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影(第4辑)

李艾东 中国电影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中国电影  

作者:

李艾东  

页数:

271  

前言

感动艾东少儿频道《童心回放》制片人我从小一直生活在一个艺术学院的大院里,在那里有我难忘的一片片果园,有我难忘的音乐、舞蹈、戏剧,还有大礼堂,更加让我难忘的是露天电影。我们大院的附近有一所电影学校,他们的学生实习放电影就会把银幕挂在我们的操场上,银幕包围了操场,我们可以看了前面看后面,看了左边看右边,尽情地环看着不同的电影,那真的是一座天堂电影院。在那里有着我无尽的快乐和梦想,电影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在少儿频道开播之际领导交给了我一个和电影相关的栏目《童心回放》,没想到,这个新创办的栏目让我又与电影相聚。我渐渐地发现原来我的生命和电影有着如此紧密的纠缠,我的过去和现在,我的生活和工作,竟然一直和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3年11月,节目样片正在紧张的准备状态。我们请来的第一期嘉宾是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录像之前,我带着组里的年轻导演一起去采访。当我走进于蓝老师家的客厅时,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一幅照片,照片上的男子沉稳、英俊,嘴角挂着我十分熟悉的笑容。我在刹那间呆住了:照片上的人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一位演员——电影《英雄儿女》里王芳的亲生父亲王政委。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这个王政委,觉得他那种磁性的声音、微微驼着的背、亮亮的眼睛、满脸的皱纹,特别符合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父亲形象。我曾把《英雄儿女》看了很多很多遍,非常羡慕电影里的王芳能有这样一位父亲。可是以后再也没见过这个演员,只是依稀有印象知道他叫田方,好像是于蓝老师的丈夫。那天亲眼看到这张照片,我才确定这真是田方老师,是这个家庭的一个成员,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幸福极了。多少年来,我从没跟人说起过自己对这个银幕形象的感情,但那天采访完,要离开于蓝老师家的时候,我终于没能忍住,告诉了于蓝老师我对田方老师的崇拜,而我小时候多么希望有这么一位父亲。于蓝老师听了以后,平静中带着遗憾地说:“可惜他离开得太早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到他也早早离开了我们,心中无限惆怅。这次采访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多年来的情感释放;对于《童心回放》来说,则更坚定了大家努力的方向。我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发现了最珍贵的切入点——童年看电影的回忆。也许有些人会担心,那个年代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部电影,大家的回忆会不会也一样?我却从没有过这种担心,因为每个人的目光都是不一样的,当这些迥异的目光都聚焦在相同的电影、甚至是相同的银幕形象时,反馈回来的信息自然也因人而异。同样是看《英雄儿女》,同样是喜欢田方老师,我更多的是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父亲深沉的爱,而嘉宾叶大鹰则更专注于田方老师塑造的这个共产党员形象,“田方老师扮演了一个有文化的革命者,是我理想中最完美的革命者形象,无法形容。”四年的时间,加上每一个嘉宾最真实、最自我的回忆,《童心回放》拥有了一个五彩斑斓、见仁见智的万花筒。通过这个万花筒,我们看见了那个火热纯真的年代,看见了那些曾令我们如痴如醉的老电影,更看见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童年的观影故事只是一个切入点,因为电影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实在有着太丰富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娱乐功能,融人到一代人的生命中去了。