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

崔轶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

崔轶  

页数:

224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我思考如何写作这篇序言的时候,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席论坛》传来了吴宇森、何平、彭浩翔、钮承泽和王小帅老中青三代导演发出的“炮声”。他们齐声抨击当下中国电影圈种种怪现象对电影个性的扼杀。《新民晚报》记者张艺用了三个小标题:投资压抑个性;广告折磨个性;环境冷落个性。大标题更醒目:“中国电影:不差钱,差个性”!  其实,对于一群迷恋电影的年轻人来说,恰恰是很差钱但不差个性。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青年导演们如何不畏艰难,为拍出富有个性的影片而甘愿釜底抽薪。本书的作者崔轶就是其中锲而不舍的一个。  按说,崔轶的工作岗位是令人羡慕的:上海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编导,有做不完的活,拍不完的片子。最刺激的是直冲地震第一线,最快活的是异国他乡觅风情。崔轶富有创意的专题片、纪录片作品使他奖项不断。该安居乐业了吧!崔轶偏不,他自幼生就的电影梦始终是只无形的推手,驱动他、激励他寻觅一切机会。  崔轶来报考我的研究生时,我对他一无所知。他也没有找关系托人情,凭着优秀的成绩进入了戏剧学院。上课期间他一直很低调,很少高谈阔论。我布置研究生们阅读著名导演韩小磊的遗作《电影导演艺术教程》,并要做读书报告。崔轶做了一个关于“转场”的发言。

内容概要

  一个导演的创作虽要依靠天赋和灵感,但创作过程中明确的构思和艺术灵感各占一半。自己总觉得在创作时常能感受到艺术的方向,却不容易捕获它,我觉得是自己对创作方向没有理解的原因。导演在大量观摩影片、阅读、感悟人生的同时是否对影像本体有过思考呢?

作者简介

  崔轶,1978年生祖籍苏州,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本科,上海戏剧学院导演艺术硕士,现为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编导,上海电影评论协会会员。  导演创作:电影《笛声何处》,第1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电影,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中短篇电视剧三等奖,2008年苏州五个一工程优秀奖,电影《蟹蟹侬》,第19届上海影评人奖十佳影片提名奖,系列专题片《看懂中国——外国影像里的60年》,2009年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二十优节目,大型系列纪录片《电视的记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8年度十佳纪录片,人物传记片《大道似水——黄蜀芹与她的电影》,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化专题片《海上惊雷雨》,2008年上海广播电视社教专题类二等奖,大型纪录片《她们的长征》,2007年莫斯科记者协会优秀长纪录片。

书籍目录

序 张仲年第1章 调度之诗意/1第2章 万花筒里的心灵世界/13第3章 藏在一个焦段里的故事/33第4章 捕捉空气中的尘埃/49第5章 为张力而在的镜头/65第6章 诗意调度的节奏/79第7章 带有诗韵的表演/101第8章 凝视与转场/117第9章 画面之外的声音调度/149第10章 梦境记忆诗寓境/165附录一 电影《笛声何处》导演创作的构思与总结/191附录二 论纪录片导演创作中的访谈功能/203参考文献/221后记/223

章节摘录

  1.所见的直觉  朱光潜先生对诗的境界有精辟的概括:“所谓诗的境界是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它是宗教和哲学的情感体现,是无逻辑的生命之花的绽放。  摄影机是导演代表观众的“眼睛”,它先凝视某一具有联想价值的事物。注意导演的任务是将他自己的思想诠释给观众,所以他不能对生活有一种原貌的复制,一定要用导演技法将思想符号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电影诗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导演的直觉意象化,即导演要将自己直觉化成有意思或者有意念的影像。  2.影像的移情  我们将导演的意象表达称为凝视,那么移情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移情是导演将影像诗化的催化剂,催化的过程是导演以影像呈现给观众的过程,让观众产生共鸣。如果导演直白地表现意图而不能感染观众,那么艺术就不会有生命,影像也不会有力量,时间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影像移情的另一层含义是导演的意象需有情趣,感染观众的前提是先要让观众有兴趣,兴趣是投入情感的基础。简单而言,诗的境界就是情景的契合,此情寄予此景,此景又衬托出此情。同时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自身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所以随着人生感悟的提升,对影像的理解也会随之升华,艺术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它有反复欣赏的宽容度。如果因为重复而乏味,那就不是真正的艺术,所以电影也是如此。在类型电影叙述故事的伪装下,情节和叙事是对艺术表达的破坏,当了解到故事的面目时,你很容易因为乏味而失去再次观摩的兴趣,而塔尔科夫斯基、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布莱松、帕索里尼的电影永远不会让你心生厌倦。  3.电影诗境的分别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隔”与“不隔”的分别,他说诗的隔如同“雾里看花”,而诗的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朱光潜在此基础上解释为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然而,朱光潜提出王国维对诗隔与不隔的区分仍有商榷之处,因为诗原有偏重“显”与偏重“隐”两种。


编辑推荐

  《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与诗意电影有关,与类型电影无关,《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与电影导演有关,与戏剧导演无关,《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与电影调度有关,与蒙太奇无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