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建筑保护史

尤嘎•尤基莱托(Jukka Jokilehto )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尤嘎•尤基莱托(Jukka Jokilehto )  

页数:

525  

字数:

400000  

译者:

郭旃  

Tag标签:

无  

前言

原书序保罗•菲利普(Paul Philippot)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荣誉主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誉教授对于任何一位质疑欧洲一体化文化的存在及其与民族文化共存发展的人来说,建筑师尤嘎•尤基莱托(Jukka Jokilehto)在这本书中所展示的修复的历史就是令人信服的证明。修复的现代理念是长期以来历史进程的结果,它伴随着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于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潮、前浪漫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感相互较量的成果。之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辩论中,对该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在传统的古典社会和入侵的野蛮世界的抗衡之中,现代修复理论从最初的二元论逐渐发展而来。事实上,这也意味着该理论在起源之初就伴随着两个世界之间联系的演变和发展,这种联系也注定了它会成为构筑欧洲现实的有机要素。迈向与过去相关而又特殊的欧洲模式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出现于意大利。当时,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承认古代历史时期上的辉煌时代,认为理想主义模式能够激励当代文化,并使之面向所有领域中未来的创新发展。后来,一种对待世界的新形式诞生了,它联合了客观化的过去和创造性的现在。通过建筑师、绘画师和雕塑家对可见世界中统一透视结构的探索,这种形式找到了与其空间的对应关系。历史与自然的交流融入文化之中,并以批判的术语表达出来;同时,它还逐渐向北扩展,并很快地形成为广泛的民族文化,进而逐渐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点。由于4世纪的欧洲地域广阔,这种交融明显与不同地区的情况以及不同的古代世界有关。在这一环境背景之下,基督教作为欧洲舞台上另一要素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在罗马皇帝的范围之内,不同时期对它的接受程度不同,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也不相同,或接受它的整体内涵,或接受它的部分内涵,但不管是持续的或是暂时的,这些都证明了它对于民族文化的创立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问题与启蒙时代早期所显现出的关键作用相类似,但它完全处于隐藏状态,没有明显的具体表现,因而难以辨清。例如,德国、英国或北欧地区的特定文化,究其本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它们帝国版图之内或之外区域的影响,这就无法准确说明。有证据显示,这种情形对基本的心态有着深远的影响。事实上,无论与罗马相连或与罗马相隔遥远,作为所导致的思想意识,不是都反映在种种不同的历史关系和与不同种类及不同民族意识的属性特征的关联中吗?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顺从的还是开放的,这些文化并未反映出一种先验的意识形态,而是建立在客观所见的基础之上。欧洲文化实现了多样化和相互贯通的潮流:原始的基础与古代中心相对抗;基督教与异教相对抗;边缘与核心相对抗。于是,在这一共享的组织中产生了基于地理位置的民族文化,并通过连续的对话来定义自身,且愈加认识到自身以及给予与接受这一交替的过程。同时,欧洲的时代还以连续的历史潮流为特征:拜占庭和日尔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二元论;希腊世界和拉丁罗马-哥特世界;意大利成熟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新教与反改革运动;法国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以及德国的浪漫主义。甚至可以说,19世纪的理性主义也因其反映了历史上著名的转折点而纳入历史潮流中,它显现于19世纪,晚一点的在20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中。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发现与其自身特征相关的、封闭的19世纪理念,如何淡化了之前遍布欧洲的持续渗透的包容力,以及如何轻易地导致了对欧洲文化存在的否定。以致除非通过恢复它自己的组合原状,否则我们难以感知。 通过现代修复理论中各种要素的逐步兴起(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欧洲现象),尤其是将这些要素的起源置于孕育它们的思想这一普遍的文化背景之中,尤嘎•尤基莱托以清晰的方式追溯着这场革命。在他的阐述中,我们与古代的关系是现今形式整体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处理具体物体的修复经常采用明确的、无可争议的方式将这种关系形象化,甚至是在其无意识的自发层面上。 如同文化逐渐向原先被古典传统忽视了的多种多样的其他部分敞开大门,19世纪和20世纪见证了欧洲修复的历史。从最初的罗马风和中世纪的哥特风,特别是在民族层面的感悟;然后,逐渐走向巴洛克的世界,最后到达非欧洲文化。20世纪后半叶,人们的兴趣迅速扩展到历史群落,到乡土或大众的作品,最终扩散到历史与自然相结合的领域,景观学也由此获得了历史的位置。 随着继承古典传统和与其他文化开放交流的批判性理念的深入,修复与保护领域的范围逐步扩大。今天,这些潮流组成了讨论历史思潮、西方评论和真实性理念的核心,这意味着它们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传统,也让人联想起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世界。但在另一方面,非欧洲世界的多种不同文化找到了自身保护历史真实性需求的处理方式,这些对任何现代修复的理念同样至关重要。 尤嘎•尤基莱托先生在书中很成功地处理了我们所试图概括的复杂任务。他是一名芬兰人,却从罗马人很晚才触及的“边缘领域”很快找到了进入罗马的方法,并成为德•安杰利斯•德奥萨特(De Angelis d’Ossat)教授在“文物研究与修复专修学院”课程的助手。后来,他成为罗马大学建筑系的成员之一,负责指导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的建筑保护国际课程,通过在许多领域和国家参加专业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教育与实践经验,并积极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举办的关于该领域的主题会议。1986年,退居二线的需要和对这些经验、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思考,引导着他进入约克大学高级建筑学院,在德里克•林斯卓姆(Derek Linstrum)和伯纳德•费尔顿爵士(Sir Bernard Feilden)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在进行了修改和进一步发展之后,形成了这本著作。该书可以说是他25年来经验和思考的总结,从各国伟大的民族传统和可以恰当地被称作欧洲文化的主要潮流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中吸取了养料。