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孟子的智慧

傅佩荣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年6月出版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傅佩荣  

页数:

149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自信的快乐孟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他个人的能力与成就上,而是奠基于他的儒家学说,亦即他从孔子那里所得到的思想启发。儒家的观点是什么?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可以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于是,人在接受教育之后,始终以真诚态度面对自己的责任,并且勇于实践,择善固执,最后可以止于至善。这样的人是坦荡荡的,是俯仰无愧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同时也是快乐无比的。孟子晚于孔子一百多年,他所处的战国时代中期比孔子的时代更为混乱险恶,但是他了解孔子的思想,进而深刻阐述,广为传扬,使儒家学说形成完整的系统,可以应用在人生的每一方面。《孟子》一书就是最佳的例证。孟子是“温故而知新”的典范。他熟读《诗经》、《书经》,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善于使用语言,留给后代的格言与成语又多又美;他精于现场辩论,在一问一答之间,使人茅塞顿开,连万乘之君也对他心存敬畏。但最重要的是,他所宣扬的一切都能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从而产生充满自信的快乐。现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乐吗?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何不向孟子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成就,因为外来的东西可得可失,可多可少,并且始终在紧张的竞争状态中。真正的快乐来自真诚,遵从内心的要求去做人处事,就是对人生的肯定与感激,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亦在于此。当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我主讲孟子时,我心中想的就是如何清楚地介绍这位古代哲人的伟大贡献。他能被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思想合称“孔孟之道”,著作又被后代学者定为《四书》之一,这一切荣耀是否实至名归?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希望本书所展现的是孟子的全方位观点,其中又以人性论、修养论、教育观、人生境界说最为关键。这些思想组合为一个结晶体,每一个侧面都映现出核心理念的精彩。学习孟子,可以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进行成就自我的修炼之旅。在这一过程中,自信的快乐将泉涌而出。孟子亲身作了示范,我们不妨亦步亦趋。

内容概要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称作“孔孟之道”?孔子身后一百多年的孟子如何在诸侯混战的烽火中将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孟子又是怎样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今天的中国人能从孟子那里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千年之后,孟子的智慧是否依然生机盎然?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傅佩荣先生应CCTV 10《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与我们分享跨越千年而依然行之有效的孟子的大智慧,娓娓讲述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教育子女、什么是真正的孝、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而自信的人……本书正是根据傅佩荣先生这次讲座精心整理编辑而成,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全书分《孟子这个人》、《教育这件事》、《孝顺很重要》、《修养见功夫》、《人生的快乐》等十个主题,以质朴、平易而又富于启发性、感染力的语言,在各种中、西方历史故事、生活实践的佐证下,带领大家去感受孟子的精彩观点,分享孟子的大智慧,体会孟子思想对现实人生的启示。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奖项。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1990年以来,傅教授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近年来,亦曾多次受邀在中国大陆演讲。著作逾百部,中文简体字版有《向庄子借智慧>、《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自我的觉醒》、《解读论语》、《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儒家与现代人生》等。

