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何谓伦理学/人文科学荐读丛书

王明辉 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01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

王明辉  

页数:

312  

字数:

10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历史已经证明,伦理学的友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有着必然的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建设百中国特色社会主火的过程中,伦理学将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特别重要的学科。于是,我们撰写了这本书,以便向人们普及伦理学的一殷知识,为国家的伦理道德建设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这本书是乏于伦理学的通俗读物。本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五聿的内容,主要论述了有关伦理学的概念和起源、伦理学发展的历史簪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为后六章的内容,主要论述了道德实践的有关内容。 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精英为普及科学所做出的智慧与心血!本套丛书从每个学科的起源谈起,再发展到该学科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均给予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论述。理论与概念的讲解清楚、直白,实例的论证透彻深刻,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与内容相关的图片供读者阅读。 认真读完本套书,您将掌握人文科学的精髓。它将有助于你成为一个知识广博、心智聪慧、人格高尚的人!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1章 伦理学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伦理学 第二节 什么是伦理学的对象 第三节 什么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四节 什么是伦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第五节 伦理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六节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七节 怎样学好伦理学第2章 伦理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第二节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第三节 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第四节 道德与文艺的关系 第五节 道德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3章 论理学的流派 第一节 欧洲古典伦理学史上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 第二节 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 第三节 中国古代伦理学史上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 第四节 中国近代主要伦理学家及其代表作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代表作第4章 伦理原则和规范 第一节 伦理原则 第二节 道德规范第5章 个体道德 第一节 什么是人生观 第二节 什么是人生价值 第三节 什么是道德评价 第四节 什么是道德教育 第五节 什么是道德修养第6章 社会公德第7章 职业道德第8章 家庭美德第9章 应用伦理第10章 论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附录