这一欧洲文化,现在已经成为对世界其他不同文化区域的挑战。中文版作者序尤嘎•尤基莱托(Jukka Jokilehto)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总干事特别顾问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期待我的书的中文版问世。本书的出版对之前已经出版的日文版和韩文版将是一个补充和完善。事实上,我个人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有助于在亚洲国家建立一个了解建筑保护历史与理论的共同基础。这本书是基于我在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负责建筑保护项目期间完成的一篇博士论文,时任ICCROM主任的伯纳德•费尔顿爵士和约克大学高等建筑研究学院教学主任德里克•林斯卓姆教授是我的论文导师。该论文的初衷是追溯现代保护原则的根源,比如《威尼斯宪章》(1964)等国际文件中的相关原则。当然,这些原则主要局限于欧洲文化背景下,而本书则尝试拓宽讨论范围,将这些原则理念在北美、伊朗、印度、日本等其他地区的接受情况的案例涵盖进来。中国很显然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文化区域,它在这一过程中必将起到关键作用。从中国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其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古代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在时期上的吻合。我们可以确凿地注意到自公元前10世纪左右,古代世界的历史意识的发展几乎是平行进行的,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东到印度和中国,后来更涉及早期考古学,古董、历史物件和古代文献收藏。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欧洲事实上仅仅从中世纪发展而来,因此对相似问题的思考相对要晚于古代的文明和帝国。然而欧洲人在某种意义上将这些最早的开端成功地融入了现代哲学和政治框架中,成为我们现今快速全球化的世界的主要特征。自18、19世纪以来,这些理念和原则也为世界其他地区所接受和采纳,渐渐成为我们共同遗产观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提升遗产意识的哲学、文化和社会过程在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地方都不尽相同,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正如1994年《奈良真实性文件》中指出的。关于遗产保护理论的国际框架在二战后得到了显著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相关国际建议和文件的出台、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如《世界遗产公约》的三大顾问机构——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自然联盟(IUCN)的推动,遗产保护理论更是有了突破性进展。尽管这本关于“建筑保护历史”的书主要聚焦于与历史建筑和建筑群相关的保护原则与理论的发展,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遗产保护的国际学说已经不断发展,进而涵盖了历史村镇、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这也意味着定义遗产保护的对象——尤其涉及历史区域和文化景观时——不再仅仅关注对物质证据的保存和延续,也必须考虑那些为每个社区赋予独特个性的动态过程和非物质的层面。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是由包括UNESCO和ICCROM代表在内的一小组专家编写而成,他们熟悉现代保护理论的最新发展。事实上,我们并不应当将宪章中的理论看作是固定模式的解决方案,而是一整套结合物理文化背景对每个遗产地进行历史批判分析,进而认识其价值和特殊性并做出科学的判断,以采取最合理的保护措施的方法论。在国际范围内,《威尼斯宪章》已被公认为一个基本的起点和重要的历史依据,引领未来的发展过程,制订出关注世界文化和遗产多样性的更加具体的准则。这些准则包括国家宪章和宣言,如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1999年修订)、《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日本关于历史城镇和聚落的街区保护宪章》(2000)、印度国家艺术与文化遗产基金会的《未受专门保护的建筑遗产与古迹保护宪章》(2004)。另外,我们还可以提到2005年ICOMOS第15届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遗产建筑、遗址和区域的背景环境的西安宣言》;以及2003年通过的《亚洲历史城区保护的会安宣言》。还有一点应该补充强调的是一直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和互动,对它的认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国际通行政策中得到完全认可则是21世纪初的事了。在21世纪初的今天,当我们回顾文化遗产保护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历程,似乎世界整整转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在传统世界,人们的目的是保护有用的东西,并在必要时运用传统工艺对其调整以满足新的需要。同时,古代文物因其历史价值而被研究和珍视的实例也屡见不鲜。过去的两三百年,人类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初试图与传统世界划清界限。事实上,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在欧洲,中世纪一直被看作是将我们与古代世界隔离的一个中断时期。因而,自19世纪开始,就出现了一种将古迹作为遥远过去的遗存加以保护的趋势。另外一个趋势则是关于最适当的风格的争论,也由此导致了风格化修复的出现。然而,在20世纪期间,我们已经意识到历史从未停止或中断。每一代都持续不断地赋予所选择的自然和建成环境以特定的意义,这些意义也逐渐被认知为人类的共同遗产。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人的生命本身也被界定成为了遗产的一部分。正如《奈良真实性文件》(日本,1994)中提到的,是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全人类精神和知识财富不可替代的源泉”。因此,它应被看作是人类发展一个根本方面,也是保护与修复的关键范畴。毋庸置疑,对遗产的认同和尊重为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根本依据。在这里,我要表达对我的朋友和兄长郭旃教授以及他指导的北京大学的优秀研究生团队的感激。他们参与了本书的翻译,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词语和概念都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一点从上下文的语境中并不太可能一目了然地解读出来。这也是与寻求真理(真实性)和智慧(希腊语:Sophia)相关的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部分,后者正是“哲学”(Philosophy,“爱智慧”)这一概念的词源。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不应被看作是一种过气的时尚,而是一个以涵盖人类存在的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最广义的方式去学习、吸纳和利用人类祖先为我们的文化所贡献的真理和智慧的核心范