书籍目录

前言 自信的快乐第一讲 孟子这个人第二讲 教育这件事第三讲 孝顺很重要第四讲 修养见功夫第五讲 仁政有理想第六讲 异端要批判第七讲 辩论不简单第八讲 性善有说法第九讲 人生的快乐第十讲 “人”能写多大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讲 教育这件事孟子说,如果人类的生活就是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没有得到教育,就跟禽兽差不多。听了之后我们会吓一跳,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不是经¬济发展之后的成果吗?不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追求吗?为什么孟子会把教育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说成是人跟禽兽的差别所在?孟子所说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教什么内容呢?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有许多特别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与自然万物相比,人有自由,可以思考,可以选择,这样就有“应然”的问题,也就是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因此,每一个社会,不论古今中外,都很重视教育,当然这个教育包括官方的、民间的,家庭的、社会的,等等各方面的教育。我们发现,孟子特别强调的是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也就是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这叫做五伦。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是教育的作用。既然教育这么重要,那我们首先就要问两个问题:第一,谁¬有资格当老师?第二,怎样才算好学生?一、谁¬有资格当老师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提建议,似乎每个建议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能做得到吗?不一定。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建议,似乎很有办法;可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是一筹莫展。所以孟子提醒我们,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不要随便当别人的老师。他还说,现在有很多人的毛病就是放弃自己的田地,去替别人耕田。我们常常说,人的心就是福田,只有好好耕耘,将来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自己的田不耕,替别人耕田算什么呢?对别人要求很严格,自己承担的责任却很轻;希望别人变成好人,却忘记了自身修养的重要,这样给别人提建议,别人会听吗?所以,不能光凭着愿望和热情说我喜欢当老师,喜欢给别人建议,给别人指导。当老师是需要条件的,哪些条件呢?第一,要自我修炼。第二,要开拓心胸。第三,要知行配合。第四,要有教无类。下面我们分别说明一下。第一,自我修炼。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孟子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真正的好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但现在很多人是用自己没想通的道理让别人觉悟,这怎么可能呢?一定要自己先把学问研究好,才能去启发、指导别人,这是常识。那么,怎样自我修炼呢?《孟子•离娄下》中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段话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今天参考。孟子是说,第一,要广博地学习,知识不够的话,就无法触类旁通,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第二,要详细地阐述,也就是要把你学得的知识、领悟的道理,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呢?四个字,扼要说明,也就是用自己的话作扼要的概括。举个例子,有人观察哈佛大学的教学方式,特别提到一点,他说下课以前,老师让学生们每人用1分钟的时间把50分钟上课的内容概括一下。学生说,1分钟怎么够呢?你讲了50分钟,给我10分钟吧。不行,只给1分钟,1分钟到了就不让你讲了。老师就根据学生说的了解他课堂学习的情况。不要小看了这最后的概括,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都是非常有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综合起来,将自己的心得进行总结,这个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学得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的过程。做到这一步以后,还有别的方法。孟子在好多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过,有一段话阐述得比较完整,是这么说的:“君子依Ѭ正确方法深入研究,就是希望可以自己领悟道理。自己领悟道理,就可以安稳地守住它;安稳地守住它,所受的启发就会深刻;所受的启发深刻,运用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回溯本源。所以君子希望可以自己领悟道理。”我这是用白话把孟子的意思说出来,不免啰啰嗦嗦,孟子的原¬文讲得既优美又简练。其中有一句话是“取之左右逢其原¬”,今天称为左右逢源。孟子是语言高手,他把我们的汉语讲得既精彩又动听,今天习用的不少成语,就是从《孟子》里来的,除了左右逢源,还有明察秋毫、揠(yà)苗助长、±¬水车薪等等。总结一下孟子这段话,该如何读书呢?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心得,有了心得你才会去执著地坚持它、实践它。如果没有弄懂,没有真正地觉悟、了解的话,为什么要去做呢?这种自我修炼,蕴º¬了各种挑战在里面,需要我们去下功夫,对学问真正有了自己的心得之后,再设法加以实践。学生要努力,老师也要用功。我教书三十年了,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座右铭,说当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教几年书就没有什么材料再发挥了,这也是从《孟子》中学来的。第二,要开拓心胸。在这一方面,孟子有一段话讲得特别生动,他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登得高望得远,心胸、眼界都不同了。