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4辑)

杨红斌.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作者:

杨红斌.  

页数:

698  

字数:

864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稿主要收录了与大理民族文化有关的近60篇学术论文,从民族历史·源流,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文物·考古、民族宗教·哲学、民族经济·旅游、民族语言·文学、民族习俗、文献评述、人物评传、科技史、传统工艺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论述,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大理民族文化的全景图。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4辑)》稿的读者对象是民族工作者以及对大理民族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目录

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
从滇国到南诏
宋朝对广西与大理国的不同治策及其原由初探
南诏王号的语源和语义
南诏职官制度述论
《南诏德化碑》与《文心雕龙》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女性形象
民族历史·源流
大理文化在中国西南研究中的意义
关于蚩尤其人及其历史地位研究综述
古代云龙境内的族群问题探讨
民族文物·考古
剑川中科山墓地探掘报告
隆阳汉庄古城址勘探发掘报告
洱源凤羽新发现的白文碑《高公墓志》初探
大理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空间模式
大理挖色高兴石窟群调查
大理地区出土杖首蠡析
民族宗教·哲学
一个边缘行业群体的情境性信仰——羌族地区木匠的鲁班崇拜
浅论儒释道伦理学说与鸡足山文化的融会贯通
白族佛教的若干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续莲池会查访录
论白族佛教信仰与莲池会——以大理市双廊镇正觉寺为例
民族经济·旅游
社会转型期云南苗族高层次人才发展状况初探
三文笔大理石工艺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田野考察
……
民族语言·文学
民族习惯
民族艺术
文献评述
人物评传

章节摘录

  继三国之后的西晋王朝(265-316年)又对南中郡县的设置进行了调整。263年,魏灭蜀,蜀汉庲降都督霍弋以南中七郡降于魏。265年,晋代魏,仍以霍弋为都督,统兵镇守南中,而南中七郡依旧隶属于益州(驻今成都)。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至七年(271年)间,晋武帝司马炎以益州所辖郡县太多,地域过大,不便于管理,乃将益州所辖南中七郡中的建宁郡(今曲靖地区和滇中地区)、兴古郡(今红河州、文山州)、云南郡(今楚雄州中部以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及丽江地区)、永昌郡(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及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划出来,单独设为宁州。至此,新建的宁州成为与益州同级的政区。新建立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宁州设置了十二年之后,由于辖境内民族情况复杂,统治难于深入和巩固。因此,至太康三年(282年),晋武帝又废宁州,把宁州所属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仍归并人益州的范围之内,但另外设置南夷府,益州南部的原南中七郡即由南夷府来进行统治而隶属于益州。南夷府是设置在益州南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方的一个军事行政联合机构,其性质与蜀汉时期的廉降都督相似。南夷府的长官称校尉,是军事首长,他以军兼政,军、政权力皆集中于南夷校尉之手。太康三年(282年)罢宁州而置夷府之时,便以“天水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统五十八部夷族,都监行事”②。显然,在设置宁州的十二年时间内,由于宁州刺史没有直接兼领军队,对于仍由各少数民族中的首领统管,而隶属于郡县的“五十八部夷族”的统治,难于深入,不能巩固,因此而罢宁州置南夷府,以南夷校尉来对南中各郡进行统治。南夷校尉既是地方军事长官,又集中掌握南中各郡政权,这就使他能够在直接使用军事力量的条件下,把统治势力直接深入到各郡县统治区内的五十八部“夷族”中去。西晋王朝企图用这种方法来深入和加强对原宁州“夷族”各部的统治,南夷校尉实际上是加强和扩大了权力的宁州刺史。因此,南夷校尉李毅,即利用权力加强对各族各部的压榨,这就引起了地方叛乱而导致郡县的频繁废置和调整。  太安元年(302年),建宁郡(今曲靖地区、滇中地区)、朱提郡(今昭通地区)内的地方大姓,联合当地“夷族”贵族分子发动叛乱,被南夷校尉李毅镇压下去之后,西晋王朝又恢复宁州的建制。恢复重建的宁州便沿袭南夷府所辖的七郡为地域范围,比最初设置的宁州(辖四郡)增加了牂牁、越嶲、朱提三郡,又把建宁郡西南部的滇池等七县分出来设为益州郡(今滇中地区),总共八郡,仍以原南夷校尉李毅为宁州刺史。  太安二年(303年),被李毅镇压了的建宁郡大姓李睿的“夷族”遑耶(亲家)“五茶(按:乌撒,今贵州威宁、水城)夷帅于陵承”,便以为李睿报仇为名而发动叛乱,“破坏郡县,攻围州城(在今晋宁县晋城)”。时值李特入据益州(驻今成都),宁州被阻隔而得不到增援,致使宁州的战乱延续四年之久。至光熙元年(306年),宁州刺史李毅被围困病死。  永嘉元年(307年),西晋王朝派王逊为宁州刺史,率兵自交州(今越南北方)入宁州,直到永嘉四年(310年)才打人宁州到任。宁州境内的叛乱中心集中在益州郡(今滇中地区)一带。因此,西晋王朝于永嘉二年(308年)把益州郡改名为晋宁郡,唯心地企图以此消灭宁州的叛乱而使西晋王朝在宁州的统治得以宁定。王逊到任之后,采取拉拢一部分地方大姓势力以镇压另一部分地方大姓和“夷帅”的方法,最后把叛乱平息了下去。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和平定叛乱之后,王逊对宁州所属郡县进行了分合调整。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把;佯舸郡分割为三个郡:东部的万寿(今贵州省瓮安、黄平一带)等四县仍为牂牁郡;西部的平夷县(今贵州省毕节县)至鼈县(今遵义)一带为平夷郡;西南部的夜郎(今关岭、晴隆)、谈指(今贞丰、安龙一带)二县为夜郎郡。又把建宁郡的一部分地方划出来设平乐郡(在今曲靖地区东北部);云南郡的东南部划出来设河阳郡(今宾川、弥渡至巍山一带);兴古郡亦先后被分割为梁水、兴古、西平三郡,西平郡在东(在今文山州境内),梁水郡在西(在今红河州境内);朱提郡东北部的一部分地方亦分出设置为南广郡(在今四川高县、筠连至云南盐津、大关一带)。至此,宁州辖境范围内即被分割为十四郡、六十八县。越嶲郡有时属宁州,有时又划归益州。当越离郡属宁州时,宁州辖郡即为十五。从表面上看,宁州属郡分多划小,好像是统治的深入,实际上是地方大姓和“夷帅”们的叛乱割据,使郡县处于分割而难于控制的状态。《华阳国志·南中志》即说:“平夷太守朱提雷炤、流民阳贡、平乐太守董霸破牂牁、平夷、南广,北降李雄。建宁爨量与益州太守李遏、梁水太守董懂保兴古盘南以叛。”“晋愍帝世,(牂牁)太守建宁孟才以骄暴无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刺史王逊怒,分瞥半为平夷郡,夜郎以南为夜郎郡,〔但〕四县。”  ……


编辑推荐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大理,有一所高等学府——大理学院,她内设的民族文化研究所团聚了一批专家学者,这里推出的是他们的第一批研究成果。  This book iS the forth collection of the research essays written by the scholars from the Ethnic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Dali University,which locates in Dali city,a famous c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in China.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4辑) PDF格式下载



深度了解民族文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