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唐晨光 唐晨光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唐晨光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

唐晨光  

页数:

36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当人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首100年来的风雨历程时,纪录片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份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中国纪录片也走出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唐晨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影视创作及理论。  曾在电视台的文艺部任现场直播综艺节目编导、总编导、导播。编导过多台优秀的文艺晚会、综艺节目。后又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任纪录片编导、总编导十余年。拍摄了80多部纪录片,并获得最佳编导奖,摄像、编导金奖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优秀电视节目一、二等奖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奖等20多个奖项,代表作品有《一路阳光》、《青春的你》、《为了理想》、《感受坚强》、《高山邮路》、《壮壮七岁》、《驿动的心》、《天下父母心》等;曾执导电视剧,动画片、科教片、广告片等;并在各类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总序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第一篇章 诞生和萌发 序言:纪录片的传入及其萌发(1896—1905年) 一、纪录片的传入 二、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 第一章 早期纪录片映照社会的动荡(1905—1931年) 第一节 早期纪录片:一幅斑斓的民族奋争史 一、1905—1921年的发展概况 二、1922—1926年的发展概况 三、1927—1931年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早期纪录片的形态特征:初始的新闻纪录 一、简单再现 二、纪录片的初始形态 第三节 早期的社会与纪录片:真实的映照 一、近现代文化演进的轨迹 二、五四运动带来的生机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一:从“杂耍”起步 一、从“杂耍”起步 二、电影成为艺术 三、中国电影的独特体系 第二章 与时代共舞的抗战纪录片(1931—1945年) 第一节 抗战纪录片:一幅抗日战争烽火图 一、1932—1937年:划时代的变革时期 二、1937—1945年:抗日战争烽火图 第二节 抗战纪录片的形态特征:用事实说话 一、形态特征 二、典型作品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 二、聚焦抗战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二:鼓动民众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缘起 二、苏联电影理论的引进 三、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三章 新时代的曙光——解放战争(1945—1949年) 第一节 解放区纪录片:一首由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书写的历史叙事长诗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制片活动 二、国统区的纪录片创作 三、台湾的纪录片创作 第二节 时代变动中的纪录片形态特征 一、解放区纪录片的形态特征 二、以《民主东北》的形态特征为例 三、以《百万雄师下江南》的形态特征为例 第三节 时代变动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一、国民党政治上独裁、经济上独占使得民怨载道 二、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学生抗议示威,社会一片混乱 三、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进步电影摇旗呐喊 四、配合战争,解放区电影鼓动宣传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三:记录胜利 一、国统区电影美学特征之成因 二、解放区电影美学特征之成因第二篇章 发展和扭曲 序言 第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纪录片(1949-一1966年) 第一节 纪录片的走向:在曲折中行进 一、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竞任务的1949—1953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953一1966年 第二节 社会背景与纪录片形态特征 一、创作的指导思想 二、关于真实性问题的讨论 三、纪录片形态特征 四、再次讨论真实性,制止拍摄中的浮夸现象 第三节 变革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一、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 二、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二 三、抗美援朝战争 四、镇压反革命运动 五、“三反”、“五反”运动 六、开门整风运动 七、“大跃进”运动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四:形象化政论 一、苏联电影的影响 二、美学特征之成因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6年) 第一节 纪录片的艰难跋涉 一、新影厂和八一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 二、伊文思与《愚公移山》 三、电视纪录片 第二节 纪录片的主要特色及创作经验 一、主要特色 二、创作经验 第三节 “十年浩劫”中的社会与纪录片 一、历史与影像交织回放 二、“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究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五:为政治服务 一、“三突出”、“四句话”成为主要的创作原则 二、为政治服务成为主要的创作目的 第六章 转折时期的纪录片(1976-一1989年)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纪录片 一、新闻纪录电影 二、电视纪录片 第二节 艺术复兴的最初实绩 一、创作特点 二、新闻片、纪录片、专题片的区别 第三节 转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影像中的历史在眼前回放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六:政论性回归 一、纪录片创作中的时代特征 二、美学特征之成因第三篇章 突破和局限 序言 第七章 迈向新世纪的纪录片(1989—2000年) 第一节 与时代同步 与世界对话 一、关于主流纪录片 二、关于精英纪录片 三、关于大众纪录片 四、关于边缘纪录片 第二节 纪录片的发展与繁荣 一、纪录片形态上的改变 二、关于中国电视专题节 目的分类 三、《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探索 第三节 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情况 二、“与时代共舞”的中国纪录片 三、20世纪中国社会出现的四次大转型 四、20世纪中国的文艺学发展趋势 第四节 美学特征形成之七:走向多元化 一、回顾与比较 二、美学特征分析结束语 纪录片与历史,在互动与交流中整合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927年,是中国阶级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北伐战争的胜利,革命的高潮和转入低潮,都急剧地发生在这个时期。布里奥赫以深刻的无产阶级观点,通过当时上海最有代表性的社会和政治斗争的史实,很好反映了这一时期历史的本质。《上海纪事》记录了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一个阶段上海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影片摄取了在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工人纠察队的雄姿和示威游行,以及在工人武装起义后英、美、法帝国主义者增兵租界,在租界周围赶筑工事的惊惶失措的丑态,摄取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疯狂大屠杀的滔天罪行。它以尖锐深刻的对比手法描写了半殖民地化的都市--上海1927年的生活,一面是普通人民的赤贫如洗,一面是外国殖民者和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极度奢华;一面是帝国主义殖民者在跑马厅赛马赌博,在船上欢乐跳舞,喝着橘子汁,一面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烈日下拉着货车,牛马般地被驱使着,只能在路边喝一口冷水解渴;一面是一群群外国人从洋船上兴高采烈地来到这座“冒险家的乐园”,另一面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中国工人却在洋人监视下干着沉重的搬运工作;一面是南京路日升楼畔开的不夜城,另一面是中国女工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住在棚户区和破船上;一面是洋人的儿女在游艺会上欢天喜地坐转椅,另一面是中国的孩子却在工厂里当童工。影片也以一定的篇幅介绍了鞋匠、雕刻匠、藤工、打铁匠这些上海小手工业者的劳动以及他们的朴素的娱乐:街头游艺、木偶戏和猴戏,以真切的感情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总之,《上海纪事》以鲜明的阶级观点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于中国民族的侵略和压迫,控诉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和屠杀革命人民的血腥罪行,描写了在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压榨下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英勇的革命斗争。影片深刻的主题、清晰的结构和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它具有强烈的“形象化政论”的色彩,是一部极为优秀的纪录影片。  《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和《上海纪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热情支持,这两部纪录片与同时期英美烟草公司拍摄的辱华影片,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本节小结  综上,中国的纪录影片在1905-1931年的20多年间,伴随着其自身的发展,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沦落与进步,并充分集中地对中国社会这一时期反帝反军阀以及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热点进行了反映。  ……


编辑推荐

这本《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由唐晨光著:当人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首100年来的风雨历程时,纪录片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份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中国纪录片也走出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发展之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