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蔡元培到胡适

岳南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岳南  

页数:

310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岳南的《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  因我与中央研究院有过一段缘分,岳南在写作本书时,对我进行过几次访问,对一些旧事作过探讨。现在他把这本书的校样送来,请我看后写几句话。我看过稿子,顺便写下一点文字,谈一点感受,算是对读者作一个简单推介,也借此机会,对曾经教导、关怀、帮助过我的师友们献上一份缅怀纪念吧。  大家知道,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一个独立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关,原北大校长蔡元培是第一任院长。因国力有限,经费困难,开始的时候,中研院只设了与国计民生有直接关系的几个研究所。以后不断发展壮大,到1937年9年间,又相继在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包括物理、化学、工程研究、历史语言在内的共十个研究所。据说按当初蔡元培先生的计划,中研院要建立十四个研究所,但随着抗战爆发,各研究所被迫向西南大后方迁移,虽有筹备扩张的打算,但实际上的建制也就到此为止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除一个较完整的史语所和数学所部分图书、人员随蒋介石政权迁台外,其他的都留在了大陆,并陆续归并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系统。  对于中央研究院的创立者蔡元培先生,我与他见过几次面,因辈分差异太大,说不上深交,但我心中却非常景仰这位“北大之父”、中央研究院元勋硕老。遗憾的是,抗战爆发后,蔡先生由上海乘船到香港,未能回到重庆就得病去世了,伤哉!  岳南书中提到的另外几位师友,我不但与其熟悉,还从他们身上受到了不少教益,得到了他们许多帮助,至今感念不已。  1931年暑假之后,我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读书,1935年毕业,这时期正是胡适先生在北大做教授的时候。我听过他的课,如他讲的淮南王书、禅宗和尚、神秀、慧能等等,但学到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没有学到他的史学思想和学术体系。受他影响最深的倒是《红楼梦》考证。我喜爱《红楼梦》,赞成他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材料,考订《红楼梦》写的是曹雪芹的家世和自传。我没有研究红学,但我一直坚持此说。这是胡先生对我最大的影响。  在校期间,有两回事胡先生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当年北大所在的沙滩周围,住着很多不是北大学生的青年人。这些青年人中,一部分是考学落第准备明年再考的学生;一部分是北伐革命战场上退下来的青年。这些青年和北大学生一样挎起书包走进北大课堂,找个座位就坐下听课。教师不问,学校也不问。一天,胡先生上课,拿出一张纸来,说:“你们谁是偷听的,给我留下个名字。没有关系,偷听、正式听,都是我的学生,我想知道一下我的学生的名字。”胡先生的高明和胸怀使在课堂上的我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那些偷听生,都是真念书的。当时有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可见偷听生确实是用功用心想学习的青年。胡先生的话改变了偷听者的身份,偷听成了正大光明的听。胡先生是用亲身示范,教育了所有在座的青年,要做胸怀开阔的人,做纯厚、高尚的人。  另一回事是,胡先生每星期拿出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在家接见青年学生,解答问题,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可以谈,他尽力解答。那时他住在地安门里米粮库(解放后,这座房子五十年代是画家陈半丁先生住,后来是邓小平同志住)。我到胡先生家去过一次,问什么问题已回忆不起来了,大约主要是好奇,要去看看。只见“高朋满座”,都是青年学生,有问有答,有讨论,有辩论,气氛热烈,高兴和谐。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书育人的办法,后来我在大学教书,很想学胡先生每星期找出一个固定时间接见学生,借以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始终没有做到,现在想来仍感惭愧,也由此更加佩服胡先生的精神和毅力,了不起。  北大毕业后我到日本留学,归国后在重庆编了几年杂志,那时已是抗战时期了。1944年我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先生邀请,进入史语所陈寅恪先生主持的史学组工作。当时史语所为躲避日机轰炸,已由抗战早期的南京、长沙、昆明迁到了四川南溪县与叙府(宜宾)之间的李庄镇一个叫板栗坳的山中。这个地方确实是偏僻隐蔽,从李庄镇到板栗坳需要沿长江岸边走好几里地,再爬一个大约五百级石阶的山坡才能到达,其环境就跟《水浒》描述的我的家乡、山东西南部的水泊梁山差不多。傅斯年先生是这个山寨的“头领”,只是他多数时间在重庆,实际上在这个山头“聚义厅”中坐第一把交椅的是董作宾先生,他是代理所长。  尽管我们居住的板栗坳上下山辛苦,但避免了日机轰炸的麻烦和无谓的牺牲。关于李庄的风土人情与迁到这里后的中研院史语所,以及由陶孟和主持的社会学所、李济主持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梁思成主持的中国营造学社,外加同济大学等等情况,岳南在这部著作中已有较为详尽的披露,并且比较到位,这里就不多说了。  要说的一点是,我在史语所工作期间,由于当时一些报告、电文我没有机会看到,而事隔六十多年由岳南从多种资料、特别是从台湾史语所“傅斯年档案”中查考得来,填补了不少历史空白。许多事,我看了岳南的这部书稿后才知道。特别是当年心中已有所感觉,但事实仍模模糊糊的同事们生活间的内幕,甚至矛盾纠葛,通过“傅斯年档案”中留存的一批书信的披露,外加岳南的考证,理出了一条明显的线索,我才恍然大悟。比如傅斯年在李庄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到教育部、中研院总办事处要钱以救济病中的梁思永、林徽因的事;傅斯年与陶孟和发生矛盾,后来又握手言和的事;傅斯年为何对吴金鼎与夏鼐产生不同的看法,吴金鼎负气出走当兵的事;号称“闽东才女”的游寿与傅斯年、董作宾之间暗中较劲等等,在当时我的脑子里是模糊的。