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学校特色论

孙孔懿 人民教育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人民教育  

作者:

孙孔懿  

页数:

30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国教育干部培训教材:学校特色论(第2版)》于1998年初版后曾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并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鉴于目前学校特色建设方兴未艾,该领域理论读物十分匮乏,《全国教育干部培训教材:学校特色论(第2版)》脱销数年来迄未有类似著作出现,于是,作者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约将《全国教育干部培训教材:学校特色论(第2版)》修订再版。《全国教育干部培训教材:学校特色论(第2版)》内容包括背景与意义、内涵与本源、结构与功能、类型与品位、过程与模式、内因与外因、评估与推广、设计与营建等。

作者简介

  孙孔懿,江苏省泰州市人。现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长期从事教育学术研究,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素质教育论》、《学校特色论》、《素质教育概论》、《教育时间学》、《学校时间管理学》、《教育失误论》、《面向2l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等,发表教育学术论文六十余篇。曾获《中国教育报》优秀征文奖、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奖,四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一、学校特色及其研究的背景(一)文化多样性意义的充分显现(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三)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的新进展(四)现代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学校特色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一)学校特色研究内容(二)学校特色研究方法(三)学校特色研究意义第二章 内涵与本源一、学校特色的内涵(一)学校特色是什么--本质的把握(二)学校特色不是什么--误解的辨正二、学校特色的本源(一)物质世界的差异性(二)社会需求的广阔性(三)发展时代的多元性(四)办学主体的能动性第三章 结构与功能一、学校特色的结构(一)以独到的办学理念为灵魂(二)以稳定的学校常规为中介(三)以独特的优良校风为标识(四)以学生的素质特征为归宿二、学校特色的功能(一)为人才成长创设特定情境(二)为学校竞争赢得文化资本(三)为办学理论注入源头活水(四)为教育决策拓展感性思路(五)为中国教育塑造崭新形象第四章 类型与品位一、学校特色的主要类型(一)体现于校舍建设的特色(二)渗透于行为方式的特色(三)凝结为文化品格的特色二、学校特色的品位(一)学校特色品位的含义(二)学校特色品位的尺度第五章 过程与模式一、学校特色形成过程(一)学校特色形成过程的本质(二)学校特色形成过程的阶段(三)学校特色形成过程的规律二、学校特色形成的常见模式(一)传统发扬式(二)弊端矫正式(三)借机发挥式(四)空白填补式(五)困境奋起式(六)理想实施式第六章 内因与外因一、学校特色形成的内部根据(一)校长的主导作用(二)教师的申坚作用(三)学生作用不可忽视(四)校长与师生之互动二、学校特色形成的外部条件(一)社会需求的开阔(二)管理体制的开放(三)领导机关的开明(四)公众舆论的开通三、学校特色形成之内外因关系(一)地位各异,相互依存(二)外因內化与内囚外化第七章 设计与营建一、学校特色设计(一)思路之起点(二)控制代价的原则(三)目标设计(四)目标的符号学转换二、学校特色营建(一)全方位贯彻“校本理论”(二)在全面渗透中重点突破(三)在持续发展中形成特色三、学校特色的发展与完善(一)不断扬长补短(二)走出“高原期”第八章 评估与推广一、学校特色评估(一)评估职能(二)评估范围(三)评估原则(四)关键在于评估者的眼光二、学校特色的传播与推广(一)学校声誉的价值(二)学校特色的传播(三)主管部门的推广附录一 校名选释附录二 校训词选附录三 校歌词选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版后记第二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  我国古代唯物论认为:形神一体,形具神生。从总体上说,世界上有了学校,也就有了各所学校的特色。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商朝的学校有了显著进步,除了养老和习射的“庠”、“序”之外,还有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学”和专门传习礼乐的“瞽宗”。在国外,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出现了宫廷学校,其后又出现了职官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等多种类型的学校。古印度有训练僧侣的吠陀学校、传授神学和各门学科知识的古儒学校、追求寂静和离欲的森林学校以及不收费用还供应食宿的称为“图洛司”(Tols)的简陋学校。古希腊有注重文化学习的雅典学校,有崇尚军事锻炼的斯巴达学校,有柏拉图创建的学园、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名为“吕克昂”的哲学学校以及斯多葛学校、伊壁鸠鲁学校,有伊索克拉底创办的修辞学校,其他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学院。近现代,则有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陶行知的晓庄师范、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等等,群星闪烁,各呈异彩。所有这些学校,除了打着深深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外,无不体现着办学者个人的风格,以鲜明的特色在世界教育陈桂生教授认为,“学校”是近代的产物。古代的“庠、序、学、校”不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校”,只是“前学校”(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这里把“前学校”也视为“学校”。


编辑推荐

  《全国教育干部培训教材:学校特色论(第2版)》是根据《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编写的教材供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学校特色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