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歌.故事

王冼平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

王冼平 编  

页数:

232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  《民歌·中国》丛书,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在播出中国民歌近三年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系列丛书。共6册,分别为:《民歌·故事》、《寻访·民歌》、《民歌·映像》、《民歌·博物馆》、《民歌·版图》、《新·民歌》。  “民歌·中国”栏目2004年初创办至今已播出一千多期。全体编创人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行程几十万公里,沿中国版图寻录中国民歌。2006年10月的各民族民歌盛会——“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原汁原味的歌、舞、乐及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情,并用歌声绘制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电视版的“中国民歌版图”。  这是一部关于“民歌·中国”栏目用电视手段记录中国民歌发展现状的里程碑式的丛书,是一部融原生民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有关民歌事件及视觉享受为一体的丛书,更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民族民间、民歌文化背景的丛书。  这套丛书从不同的视角透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文化的不同特性,而记录这一切的,是我和我的民歌创作团队。我们是民歌的亲历者、记录者。我们以原生民歌的采集、采录、采编、采播者的身份,用温暖感性的笔触,写下了《民歌·中国》的记忆……  《民歌·中国》系列丛书的出版就是一个生动的《民歌·故事》,而故事的讲述者们是:朱智忠(栏目主编)、郝铁强(制片主任)。编导组:王可、王云、林缨、黄聪、纪蕊、张堃、王娟、通拉嘎、陈立明;制片组:南勇、胡曼、刘盈、程岩、倪艾广;责任编辑:龙梅;美术设计:谷丰;音乐总监:周文军……  王冼平

内容概要

  《民歌·中国》丛书,是一部关于“民歌·中国”栏目用电视手段记录中国民歌发展现状的里程碑式的丛书,是一部融原生民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有关民歌事件及视觉享受为一体的丛书,更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民族民间、民歌文化背景的丛书。本书是其中的《民歌·故事》,讲述“人物”与民歌、“地域”与民歌、“民族”与民歌、“乐器”与民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集知识性、趣味性与阅读性为一体,回味无穷。

书籍目录

人·情赵季平父子的音乐之路《父亲》的旋律——画家罗中立的民歌情结民歌人“之最”洪波的呼麦陈琴:爷爷的鼓与歌绘制音乐“地图”的人——谭盾胡松华的艺术人生悲情太行:一个作家的民歌记忆民间歌手的故乡情文子和他的朋友们——记民歌爱好者杨文良与老刀郎的“亲密接触”塔公草原我的家——多吉扎西活佛与他的“孩子”们广西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五十年情缘民歌——毛继增的故事云南民歌情结——杨民康的音乐研究之路民歌伴我一生——歌唱家冯健雪的民歌缘民歌财富的故事地·缘新疆——感受歌舞之乡香格里拉——人间仙境梅里——雪山神的圣地小河淌水与弥渡的故事族·魂客家人与歌“万物有灵”的布朗族《阿里郎》的故乡器·源天琴——壮族的古老传说塔吉克族鹰笛的传说马头琴——草原深处的冥想者后记 品味制造者