等到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都变小了。接下去的话更有意思:“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就不会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了。孟子实际上在讲他自己呢:我在潜心学习孔子创立的学说,但是很可惜,生得太晚了,不能做孔子的学生,只能私底下把有关孔子的材料找来好好地研究,也就是私淑孔子。事实上,孟子的确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离娄下》)孟子觉得,这也算是在圣人门下学习过,所以其他各种理论、言论都不值一提,我在圣人门下学过了,我看过大海了,这些河流算什么!孟子以此来说明,老师和学生都一样,要开拓心胸和眼界。第三,再进一步,要知行配合。知识跟行动配合,才有可能去验证我们所了解的是否正确。孟子说:“自己不走正道,妻子儿女也不会走正道;不依正道去使唤别人,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动。”古代家庭以男性为主,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就是所谓的“身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以身作则。可见,孟子很强调知跟行要配合。知行配合,是后来儒家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儒家也受到很多批判,后面的墨家、道家,对儒家都有批判。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说,你们儒家讲仁义讲得好,但是你们自己做到了吗?《庄子》里面就有批评儒家的话,说你们说得很好,但是做不到,变成了假仁假义,不仁不义。这其实是冤枉的,因为儒家思想最强调真诚,就是说,我做的任何事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为什么要受教育呢,为什么要学习礼仪、法律等各种规范呢?这是因为我有真实的情感要表达,而这些规范给我提供一种表达的方式。如果只剩下表达方式而没有真诚的情感,那就是虚伪。儒家最反对虚伪,最后却反而被人质疑,这是很可惜的事。所以,儒家提到老师,一定要讲知行配合。第四,要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我们知道这是孔子的话,孟子并没有说过这四个字,但他实际上在实践这四个字。有一次孟子在滕国的上宫宾馆居住,并给学生上课。看门的人把一双没有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结果不见了。有人就跑来问孟子:“是不是跟随你来的人把草鞋藏起来了?”这个人讲话很婉转,草鞋不见了,有可能是被人偷了,但他说是不是有人把它藏了起来。孟子怎么回答?孟子当然不太高兴了,他说:“你以为这些人是为偷草鞋而来的吗?”这个人就说:“大概不会这样。先生开设课程,对学生是离开的不追问,要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诚心来学,就接纳,所以难免良莠不齐啊。”故事本身并不是要正面阐述有教无类的道理,但任何人想听课他都不会拒绝,看来孟子的确实践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这正是作为老师所应具备的条件。二、怎样才算好学生接着我们就要问了,怎样做才是好学生呢?在孟子眼中,做一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第一,要取法乎上,不能要求老师降低标准。第二,要专心学习。第三,要持之以恒。第四,要诚心请教。我们先说最重要的第一点,取法乎上。既然是学生,要学当然学最好的。孟子说,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弓¬没有拉¬满,蓄积的力量不够,怎么能射得准、射得远呢?他还说,高明的木匠教导人,一定要用规矩,就是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孟子的学生听他谈人生的道理,觉得实在是太好了,却不容易做到。有个叫公孙丑的学生说:“先生所说的人生正道,既高尚又美好,简直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让它变得有可能达到,然后人们可以每天努力去追求呢?”公孙丑的意思是希望稍微降低标准,让学生可以跟得上。孟子回答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绳墨(木匠打直线用的工具),后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是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就会跟着他学。”作为老师,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使生命的力量充分施展开来,这样才是人生的正路。孟子后来谈浩然之气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心生羡慕,即使不见得多么了解其中的道理,也会觉得他讲得真是有一种力量,活着真是痛快,做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人生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而不必执著于那些富贵名利。孟子这样谈到老师,学生该怎么办呢?学生不能让老师降低标准,学生要往上提升。这就叫取法乎上,这个“上”当然不限于身边的老师。孟子强调两点:第一点,向古人学习,跟古人做朋友,也就是“尚友”古人。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如,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若是”(有所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第二点,向圣人学习。孟子着重提到他眼中的两位圣人。一是伯夷。伯夷和弟弟叔齐,本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死后,二人谦让,都不接受国君之位,反而离开国家,逃到西边的周国。正好碰到周武王起兵造反,讨伐商纣,两兄弟认为做臣子的不可以造反,就劝阻武王。武王自然不会理睬他们。推•¬商朝之后,两兄弟说我们不吃你周朝的粮食,就逃到首阳山上饿死了。司马迁觉得这么好的人有如此遭遇,实在是天道不太公平,便把伯夷排在《史记》列传的第一位。在古代,常常把这两个人看成志节、节操的代表,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随便妥协¬。孟子说:“听说了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成语“廉顽立懦”即出自这里。二是柳下惠。柳下惠生活的年代跟孔子比较接近。他非常随和,你好不好是你的事,我尽量做我该做的,我对别人都不拒绝,跟伯夷正好形成对照。