比如女才子游寿,我只知道她不是傅斯年亲自选拔的人,好像是南京一个什么官推荐的。但傅斯年先生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凡不是他亲自选拔的人,在史语所的日子是很难过的,后来游寿果然在史语所不长时间就走了,她走的真正原因我不清楚。直到这次岳南在书中有理有据地把尘封的材料摆出来,我才认识到,呵,原来是这么回事。惜哉,游寿!  如果说岳南这部著作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认为除了具有文学家文笔的优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史料的稽考钩沉,探赜索隐,发掘探幽,将鳞爪缀成珠串,使湮没于历史泥沙中的真相层层剥出,使今天的读者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和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独特性格和风范的鲜活的生命,读之令人亲切感动,回味无穷。  当然,因篇幅与选材上的关系,有些我以为很好的材料,岳南并没有纳入书中。比如,当时史语所有个好制度,就是不定期的作学术报告。我印象中傅斯年、李济、董作宾,还有劳干、董同龢、逯钦立等先生都作过。傅先生讲的“性命古训”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逯钦立那时还年轻,与我年纪仿佛,是山东菏泽地区同乡,他所作的陶渊明诗演讲,很为大家喜欢。董作宾先生说话有河南口头语“老天爷”,说不三句话就出来一个“老天爷”,或“我的老天爷!”时间久了,我们这些后生小子们背后就送给他一个“老天爷”的雅号。只要一说“老天爷”如何,大家都知道是指董先生,后来竟连年轻的家属们也跟着叫起“老天爷”来了。因了这个雅号,现在想起来,董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如在眼前,并觉得特别亲切。在艰苦的抗战条件下,史语所开创的这个学术交流活动,对每个人的研究都是个督促。后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当主任的时候,就定期让同仁作学术研究报告,一直维持了好几年,大家反映都说这办法很好。  岳南书中提到的梁思成、梁思永兄弟都是我的师辈人物,梁思永先生于李庄后期身体不好,在病床上的时候较多,但还是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特别是他一手发掘的安阳殷墟那批东西,可谓倾尽了心血。因为在李庄板栗坳山上没有娱乐活动,星期日,我们年青人有时就到社会学所去,顺便认识了陶孟和先生与梁方仲、罗尔纲等研究人员。陶先生话较少,是个老实人,也是个真正的学人,可惜解放后不太得志,也受了一些凌辱,最后抑郁而终。这一切,从岳南书中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不赘。  除了社会学所,我们也到山下的中国营造学社听梁思成先生夫人林徽因师母的“训话”。当时林师母已病在床上了,看到我们去她特别高兴,“训”起话来也格外起劲。我说的“训话”完全是真诚善意的。梁、林都是我的长辈,待人热情,林夫人长得漂亮,又极健谈,和她在一起,话总是她说的多,我们这些后生小子围在她身旁,听着她的话,如沐春风中。  至于岳南书中所述及的吴金鼎、夏鼐、曾昭燏、游寿等年轻一辈学者,都是我的学长,说起话来就更随便一些,要讲关系的话可谓亲如兄弟姐妹。我认为,这几个人皆属于胡适、陶孟和、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第一代学者之后又一批天才式人物,也都是了不起的学问大家,是很值得纪念的。岳南在书中对他们的理想、事业与人生追求有不同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那段历史史实,让后人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了已渐被历史风尘埋没的人与事,同时也见识了他们在事业上不懈追求努力的人格风范。所谓薪火相传,血脉不绝,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不灭等等,不是靠泛泛几句话就可以完成的。作为后世知识分子,特别是年青一代,了解一下前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学术历程和业绩,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而岳南在书中所给予大家的正是这一点,我认为这也是本书赋予当今社会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抗战胜利后,流亡于西南地区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陆续复原回到南京。大约是1946年秋冬,胡适先生从北平到南京来,傅斯年先生叫我到机场接他。第二天晚上,史语所召开了一个欢迎胡先生的茶话会,家属小孩都参加了,小孩子钻来钻去,乱哄哄,场面很热闹。胡先生很高兴,会上谈了些学术教育问题,又说了一些如何“怕老婆”的笑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傅斯年先生讲话时说,适之先生是娘家人,大家不必见外等等。又说:“人说我是胡先生的打手。不对,我是胡先生的斗士!”  傅先生这个话我是第一次听说,但从抗战后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对做过汉奸的伪北大教员毫不留情地“予以扫荡之”(傅斯年语)等等棘手的事务上来看,也真称得上是一个具有民族大义、关键时刻毫不含糊的“斗士”。  1948年之后,由于国共内战的原因,中央研究院的这一批学者各奔东西,有的留在大陆,有的“归骨于田横之岛”。政治的阻隔使得原本在一个锅里摸勺子的师友,只能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一堂,甚至父子家人都永远不能相见了。胡适、朱家骅、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石璋如等前辈最终客死他乡,这真是人间少有的历史性悲剧。  1995年12月,我终于有了去台湾参加傅斯年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和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在史语所黄宽重所长的陪同下,先后拜谒了傅斯年、胡适之、董作宾、李济之、董同龢等先生的墓,并一一鞠躬致哀。先生们远离故乡,飘零海外,魂魄而有知,一定会感到寂寞凄楚的吧。愿台湾、大陆早日统一,使先生们的学术精神薪尽火传,生生不息,续学术香火于天下。  何兹全  2009.11.22  时年九十九岁