章节摘录

  政治思想  孙中山先生一生既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更受到改良、革命等多种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在世界观上不同于这任何一种思想。在对构.成人类世界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上,他既不同意西方自由派个人主义的观点--个人,也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他认为应该是民族。他认为现代世界各国还处于不断发生冲突和斗争的时代,主要的冲突原因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也就是强者凌虐,弱者屈从。孙中山的这个认识是与当时我国处于民族危亡之中的状况紧密相联的。正如孙中山所说:"我们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此时的地位最危险,……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因此,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我们所期盼和需要的并不是什么世界大同,而首先应该是民族主义。没有民族的富强,何谈世界的大同呢?我们首先要达到民族的富强,然后才有可能去支持其他民族,才有可能实现所有民族的平等,也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实现大同世界。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世界观,而三民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观点上的。  (一)旧三民主义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旧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和要求,是符合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中外历史和革命经验的总结。这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理论纲领,在当时大大鼓舞了一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子,指导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民族主义  从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出发,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要求世界上所有民族平等,对于民族压迫要用民族革命主义来进行反抗,最终实现民族和解、独立和和睦。正如他在《实行三民主义改造新国家》中所说的那样: "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对不能为其他种族所压制,如满人入主中夏,垂二百六十余年,我汉族起而推翻之,是即民族革命主义也",孙中山反对满清专制。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孙中山并非一般地反对异族统治,他认为造成中国缺乏民族意识的主要原因是满清的专制。自满清入关以来,为了巩固他们对汉人的统治,满清非常有计划的消灭中国人的爱国情操,这使中国在面对外来的侵略时也缺乏民族意识。因此要进行革命,就必须排满,这样才能更加激起汉人革命的斗志。但是孙中山并没有让这种思想走向民族复仇主义的道路,因为他认为满清是无能治理中国。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而不是种族的问题。只要满人放弃专制的特权,汉满两族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从这些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要以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取代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其实是民族主义的精髓。  孙中山在坚持民族主义的同时却犯了一个很大的认识上的错误,他认为西方国家会支持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因此不断地希望帝国主义国家援助中国革命,却没有认识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正是最大的民族不平等和民族压迫,应该反抗这种压迫,而不是像羊寄希望于狼一样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国家,最终只是耽误了革命大业。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理论纲领的核心。民权主义就是在中国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不仅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也有实用主义的想法。他认为民主制度有助于民族的统一,就会防止出现大家都想做皇帝,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而进行不停的征战,这样国家就不会统一、人民也不得安宁。实行民主制度权力归人民,大家就不会再争夺,国家就能和平就能统一。因此孙中山十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认为推翻帝制是国民革命的首要目标。  孙中山所设想的革命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和宪政。第一个阶段是"军政",即军政府统治时期,军政府统治的主要作用就是统一全国,使全国得以集中在一个中央政权之下。然后就是"训政"阶段,这个阶段政府由一党执政,任务是努力发展经济,实现工业现代化,提高产量;在精神上培养民主的基础和氛围。这些都是为最终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而做准备的,是民主健康发展所必要的先期条件。孙中山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很有远见的,并没有急于求成地去建设民主。当这些先期条件都已具备时, "宪政"阶段就到来了,民主宪法经过审慎的讨论和议决而产生;政府被一个自由又能自制的新闻界所监督和制衡;政府的治权是五权分立的,也就是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之外加上考选权和监察权,考选权保证合格的官吏得到任用,监察权保证不合格的官吏得以罢免;政府由两党轮流执政,这样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贤能;人民主权和管理政府的权力是分立的,即"权能区分",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而政府则拥有管理社会的权力。  孙中山所设计的这个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并不是对欧美政治制度的盲目照搬。孙先生曾经说过,在主张民权时,我们不可以盲目模仿欧美,虽然西方的科技是优越的,但是在政治体系中仍然是有缺陷的,西方社会所坚持的绝对自由与绝对平等,还有人民与政府间所存的敌对意识,大大地削弱了政府的能力。孙先生的民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是为创造一个富强团结的新中国而设定的。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领,是针对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而设定的。孙中山将民生主义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放在一起,就是想"毕其功于一役",同时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防止出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冲突激烈的情况。它的基本口号是"平均地权"。因为孙中山认为土地问题是许多祸患的根源,因此必须要解决土地问题才能解决劳资矛盾。孙中山的解决办法是定地价,在革命胜利之后,现有地价,仍归原主所有,以后社会改良,地价提升,提高的部分归国家。我们通过这个就可以排除一个误解, "平均地权"并不是平分土地。但这只是主观设想的乌托邦[注],不可能同时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否则就违背了客观规律;同时,孙中山的这种观点也忽略了广大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愿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也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条件下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具有一定的阶级特征。  (二)新三民主义  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与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合作,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两党也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标志国共两党合作的第一次国民党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就此诞生,而且与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更是突出强调了反帝、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任务,更符合当时中国社会最急迫的矛盾与问题。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目的在于争取中国的独立,免除外来侵略,对内则反对民族压迫,把对外的矛盾提升到了最高的高度。关于民权主义,孙中山提出普遍平等的民权,使民权主义赋予人民民主主义的新内容,这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孙中山还申明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拥有自由权利,而卖国的个人和团体则不享有国民应享有的权利,这就又一次将爱国提上了最高的高度;另外,还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政权机构民主化,从而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在民生主义方面,代替平均地权"的是"耕者有其田",这反映了孙中山思想的进步,看到了农民的疾苦和对土地的渴望,他也因此在反封建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了;还有一项就是"节制资本",限制资本家的垄断,努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更多地为国家整体和大多数人谋福利,而不是仅仅为少数资本家谋福利,这也是他思想进步的表现之一。 三、评价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爱国精神和赤子之心,成为后来人的典范。他为了改造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至今仍是民族的丰碑,为所有的中国人所铭记。  在政治思想上,他也总是选择有助于建立富强的新中国的理论和理念,根据这些理论,再结合中国的实际和革命的实践,孙中山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独一无二地提出了一整套的救国治国的体系,内容丰富而周密,而且许多思想十分有远见。孙中山也并不拘泥于自己已有的思想,能够不断地学习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发展自己的理论,惟一的目的就是建立富强的新中国,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何谓伦理学/人文科学荐读丛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