孟子说:“听说了柳下惠作风的人,刻薄的变敦厚了,狭隘的变宽和了。”孟子认为,听到圣人的事迹,每一个人都会振作起来。所以做学生,首先要取法乎上,好好跟着学,要跟古人做朋友,向圣人学习。这是第一步。其次,要专心学习。孟子曾讲过一个故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第二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的话,第二个人怎么可能学得好呢?当然,专心致志,也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配合。《孟子》里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楚国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学齐国话。孟子问戴不胜说,是找齐国人教他,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回答说,当然找齐国人教嘛。孟子又说,请齐国人来教,但很多楚国人跑来干扰,这样的话,即使用鞭子打他也学不会啊。这里有一个成语,叫“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īu)之”。傅,就是师傅来教他,是个动词;咻,就是喧嚷、打扰。孟子还说,如果把这个孩子带到齐国都城住上几年,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做到。第三,要持之以恒。在这方面孟子就直接说了,听到鸡叫就起床,孜孜不倦地去做好事,是舜一类的人;听到鸡叫就起床,一直不停地求利,是盗跖(zhí)一类的人。孟子还讲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意思是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到六七丈深了,水还没出来,仍是一口废井。学习不是一样吗?已经¬学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坚持到有结果出现呢?我们说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好,也算一种修成正果吧。如果你差一个月,那还是没毕业,还是没有文凭。当然我讲的不是文凭,而是对于学问要有真正的领会,有真正的心得。第四,诚心请教,这点又特别重要。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都子,他说,先生门下有一个人叫滕更——一看名字就知道,滕更是滕国的贵族,似乎是属于应该以礼相待的人,可是先生为什么不回答他的问题呢?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我不回答,这可以看到孟子的坚持了。第一,仗着地位高来发问;第二,仗着有才德来发问;第三,仗着年纪大来发问;第四,仗着有功劳来发问;最后一点,仗着老交情来发问,我也不回答。滕更占了其中的两项。我们再简单说明一下。比如我有一个年轻的学生,电脑非常好,我不懂电脑,想向他请教。我年纪大,是老师,地位比他高,我跟他说你过来教我电脑,他可能不太情愿。他心里想,老师你教我哲学我就认了,现在你叫我教你电脑,好像态度不是很谦虚啊。唐代韩愈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很有道理的话。一个人在这方面是老师,在别的方面却可能是学生,没有人会精通所有的领域。只有这样,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人家教你,在这一点上他就是老师。所以我们要懂得,请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态度谦和,诚心诚意,说话客气一点,避开孟子说的那五种情况,这样人家教你的时候也才会心甘情愿。三、教育的方法现在可以进一步讨论,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在儒家里面,从孔子开始,就特别强调“因才施教”四个字。因才施教是很好的方法,但这只是个原¬则,怎样因才施教呢?孟子提到教育有五种方法,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第一种,像及时雨一样的,润泽点化。针对学生某方面的问题,老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事而随机指点,帮助他转化提升。在《论语》里面,孔子提到的是启发式教学。很多人以为启发式教学是老师的责任,这是忘记了孔子的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什么叫“不愤不启”呢?不到你想懂而懂不了的时候,我不来开导你。什么叫“不悱不发”呢?不到你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来启发你。换句话说,想要老师启发,就要自己先下功夫。想懂而懂不了,想说而说不出,这时候启发最有效,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及时雨。所以老师需要学生配合。西方特别强调,有三种职业要配合才能够有效果。第一种是农夫,农夫种田,没有老天的配合,不刮风、不下雨,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好的收获。第二种是医生,病人不遵嘱服药,就算你华佗再世也没有用。第三种就是老师,你再怎么努力而学生不愿意配合,怎么会有教学成果呢!第二种,成全品德的,就是说,老师教学生要修养品德。这在儒家是没有问题的。孔子教学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因为德行才是一个人的生命目标,是真正的光明大道。第三种,培养才干的。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才干,使其用之于社会,造福于百姓,这是历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第四种,解答疑问的。比如我们读书,有很多疑惑,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把问题说清楚。以上三种方法,是分别针对品德、才干、见识来指导,是为了考量学生的不同需求。第五种,“有私淑艾者”,就是靠品德和学问使别人私下学习的。孔子这个老师,对孟子来说就是留下品德、学问让孟子自己去学的,而孟子把书写出来,留下他的品德、学问,后代的人也可以跟孟子学。我们不可能随时都碰到好老师,所以有时候就只能跟古人学,跟外国人学,从书本上来学,这当然也是一种教育。孟子甚至还说过,我不屑于教一个人,哎,已经¬是教他了,就是以不教为教,这也是跟孔子学的。《论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孺悲,他做错了事,想去见孔子,跟他说明解释,但是孔子托病不见。传话的人刚走出孔子的房间,孔子就把瑟拿下来,弹瑟唱歌,故意让孺悲听到,我好好的,根本没事,我就是不见你。所以孟子说,为什么这么做呢,不教也是教啊。有些人往往做错事之后跑来找老师,出来之后就跟别人说,老师已经¬了解了,他已经¬原¬谅了,你们就不要再责怪我了。事实上老师只是听他说说话,也不便说什么,而孔子不给这种人这样的机会。