内容概要

  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全面介绍:
  提供了大量案例、信息和史料研究,叙述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西方建筑保护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概念都有所涉及,并以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为重点,这样的丰富案例,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很难获得的。
  二是将保护历史与西方尤其是欧洲的文化背景、技术发展相融合:
  对于保护理念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社会,提供了比较深入的解释。全书按照时间发展序列,文中大量涉及欧洲文化的交叉与碰撞的背景,有利于读者将保护理念的发展至于其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其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现象。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列举出建筑方面的案例,而是把建筑保护纳入历史观、整体观中,不是作为孤立的现象来对待。这是他的历史批判方法的运用。
  三是通过认识和描述建筑与古代遗迹保护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这种发展是如何影响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以及怎样形成了当今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
  本书包括在欧洲文化背景下的对于保护的兴趣起源,从古代到文艺复兴再至当今的保护概念的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尤嘎·尤基莱托博士、教授(Prof.Dr.Jukka
Jokilehto),芬兰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国际著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史学家和哲学家。
他很早就投身建筑规划和保护行业,因通晓多种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芬兰语等,故而在建筑保护领域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1972年起,他服务于总部设在罗马的国际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机构——国际文物保存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1998年从该中心助理总干事职位退休。1993至2002年,担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培训委员会主席。2000至2006年,担任ICOMOS世界遗产顾问。
  近年来,作为ICCROM总干事的特别顾问,他依然在建筑遗产和历史城镇保护领域从事咨询和讲授活动,包括向ICCROM、ICOMO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供咨询服务。
译者郭旃,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顾问。
从1982年至2009年退休,在国家文物局历任文物处副处长、办公室主任、文保处处长、世界遗产处处长、文物保护司巡视员等职,常年主持国家文物局地上文物保护与维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世界遗产等工作。参与创立和推动发展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系,包括参与组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COMOS/China),推动中国加入国际文物保存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协调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和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中国举办等。

