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煜华纳西学论集
2009-7
民族出版社
习煜华
351
两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一位朋友在看到我的小文《纳西学发凡)后,决定将它投稿于该所一本相关专业杂志发表。谁知该杂志的一位“权威”竞说什么“纳西学何有之?”听到这一信息反馈,我心怅然,既忿然于这位权威之傲慢,同时也感慨纳西学学科建设之迟滞。 感愤之余,我并没有停止思考与行动。在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后,我利用工作之余穿行于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昆明、丽江、迪庆等地纳西学学者及纳西族官员、实业家之间,决定组织一套纳西学丛书。在我的设计中,这套丛书包括30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纳西学学者的学术专集。 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游历纳西族地区,并收藏东巴经典,翻译有关文献片断,发表有关介绍文章为主要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柬,纳西学粗具规模,刘半农、董作宾、李霖灿、陶云逵、罗常培等内地学者开始关注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研究。
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本论集论文有:《纳西族殉情现象背景分析》、《纳西族妇女与民问占卜》、《丽江纳西人的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在丽江的流传》、《眼睛在纳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习煜华,女,1949年生人,纳西族,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今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在东巴文化研究院工作至今。1984年一198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专业进修。 她二十多年来潜心翻译整理东巴经书和仪式记录,井有译著和著述百余万字;也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已出版的著作:《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中的7卷译本,《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汇编》,《东巴文化研究所论文选集》(执行主编),《社会性别与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副主编),《纳西族社会与婚姻习俗》(合著)。
自序1略论纳西族对藏族和白族的亲和观念1纳西族殉情现象背景分析12纳西族妇女与民间占h24中国云南纳西族的养蛊传说分析4l流行于纳西社会里的“赍”54纳西族自然神的女性原型64丽江纳西人的宗教信仰81丽江流传之藏传佛教的教派属性94藏传佛教在丽江的流传100《东巴文一塞语字典》序言108从东巴古籍中的藏语借词看藏族宗教对东巴教的影响115纳西东巴教中的善恶观132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怀念杨逸天先生147丽江D村纳西族的“跑婚”情况调查154眼睛在纳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63生命的摇篮——纳西族“素督”的象征意义169“三”在纳西文化里的含义184丽江纳西族薪柴资源与性别、文化194家族与社会性别——调查吴洛科纳西和氏家族212项目实施中的社会性别特征——丽江纳西族、彝族村寨案例230拉市海流域的生态变迁与妇女245中国云南丽江恩宗村山林情况调查254丽江拉市乡格罗村凋查284丽江县七河乡稻田养鱼调查301核桃村个案调查323后记352
从“三”组成的地理位置看,三个民族相依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脉之中,山脉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著名的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发源于藏族居住的青藏高原,流经纳西族主要居住区丽江和白族主要居住区鹤庆、剑川、大理等地,分别向东和南流去。藏族在海拔最高的北面,纳西族在居中的位置,白族在海拔较低的南面,三个民族居住区域呈高、中、低状态。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采用的生产方式也不相同,居住在海拔较高处的藏族主要采用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豢养犏牛、牦牛和马,也种植高寒作物,如青稞、燕麦等;处于中间地段的纳西族采用农耕和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主要从事农耕,也养黄牛和马;居住在海拔较低处的白族则主要采用农耕的生产方式,种植水稻,也养水牛、马和猪。 三种生产方式之间的共性由传说中的“马吃蔓菁”加以表现。而马是交通不便的山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居住在崇山峻岭中或坝区的人,生活离不开马匹,马是农耕和畜牧都适于豢养的牲畜。蔓菁是不同海拔地区都可以种植的块根植物,既可当饲料喂牲畜,又可供人们食用,还能储藏到冬天作为干粮。马和蔓菁都适合于在不同海拔的地方饲养和种植。 从历史沿革和政治军事方面看,纳西族居住地在汉朝时称为定笮县,属越郡。唐朝时,吐蕃曾控制纳西族地区,在丽江境内塔城设立神川都尉府,以此牵制南诏。纳西族曾建立越析政权,后来被南诏所吞并,此后,白族政权推翻了南诏建立了大理国,纳西族仍属于大理国统治。三个民族的政权在唐朝或以后的一段时间发生军事接触的时候,纳西族作为人口较少的民族,虽投有力量与其他民族相抗衡,却采取灵活的外交或军事策略,自立于数个民族之中求得发展,历经千年的风雨而生存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