编辑推荐

《孟子的智慧》——中华书局与“百家讲坛”同步推出1. 专家不觉其浅,大众不觉其深。作者以研究中西哲学数十年,以广大电视观众能接受的表述,深入浅出解读孟子。2. 有对孟子的解析,更有对现实的关怀。比如谈孝顺、谈教育、谈快乐、谈修养,解读的是孟子,关注的是当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孟子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称作“孔孟之道”?孔子身后一百多年的孟子如何在诸侯混战的烽火中将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孟子又是怎样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今天的中国人能从孟子那里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千年之后,孟子的智慧是否依然生机盎然?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傅佩荣先生应CCTV 10《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与我们分享跨越千年而依然行之有效的孟子的大智慧,娓娓讲述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教育子女、什么是真正的孝、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而自信的人……本书正是根据傅佩荣先生这次讲座精心整理编辑而成,内容更丰富,更全面。全书分《孟子这个人》、《教育这件事》、《孝顺很重要》、《修养见功夫》、《人生的快乐》等十个主题,以质朴、平易而又富于启发性、感染力的语言,在各种中、西方历史故事、生活实践的佐证下,带领大家去感受孟子的精彩观点,分享孟子的大智慧,体会孟子思想对现实人生的启示。


 孟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他个人的能力与成就上,而是奠基于他的儒家学说,亦即他从孔子那里所得到的思想启发。   儒家的观点是什么?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可以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于是,人在接受教育之后,始终以真诚态度面对自己的责任,并且勇于实践,择善固执,最后可以止于至善。   这样的人是坦荡荡的,是俯仰无愧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同时也是快乐无比的。   孟子晚于孔子一百多年,他所处的战国时代中期比孔子的时代更为混乱险恶,但是他了解孔子的思想,进而深刻阐述,广为传扬,使儒家学说形成完整的系统,可以应用在人生的每一方面。《孟子》一书就是最佳的例证。   孟子是“温故而知新”的典范。他熟读《诗经》、《书经》,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善于使用语言,留给后代的格言与成语又多又美;他精于现场辩论,在一问一答之间,使人茅塞顿开,连万乘之君也对他心存敬畏。但最重要的是,他所宣扬的一切都能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从而产生充满自信的快乐。   现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乐吗?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何不向孟子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成就,因为外来的东西可得可失,可多可少,并且始终在紧张的竞争状态中。真正的快乐来自真诚,遵从内心的要求去做人处事,就是对人生的肯定与感激,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亦在于此。   当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我主讲孟子时,我心中想的就是如何清楚地介绍这位古代哲人的伟大贡献。他能被后世尊为“亚圣”,与孔子思想合称“孔孟之道”,著作又被后代学者定为《四书》之一,这一切荣耀是否实至名归?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希望本书所展现的是孟子的全方位观点,其中又以人性论、修养论、教育观、人生境界说最为关键。这些思想组合为一个结晶体,每一个侧面都映现出核心理念的精彩。   学习孟子,可以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进行成就自我的修炼之旅。在这一过程中,自信的快乐将泉涌而出。孟子亲身作了示范,我们不妨亦步亦趋。