书籍目录

原书序 保罗?菲利普
原丛书编者序
中文版作者序 尤嘎?尤基莱托
第1章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1.1 过去保护历史构筑物的方法
 1.2 传统社会
 1.3 历史和遗产的早期理念
 1.4 对古代的重新认识
 1.5 现代的历史意识
第2章 对文物的重新认识
 2.1 古代遗物的收集与修复
 2.2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著作
 2.3 罗马的早期实践和保护活动
 2.4 拉斐尔(Raphael)与历史古迹保护
 2.5 罗马劫掠后的的古迹处置
 2.6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2.7 在欧洲的影响
第3章 启蒙时代
 3.1 求知之旅的影响
  3.1.1 考古学文献
  3.1.2 英格兰的美学理论
  3.1.3 在其他国家的影响
 3.2 绘画修复的早期观念
  3.2.1 壁画的处理方法
  3.2.2 古旧色泽
  3.2.3 威尼斯对绘画作品的关注和保护
 3.3 考古发现与修复
  3.3.1 被掩埋城市的发掘
 3.4 温克尔曼与文物修复
  3.4.1 理想之美
  3.4.2 艺术作品
  3.4.3 卡瓦萨皮
  3.4.4 对实践的影响
第4章 古典古迹 
 4.1 法国大革命时期
  4.1.1 保护法令和法国文物清单
  4.1.2 格雷古瓦神父
  4.1.3 博物馆
  4.1.4 考特梅尔?德昆西
 4.2 罗马对古典文物的修复
  4.2.1 文物管理
  4.2.2 卡诺瓦
  4.2.3 罗马大角斗场(一)
  4.2.4 法国的管理
  4.2.5 古代纪念物
  4.2.6 法国准则
  4.2.7 教皇的管理
  4.2.8 提图斯凯旋门
  4.2.9 罗马大角斗场(二)
  4.2.10 修复的方式方法
 4.3 对法国文物修复的影响
 4.4 希腊古典古迹的原物归位
  4.4.1 法律和行政管理的基础
  4.4.2 雅典卫城
  4.4.3 雅典娜胜利女神庙
第5章 浪漫主义时期
 5.1 英格兰哥特式建筑复兴与大教堂重塑
  5.1.1 詹姆斯?艾塞克斯
  5.1.2 杜伦大教堂
  5.1.3 詹姆斯?维亚特
 5.2 文物学家关于修复原则的辩论
  5.2.1 约翰?卡特
 5.3 英格兰的哥特式复兴修复
  5.3.1 普金
 5.4 日尔曼国家的浪漫主义与中世纪复兴
  5.4.1 大教堂的修复
  5.4.2 中世纪的发现
  5.4.3 吉里
 5.5 普鲁士国家古迹管理
  5.5.1 科隆
  5.5.2 玛林堡
  5.5.3 马格德堡
  5.5.4 保护专员
 5.6 法国历史性古迹国家管理的开始
第6章 风格式修复
 6.1 法国的修复原则与实践
  6.1.1 维泽莱
  6.1.2 巴黎圣母院
  6.1.3 卡尔卡松
 6.2 “风格式修复”的理念
 6.3 英格兰的保护与修复之争
  6.3.1 教堂建筑师
  6.3.2 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
 6.4 奥地利的保护与修复
 6.5 意大利的风格式修复
第7章 保护
 7.1 约翰?拉斯金的保护理念
  7.1.1 哥特式的本质
  7.1.2 乡村区域
  7.1.3 美与画意风格
  7.1.4 真实与记忆
 7.2 英格兰保护政策的发展
  7.2.1 斯科特对拉斯金的回应
  7.2.2 英格兰皇家建筑师协会的指导方针
  7.2.3 反修复
 7.3 威廉?莫里斯与英格兰古建筑保护协会
  7.3.1 小艺术
  7.3.2 政策纲领及其发展
  7.3.3 英格兰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国际影响
  7.3.4 法国
 7.4 考古遗址
  7.4.1 奥兰多斯的作品
  7.4.2 地中海地区
 7.5 中欧的保护运动
  7.5.1 慕尼黑案例
  7.5.2 英格兰影响的引入
  7.5.3 保罗?克莱门
  7.5.4 保护会议
  7.5.5 迪欧
 7.6 意大利保护运动
  7.6.1 语言文献式修复
  7.6.2 修复建筑师
  7.6.3 历史性修复
  7.6.4 罗马的修复工作
第8章 理论与理念
 8.1 阿洛依斯?里格尔与文物文化
 8.2 奥地利政策的发展
 8.3 科学式修复
 8.4 战后意大利的发展
 8.5 彻萨尔?布兰迪的修复理论
  8.5.1 创造性过程
  8.5.2 修复
 8.6 布兰迪理论的影响
第9章 国际影响和合作
 9.1 在其他国家中的影响
  9.1.1 西欧
  9.1.2 北欧国家
  9.1.3 东欧
  9.1.4 美国的文物保存运动
  9.1.5 伊朗
  9.1.6 印度
  9.1.7 日本
 9.2 国际合作
  9.2.1第一次世界大战
  9.2.2 雅典会议
  9.2.3 第二次世界大战
  9.2.4 国际组织
  9.2.5 《威尼斯宪章》
  9.2.6 培训和教育
  9.2.7 环境保护
第10章 定义与趋势
 10.1 遗产与保护的现代理念
  10.1.1 普适价值
  10.1.2 真实性
  10.1.3 完整性
  10.1.4 现代科学与技术
 10.2 对保护措施的影响
  10.2.1 作为纪念物的古迹
  10.2.2 风格式修复
  10.2.3 现代保护
  10.2.4 传统的延续性
 10.3 实践中的潮流
 10.4 结语
附录
 附录1:参考书目
 附录2:关键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3:译名对照
致谢 尤嘎?尤基莱托
 译者序 郭旃


