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600个成语故事
2011-1
中国戏剧
墨人 编
240
成语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渊源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语言精华。历经漫长的岁月变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在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中,成语不断地产生、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源于口语。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二、源于古书。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①古代寓言的概括。②历史故事的概括。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三、源于外来语。如根据佛经意译或改写而成的成语。四、新创造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成语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成语,不仅能达到言简意赅、喻微意广的语言功效,同时也是衡量每个人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的重要标尺。为此我们精心选编了这套《中华成语典故》,全书内容不仅权威、规范、科学,而且全面、系统、简洁、实用,是孩子们学习成语的最佳工具书。 编者
中华五千年文明辉煌灿烂,汉语三千年历史博大精深,其中成语更是璀璨夺目,让人叹为观止。 成语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个个言简意赅的成语,一个个生动经典的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A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安步当车 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按兵不动 按图索骥B 拔苗助长 拔山扛鼎 百感交集 拔帜易帜 百步穿杨 百折不挠?百闻不如一见 百丈竿头 败军之将 半部论语 班门弄斧 半途而废 包藏祸心 抱薪救火 杯弓蛇影 背水一战 必恭必敬 鞭长莫及 别开生面 别无长物 别有天地 宾至如归 冰山难靠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贵神速 病入膏盲 捕风捉影 不打不成相识 不逞之徒 不耻下问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堪回首 不可多得 不拘一格 不可救药 不可同日而语 不求甚解 不入虎穴?得虎子 不学无术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遗余力 不远千里 不自量力C 才高八斗 车载斗量 沧海桑田 草苦人命 草船借箭 草木皆兵 车水马龙 长驱直入 城狐社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乘人之危 乘风破浪 程门立雪 惩前毖后 赤膊上阵 重蹈覆辙 出尔反尔 出类拔萃 出人头地 出奇制胜 楚弓楚得 春风得意 从容不迫 唇亡齿寒 从善如流D 打草惊蛇 大器晚成 大材小用 大公?私 大义灭亲 呆若木鸡 当局者迷 当务之急 倒行逆施 道不拾遗 道听途说 得过且过 得心应手 得意忘形 德高望重 颠倒黑白 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 东施效颦 多行不义必自毙 独当一面 咄咄怪事 断章取义 多多益兽 对症下药 对牛弹琴E 尔虞我诈F 返老还童 飞黄腾达 防微杜渐 放荡不羁 废寝忘食 飞扬跋扈 分崩离析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风雨同舟 奋不顾身 凤?麟角 风吹草动 风声鹤唳 奉公守法 负荆请罪 负隅顽抗 负重致远 覆巢无完卵 赴汤蹈火 覆水难收G 改过自新 盖世无双 肝脑徐地 感激涕零 刚愎自用 高朋满座 高山流水 高屋建瓴 高阳酒徒 高枕无忧 各得其所 各自为政 功亏一篑 更上一层楼 功败垂成 觥筹交错 钩心斗角 孤注一掷 篝火狐鸣 苟延残喘 鬼菁神工 过目不忘 鼓盆之戚
千金市骨 战国时期,燕国本是大国,到燕王哙时,他听信谗言,效仿尧舜禅让制,把王位授予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后来,燕国军民拥立太子平为国君,即大名鼎鼎的燕昭王。燕昭王即位时,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进军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昭王立志振兴燕国,求贤若渴。他期待能人志士来协助自己治理国家,令燕国早日摆脱困境。燕昭王拜访老臣郭隗,向郭隗倾诉自己的心愿。 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求贤的方法,却向他讲述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依然一无所获。有位侍臣向国君请求自己前去寻找千里马,国君答应了。三个月之后,侍臣打听到一个地方有一匹千里马,当他匆忙赶到之时,千里马却已经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国君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侍臣回答道:‘大王请息怒。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一年之内果然应验了这位聪明的侍臣所说的话,国王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后,对燕昭王说道:“大王果真要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于是昭王给郭隗建了豪华的府邸,对待他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有加。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纷纷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国力蒸蒸日上。 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这时候,燕昭王见齐·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如何?”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和赵惠文王商议,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并让赵国去联络秦国。这几个国家纷纷同意联合起来攻打齐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向齐国。五国联手,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滑王逃回临淄去了。 乐毅立了大功,燕昭王亲自到济水边慰劳军士,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射箭能手名叫甘蝇。他只要对着野兽拉弓开射,野兽就应声而倒;他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鸟儿,乌儿便在顷刻之间从空中坠落。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无人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青出于蓝胜于蓝,数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赶上了甘蝇。 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说:“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师傅教导。”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以后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妻子织布时不停踩动着的踏脚板。 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止匕时的乡己昌,即使是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于是纪昌便辞别妻子,奔赴到师傅那里去了。 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对纪昌说:“功夫还没有学到家呢,要学好射箭,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就这样,每天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几天以后,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每天坚持目不转睛地盯着虱子看,从不懈怠。 四季变换,三年的时间就在纪昌目不转睛地盯着虱子看时渐渐流走了。在纪昌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好像不是从前的那一只了,它看起来大得仿佛是车轮一般。再看其他的东西,纪昌感觉都变得庞大了,大得竞像是巨大的山丘一样。 于是,纪昌找来以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持弓,右手挂箭,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一箭穿过了小虱子的中心,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刻体会到要学到真实的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飞卫听罢非常高兴,说道:“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纪昌的成功正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我两个小孩都上小学,但成语方面很欠缺,家里有一本成语词典,小孩从来不看,问他们原因,说是没有图画,不想看.于四把四本一下子都买了.收到后小孩争着看,每天记能记二三十个成语,我算买值了.
送给小妹妹的,她很喜欢。
帮别人买的 不错啊
送给亲戚的三周岁半小孩
俺挺喜欢的一套书。
看故事长知识
刚入手不错 给孩子用
宝宝学习必备
买给小孩看看,增长一下知识,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