章节摘录

  与我们最有缘的朋友——谭盾与龙仙娥  为什么说与他们最有缘呢?首先是谭盾与《民歌·中国》栏目的缘分——2004年8月,他从美国回来为音乐作品《地图》做宣传,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专程到上海采访了他,并且听到了他真情讲述与民歌之间的缘分故事……  谭盾在去湘西采风的时候,在一个寨子里遇到一位擅长演唱“飞歌”的苗族民歌手龙仙娥,一个设想激发谭盾创作出了苗家女歌手与大提琴的《飞歌对话》。在音乐会上,屏幕上的苗族女歌手引吭高歌,舞台上大提琴舒缓地演绎女歌手所唱的旋律,大提琴是配角,是一个应答者的角色,而真正的主角是出现在影像中的苗族女歌手龙仙娥。  龙仙娥歌唱得好源于她的生活环境。龙仙娥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民歌手,遗憾的是很早就去世了,而他的父亲总是难以抹去对妻子的思念,常常在干农活的时候,唱着妻子曾经哼唱过的那些旋律,龙仙娥就这样在父亲的背上耳濡目染。学会了这些动人的旋律,并烙下了一辈子的印记。慢慢长大的龙仙娥也开始演唱这些歌,并逐渐成为了家乡人民的骄傲。如今,在谭盾的帮助下,龙仙娥已经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也为苗歌的传播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她的演唱,而她也不负重望地将苗歌唱到了国际舞台上。  最感动我们的朋友——阿拉坦其其格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巴丹吉林,阿拉坦其其格就生活在这里。儿时,当她一个人放牧的时候,她就对着自己的影子唱这首《金色圣山》,并把沙包和植物当做自己的观众。1993年,在乌兰巴托国际长调比赛上,阿拉坦其其格演唱了《金色圣山》,没想到的是,通过这首歌曲,她居然找到了失散近半个世纪的外婆!从《金色圣山》的歌声中认出亲人的外婆,见到全家人后激动地晕倒一个多小时后才醒过来。于是,从见面第一天起,82岁的外婆就一天轮流一个把自己的几个孩子搂在被窝里睡觉,度过了整整两个月。不久,阿拉坦其其格的外婆就去世了,但这首《金色圣山》依然在她家传唱着……  就是这首歌让我们认识到了人间亲情的可贵,也正是这首歌让我们知道了一家三代人用歌声寻找亲人的故事。阿拉坦其其格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伤感中带着幸福。我们在聆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茫茫大草原中的一个蒙古包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很温暖,似乎没有故事中所讲述的那份遥远的思恋之情,但正是由于曾经失去过,因此现在才感到拥有的可贵。思念使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遥远,歌声又将这距离缩短。阿拉坦其其格一家演唱的《金色圣山》中饱含着深情,情被歌抒发,浓浓的亲情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最具传奇色彩的朋友——阿里(藏族)  一个永不离身的护身符,一脸肃穆、神圣、庄严,阿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格萨尔王》故事中的传奇色彩……  阿里的家乡在四川甘孜州,他的传奇来自于他的说唱故事,那是多年前阿里在高烧生病三天三夜后的一个晚上,他竟然梦见了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在向他讲述神奇的史诗,一觉醒来,阿里的病好了,而且他从此也成为了一个能够背诵几十万字史诗的传奇说唱艺人。民歌里流传着故事,故事里涌动着民歌,民歌与故事好像一对孪生姐妹,阿里说唱的格萨尔王故事,仿佛就是一个梦!  “分贝”最高的朋友——王纯成、王爱民、王浩宇  他们的故事更多来自于他们自己,年长的七十多岁,小的才了岁,单不说年龄的跨度,只从歌唱来说,这就是一个民歌活态传承的典范。年仅了岁的王浩宇是这个家庭组合中的亮点人物,他年龄虽不大,但特别喜欢唱民歌,祖孙三人每次演唱都会带给大家一种震撼。他们擅长演唱“穿号子”,这是中国民歌中的一种古老唱法。“穿号子”流传于湖北、四川等地,是一种特殊的山歌演唱形式。“穿号子”分为两部分——梗子和叶子,演唱时,两部分互相穿插。祖孙三代每次演唱时,配合都很默契,让人感悟到朴素的演唱才是民歌的灵魂。  最令人意外的朋友——文丽  最早认识“呼麦”这种奇特的歌唱艺术是从蒙古族男子的口中唱出的,而“呼麦”从一个女子口中唱出,似乎又在这种奇特的艺术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民间歌手文丽从美声花腔到“呼麦”的转换,似乎是在开声乐艺术的玩笑,但对我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文丽如今已经能和她的姐妹们娴熟地在舞台上层示“呼麦”的风采了,谁也没有想到,几年前刚刚学会“呼麦”的她会带给世界一个惊喜,  当时刚学会“呼麦”几个月的文丽抱着观摩的目的去蒙古国参加国际呼麦比赛。当时一位带队老师说她的嗓子不错,于是怂恿她报名参加比赛,就当是去长长见识,没想到文丽一路过关斩将,在不分男女组别的国际大赛中,她竟然拔得头筹,着实让国内外的同行吃了一惊。蒙古国一位资深评委笑称文丽是决赛当天最耀眼的“呼麦皇后”,也正是这次偶然的成功给文丽带来了自信。  回想起我们第一次录制文丽演唱时的情景,印象十分深刻。我们始终无法想象,“呼麦”的声音是从她的喉咙里发出来的。当时我们非常想在录制节目结束后再多了解、多琢磨她一会儿,但由于她的回程时间很紧,没等我们录制完毕就失踪了,这让我们对她的神秘性更加期待。终于,我们在内蒙古找到了她,不仅听了她的歌,还听了她学习“呼麦”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但谁又知道,在今天成功的背后,她付出了多少艰辛!我们还在继续期待,期待她给我们带来下一个惊喜……  最开朗的朋友——辛沪光  她仿佛带着阳光来,总在欢笑与丰富的肢体语言里穿插表达着情感。年逾七旬,却依然活力四射,她的语言表达极富感染力和渲染性。  辛沪光22岁就从上海来到内蒙古草原上,并在这里生活了26年。她对蒙古族文化有着挚深的热爱,她所创作的交响乐《嘎达梅林》就是她在向这片土地表达她深深的敬畏之情,而她豁达开朗的性格也正是大草原回报给她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  《嘎达梅林》是辛沪光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时的作品。蒙古族的英雄气概振奋人心,蒙古族长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感人至深。“嘎达梅林”这一题材非常适合用交响乐来表现,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既是辛沪光五年来的学习成果,也是她为蒙古族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歌.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