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
2006-9
中国戏剧出版社
张庚,郭汉城
1009
无
我们研究和编写中国戏曲史的工作,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们正式主持编写现在这部《中国戏曲通史》,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用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全书的编写工作,并于一九六三年开始付排。由于林彪、“四人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破坏,这部戏曲史在当时未能出版,并因此被搁置十多年之久。第二阶段,一九七八年春到一九七九年底,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后,我们才能重新对这部稿子做了程度不同的修订,并把书名正式定为《中国戏曲通史》。 本书是一部我国古代戏曲历史的专著,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起,到清代的地方戏勃兴止,大致结束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的鸦片战争前后。全书共四编:第一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第二编,北杂剧与南戏;第三编,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第四编,清代地方戏。 本书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我国古代戏曲剧种、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艺术发展的情况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并且试图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工作提供借鉴。
中国戏曲通史:上 编写说明 修订说明 再版说明 第一编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 第一节 古代歌舞与古优 第二节 角抵戏与参军戏 第二章 戏曲的形成 第一节 从庙会到瓦舍 第二节 宋杂剧与金院本 第二编 北杂剧与南戏(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北杂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北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北杂剧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 关汉卿及其作品 第三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节 马致远的作品 第五节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第六节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第七节 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第三章 南戏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南戏作品概述 第二节 《白兔记》 第三节 《拜月亭记》 第四节 高则诚的《琵琶记》 第四章 北杂剧与南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北杂剧的音乐 第三节 北杂剧的表演 第四节 北杂剧的舞台美术 第五节 南戏的音乐 第六节 南戏的表演 第七节 南戏的舞台美术 中国戏曲通史:中 第三编 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昆山腔的产生、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弋阳腔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 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 汤显祖及其“四梦” 第三节 沈 及其作品 第四节 李玉的作品 第五节 李渔的戏曲作品与理论 第六节 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第七节 洪升及其《长生殿》 第三章 弋阳诸腔作品 第一节 弋阳诸腔作品概述 第二节 《破窑记》 第三节 《金貂记》 第四节 《珍珠记》 第五节 《荔镜记》 第四章 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昆山腔的音乐 第三节 昆山腔的表演 第四节 昆山腔的舞台美术 第五节 弋阳诸腔的音乐 第六节 弋阳诸腔的表演艺术 第七节 弋阳诸腔的舞台美术 中国戏曲通史:下 第四编 清代地方戏 (公元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戏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地方戏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昆弋诸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清代地方戏作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雷峰塔》 第三节 《黄金印》 第四节 《缀白裘》中的地方戏曲剧本 第五节 楚曲《祭风台》 第三章 清代地方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清代地方戏的音乐(上)——多种戏曲声腔的出现 第三节 清代地方戏的音乐(下)——板式变化结构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清代地方戏的表演(上)——多种脚色体制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清代地方戏的表演(下)——综合性表演形式的进一步戏剧化 第六节 清代地方戏的舞台美术 第七节 宫廷戏曲的舞台美术
中国戏曲通史:上第一编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 第一节 古代歌舞与古优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当然没有戏曲,但是在原始时代却已存在歌舞了。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尚书·舜典》上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不是的,这只不过是一群原始的猎人披着各种兽皮在跳舞罢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奏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辂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传说当然不尽可靠,比方说:“像上帝玉磬之音”,“致舞百兽”等,都是把古代生活的图景神话化了。但这幅图景中的真实情况却也被保存了几分。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置缶而鼓之”)、石器(“拊石击石”)发出声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豕突地逃走(“致舞百兽”)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
无
三册书一千多页的内容,详尽可想而知。可有些地方读来仍觉费解,书中有时候条理性还不是列的很清楚,容易叫人越看越糊涂。
很有参考价值。很有参考价值。
对于学习戏剧影视学考综合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是必要的,而对于专门研究戏曲发展史的同学来说是不够用的。
书的质量很好,卖家很耐心,态度也好,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