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普通人
2005-5
人民音乐
泷本裕造
150
无
这的确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酹自己独到见解,富于挑战性的书。泷本先生在他的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贝多芬既是一位具有先进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且敢于坚持自己主张的勇敢的人,然而同时又是一个总想着挤入贵族社会的凡夫俗子,是一个有他弱点和局限,甚至是错误和劣迹的普通人。
作者:(日)泷本裕造 译者:张新林 赵光
前言序章 世阿弥与莫扎特和贝多芬 成功的秘诀第一章 伟大的普通人 圣人贝多芬 听力减弱与作曲 耳朵的真实情况 搬家迷 奢侈生活及理由 贝多芬与女性 具有魅力的音乐家 恋爱 与“永远的恋人”的婚外恋第二章 天才诞生的源流 波恩时期的良好教育 选帝侯的宫廷 优越的音乐环境和幼少年时期的教育 善良的父亲 被称为“恶者”的约翰 学习成绩单 “有礼貌的贫穷” 聂弗老师 钢琴教育方法 布罗伊宁一家 古典修养的原点 贵族教育第三章 最优秀的钢琴家 初登维也纳舞台 音乐革命的开始 即举演奏的名手 超越莫扎特的演奏能力 成功的关键 三种即举演奏形式:变奏、展开、幻想 演奏与改良 无止境的要求 《献给爱丽斯》微不足道的音乐第四章 音乐性质的转换 音乐发明的巨匠 三度音感的音乐 奇妙的转调 变化的表现法 强弱法与速度法 《拉斯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支持者们也不能理解的音乐第五章 杰作出拙作 真正的《第九交响曲》共济会音乐 席勒的背叛 《战争交响曲》大受欢迎的音乐 小型音乐 序曲 积曲 小品曲 三种批评:冗长、难懂、奇怪第六章 金钱与名誉第七章 贝多芬的“贵族情结”第八章 艺术音乐第九章 幸福的贝多芬译后语补充知识
书摘 回到家中,他越想越不是滋味,如果这样地生活下去,一点价值都没有,最后他想到了自杀。按照基督教的教规是不允许自杀的,自杀就等于犯罪。贝多芬尽管不是一个道德感很强的人,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依旧决定宁可犯罪也要去自杀。自杀之前他给两个弟弟留下了遗书,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是个很喜欢交际的人,但不想让人们知道自己的耳鸣疾病,所以只能远离交际场所。人们也许会认为我讨厌与人交往,其实这是误解,对于这一点自己很痛苦。在我死后把仅有的一些遗产分给你们二位,希望你们很好地生活。”后来,贝多芬的这封遗书没有寄出,他也没有选择自杀之路。 贝多芬去世以后,人们在遗物中发现了这封自杀的遗书。既然当时贝多芬决定了要自杀,那为什么没有实施呢?贝多芬的理由是“对于自己来说,需要完成音乐艺术的创作,让人们听到音乐是自己的义务,也是上帝赋予自己的使命”。贝多芬在内心听到了“是啊,我必须要完成我的艺术”的强烈声音。这种强烈的意识、强烈的使命感迫使贝多芬没有选择自杀。此后,贝多芬的音乐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他创作出了众多颇具特色的音乐,其中《英雄交响曲》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这是贝多芬为了完成艺术音乐,而没有选择自杀所创作的真正的艺术音乐作品,并受到了人们的赞扬。曾经有人问过贝多芬:“老师,在您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一部?”贝多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英雄交响曲》!”提问的人很希望贝多芬的回答是《命运交响曲》。 此后,贝多芬的听力又怎样了呢?写完遗书以后,耳鸣和听力的衰退一直困扰着贝多芬,他也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必要再隐瞒自己耳鸣的事情了。在艺术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要表现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向任何人隐瞒,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P9
贝多芬耳朵的真实情况如何?大家肯定会产生疑问。既然听不到声音,那他如何作曲呢?除了贝多芬被称为“耳聋音乐家”以外,再没有听到还有谁是这样的音乐家。贝多芬真的耳聋吗?耳朵听不到也能够作曲吗?其中的奥妙又是什么?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是一位理想的“乐圣”和超人的“英雄”。在本书作者泷本裕造的笔下,贝多芬又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这就有待您自己来体会!
无
此书对贝多芬深入研究,客观真实,引人对伟大的乐圣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与作者一同探讨,跟作者辩论.但适合读此书的仅是先前对他就有研究的人,要不然就容易被世俗的诽谤所迷倒.
爱不释手,最近读过最好的书
质量跟速度都不错。
内容很好,就是品相太差,这本就算了,对折买的
侧面资料挺多,但有点啰嗦,不知道是日本人的语言习惯不,一个问题会在前后几章中重复描述或讲解,当浏览书籍还可以
贝多芬的另一面理解
是老师推荐看的书跟之前看的电影一样都是介绍真实的贝多芬
这是一本不厚但却很深厚的图书。作者没有大力的歌颂贝多芬,我想这是因为其他人都把好听的话都说过了。生活就是这样,当一个人成名了,你便很难看清楚这个人的实质。贝多芬是音乐天才,但是也同时是一个普通人。这一点,我在看过书后,同样有这样的,他没有生活在真空,他同样有和大众一样的心理。面对地位,财富,他同样有所追求。在看过书后,我能感觉的到,作者在尽可能的客观的,用比较理性的太对来分析这一人物。同时,谱、并不是以时间为轴,而是以专题为体,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新的,理解贝多芬的窗口。谢谢作者的精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