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杨德衡画鹤

杨德衡 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杨德衡 编  

页数:

70  

前言

  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形成了独特的“鹤文化”。鹤在很久以前就深入人心了。传说中认为鹤为鼓精之一。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对它就十分崇拜。在艺术创作上,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立鹤方壶”,上面就有鹤的形象。此后,在青铜雕塑、画像砖石、陶瓷、绘画、刺绣、剪纸、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鹤的形象屡见不鲜。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与鹤有关的典故、传说,在诗词歌赋中鹤也是常见的题材。至于在绘画上,鹤更成了画家专攻的题材之一,此类创作被称为“鹤画”。几千年来,上至帝王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喜爱丹顶鹤。道家最欣赏它,儒家也推崇它。可以说,鹤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炎黄子孙的心中。这大概是鹤画千年不衰的主要原因吧。如今,欣逢盛世,寓意吉祥、长寿、安康的鹤画,更符合人们的普遍心态;加之环境恶化,鹤已成为濒危物种,人们倍加珍惜它,因此有理由相信,今后鹤画还会继续发展。  要发展,首先要继承。没有继承的所谓“发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的“鹤画”,在艺术和表现技巧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吸取其精华加以继承。  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不能老是按千年不变的“松鹤延年”的路子画。那样下去,迟早会走进雷同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  我画鹤30年,开始也是按古人的套路走,后来觉得这样不行,决心另辟蹊径。古人把鹤神化,举到天上,仙人进入天界,驾乘的是仙鹤;后来,把鹤拉回到人间,所谓“梅妻鹤子”,鹤成了贵族、雅士的宠物。我就让它“回归自然”。这条创新之路,是我通过深入生活找到的。走进鹤乡,我感受颇多,思路大开,画风为之一变。生活化、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使人感到真实、亲切、新颖、生动。一些作品得到了专家们的首肯和群众的喜爱。在本书中,我把自己多年来画鹤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呈现给读者,仅供借鉴和学习参考,并望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案头画范:杨德衡画鹤》中,作者把自己多年来画鹤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呈现给读者,仅供借鉴和学习参考,并望批评指正。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形成了独特的“鹤文化”。鹤在很久以前就深入人心了。传说中认为鹤为鼓精之一。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对它就十分崇拜。在艺术创作上,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立鹤方壶”,上面就有鹤的形象。此后,在青铜雕塑、画像砖石、陶瓷、绘画、刺绣、剪纸、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鹤的形象屡见不鲜。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与鹤有关的典故、传说,在诗词歌赋中鹤也是常见的题材。至于在绘画上,鹤更成了画家专攻的题材之一,此类创作被称为“鹤画”。几千年来,上至帝王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喜爱丹顶鹤。道家最欣赏它,儒家也推崇它。可以说,鹤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炎黄子孙的心中。这大概是鹤画千年不衰的主要原因吧。

作者简介

  杨德衡,画家,笔名半聪。1939年9月出生,辽宁丹东人。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在中国美协辽宁分会创作室、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曾任辽宁画院副院长、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继毕业创作《稻香季节》在全国花鸟画坛产生强烈反响之后,其作品多次人选国内外重要展览,有的获奖。擅长工笔,兼擅没骨、小写意,尤精绘鹤。作品“雅俗共赏”,有20余幅由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北京天安门、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军事博物馆、总后司令部京丰美术馆等国家级单位收藏。先后在北京、沈阳、青岛、烟台等地及新加坡举办个展。出版有《杨德衡画集》《杨德衡从艺50周年写生作品集》。著有《写意鹤技法》《鹤的画法》等。

章节摘录

  中国画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其成因很多,特殊的工具材料是成因之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国画家们都很重视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及颜料、笔洗等工具。下面就这些工具材料及其使用方法做简要介绍。  笔:中国画用的毛笔,有软毫、硬毫、兼毫三类。通常用的羊毫,属于软毫,吸水量大,适于点花虱叶,晕墨染色,如大小提笔、大苔点、染色笔等。狼毫属于硬毫,富有弹性,适于勾勒或画坡石树干,如叶筋笔、衣纹笔、大小红笔、羽箭、大小书画笔、点梅、兰竹笔等。兼毫兼有狼毫和羊毫,笔性软硬相间,如大、中、小白云笔,也可用于画花点叶。另外,还有特制的硬毫,如猪鬃笔、山马毫、石獾毫、鸡毫、鼠须等;还有刷子、排笔。选择哪种画笔,可根据自己的作画习惯及作画材料的性能和画面效果的需要而定。新笔因含胶,宜用温水浸开。每次用后必须涮净挤干,理顺笔毛,这样既方便下次使用,又可延长笔的寿命。  用笔:毛笔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工具,用得熟练,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要想用好它,首先要注意正确的执笔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做到这一点,要食指、中指并拢,在前边用指尖勾住笔管,拇指在笔管左边用指尖向右捩,无名指紧靠中指,指甲中部在笔管里边往外抵,小指、无名指紧贴在一起。这样,五指攒在笔管四围,拇指的指骨凸出,掌心就空了,这就是“指实掌虚”。用中锋一定要“挫腕”,即笔和纸成垂直角度。无论笔怎样运动,笔锋都在中间,转笔时要裹毫,这是保持中锋用笔的关键。工笔花鸟画勾线都用中锋。侧锋执笔向右或向左倾斜,这种笔法在没骨画和写意画中用得很多。点花、虱叶,画石头、老干及工笔画的渲染都常用这种笔法。  用笔有顺逆、转折、顿挫、疾徐、虚实、强弱的变化,从而产生了粗细、长短、曲直、刚柔、苍秀等不同的效果。  中国画最讲究用笔,因为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谢赫六法论的第二法就是“骨法用笔”。学画者不可不在这方面花大气力。  墨:古代作画的墨,都是制成墨锭磨用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这种墨的丰富性、稳定性和牢固性都是极好的,是现今的墨汁不可比拟的。作画时,尽量不用墨汁,尤其是工笔画,一定要磨墨。墨锭按原料分,有松烟、油烟、漆烟三种。松烟黯黑无光,漆烟黝黑发光,油烟又黑又亮。作画多用油烟和漆烟,以质细、色乌、带蓝紫色光泽、胶轻者为上品,脱胶陈墨不宜使用。保存墨锭,勿潮、勿风吹日晒,以防走胶燥裂。  用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无论人物、山水、花鸟哪一科,亦或白描、水墨、浅绛、淡彩、重彩哪一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墨”。白描、水墨自不必说,完全用墨。就是浅绛、淡彩、重彩也都是先用墨线勾勒好,再着颜色的(没骨除外)。墨色变化极为丰富,有“墨分五色”之说。在工笔花鸟画中,墨是第一层底色。在写意画中,更是以墨为主。在用色时,往往都掺少许墨或以墨为底色,以求色彩和谐、沉稳。评论一幅中国画的优劣,除立意、构图之外,就看笔墨如何了。清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这“墨”,不能只简单地理解成“黑”,其中也包括了色彩。中国画的笔墨,是一物两面,一笔下去既是笔又是墨,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没骨、兼工带写和写意画里体现得更为明显。  墨法有: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积墨法(层层叠加,但每一次要在上一层干透之后进行)、泼墨法(含有大量水分的墨或色)。这些方法在写意画中用得较多。  画工笔画,宿墨(即过夜的墨)不可用。每次磨墨前,砚池都要洗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杨德衡画鹤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