编辑推荐

《建筑保护史》编辑推荐:一、目前惟一一本详尽论述西方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巨著,完整地涵盖全世界现代保护运动的各种方式。二、包含大量的保护案例和系统丰富的史料,即便是专业人士都很难积累获得,遑论一般读者,是所有希望更好地了解建筑历史的人士的必读著作。三、尤嘎•尤基莱托教授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史学家和哲学家之一,通晓多种语言,《建筑保护史》是他二十多年的经验与思索的总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建筑保护史 PDF格式下载



西方的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间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其中的许多经验与教训十分值得今天的中国吸取和借鉴。因为我们也正走在现代化的发展路上。而这样的道路更需要继承和弘扬悠久的民族文化才能变得更为坚实和丰富多彩。一直试图探寻西方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今天终于得见,十分感谢郭旃先生及其团队的睿智。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为此有所思、有所为。


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著作,专业人士必读书。


建筑遗产保护的好书


系统论述了西方建筑保护的思想和实践历程,对建筑学和历史保护的学人很有帮助!


国外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是国内远远比不上的,首先不是技术因素,更多的是国民的保护意识


翻译的好,体现了原文意思,是从事文物保护的理念书。


书的装帧挺精致,内容也很全面,对保护方面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上文物保护课,老师推荐的 里面确实有很多保护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国人学习


尚未看完,但书中作者对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的引用知识之广博委实让人受益匪浅。


适合专业人士阅读,是作者毕生的心血


译者是很优秀的国内著名专家。英文版已经关注了很久,终于出了中文的,一定要收一本


对工作有用对工作有用对工作有用对工作有用


老师推荐,很值得看


快递太慢啦,7天才到。。。


值得有兴趣的人认真看。建筑保护真是不易。


很难啃,但确实是曲高和寡的好书。


遗憾的是,买了许久仍未拆封


基本概况,深入欠佳。对艺术家和艺术史家名称和基本概念的翻译真是让人咋舌,至少应做到与通俗译名翻译吻合,不应生造译名。


有点呆,设计也呆,图规规矩矩放中间,就不能大点


书的装帧还不错,内容还没有看,期待。就是价格有一些贵!


其实我没有认真看完。。。就看了需要看的部分 罗马欧洲建筑史这样话说书的质感一级棒啊!


书很好啊,非常满意!!!


从一个历史并且世界的角度对建筑保护进行一个综述,在一个宏观方面对于从事建筑保护工作的读者、及其进行相关论文撰写的人群是很有助益的。


建筑保护的历程描述很全面了,更多是一个概论性质的书。理论性比较强,不适宜作为操作指导书;对19——20世纪保护流派的内容还是稍显简略;不过整体翻译的质量不错,语言流畅,至于准确性可以参照ICCROM提供的英文版;装帧和纸张不错,价格较贵。


很好的建筑保护历史的书


建筑保护经典著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