初次认识傅佩荣教授还是在凤凰卫视的国学天空,可惜内地不能经常看到他的节目,只能在网络上搜索着看看。后来听闻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要邀请他做讲座,甚是欣喜,只要赶上节目播出就会守在电视机旁认真聆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地娓娓道来,就好像好朋友聊天一样,没有酸腐的学究气,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这本书是讲座内容的精华再整理,增添了不少内容,包括孟子篇目的原文,精心设计在书页的左右侧边,而且每章节前都配有清人的水墨画,颇有古韵之风,一书捧读在手,最好再配合着电视上的讲座,边听边品,别有一番明澈通透的意味。我们一直以来自以为是的误解和误读,都在这自然而然的讲述中被化开。


喜欢看百家讲坛,这次是哲学系的教授、博士。他给读者观众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亚圣”形象。圣贤并不神秘,经典也不遥远。从孟子那里,读出了人生的真谛,怀抱真诚之心,过快乐、自信的生活。


一个星期前,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大概的翻阅了一下,很快就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傅佩荣老师将孟子的智慧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的相当好,很期待快点将这本书拜读完,等我看完在和大家分享其内容。。。。


都说儒家思想是孔孟之道,但以往听到的、看到的多是介绍孔子如何如何的,对于孟子确实是知之甚少——光知道“孟母三迁”之类的小儿科。有一天偶然在家看到傅先生的一次电视讲座——关于孝顺父母的,讲得很有些道理,和以前的“愚孝”印象还是很有些不同的。本来还想听听后面的讲座,可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都错过了,所以只好跑到这里来买本书看看了。嘿嘿,纸质书有纸质书的好处吧——啥时有空啥时看,想看几遍看几遍,想给谁看给谁看。


人们常说,读书要读原典章,这没错;读了原典章,再看看别人的解读,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孟子》是读过的,但看了傅先生的讲解,才发现有不少内容是自己一扫而过却没有深入思考的。傅先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所进行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是感染人的,发人深思的,对我们的生活是有指导意义的。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人生是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的,如果没有,“心就很容易在外面游荡,这样生命就没有主体性,就不能逐渐成长为健全的成熟的人格,是非常可惜的”。


傅先生从国外学得高深的西方哲学,回头来还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为神马呢?年轻的朋友们早点想早得益。“有为者亦若是”——有所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孟子•滕文公上》)


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们揭示了一些永恒的真理。看看孟子是怎样在动荡的年代,在高高在上的国君、诸侯面前保持尊严,获得自信与快乐;学习一下他那名垂千古的辩论技巧。非常不错的书,喜欢


我以前看过百家讲堂,很是敬佩孟子,没有亲自得到孔子教诲,但是成就在3000弟子,72贤人之上,可见他的诚敬心是真的,我们现在就是跟老师学习,也希望得到名师的指导,我们有什么资格挑老师那,像孟子学习。书很好。喜欢。


因为要讲《孟子》所以买回来,结合着《百家讲坛》一起看的,内容大致就是节目的文字版,如果想要快速了解节目内容的,直接就看书就好了。


孔孟之道,亚圣的孟子是智慧的,他的一生,依旧有许多事值得现在的我们去学习


这本书字号大,排版行间距也大,老花眼的人有福了。不过我起初感觉似乎有文字不够凑页数之嫌。不过后来看了其中作者对孟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有内涵、有深度,发人深思,读之有物,暗自庆幸自己买对了。


跟大师一起学习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这本书很好看喜欢


讲述了孟子的生平和经历,给了很多启示


将孟子的智慧分析的深入浅出,用简单的例子论证,很容易理解,读后收益匪浅!


