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

张会军 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

张会军 主编  

页数:

221  

Tag标签:

无  

前言

学院决定开展对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的研究课题立项,是经过考虑的,又有如下的原因:其一:张艺谋是北京电影学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其二:张艺谋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客座教授,经常来学院授课和讲座;其三:张艺谋是我们国家和世界著名的电影导演、艺术家。因为电影,因为获奖,因为涉足其他艺术领域,张艺谋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电影界的一面旗帜。因为张艺谋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他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很多奇迹,为我们国家争得了很多荣誉。中国电影艺术创作需要这样务实地进行电影创作的艺术家,而且是越多越好,有了这样的一些电影工作者,会对中国电影的创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都已经跨越了100年的历史,电影作为人类近代传播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和情感交流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在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转换过程中,电影本体的性质也在逐渐改变,随之,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理论研究的方向,我们更有必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研究电影。对于张艺谋的电影和创作,我们一直在高度关注,多次邀请他来学院教学和讲座,并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这是我们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院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院的整体教学发展、艺术创作矿究以及学生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该项目是对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创作历程、作品研究等与电影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的深入研究。研究的方式包括对电影艺术家进行不同专业和方向的访谈,以掌握第一手生动、准确的研究素材;在对其电影创作作品的研究中,对电影的创作理念、创作技巧、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等进行总结性研究;通过具体的作品研究和对照电影艺术创作的整体发展,并对在作品中折射的电影艺术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因此,对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将奠定电影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础,丰富电影专业教育的内容,填补电影艺术研究的理论空白。对指导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会对我国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现实借鉴。张艺谋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中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众多的荣誉,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为繁荣中国电影的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种现象,我们研究其创作的轨迹,对教学和创作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我们是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实际的艺术创作问题进行谈话、记录、研究和学术上的整理,保证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对教学和艺术有用的资料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是通过研究,总结和备忘现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包作,梳理和研究新时期电影导演创作的经验和发展成就,丰富和总结电影艺术专业创作和理论,交流电影学学科教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电影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关系。整理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经验,研究、梳理的内容将主要集中于电影创作、艺术、技巧、设计、手段、方法、流派、经验、步骤、问题、风格、过程、总结等各个方面。在现代电影教育中,电影教学和理论研究,在高校的现状往往是蜻蜒点水式,不但没有什么目标,也滞后于电影艺术创作实践的本身。我们的很多学者,更多地关注电影史、理论、批评和美学等方面纯理论的东西,而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往往是借用文学、历史、经济、哲学或者其他学科进行个人化的分析或评论,对指导电影创作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有些东西更是游离在电影本体以外的一些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或人类学方面的抽象概念。加之有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没有系统学习过电影史、理论、批评,更有甚者,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三个阶段学的根本是与电影专业不相关的专业,甚至是不同的学科(专业),所以,也根本不懂电影创作,也就无法全面掌握和了解电影理论的根本。不仅对电影艺术创作本身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写的有些东西也只是在进行概念转换或文字堆砌的游戏,造成电影本体和电影艺术创作方面的严重分离,也使研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目前,各个高校完成的博士论文,对电影创作能不能产生具体影响和指导性的帮助,是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电影理论研究有着越来越偏离实践和艺术创作方向的趋势,甚至过多地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或观念进行电影的学术研究,有的是生硬联系,有的是盲目论述,越来越远离电影本体创作的研究,使得有关的艺术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毫无关联。今天的时代和社会,已经改变了很多的东西,电影已经不再是殿堂和梦想了,任何人都有了话语权,说电影的人越来越多,而制作电影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和学术研究现状的问题所在,也是中国电影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在欧洲,没有那么多的人从非专业的角度评论电影,也没有那么多的报纸和杂志在“评论”电影,更没有那么多的人在读电影硕士和博士。我们会发现现在真正从电影制作、电影专业的角度写的东西真是太少了。作为学院这个项目的学术成果,出版《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无论从纯学术成果、专业教材哪个角度看,都是以一种更为有效和贴切的专业形式,在进行创作和理论的研究、总结。本专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创作、专业、学术的访谈,问题比较具体,有针对电影的,有针对中国电影制作的,有针对导演艺术技巧的,有针对创作风格的,从专业的司题和角度讨论关于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另一部分是专业电影创作研究的文章,从整体上,或者针对某部电影作品从各自的研究角度进行制作分析、创作分析、手法分析、理论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本书力图在电影本体研究上、在电影专业创作上、在个人创作总结上,建立一种参考和借鉴,帮助电影的学习者、制作者、研究者分析张艺谋是如何开始电影创作的,他的思考是什么,特别是从他谈话的字里行间,研究一些与制作有关的信息,看看他是如何准备剧本的;对电影的叙事、剧本、人物、风格、样式、方式、表述、形式、视觉、文化、品位、方法、观念是怎么样考意的,以及他在与别人合作过程中的创作心态。我们心里都明白,而且也清楚,现在特别需要对电影制作本体的讨论,关于这些电影的专业讨论,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的电影制作(从业)人员在专业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从而提高中国电影的创作质量。电影专业的制作技巧和电影的专题研究在现在看来,越来越重要,对个人创作规律和经验的研究,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其研究应该是电影创作、理论、历史、批评、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互为联系的有机体,是推动电影创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电影的导演研究、作品研究、创作研究永远是一个结合理论的专业研究。作为一位风格导演,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创作和世界电影创作的重要人物,他的许多电影表现出探索性的意义和实验性的目的。我们不希望一个导演永远拍摄一种题材和风格的电影,也不希望在一个模式上永远走到底,这样,可以丰富整体的创作,张艺谋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书的目的明确,研究集中,思考方式与语言形式比较多样,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既对电影的制作与创作开展讨论,也讨论电影本体、电影各个专业及电影的各种观念。每一位作者行文的风格既多种各样,也保持个人原有的独创性。本书对于学习电影和研究电影是一个指导性的专著,体现了实践上升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精髓,是电影(电视)专业制作从业人员的很好的专业教科书,更是电影制作、理论、历史、批评专业及相关综合大学文科、电影、电视专业学生学习的参考书。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创作历程、作品研究等与电影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的深入研究。研究的方式包括对电影艺术家进行不同专业和方向的访谈,以掌握第一手生动、准确的研究素材;在对其电影创作作品的研究中,对电影的创作理念、创作技巧、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等进行总结性研究;通过具体的作品研究和对照电影艺术创作的整体发展,并对在作品中折射的电影艺术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要求。该书的出版对指导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会对我国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现实借鉴。