内容概要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逃亡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燏、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流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同时,本书还披露了中研院在岁月流逝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以当代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与事件,再度以鲜活的形象与映像,凸现于世人眼前,令人在对前辈们敬仰感念的同时,也对他们各自的坎坷命运与悲壮人生,生出几分浩叹。

作者简介

岳南
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理事。自20世纪80年代始,着力对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生存状态、思想脉络、道德精神与学术成就进行调查研究,有《李庄往事》、《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作品问世,同时著有《风雪定陵》(合撰)、《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部。已有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被誉为全球最有影响的考古纪实文学作家。现居北京。

书籍目录

序言 大江大海,师友难忘 何兹全蔡元培生前身后事跨过时代的门槛病逝港岛群英会陪?行都灯火春寒夕最后的博弈
群星灿烂的年代山坳里的身影世间已无梁启超梁思永东北之行殷墟发掘的光芒醉别清溪阁苦难的李庄岁月傅斯年与梁家兄弟林徽因的感恩信梁思永之死花落春仍在
陶孟和的尴尬人生北大校园与毛泽东结缘自立山头的甘苦山行复悠悠吴文藻与费孝通“西南自立”“进军西北”之梦决裂一代名媛沈性仁多情最数金岳霖张家祠言和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春
考古星河中的两只“大鼎”吴金鼎的清华时代城子崖遗址横空出世夏鼐与吴金鼎的交往发掘彭山汉墓打开前蜀皇帝陵墓吴金鼎参军内幕盟军招待所的悲苦日子夏鼐的西北之行夏鼐为郭沫若斗胆进言吴金鼎之死
书剑飘零一介眉闽东才女游寿走进山门反出“忠义堂”遥知北国有姮娥
叶企孙冤案始末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雾都遥念陈寅恪重返清华离奇的C.C.特务案日夕凉风至
旧业已随征战尽“抢救”学人计划傅斯年夜赴台湾在台大校长任上“归骨于田横之岛”
梦里不知身是客胡适的流亡生活身死演讲台郭沫若与董作宾的恩怨远去的甲骨学大师李济的旧梦新愁第一代考古学家乘鹤远去