因此,《童心回放》带给我的是一次又一次感动,这些感动有些来源于熟悉的老电影,有些则来源于嘉宾讲述的一个故事、甚至一个小小的细节。记得曾有两位嘉宾都提起过自己的姐姐——作曲家杨晓忠的姐姐带他看了人生第一场电影、为他买了人生第一把乐器;演员刘劲的姐姐则默默地支持着他学习表演、实现人生理想。当他们在台上深情回忆的时候,导播台前的我一直沉浸在深深的共鸣中,抑制不住地想起了自己的大姐,那些前尘往事伴随着演播室暖暖的灯光,浮现在眼前。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被分配到了农村。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和大部队知青一起下到村里。记得那年的中秋节,我那革命的妈妈非要让我赶到农村和知青点的知青一起过一个革命化的节日,当时大姐正好从部队回家探亲,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路上,就让大姐送我到下乡的地点——曲阜县陈庄公社刘庄大队。那天,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先是坐火车到了吴村,下车后又背着包走了十几里地。姐妹俩穿梭在农村秋天的田野里,一路上唱着看过无数遍的电影八个样板戏里的片断,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到《沙家浜》,我们在歌声中度过了那年的中秋节。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姐的相送、姐妹俩一起在路上高唱样板戏的场景,始终历历在目,为我的下乡生活留下了最温暖的回忆。在乡下的那段日子,是最艰苦最孤独的几年,原本就喜欢看电影的我,更是把电影当成了自己的心灵支撑。和很多人崇拜明星、或者痴迷于某个故事情节不同,我最喜欢电影和自己心灵产生的那种共鸣,所以每次电影一结束,我最怕的就是场灯打开的那一瞬间,好像一场华美的梦还没做完就结束了,顿时失落无比。几十年后,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慨被总结成了我们《童心回放》栏目的宣传语——“纯真年代,电影是我们的好伙伴;艰难岁月,电影是我们的心灵支撑。”而由嘉宾、由电影引发的回忆和感慨从节目开播的那一天起,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四年。在整理这套书稿的过程中,回忆起四年里的点点滴滴,我常常感到一种收获的喜悦和幸福。这种喜悦并不是拿来炫耀,而是对所有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人们的回报,其中包括我的母亲。四年前,当我忙于节目样片的制作时,母亲正在遥远的澳洲经受病痛的折磨,我当时真的想飞到她的身边,陪伴母亲度过她最后的日子。然而在工作和病危的母亲之间,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工作——因为我知道,一辈子敬业的母亲是不希望我为了她而放下手中的工作的,就在节目开播不久,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怀着对母亲的愧疚,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想她,却又无时无刻地不敢提起她,只好让自己埋头于繁忙的工作中,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几年的时间里,我和《童心回放》栏目组的同事们一起克服着各种困难,也一起收获着各种成果,这个栏目在大家心里变得越来越有分量,让我十分骄傲,因为我终于能用自己取得的成绩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几年前,我因为忙于工作没能向母亲作最后的告别;在今天,我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弥补了几年前的遗憾。电影感动着每一位来《童心回放》做客的嘉宾,嘉宾的故事也感动着我,常常把我带回到儿时那座——天堂电影院。

