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农学冠,吴盛枝,罗文青主编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作者:

农学冠,吴盛枝,罗文青主编  

页数:

1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以往的中越文化交流史论,只看重上层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很少看到下层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这本册子更注重民间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可以说,民间文化是《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的关键词。作为不惹人注意的“小传统”,相互对话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更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如越南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春节最为盛大,与中国节日“和而不同”。农历正月初一是越南春节,春节前的腊月,整整一个月,人们都在为过春节而忙碌,如打扫房屋、添置家具、采购年货。腊月二十三先过土公节。越南的土公又称“灶君”,系三位神,分别名为范郎、重高、侍儿。这~天人们不仅给灶王祭供丰盛的菜肴水洒,还要供上一条活鲤鱼,好让他骑鱼上天;人们还包扎“天圆地方”的绿粽子,以象征新年更美好的生活。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前要先迎回灶王,再祭祖先。届时,供桌上摆满菜肴、糖果和鲜花,神桌两边摆两根带叶梢的甘蔗。吃罢年夜饭,全家老小共同守夜,至零点时,点燃鞭炮,以迎新年。天亮前去挑新水,天亮后大人带小孩到寺庙祈福,和邻居互致吉利语,然后采绿回家,象征带回钱财和运气。正月初一祭祖,给老人拜年,初二给亲戚拜年,初三给老师拜年。清明节在农历三月三,祭祖有两种形式,一是到山野上祖先坟头去祭,二是到村里祠堂去祭。祭品有糯饭、瓜菜、饮料、烧烤的鸡肉猪肉,还要把越南盾币贴在红纸上。祭时点红烛,烧香火,在坟前或祖灵前面铺上一张平整的席子,大家轮流跪拜,跪拜后还表演嘲戏,有的在鼓声中舞长绸,大家围在一起用餐,其乐融融。  越南人的祖先崇拜和祖灵崇拜是普遍的。家家户户设有祖先灵堂,有的家庭挂贴“祖功宗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等汉字对联。他们在每年春节到来之前都要重新布置祭坛,春节期间香火不断,其他节日也祭祖宗。

作者简介

  农学冠,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岭南神话解读》、《瑶族文学史(修订本)》等。  吴盛枝,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代表作有《仫佬族文学史》等。  罗文青,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发表论文十多篇。

书籍目录

同为龙种渊源长越南的卵生神话龟弩神话与苍凉姻缘中越民间的神龟信仰中越月亮神话的比较中越灰姑娘型故事比较越南高栏民歌与壮族文化的传承认同从铜鼓文化看中越民间信仰中越土地信仰崇拜之异同中越风水传说的比较中越两国的生殖崇拜俗信中越中秋节节俗比较中越春节习俗比较越南民族与中国壮族的槟榔食俗与礼俗中国傣族与越南泰族习俗比较越南文化中的历史情结后记

章节摘录

  三、壮族文化在高栏民歌中的变化  口述文本的传播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稳定性,形成了共同母题的多种异文,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可以说,口述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或“话语方式”,讲述者、传播场及接受人都产生一定的互动关系,动态、多元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的不稳定因素。  汉族的《梁祝》传说传入南方少数民族之后,变化尤其明显。首先在壮侗语族中形成一个传播圈,有共同的母题要素:要素一为传播场的选择,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男女情歌对唱中传唱,这基于他们共同的“倚歌择偶”的谈情说爱方式;要素二为人物身份的选择,各民族均用农家人形象重塑山伯与英台,他们会做农活家务,英台会绣花织布,自己肩挑书籍、打着纸油伞翻山越岭去柳州求学;要素三为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汉族的“十八相送”情节,表达了含蓄缠绵的感情,南方民族的《梁祝》则在郊外尽情唱歌表达感情,态度直率热烈。共同母题要素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壮侗语族在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培养了共同的审美趣味和话语方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各民族间存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必然在文化发生、发展、交流、融合中存在许多差异。桂西北的宜州、巴马、东兰壮族的《唱英台》有请吃槟榔示爱的情节;都安、大化瑶族的《唱英台》有山伯向山雀打听英台去向,山雀不停地叫“九板九吉”、“九板九吉”告知去向的情节;桂西的田东、田阳的《梁尚英台》有“唢呐声声叫连天”的迎亲情节等。壮侗语族的《梁祝》从外出求学、相知相爱、马家逼婚、山伯殉情、合墓还阳几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显示了民族特性与地域特征。高栏人传承的《梁祝》同样有所改变。如:“学堂门窗对着南方,英台学习来到鲁间山”,唐代之后,柳州曾经是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壮侗语族人民求学向往的是柳州或杭州。高栏人向往鲁间山,他们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圣地。高栏人传唱的《梁祝》变化最大的还是歌词格式,一方面他们继承了壮族山歌七言四句的基本格式,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越南原住民族的文化元素,改用越族人常用的“六言体”、“六八体”或“双七六八体”等格式。在高栏人的《唱梁祝》中就有“双七双八体”,也有“四八体”,如“唱歌唱进三月时,山伯村开满英台花,三月人人爱家乡,烧香焚纸来道深远”,又如“哥唱起古老的年代,祝英台学习在鲁闾山。山伯英台同在一起,生要同在死要同埋”等。“六八体”是越南传统情歌的主要形式和总体格调,韵律变化和节奏停顿比较平稳,这种风格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被越南人尊称为“大诗豪”的阮攸,清朝时曾出使中国,他深爱中国作家青心才人的长篇小说《金银翘传》,并将原作改编成喃字“六八体”长诗,不仅为越南上层社会所喜爱,在下层社会也广为流传。一种民歌体式也是一定地域人们的文化表述形式,高栏人已经融人了这样一种文化表述和文化传播氛围中,民歌体式向这种风格转化当在所难免。  岭南地区壮侗语族传说中的刘三姐,其形象自古至今向来十分清晰,最初传说她能歌善唱,张扬她的歌才,后来则极力宣扬她以歌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斗智斗勇,成为民众智慧的化身。刘三姐因传歌而被地主恶霸围追堵截、迫害至死的传说,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平民百姓最基本的话语权利的剥夺。刘三姐在此发出的不是个别人的心声,也不单是女性人群的心声,而是代表壮侗语族的心声。高栏人移居交洲之后,刘三姐口传文本也带上了浓厚的越南地域文化色彩。越南是个典型的沿海岛国,高栏人居住地依山临海,江河纵横,渔捞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方式。在《高栏民歌》中,刘三姐不再是中国壮民族传说中那个“上山能砍柴,下田能种地,出门就唱歌”的农家姑娘,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在海洋作业的渔家女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 PDF格式下载



很好。看了之后,了解了很多关于中越民间文化的东西。值得推荐。


了解越南文化的窗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