这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阐述了孟子一书的精华,教人不悔,很值得当今迷茫的年轻人看看,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自己做人的目标,明确人生的方向!


在百家讲坛听了几讲,没能听全。很喜欢傅佩荣先生的讲座风格,如春风化雨,娓娓道来。一直觉得听讲座虽然比较轻松,但总比不上读书,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书印的不错,内容丰富,孟子的一种解读,可以作为参考


重新认识了孟子,进一步了解了儒家


他解读的和我印象中的孟子不一样,不过还好啦。值得看一下的。很好的读物。


孟子的思想观念非常好


我很喜欢这本书,读孟子最好多买一些国学大师写的注解


薄薄的一本书,但书里对孟子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剖析,喜欢。


需要静一静再读。已经读了《孟子译注》,看这本,理一理。


帮同事买的,很好的书,包装装订都很不错。喜欢孟子的可以 买来看。


非常喜欢,让我更了解孟子


傅佩荣先生对经典有精深的研究,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由他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与先贤对话,交流,碰撞,想必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历险。谢谢傅佩荣先生解读。


一直很喜欢听傅佩荣老师的课。一个哲学学者对国学还有如此造诣,实在难得。


傅佩荣的讲座非常生动。书也一样。只是其中的部分解读和南怀瑾的有点差异。不过各有各的道理。多看多想,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学。


分享真正的国学大师精彩华章,体味亚圣的做人智慧。谢谢傅老师。


读完最后一页,是在地铁车厢里,下班的点儿。傅先生对于国学的把握,实在可谓是精到。读罢本书,对于儒家的经世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傅先生的文笔,正应了那句“读好书如同当面听大师讲道谈心”。


以前在百家讲坛看过付教授讲课,受益匪浅,所以买本书好好研读一下!


讲国学的人现在多了很多,讲到可以上百家讲坛,而且,还不那么面目可憎,还是要点功力的,这书算其中一本吧,看看可以补补国学的基础。


还没看 但是百家讲坛的应该没错。


看了百家讲坛后买的,现在这种浮躁虚荣的社会,需要净化自己的心灵


书很不错 喜欢傅老师的智慧,看了好几本他写的书了,觉得对自己影响很大


傅教授讲的都很经典


大智慧的书,快读吧


能辩论,有智慧,德才兼备。


儒家思想历来是正统


书印刷的不错,且价钱便宜,和讲座一亲戚。


知道点历史文人的思想。


傅老师的书,要读的


看着,还不够过瘾


古人的思想真是单纯而沉重


早就在电视看了视频,这次很幸运的买到了图书,很高兴,很兴奋;粗略的翻了一下,印刷好,没有错别字,是正版,接下来细细研读应该会有更大的收获,好评!


受益终身的书。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


此书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处事的最高境界.


早就期待了,今天买到了,不错,物有所值!


轻松阅读,春风化雨.


人人读好书活动购买,单位同事推荐书之一


这本是帮老板买的,她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一直推荐我们也看看.