内容概要

  《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第4辑)》收录了近百位嘉宾对于电影的共同记忆,他们在这里回味、思索、欢笑、感伤,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无数个精彩的观影故事,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感人瞬间。有一种印记,时光荏苒却依然透明清晰;有一种情感,岁月蹉跎却总能温暖甜蜜;有一种幸福,从来不需要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第4辑)》为《童心回放》隆重推出开播四周年的特别节目!

书籍目录

感动(序)怀念周总理新闻简报电影伴随我成长王心刚——我的偶像追梦之旅电影是我的老师动画乐园世纪之梦吃饱了我再说台词心爱的溜冰鞋向喜剧大师致敬零距离感受电影路灯下的说书人吃包子一天看七场电影改变了我的人生红星照我去战斗守望亲情胶片盒上看电影,牛!童心回放当记者看来真好电影——我的白日梦戈壁滩上的银幕心愿激情燃烧的岁月圆梦银幕上的梦责任对虾音乐父子我和长征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特别节目劳动最光荣五一劳动节特别节目后记

后记

在生活中,我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谢谢”。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在感受到朋友关怀的时候,在享受到细心服务的时候,我都会自然而然地说一句“谢谢”,因为我觉得这最简单平常的两个字,却能表达最丰富最真挚的情感。2007年11月,这套名为《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的书稿几经整理和修改,终于定稿了。我拿着沉甸甸的样书,心里真是特别激动——这里面凝结的是《童心回放》栏目组四年来的心血啊!在那一刻,无数往日的记忆碎片浮在眼前,心中翻腾着千言万语,然而,我此刻最想说的两个字还是“谢谢”。我想感谢所有来《童心回放》做客的嘉宾。四年来,一共有二百多位嘉宾走进《童心回放》的演播室,为这个栏目打造了一个坚实而真诚的平台。他们在这里回味、思索、欢笑、感伤,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无数个精彩的观影故事,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感人瞬间。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在这套书的整理和出版过程中,他们贡献出了各种珍贵的个人资料,给予我们全方位的支持。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和《童心回放》栏目成为了朋友,时刻默默地关注着它——这么好的嘉宾,是我们《童心回放》最宝贵的财富。感谢一直关心支持《童心回放》栏目的领导和观众。感谢领导的信任,给了我们一八宽阔的舞台;感谢观众的掌声,让我们能在这个舞台上翩翩起舞。每当《童心回放》栏目遇到困难的时候,领导的一句鼓励、观众的一封来信,部增强了我们做好这个栏目的信心。感谢《童心回放》的工作团队。一直以来,《童心回放》栏目组的固定人员始终只有五个,却完成了所有的常规节目和大量的特别节目。紧张的工作节奏并没有降低节目质量,在大家的坚守下,四年里,《童心回放》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细腻而温情的风格,在这个浮躁的快餐文化时代,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晚,为电视机前的观众送上温暖的回忆。虽然有几个成员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栏目,但她们的心却始终没有走远。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回《童心回放》这个家看看,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再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可以说,这是一支颇有战斗力的“娘子军”,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着温馨和关怀的“女儿国”,大家在生活中如姐妹般的深厚感情,使得《童心回放》这个家庭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浓浓的亲情。当然,我还要感谢这支娘子军当中唯一的“党代表”——主持人张泽群,感谢他把对电影的积淀和热爱全部倾注到了《童心回放》。感谢所有参与这套丛书编撰工作的朋友。这套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其中,侯若萱、宁馨儿两位老师参与修改一稿和二稿,对书稿的出版帮助很大。正是有了各方面的支持,《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才能保证我们一贯追求的品质。在整理书稿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每一个嘉宾的故事里都有闪光点、都有令人感动的地方,所以,这套书基本按节目播出顺序收录了从开播至今每一位嘉宾的访谈内容。不过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无法将嘉宾们访谈的完整内容都收入书中,只能截取那些最精彩的部分保留下来,争取体现《童心回放》一直追求的“寻找童年观影经历和电影对几代人的影响”这一宗旨,把《童心回放》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大家。最后,我最想感谢的还是陪伴我们大家一起成长的老电影。那是属于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让我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从小,我就喜欢在银幕下的黑暗里,随着光影而笑,随着光影而哭,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为我内心丰富的情感找到了一个最好的释放空间。在那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对匮乏的年代,电影这座梦工厂带给我们的心灵支撑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每当场灯熄灭、银幕亮起的那一瞬间,生活中原有的一切都离我远去,呈现在我眼前的总是一个个未知而精彩的世界。关于电影的珍贵记忆不仅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一道绝美的风景,更是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帮助塑造着几代人的世界观、完善着一个群体的人格。在《童心回放》的演播室,伴随老电影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梦”,那白色银幕上上演的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梦,让银幕下的观众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享受着幻想带来的幸福,同时也点燃了无数孩子心中理想的火种。曾几何时,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和丰富情感的窗户,我希望通过《童心回放》这个栏目,为电视机前所有热爱电影的朋友也打开一扇窗户,为他们的心灵洒下一抹童真的阳光!


编辑推荐

《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第4辑)》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电影(第4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