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治学之道

萧宗六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

萧宗六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幼年时私塾先生教我读《幼学故事琼林》,至今还记得这几句话。从2004年10月起,我跨入耋岁之年。回首八十,大约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求学阶段(1949年以前),可说是战乱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正是我念小学、中学、大学时期,饱受战乱之苦。二是工作阶段(1950年至“四人帮”被粉碎),可说是阶级斗争年代。从1950年起,我在中学当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境内虽然没有战争,但政治运动不断,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人们尝够了政治斗争之苦。三是一边工作、一边做学问阶段(1979年至现在),也就是改革开放年代。1979年春,我由中学调入大学工作,真正的工作和做学问是在这个阶段。  进入第三阶段,我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教中学和教大学大不相同,对象不同,专业不同,一切得从头来。我不仅有行政工作,也有教学、科研任务,还有学会工作(我长期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和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我拼命去适应,一晃就过了花甲之年。好在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离休以后,返聘了八年,主要是带研究生,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我的所谓科研成果,大部分是在离休以后取得的。

内容概要

  “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幼年时私塾先生教我读《幼学故事琼林》,至今还记得这几句话。从2004年10月起,我跨入耋岁之年。回首八十,大约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求学阶段(1949年以前),可说是战乱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正是我念小学、中学、大学时期,饱受战乱之苦。二是工作阶段(1950年至“四人帮”被粉碎),可说是阶级斗争年代。从1950年起,我在中学当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境内虽然没有战争,但政治运动不断,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人们尝够了政治斗争之苦。三是一边工作、一边做学问阶段(1979年至现在),也就是改革开放年代。1979年春,我由中学调入大学工作,真正的工作和做学问是在这个阶段。  进入第三阶段,我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教中学和教大学大不相同,对象不同,专业不同,一切得从头来。我不仅有行政工作,也有教学、科研任务,还有学会工作(我长期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和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我拼命去适应,一晃就过了花甲之年。好在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离休以后,返聘了八年,主要是带研究生,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我的所谓科研成果,大部分是在离休以后取得的。

作者简介

  萧宗六,1925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1949年、1950年先后毕业于中正大学中文系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副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教委科学研究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主要创建人、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名誉会长、湖北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湖北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学校管理学》(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获国家教委二等奖)、《中国教育行政学》(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管理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改革与学术争鸣》、《我的治学之道》等。参与主编《教育大辞典.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辞典》、《陶行知全集》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有关学术争鸣文章在教育理论界有较大影响。

书籍目录

八十回首——《我的治学之道》序我写“治学之道”的缘由治学之道与治校之道一次难得的机遇把同行朋友组织起来拿起笔来之前写自己熟悉的事对教育方针提出质疑《教育方针质疑》引发的大讨论再次质疑教育方针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是怎样出台的对中小学领导体制提出质疑体制改革无坦途“教授说的不算对教学原则提出质疑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一位小学校长质疑素质教育记一次“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对“培养非智力因素”提出质疑对贵族学校提出质疑第三个“凡是”也应抛弃质疑促我读书写质疑文章要破“三怕”新任校长怎样才有威信看“警告处分”有感学习的诀窍“曾经沧海难为水”高尔基语录引发的联想《鲁迅日记》读后怀念教育家刘佛年教授怀念语言学家朱伯石教授为筹建湖北省老教授协会呐喊高中三年杂忆一道高考作文题引发的联想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每请珍惜教师的光荣称号——第十九个教师节感言“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由来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志写三本书两分半钟的讲话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附录教育改革不等于喊口号——访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萧宗六教授学者的真精神读萧宗六先生学术论集《教育管理研究》有感我不赞成“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答《中小学管理》杂志问“素质教育”再质疑《学校管理学》自序《教育管理研究》自序《教育管理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我是1946年夏在江西省立吉安中学(白鹭洲中学前身)高中毕业的,时隔42年,过去的事早已烟消云散;重踏故土,往事又历历在目。1946年,白鹭洲中学历经沧桑,残破不堪;现在展现在我面前的白鹭洲中学,经过苦心经营,美丽诱人,故走进校园,颇有“白鹭上青天”之感。  1943年夏,我在吉安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吉安禾埠桥)毕业,同年秋,考入江西省立吉安中学。那时赣北大片土地均遭沦陷,地处赣中的吉安,形势危急。为了避开日寇铁蹄,吉安中学迁往赣南的遂川县藻林乡。藻林在遂川县的深山丛林中,交通极不方便,物资运输绝大部分要靠肩挑背驮。老师和学生们住在一座阴暗潮湿的大庙里,教室是临时盖起来的草棚,很难遮蔽风雨。每到夏夜,我们都遭到“飞机”、“坦克”的围攻。我们把蚊子比做“飞机”,把臭虫比做“坦克”,学生们买不起蚊帐,蚊子频频来犯;木床缝里挤满了臭虫,稍躺一会儿,满身都是疙瘩。白天要学功课,夜晚辗转难眠。然而莘莘学子们感到,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有机会读高中,已是万幸。大家用极大的毅力,忍受和战胜生活上的痛苦。  省立中学到底同一般中学不同,学习抓得很紧,每晚都有晚自习。那时既没有电灯,也没有煤油灯,学生自备菜油灯。风雨之夜,草棚挡不住风雨,油灯不时被吹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治学之道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