章节摘录

插图:当然,作为幸存者,不会真的因蔡元培这棵大树的倒掉而四散湮灭,每一个具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深知,在如此严峻的历史转折关头,只有一条路可供选择,这就是咬紧牙关挺过艰难的时局,积蓄力量,与中国军民一道实现战略反攻,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使中央研究院各个系统不致因其缔造者蔡元培去世而在战火中瘫痪,院长继任人选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个时候,中央研究院还没有后来的院士制度;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初,在蔡元培、杨杏佛、傅斯年等人的努力下,创立了一个评议会作为全国最高学术评审机构,这一机构除负责联络国内各研究机关,决定研究学术方针,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合作互助外,还握有推举院长候补人的权利。评议会以院长为议长,设秘书一人,负责日常事务。评议会的评议员以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所长以及重量级的研究员为当然人选,另有部分知名大学教授和教育、科学界杰出人士组成——这便是中国院士制度的雏形。按既定章程,中央研究院院长产生实行“提名制”,即由该院评议会通过聘请的评议员以投票方式,选出三位候选人呈报国民政府,由政府最高决策者从三位被提名的候选人中圈定一人,有幸被圈定者,就是合法的中央研究院院长。1940年3月中旬,评议会秘书、地质学家翁文灏在与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任鸿隽,前总干事朱家骅,教育部长王世杰等人沟通后,呈报国民政府批准,召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评议员赴重庆开会,选举新一届院长。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各所所长与著名学者傅斯年、陶孟和、李济、竺可桢、李四光、丁西林,以及西南联大的蒋梦麟、周炳琳、陈寅恪等人接到通知,纷纷向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云集而来,每个评议员都渴望自己看好的对象能够当选。鉴于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由谁来坐中央研究院第一把交椅,评议员们皆心中无数。即使是神通广大、霸气十足,具有国民政府参政员身份的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对此次选举前景究竟如何,也是雾中看花,不甚明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著作具有文学家文笔的优美,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史料的稽考钩沉,将鳞爪缀成珠串,使湮没于历史泥沙中的真相层层剥出,使今天的读者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家 何兹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及其继承者,连同各所所长与专家,对青年学者的培育特别重视。后来留在大陆对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夏鼐,就是这一时期青年学者的杰出代表。本书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描述皆倾注了大量心血,令人感动和欣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考古学家 王世民这本书提到的胡适、傅斯年、李济诸先生是我的恩师,受他们的鼓励与提携,才有了我和台湾同行们取得的成就。对此,终身不忘。  ——台北中研院院士、人类学家 李亦园阅读岳南这部作品,令吾侪再次感受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梦想与光荣。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 徐贵祥我还记得,1990年春天,岳南与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宿舍中对坐无语。那时我并不知道他正在琢磨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出路与方向等问题,他内心的痛苦和对民族文化前途的焦虑我一无所知。二十年之后,当我看到《陈寅恪与傅斯年》震动海峡两岸,还有这部《从蔡元培到胡适》样稿的时候,我这才知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融入他的血液并成为岳南奋进的力量与追求的目标。我为有这样的同学与朋友而庆幸。  ——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评论家、诗人 王久辛十几年前,中国文化界一派浮华,几乎没有几位作家、学者去关注文化命运与历史音容,只有岳南还愿意坐下来谈论我们民族史上自由知识分子的血泪与呐喊,这多少让我欣慰而刮目。我告诉他,这个时代更需要我们去唤起同胞们对历史的温情、自由的信念与文化的关切!从《风雪定陵》的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到《陈寅恪与傅斯年》的一纸风行,再到这部《从蔡元培到胡适》横空出世,也是苍天可鉴,功不唐捐。  ——评论家、诗人 何三坡