作者挺给力的,


包装不错,内容还没看。会尽快开卷,应该会有很多收获


书的质量不错,不论是包装还是内容,都很好。


是正版书,纸张好,字也清晰,质量非常好


书不错 大概看了一下 挺好的


下次一定继续购买


还不错,包装挺好。


非常值得看,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的误解!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书很好。很值得一看。


感觉挺不错的,我看得很受益。


不错,就是边湿了点。感觉有点遗憾


写的很专业,很易懂啊……


讲得很棒,要是有配送视频就更好了。


临时缺货,书没发货


生于这个时代,我们都凹凸了


喜欢古代文化,喜欢名人。


看不下去。,。,。


公司搞活动,找遍了网上书城,呵呵。
买了80本,都是正版


博大精深~


不错,挺好看,喜欢的也可以看一看


质量不错,是正版,喜欢


孔孟之道在中国后来都有点变形了,被肢解利用。这是现代学者面对大众第一次系统讲述亚圣孟子的书,推荐ing...孟子提倡仁政,说“民为贵,君为轻”、国君把大臣当作泥土草芥,大臣就把国君当仇敌、国君把大臣当狗马来利用,大臣就把国君当路人等——这对后世独裁统治者是一种压力,所以有的统治者干脆要删掉这些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见本书148页)孔孟之道到底能不能有用?看了书再说,呵呵。大家都说孟子好辩,这也是实情。他批判好多异端:比如墨家、农家,他都挑人家的缺点。这也没什么,真理越辩越明嘛。(见本书79-89页)这当然是指平等的辩论。偶在想,假如孟子掌了权,会怎么样?他会不会像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成为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后,马上掉头对付异端思想,对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学者卡斯特利奥残酷打击一样,对他所批判的农家、墨家者流进行肉体消灭?(加尔文镇压异端的故事,可以看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为什么古今中外,一个人,一旦登上权力的宝座,对那些曾是、甚至依旧是他的朋友和同志的人(不要说曾经是他的论敌了),会表现出那样的常人难以置信的专横、残忍与卑劣?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嗯,也许是很重要吧。。。不是有一句名言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不就是说,今天的异端,可能就是明天的真理?


题目普通,但其中有一些不凡的见解,让你有新的了解和思考。
孟子的委屈和贡献,孟子总结的完善的孔子学说就是一种儒家哲学,中国人的哲学。


不错!以前的版本往往是直接从文言文注释而来,看过了也就看过了,没什么感觉。傅教授的这个版本把孟子的思想体系串起来,讲得很形象,结合人生感受,很有启迪性,是很好的普及大众的国学教材。


以前不是很了解孟子,觉得这本书内容很详实,受益匪浅


书结合视频和<孟子>一起看更好


原本是买给自己看的,父亲住院了,就带回去给他看,他看了觉得很好,我也看了一部分,感觉很不错。傅佩荣先生的讲解很有他的独到之处,书的版面包装也不错。现在,大家都是热衷于学西方人的东西,但是,我们老祖宗好的东西还是不能掉的,建议大家都学点国学,至少要有个了解。将来,我当了父亲,我会将自己学到的国学传授给我孩子的。


不错 看了百家讲坛之后就想买一本收藏


跟傅教授学点智慧,很好。


现在儒家挺红火。其实,先秦儒家思想源自当时的时代需要,生动鲜活。自董仲舒将儒家定于一尊后,儒家思想本质上没有新发展,有的只是粉饰统治当局的说教。
宋代儒家吸收了佛教思想,变成一个大杂烩,缺少根本的创新。此时的体系,适用于极权统治和小农经济。所以,儒家离我们的时代太远了。


让自己快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到兼善天下。


看着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帮同事购买的,同事反映还可以啦


我买书是为了下月出差时看,现只是看了看书的质量挺好,等读完再加以点评。对不起了!


对中国国学介绍的书籍应该再多一些。


通俗易懂,富有哲理.


能学到一些东西~~


书还行吧,就是有点薄,写的不太深


算是入门读物和侧面了解,不过要全面了解孟子思想和智慧,还是要自己阅读和学习讲义


孟子很智慧,作者很一般读来无味


第一次买傅老师的著作,学问不错。此书是百家讲坛的内容,读完后再找了CCTV的视频看,人生的启迪很大。


这本书读下来应该是需要一定时间去思考的,但傅教授讲的好像有点浅了,结合的实例不是太多。


傅老师儒家见解我比较赞成


书名很好,但书写得很一般,没有将最重要的东西表达出来,与大师级的作品相差甚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