作者简介

张会军,男,1956年7月生,北京市人。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电影摄影)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书籍目录

序第二章 张艺谋对话言谈录 第一节 摄影创作谈 第二节 导演创作谈 一、《有话好好说》创作谈 二、《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创作谈 三、导演创作杂谈 四、电影导演工作与电影创作第二章 张艺谋导演创作研究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第五代与张艺谋 第二节 论张艺谋电影造型与主題 一、影像风格之极致 二、电影主题 三、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视觉·红色·风格 一、解读张艺谋电影中的视觉暴力元素 二、红色的张艺谋电影——试谈张艺谋电影特征 三、风格独特之张艺谋 第四节 审视张艺谋电影中故事及人物 一、故事之讲述 二、人物之塑造 第一节 性·权力·运作——谈张艺谋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二节 画面与色彩的极致——电影《英雄》 一、一个奇异的神话——电影《英雄》摄影师杜可风创作手记 二、电影《英雄》·色彩·语言 三、电影《英雄》的色彩构成设计 第三节 风格追求中的金色电影巨作——《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影片分析附:张艺谋电影作品表

章节摘录

张艺谋:这个电影是拍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开始准备的。剧本的准备差不多用了一年,改动的次数也比较多。拍摄都在北京进行,比较快,差不多一个半月;剪接的时间长一些,两个多月;然后就送审,又修改。演员大家都比较熟悉,实际上演员也做了很多的准备,拍摄前我们先集中演员,然后练戏,对风格的讨论。先用BETACAM(一体化)摄像机拍,包括剪接都做了比较多的准备。摄影师比较累,从头到尾都是手持;演员也比较累,都是整场戏地拍下来,基本上不停,剪接的时候才剪开的,剪得比较快。大家现在看到的长度是90分钟,1800个镜头,节奏比较快。问:不同的影像是否用了不同的胶片?张艺谋:没有,全用的柯达胶片。问:你这次拍的这部电影跟以往的不一样,是不是要突破第五代的风格?


编辑推荐

《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力图在电影本体研究上、在电影专业创作上、在个人创作总结上,建立一种参考和借鉴,帮助电影的学习者、制作者、研究者分析张艺谋是如何开始电影创作的,他的思考是什么,特别是从他谈话的字里行间,研究一些与制作有关的信息,看看他是如何准备剧本的;对电影的叙事、剧本、人物、风格、样式、方式、表述、形式、视觉、文化、品位、方法、观念是怎么样考意的,以及他在与别人合作过程中的创作心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 PDF格式下载



喜欢张艺谋的电影,喜欢张艺谋。只是作为电影的门外汉似乎体会不到影片表达的内质。所以,就购买了这本解读张艺谋电影的书籍。整体讲还是不错的,有对张艺谋的采访,有旁观者的评论,多方位的参考,带来不一样的思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