编辑推荐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编辑推荐: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一代知识分子的恩怨情仇、家国命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蔡元培到胡适 PDF格式下载



因为选购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所以喜欢上岳南的作品,《南渡》、《北归》、《离别》、《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非常好,仿佛被带入了那个年代那些人和事之中。


对于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的群体形象,南岳用力最勤。南岳所掌握的资料,还可以写不了书吧。如果把南岳这几种书都看了,是感觉有一些重复的,如《南渡北归》三部,《中研院那些人和事》,《陈寅恪与傅斯年》。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岳南先生的著述已经认真阅读过不止一部了 非常喜欢 民国时期的教育指的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认真阅读 深刻思考 岳南的书则是最好的参考!


岳南先生对这段历史和任务研究非常透,书中任务和事件故事性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了解那段历史和历史中的大师!


岳南写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人和事,读来大爱,历史上的人和事,自己究竟了解多少呢


中研院的大师们人生经历如何,学术见解如何,最终归宿如何,该书都有介绍,让人感慨系之。


历史上,乱世出人才一点不假,我认为乱世还出大师。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但是我们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抹去的一个重要时代,不管当政者持何种态度,斯人不改。至于民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是我们华夏民族从世界最强者一步一步走向衰微致列强觊觎瓜分的境地,而炎黄子孙以徐图自强的悲壮史诗。民国文化因为其开放包容而灿若星河,民国教育因为其高度独立不受干扰而大家辈出。民国学术成就因为民族的颠沛流离却成就斐然而让后学者羞愧难当自愧不如。民国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时代,尤其是在学术造假学生不学无术的当代备尝怀念。呜呼哀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中研院的开创、发展、高潮。一代学人精神写照。


大师的年代,大师的故事。为什么那个时代大师云集中研院?


这部著作具有文学家文笔的优美,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史料的稽考钩沉,将鳞爪缀成珠串,使湮没于历史泥沙中的真相层层剥出,使今天的读者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从蔡元培到胡适


岳南写的很不错 一定要看看


本书披露的部分人物,比如叶企孙等,事件过去看不到,很真实,很震撼,关心历史和感兴趣的值得一看。《地雷战》中的地雷技术,源自吕正操在冀中的平原游击战,清华的一批爱国学生来当技术攻关,研制的地雷世界领先,但这些学生被当成了“特务”,结局很惨。


拿到书后,翻看了部分内容,被书中的人物的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谦逊的品格及大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所感动,所折服,我崇拜他们,他们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基石和传承者。感谢作者辛勤工作,让我们后人能够近距离的领略大师的风采。


这本书是了解民国文化历史的很好的资料,值得一读.


本书有没有从知识分子的历史透视出中国大变迁的历史呢?还没有。但无论如何,本书值得一读,而且读起来会激荡一些思绪。


讲述那些民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喜怒哀乐之经历


民国时期的都爱看其实还没时间看,就说说书的质量吧,硬皮书,印刷纸张都很好,关键是字体大小看起来非常舒服,感觉不错。。。


这本书很有意思,也许是我的兴趣吧,民国总给人很多的向往,大师情节,呵呵,不过现在能有几任能称得上真正的大师。


看看到底民国是怎么回事!


能够让我们了解许多原本不知道的趣闻乐事,集知识和乐事于一体。


有关民国时的大师,大家都该读一读。


一代精英,一代大师。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一本好书,很值得拥有。


虽然学文,但对于这一段历史一直是糊的,作者写的很好


写的挺客观的,还是很满意的,喜欢民国文人思想家们!!!


很厚重的历史著作!读起来很有趣。


刚开始看,不想其他的历史类书籍那样生硬,有味有趣


时代以及诸多原因决定了当下是一个大师缺失的时代,对于那个黄金岁月唯有缅怀


非常好的一本书,推荐读。


了解学者大家的治学风范


那时的学者,现在的“专家”,真是天上地下....差距怎恁大呢?


