坑的掘得,让考古学家感到——这是为建城奠基而进行祭祀的“人牲”。“人牲”的存在,说明这座城内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古文献上,先后创建城而居者,有两人:其一“黄帝作城”,其二“鲧作城郭”。结合文献上说嵩山是夏族的聚居地,“禹居阳城”,“禹都阳城”等,考古学家认为,“王城岗小城堡”是夏代早期的都城。而夏都的发现,则是夏文化探索的重大突破。“巴掌大的小城,是个羊圈,怎么能是都城呢?”对此,许顺湛先生提出过异议。在否定“羊圈”不是都城的同时,许顺湛先生却认为“禹都阳城”,很可能还是在告成附近。只是在没有找到前,不要先下个结论_生的东西。2004~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王城岗继续进行调查与考古挖掘,在王城岗发现一座大城——50万平方米!“王城岗大城”与“王城岗小城堡”套在一起,让许顺湛先生有了新的想法:“可能是鲧、禹及启初期的都城。”启与益之间为争夺最高领导权,发生过战争,这座城可能被摧毁了。而“新密新砦城遗址lo。万平方米的大城,可能是夏启之都;周穆王在嵩山一带活动过,《穆天子传》载有‘天子南游于黄台之丘,以观夏启之所居,乃宿于启室。’这一表述告诉我们,夏启之居在黄台之丘或黄台之丘的视线之内。而黄台之丘,就在郑州市与新密市之间的新砦城遗址附近。100万平方米的新砦城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夏初最大的城址。我推测,新砦城遗址可能就是夏启之都。”许顺湛先生说。王城岗、新砦城,一个在嵩山之南,一个在嵩山之东。无论是王城岗还是新砦城,目前考古学上的揭露,还只是个开头。更惊人的发现,也许就在明天。夏兴起于嵩山,禹、启之都,皆在嵩山之麓。  ……


编辑推荐

  嵩山是一部用石头和理念写就的天书,嵩山历史建筑群是一曲用心灵和性情谱出的经典乐章。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其说是我们工作的职责,不如说是我们对古老精神传统和文化遗产的情感诉求。《嵩山古建》和《大哉嵩山》两部书实则是我们心底的声音。《大哉嵩山》用“中国诞生篇”、“东方欲晓篇”、“儒释道篇”、“女皇封禅篇”四个篇章,打开嵩山历史,真实呈现嵩山。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哉嵩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