一直想要了解那一代的这些大家,这本书很不错,总体看大家就是大家,可是比现在天天上电视的一些专家强了不知多少倍,升华一下自己。


看一看大家的传记,获益匪浅。


此书价格贵了点,不打折不值。内容很精彩,了解明过大师。


大师的时代不太平,但是大师确实出现了,政治上的乱世变成是文化上相对的盛世,改良从今天看未必不是一种坏事,渐进式的东西避免了零和游戏的推倒重来!


从中可以了解为什么,当前社会出不了“大师”。


对大师的人格予以魅力呈现


买了一段时间,是正货,写得很好!


这本书不错,比较客观值得购买


貌似很好,找时间仔细阅读。


现今,牛人何在?


也许是年龄的缘故,近来想看些文化性的东西,周围那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太多了,给自己一些安宁,多些思考吧!


买新书还是有好处的,还没有翻来看


内容还没有看,简介很诱人,所以买了,期待~~


很好,包装精美,送货及时


治学是,为官是,做人更是
心胸决定高度
投入决定深度


还没有看是买129送29拍下的


巨星云集


书还不错,浏览了一遍,应该蛮好


我从南渡北归开始,一直坚持,很喜欢。


文章写得别有一种角度 很喜欢 不是那么费脑 却又增长见识


东东很好价格也优惠好评5分


这个很喜欢看的 很不错 评论晚了 ‘’


简直学以致用哦!


内容丰富,非常值得购买


很好,值得一读。。。。


中研院对于大陆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机构,但作为中国人那是一个应该了解的机构,这个机构让中国的学术无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与南渡北归不同的是该书以每个人物为主题 每章生动描写一个人物 或一个研究院的知识分子 总结性非常值得一看 结合陈寅恪与傅斯年看 我觉得会更好 能把历史脉络更清晰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中研院里的事情,都透出大学者们的修养


买了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又买了此书,想了解的更多!


先人风采,令人仰慕!那些人,那些事,不是今天能看得到的。今人看到的只有钱和权,价格已经没了……


书是好书,推荐大家看看呢。


好书不怕读


感动,对书中的人和事由衷地感动,文人气质与节操一览无余。


历史,有很多细节,值得玩味


人才的流逝,国家经济在发展,文化在衰弱


帮我同事买的,我同事先开心,觉得很实惠,送货速度也快,不错,还会再来


无疑这本书名气很大,但看过南渡北归后觉得相形见绌


这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时代,中国文化的总结。


看了南渡北归之后再看这本书,觉得有点简略。


总体而言是一本很好的书,不过封面的广告太多了


了解了解挺好的!


书很好,但是字小了点


买给家中老人的,书不错


他写的书大多只是写些个人恩怨,对于他们之间的学术成就写得不好


了解历史,了解大师,很有必要看看


有近一半的内容是南渡北归里已有的,所以有了南渡北归的基本就不用再买了。


中科院 徒子徒孙们 孝敬老师的图书。现在已经是铜臭满天, 只好把前辈挂出, 以兹共勉


没有读过《南渡北归》的人,读这本书也不错。好像是以《南渡北归》的一部分材料写成的。


作者少年有为。


约好隔天送货,结果下班了还没来!心情有点坏!


个人觉得比较一般,整书给我比较混乱的感觉


替别人买书,自己没读


内容跟南渡北归有部分重复,内容也没有南渡北归丰富,要价却不低。


岳南的书,文笔上有些矛盾,时而清晰雅致,时而又粗鄙不堪。如果以前买过类似介绍民国文人的书籍,则不建议买,大同小异。总体来说,内容一般。


和作者的另一本大作《陈寅恪与傅斯年》很多桥段雷同


真正的大家成长时期,必须做到学术之自由


书的内容很好,虽然开头写得有些不自然,但后来就比较流畅了……但纸张不好,成本也就十块?


书的质量不错~印刷看上去很舒服,可能真的是正版吧~~~


正版好书,值得推荐。


值得购买和阅读的一本书!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如何承继和断代,可以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另一个缩影,包括作为国共斗争的真实历史的侧面。


纸张质量差,文字纰漏,图片模糊,明显是盗版! 以后新书断不可网购。


真正的中华文人,张扬着芬芳的灵秀和正气。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所有号称知识分子的人们应遵行的师道。以上就是本书给人们的启示。


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纸张不太好,灰色的。


很想了解那个时代,


多了解点大师


还没时间看!应该不错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